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种种,绝非偶然

无风(拒闲聊)

<h3>这是《绝非偶然》的读书笔记。这本书讲述了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一生的故事,既是他的成长历程,也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史。</h3><div><br></div><div>特别喜欢这个老头。看着书,感觉他似乎就坐在面前,充满温情,又无比专业,唠唠叨叨,讲述着他的亲情,他生命里那些牛气的老师、朋友和大学,还有他的心理学实验和永不厌烦的教学。</div><div><br></div><div>看上去他的一生一帆风顺,在专业道路上有马斯洛、菲斯汀格等名师指引,有众多好朋友相扶,有美满婚姻和家庭。然而,也应该看到,若不是他深刻了解自己的兴趣,加之百分之一百二的努力,如果不能在机会面前果断抓住,善于感触生活美好的一面,也许,一个穷小子不会有这样精彩的一生,一切就如书名,《绝非偶然》。<br></div> <h3>合上书,很多片段萦绕在脑海里,徘徊不去。读其书,看其人,可以得到很多人生的启迪。</h3><h3><br></h3><h3>教授告诉我们,永远不要抱怨自己握有一手烂牌。好牌能打坏,烂牌也能打好,关键是多学多看,有机会就尝试,不轻易放弃。</h3><h3><br></h3><h3>阿伦森出生在贫民区的一个穷人家庭,有一个爱唠叨的妈妈,生意失败后一蹶不振而好赌的爸爸,和从小就魅力四射的哥哥。小时候的阿伦森腼腆、木纳,结结巴巴,是个不被看好的笨小子。就是这样的他,后来却成为第一个在研究、教学和写作三方面均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最高奖的心理学家。</h3><h3><br></h3><h3>他说,我绝不是一个聪明的家伙。我胆小,而且经常糊里糊涂,但我一直努力理解人生。<br></h3><h3><br></h3><h3><br></h3> <h3>如果有的事,看上去貌似困难,或者自己不懂不会,不要立马拒绝,努力尝试一下,也许你的人生就开启了新的篇章。</h3><h3><br></h3><h3>当他在斯坦福上研究生时,是否师从菲斯汀格,他犹豫过,因为听说菲斯汀格对学生专横霸道和百般挖苦。但不愿力求保险的他,还是勇敢接受了费师,不曾想这个才华横溢又令人胆战心惊的老师对他的专业生涯影响深远。</h3><h3><br></h3><h3>加德纳邀请他写《社会心理学手册》第二版的实验方法时,他起初担心,认定自己无法完成,最终动笔尝试,结果却是这本书成为阿伦森对社会心理学最久远的贡献之一。他说“就像我祖母常说的一句话:“真想不到!”</h3> <h3>一个人默默钻研,比不上圈子朋友的讨论和交流,有助于专业进步更快。同行朋友,可谓人生的重要资源。</h3><h3><br></h3><h3>阿伦森能取得心理学的巨大成就,包括他辗转于斯坦福、哈佛,明尼苏达等这些知名学府的求学和工作,除了自己的实力,也得益于同行朋友的推荐。</h3><div><br></div><div>他说,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自我保护。每一个人都穿着一套行为的盔甲,试图将别人对自己的伤害降到最低。然而,我们将自己的真实感受隐藏得太好,不仅别人无从知晓,连自己也被锁在心墙之外。所以,他喜欢结交朋友,从交流中学习到人际吸引、竞争、社会影响和有效沟通的知识。<br></div> <h3>在专业的基础上,涉猎尽可能广泛些,知识的融通会给专业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h3><h3><br></h3><h3>书中有一节印象很深。他说,费斯廷格喜欢布置很多阅读书目,大多数与社会心理学并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课上费斯廷格会反复问我们每一本书的内容,以及它与失调理论的联系。通过各种知识的联络和融通,抽丝剥茧地探寻复杂问题的解决办法。</h3><h3><br></h3><h3>还有阿伦森的高影响实验,可谓是他心理学研究最重要的内容。实验的程序相当复杂,除了遵循严谨的科学精神,还要求实验者具备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才能。可以说,一个专业的进步,离不开其他专业千丝万缕的联系。<br></h3> <h3>专业发展,最终要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两者会相互促进,如若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专业也难有长足发展。</h3><h3><br></h3><h3>以前总觉得社会心理学虚,只有大量理论。通过看书,了解到心理学是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阿伦森的拼图教室,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学校种族歧视和少数族裔自尊心低的问题。</h3><h3><br></h3><h3>他领导的T组,让人们学习如何成为那种温柔亲切又善于表达自己的人。他的虚伪范式研究,用于预防艾滋病和劝导学生节约用水,这些都为实验与现实问题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案例。</h3><h3><br></h3> <h3>专业成长没有容易一说,都需要付出大量心血和万般辛苦,投机取巧,没门儿。</h3><h3><br></h3><h3>可以看到,阿伦森在专业追求上的孜孜不倦,他的心理学实验,设计和实施相当扎实,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假、大、空。严谨和务实是他一贯的作风。</h3><h3><br></h3><h3>他说,我常想起小丑跳水演员,看似笨手笨脚,令人发笑,实际却是一流的跳水演员,功夫都在戏外。当我成为一位大学教授后,才发现只有备课时倾注无数心血,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即兴随意的潇洒风范。</h3> <h3>想要一生精彩,请把激情随时带在身边,没有激情的人生不值得过。阿伦森教授对社会心理学专业和教学工作倾注了自己的热爱和激情,每天活力满满。</h3><h3><br></h3><h3>他说,我太热爱教学工作了,深信自己会一直站在讲台上,除非他们先把我杀了。我甚至暗自幻想过这样的一幕:95岁高龄的我站在一个座无虚席的大礼堂里,正充满激情地讲授着认知失调理论,学生们满怀景仰之情……。</h3><h3><br></h3><div>在他年老,双眼近乎失明,他仍然不想放弃讲台,不想退休。他说,“退休”一词让我不爽,这似乎意味着结局,就像死亡一样。他说,回想40年的教学生涯,丝丝甜蜜和知足之情充溢心间。</div><div><br></div> <h3>学着体会身边人和物的美好,会让人快乐许多。阿伦森是个温情的人。他对于身边人和事物的体会,充满了美好的感受。</h3><h3><br></h3><h3>在他年轻时,导师古尔维奇,因为他对一本书的观点,充满柔情地将手放到他头上轻轻按了按,并轻声说道:“好孩子!” 阿伦森感受到一位教授亲近的触摸,带着难言的温情。<br></h3><h3><br></h3><h3>他说,古尔维奇让我明白,虽然对作者的观点有异议却依然爱这本书,是一种美好的、甚至高尚的境界。在以后的教学岁月里,阿伦森经常想起这一幕,而对于自己的学生,他传递了这种美好。</h3><h3><br></h3><h3>活着不易,他人的一句鼓励或者一个温情的动作,也许就会成为我们困难岁月里坚持下来的巨大力量。</h3> <h3>难舍的亲情是人生奋斗的源泉,本书是对亲情的讴歌和眷念。亲情也是需要培养的,就如阿伦森所说,回顾一生时,我才清楚地发现,家庭成员亲密无间是偶然事件和刻意安排相互交织的结果。</h3><h3><br></h3><h3>聪慧睿智的哥哥贾森,是阿伦森心中永远的导师,于他的人生有重大意义。小时那个自卑柔弱的笨小孩儿,就是在哥哥的鼓励下捡起信心,开始奔跑,并一直攀等到职业生涯的最高峰。他说,贾森伫立在站台上的场景,毕生都反复出现在我梦中,不断提醒我,为人处事眼光要深邃一些,长远一些。</h3><h3><br></h3><h3>缺乏父爱,曾让他怀疑自己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丈夫和父亲。但有了儿子,他以父亲之名给儿子取名,敞开心扉地想念父亲,不再纠结父爱的缺失。对妻子和孩子深沉的爱,让他走上了和父亲完全不同的道路。<br></h3><h3><br></h3><h3>特别喜欢他与孙女露丝学习的场景。几乎失明的慈爱的爷爷,带着有阅读障碍的小孙女,一起度过了一周甜蜜的时光。</h3> <h3>人生就如过山车,每一段经历都有意义。</h3><h3><br></h3><h3>他说,总是认为自己有最喜欢的一段,其实是愚蠢的,因为每一段都是过山车行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上下起伏,爬上去、落下来,缓缓地转弯,又骤然扭转,这些都是过山车行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h3><h3><br></h3><h3>阿伦森教授最后在他的书里写道,如果非要我选择最喜欢的一段,我会说:此时此刻。而且在人生道路的任何阶段,我都会如是说。</h3><h3><br></h3> <h3>感谢阿伦森教授将自己丰富多彩的一生展现给我们,让我们在斑驳复杂的人生体验中看到丝丝亮光,和一些智慧。</h3><h3><br></h3><h3>看完书,竟然有一种想重读大学的冲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