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故都 传承红色基因

周周

<h3>  4月21日,白舍镇小学党支部全体党员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红色故都——瑞金。瑞金,一个充满战火硝烟、充满红色印迹、充满希望活力的城市,在这令人仰慕已久的圣地,我们开始一段寻访共和国摇篮红色历史的旅程。一座宗祠,诉说着革命的前世今生;一口红井,浸润着几代人的心血;一篇著作,彰显党与人民的血肉情深;一片旧址,铭刻着伟人经天纬地的身影;一草一木,见证着无数先烈的悲壮;一山一水,铸就着苏区精神的真谛。</h3> <h3>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叶坪,这里植被丰茂、空气清新、草坪宽广平整、河水悠闲地流淌着、一座座低矮的平房整齐排列着,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重演",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叶坪村谢氏宗祠隆重召开。</h3> <h3>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随后选举产生了临时中央政府委员,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80多年前的那一幕仿佛又浮现在我们眼前,1931年11月7日,位于瑞金城东北6公里的叶坪村张灯结彩,鼓乐喧天。这座古樟掩映的村庄,也因为这一天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 </h3> <h3>  会议结束后,谢氏宗祠被木板隔成了15个房间,每间房陈设极其简单:一张用凳子架起来的木床、一桌一椅、一盏油灯、一个算盘、一双草鞋,作为会上成立的外交、军事、土地、内务、财政、教育、司法、劳动、工农检察9个部和国家政治保卫局"九部一局"的办公室。此后,又增设了国民经济部和粮食部,形成了适应革命战争和政权建设需要的共和国基本的雏形,多少伟人凭着坚定的信念,在这片热土上见证了党的领导,选举产生临时中央政府,见证了新中国气势恢弘的伟大预演。</h3> <h3>  顺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这八个苍劲大字,我们来到了红军列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塔高13米,炮弹形的塔身布满一粒粒小石块。</h3> <h3>  伫立在纪念塔前全体党员行默哀礼,三鞠躬,绕着纪念塔环视一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项英、洛甫等领导人的碑刻题词历历在目。</h3> <h3>  为了表达对先烈们的缅怀之情,在这里我们敬献了花篮,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我们在塔下对着党旗庄重地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为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h3> <h3>  在这片热土上建了三角亭、四方堡、五角亭、红军检阅台等,我们聆听了"公略亭""博生堡""大娘冒死保烈字""八子参军"等感人故事,当年,每家每户的男劳力都义无反顾地参加红军。"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八子参军全部牺牲"的悲壮。这样的感人场面,在瑞金的乡乡村村都能见到,红军后人遍布全市。"</h3> <h3>  第二站我们来到瑞金思源实验学校,思远实验学校是一所集初中和小学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建校才一年多,张校长热情大方地迎接我们一行,带领我们参观学校。</h3> <h3>  每到一处,大家都了解了思源实验学校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品位,重点观摩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美化、功能室开设的课程及运行,并就学校日常管理、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新课程中素质教育的推行等多方面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思源实验学校先进的教学设施、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绿化、美化让我们耳目一新,用相机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的画面。通过参观交流,搭建了两校间互相学习的平台。</h3> <h3>  第三站我们来到沙洲坝旧址群,这里有红井、毛主席旧居、二苏大礼堂等等,1933年4月间,临时中共中央政府机关从叶坪迁到这里,记得小学课本中《吃水不忘挖井人》吗?那可是我们儿时的美好记忆。在沙洲坝旧址群中可以清晰地见到"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一块碑,它的旁边便是红井,就是我们课本中所学的,井水深、清凉、甘甜。毛主席旧居依旧是木板床、小马灯、一桌一椅,极其简朴。二苏大礼堂内陈列的是"二苏大会"历史场面的复原,进入礼堂还能想象到当时大会的场景,这也算是人民大会堂的雏形了。</h3> <h3>  红井旁的花岗岩石上,刻着一本打开的小学二年级课文。我们走近它,不约而同地轻轻读着:"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庄,叫沙洲坝,毛主席当年在江西闹革命的时候,曾在那里住过……"相信很多人对瑞金的印象,都是从这篇课文开始的。历史上,伟人总是会以水的形式,与当地百姓发生联系,产生出历久弥新的精彩故事。红井便是如此。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搬到了沙洲坝。毛主席总是看到村里人挑着浑浊的河水往家里去,就派谢觉哉去了解情况。原来,此前当地人想过挖井,改善水质,但听风水先生说如果挖了井,十邻八乡都要遭殃。二来因为穷,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偏僻落后的赣南乡村,填饱肚子都难,挖口井是需要财力物力的。</h3> <h3>  毛主席提着锄头、铁锹开始寻找水源,被一早起来的老表看见了,一时传遍了沙洲坝。井挖成了,泉水冒了出来,大家又用青砖砌井壁,用细沙、木炭铺井底。完工后,井水变得又清又甜。百姓们说,"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红军长征后,卷土重来的国民党把这口井填了5次,群众又挖了5次。新中国成立后,这口井被称作"红井",井旁立了一块木牌,后来,木牌又改为石碑,上刻:"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h3> <h3>  看着这口井我们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当年对百姓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大胸襟、担大任,也能深切地感受到红都百姓对主席的深切爱戴,对党、红军的热烈拥护而今,"红井"是一种革命精神,一种革命情怀,让后人敬仰。零距离亲近红井、毛主席旧居,也算是了了大家的一个小小的红色心愿。</h3> <h3>  距"红井"一里之遥处有堪称苏维埃共和国标志性建筑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这座八角形的建筑坐落于青松翠柏丛中,气势雄伟。礼堂的上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4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鲜红夺目,再往上有颗大五角星,星中央是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枚国徽。礼堂的门竟有17扇之多,因为当时常有国民党飞机骚扰,多设门,是为了让与会代表更快地安全疏散。</h3> <h3>  人在瑞金,会有一种和历史亲密接触的感觉。走近当年的红井、二苏大礼堂……没经历战争年代的现代人会倏然凝重,蓦然清新:不但把课本与红井对应起来,而且将红色遗迹与红火的生活对应起来,更会对过去的牺牲与今天的成就对应起来。让这里的山山水水成为真实的红色教科书。</h3> <h3>  我们在瑞金的第四站就是博物馆,对一座城市而言,因经济而发展,因科技强盛,因文化才能持久。博物馆,就是一座城市文化的象征之一,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历史的遗迹与物证的汇集之地。馆名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展馆分六大部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军民浴血奋战,进行反"围剿"斗争,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第一个全国性的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艰难历程,以及治国安邦、最终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辉煌成就。</h3> <h3>  陈列展出了大量文物资料和照片,其中珍贵文物300多件,采用油画、场景、多媒体、幻影成像、超现实仿真雕像等先进的展陈手段,再现了那一段血与火的辉煌历史,内容丰富,生动形象。虽然,战火纷飞的年代和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一切,随着激越的改革开放鼓点和浸润的季风,变得久远而又久远,但是,那个年代创造的辉煌、播撒的精神,一直留存在我们的心间,通过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对历史的追忆,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今这般美好生活来的不容易。</h3> <h3>  在这片洒满革命先烈热血的红都圣地,我们追寻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回味着五次反围剿的烽火硝烟,行走在当年红军战胜敌人的艰难曲折道路上,探寻着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当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务干部应肩负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强调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次学习之旅,让大家重温历史、豪情满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