李志强先生临池小语 十

水墨姚黄

<h3>  这是个喧闹的时代,被手机绑架的时间,和满天飞舞着的碎片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慢慢的,低着头拿着手机的你我忘却了原本的生活该是什么模样。</h3><h3> 这不能不说是现代人的一种悲哀。</h3><h3> 回头看看,发现那些每天坚持做自己的人,生活比我这个整天玩儿手机的人,时间过得有意义的多。</h3><h3> 在此制作这个集子,是对书法家李志强先生每天的坚持表示尊敬!谢谢你用每天的坚持做出的榜样!</h3> <h3>临池偶得46</h3><div>齐白石的画大刀阔斧,齐白石的字大刀阔斧,齐白石的印也是大刀阔斧。</div><div>然而,只看到大刀阔斧就浅了!欣赏齐白石的画,往往在大写意花鸟画面中,会有一两只昆虫,那一定是工笔细描,极尽形神之似。</div><div>欣赏齐白石的印,也当留心这些。</div><div>齐白石的留白很独到。治印虽然是方寸之间的事,其章法依然如动千军。齐白石印面章法,绝对是疏能走马,密不透风。无论笔划多少,老先生都能自然排布,疏密有致。即使字多画稠,也一定要留出空白,透出气来。</div><div>齐白石的字法很讲究。篆刻以篆书入印,篆书的笔划一般就是横、竖、弧,但齐老的字多是直线,转角处也往往起笔直接,正因为如此,线条稍长处稍稍有那么一点弧度,就在整齐之中显出了弹性、灵动与妩媚。</div><div>齐白石的刀法更奇特。前贤治印,多取双刀切法,齐白石的印,有用双刀的,但相当数量是单刀直冲,印痕往往一边光一边残,更显大匠运斤力度。如此印风配上大写意水墨,相得益彰,相映增辉。</div><div>齐白石自称“三百石印富翁”,足见他对自己治印所得何等自信。</div><div>齐白石书画印俱佳,绝对大家巨擘。但老虎也有打盹儿时候。旧时曾在《名作欣赏》中看到一幅齐画,画面上荷花映水,上下居然朝着一个方向倾斜。尽管欣赏者为尊者讳说了不少打圆场的话,但我总觉着那是千虑一失。长期染翰作画,手误也无所谓,可恶的是那些矫饰者,硬要加给大师的“独具匠心”。</div> <h3>临池偶得47</h3><div>林散之被称为“当代草圣”,来源于日本书学泰斗青山杉雨的折服。</div><div>日本人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有些方面甚至比我们还要虔诚。1984年5月,青山杉雨率日本书道代表团到中国访问,看到林散之的草书作品之后,一向对中国书法不以为然的他,折服得五体投地,恭恭敬敬地写了“草圣遗法在此翁--后学青山杉雨”送给林老。后来北京《瞭望》周刊发表了“草圣遗风在此翁”的评论文章,自此以后,林散之“当代草圣”的名号便传扬开了。</div><div>赵朴初还为林散之写了一首诗:散翁当代称三绝,书法尤矜屋漏痕。老笔淋漓臻至善,每从实处见虚灵。</div><div>每从实处见虚灵,一语点透了林散老的书法艺术特点。林散之早年曾师从黄宾虹学书画,黄宾虹对他的书法有过指点,说“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此言点醒了梦中的林散之,自此之后,林散之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学累功,终成大匠。</div><div>林散之写草书,几如写楷,行笔涩劲,将浓遂枯。线条如同屋漏雨痕,自然天成,较之前代草书大家急风骤雨、风樯阵马式的挥洒要凝重得多。然而如此的凝重感经散老的枯笔飞白一过,居然空灵之感顿生,禅道之机隐现。</div><div>我早年见到林老的字,不知其所以然,随着岁月流逝,越来越觉得林老境界之高妙。如同茶水越喝越淡,年轻人自不耐烦,但长者却心有所悟然。</div> <h3>临池偶得48</h3><div>沙孟海善写榜书,沙翁的题匾全国各地多见,其中“华联商厦”最为常见。</div><div>沙孟海先生学养深厚,艺术功底扎实,长期从事浙江大学、浙江美院教学,是学问、理论、艺术实践成果丰硕的中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之一。曾兼任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协副主席等职,在中国现当代书法艺术领域影响很大。</div><div>在书法评论中,人们常用“茂密雄强”一语,这四个字对于沙孟海先生的书法艺术作品来说,最为贴切。在书法艺术实践中,沙孟海博采众长,融碑帖于一炉,会篆隶,通行草,尤其是用笔如曲铁,使转斩截有声,雄厚的笔划信手挥舞,动合规矩,又时见机警。所以粗壮而不失之笨拙,刚健又能时见姿媚。常以焦墨写字且润燥兼行,故能苍劲老辣;时出章草笔意,古拙之气盎然。</div><div>笔墨之余,沙孟海先生还精于治印与印学研究,有《印学史》传世。</div> <h3>临池偶得49</h3><div>谢无量首先是个学者、诗人,然后才可以说是书法家。</div><div>民国初年,谢无量做过孙中山的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后来教书著述,影响颇大,曾在多所大学任教。解放后曾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div><div>谢无量的字,可赏可品不可学。</div><div>如同苏东坡所言: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谢无量的字,是读书读出来的,不是练字练出来的。练出来的有迹可寻,读出来的捉摸不住。</div><div>谢无量的字,看表面支离破碎,能断不连,能折不弯,非楷非行,亦庄亦谐。结体看似不知所宗,大致还可以看出有清以来尊碑一派的味道;其用笔粗疏处时有机敏,小情趣颇可玩味。然而,如果不是先生熟练的笔墨技巧,倘若只用硬笔写字,把谢无量的字放进中小学生字里边都挑不出来。如此的状况要当成范本,无怪乎茫然走失,不知所云了。</div><div>近二三十年的流行书风,有一部分就是这样刮起来的。不知先生之所由出,只知道人家名气大,依样画葫芦,结果越走越远。当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时,就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了。</div> <h3>临池偶得50</h3><div>理解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成就,不能简单把他的字当成伟人书法,须追根溯源。</div><div>如今五十岁以上的人看毛泽东的字,印象最深的都是毛泽东手书的主席诗词,那种龙飞凤舞,大开大阖,自由舒张,气势磅礴,感人至深,即使先不谈对伟人的景仰,单纯书法艺术的感染力已经攫人心魄。</div><div>当时我们时常纳闷,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年代跨度那么大,何以其书风能够保持那么久而不变呢?后来才得知,毛泽东进京之后,万机之余,挤出时间遍临法帖,特别是他钟爱的草书,在下足功夫之后,又将诗词重抄了若干遍,有行楷的,有大草的。而且毛泽东的草书功夫至深。一般人写草书,草法不正必写成错字,毛泽东草书作品众多,居然见不到一处草法错误,对于戎马倥傯、日理万机的领袖来说,实属奇迹!</div><div>草书是书法艺术中难度最大,也最易见性见情的一种。大草自献之起,到张旭、怀素达到巅峰,其后黄庭坚、祝枝山、文徵明迭起,除去过分张扬个性几至于无形的一些人,到王铎又掀起大波。虽然代有才人出,但一般人不敢做也往往做不好的。</div><div>毛泽东在长沙上学时手抄的《离骚经》,基本上是欧阳询、黄自元一路。二、三十年代他还写魏碑,合处甚至出赵之谦的韵味。之后我们看毛泽东的题字题词,多是行草居多,用笔方圆并举。真正显示大英雄本色的,当是五六十年代的书法创作,他把习惯的结体与狂草的笔意结合在一起,风格鲜明,个性突出。</div><div>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是毛泽东广览博闻、读帖临帖功夫的所在;但真正能够随手挥洒传达草书真意的,是他胸藏万汇的博大襟怀、指点江山的勇敢担当、改天换地的英雄本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人气概。</div><div>所以,毛泽东的字,也是可赏可敬学不得的!</div> <h3>未完待续敬请期待......</h3><h3><br /></h3><h3>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3> <h3>  李志强,河南原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曾入选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首届杏花村杯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曾获河南省行草书展一等奖。出版有《中国书法二十六讲》《临风集》《期待是美丽的》《啸余诗草》等多部著作。现供职于中原出版传媒集团。</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文:李志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书法作品:李志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序:水墨姚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摄影:水墨姚黄</p><p class="ql-block"><br></p> <h3><a href="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540213221277"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中国书法二十六讲 李志强 河南美术出版社</a></h3> <h3><a href="http://mp.weixin.qq.com/s/YvxNIveSltua_dBO2J5EwA"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网络链接</a></h3> <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mp/profile_ext?action=home&__biz=MzI4ODU2MTY5MA==&scene=124#wechat_redirect"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网页链接</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