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我手机的内存只有16G,装不下多少东西,为了不影响以后使用,所以我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就把之前拍摄的照片全部删掉。从泰国回来已经几天了,今天我打开相簿,正准备删时,看到相簿里前些时候留着的几张小外孙的照片,我看着这些照片,心里在犹豫删还是不删,真要是删掉了,以后过些年想再看看他小时候是什么模样就不可能了,于是我决定把它们放在一起留起来,最好是做一个相册留起来。</b></h3><h3><b> 我不常和小外孙在一起,隔几个月见一次。每次看到这小家伙,给我的第一感觉都是,这是一个身心都很健康的孩子,尤其觉得这孩子的眼睛大大的黒黑的很有神,还特别爱笑,那种笑像是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笑,真不知道他看明白了什么,大肚弥勒佛的笑才是满含深意的笑。而不管怎么说,人只有在感觉快乐时才爱笑,因此,爱笑说明这孩子活得很快乐。</b></h3> <h3><b> 生活中我喜欢看简单而美好的事物,比如,喜欢看蓝天白云,喜欢看青山绿水,喜欢看鲜花盛开,喜欢看潮起潮落,喜欢看满天繁星,喜欢看天真活泼的孩子。每当看到孩子那天真无邪的笑脸,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原来还有美好的一面,而却不大喜欢看成人的面孔,总觉得那十之八九面目可憎。</b></h3><h3><b> 有时想起自己这种偏好,就禁不住要笑起来,想自己是不是有病?而仔细想想,其实是有病又没病,世事复杂,人群多样,</b><b>我不过是对其中的一部分感到舒服而已,是人的情绪在作怪。</b></h3> <h3><b> 俗话说,有苗不愁长,每次等过了几个月再见到小外孙时,总会觉得他又变化了不少,上次见到时还不会坐呢,这次会坐着了,然后又会扶着栏杆站立了,会自己走路了,会叫人了,会自己往嘴里放东西吃了,⋯。每每此时,我难免就会联想、就会感慨自己老矣,小孩子在茁壮成长,一天胜似一天,而自己则老之将至,一天不如一天。一切变化皆循自然法则,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故对此要豁达,不必想的太多。</b></h3> <h3><b> 《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现在有人演讲时说,这其实不对,应该是人之初,性双重,人是双重性格,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人从小就是这样,生来就是这样,并不是只有善。说这话的人还是位名人,但我听了之后,免不住笑了。为什么?因为古人说的和她说的不是一回事,不是在一个概念里讨论问题。如果你把《三字经》通篇看下来,而不是割裂开来看,你会发现古人始终是从教育的角度,从教育对人的作用的角度来说的,离开了这个角度,你就无法理解古人说话的真正意思,或者说无法理解古人说这几句话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今人说的话其实也没错,也是对的,但她是从全面分析人性的角度来说的。</b></h3><h3><b> 你只要会调整角度,你就会理解别人说的话,就会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说而不那么说,包括任何人,而且你还会替别人说话。我工作的时候常给领导写讲话稿,怎么才能写好,让领导满意?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写的时候你要找到领导的感觉,如果我是领导我会怎样讲。不仅如此,你还要抬高一级,给局长写要找到部长的感觉,给部长写要找到总理的感觉,写一部门的工作要有多部门协同意识,写一省工作要有全国一盘棋意识,胸襟小了不行,视野必须开阔,写出的东西才能高屋建瓴、气势磅礴,所以说写稿子也挺锻炼人的,许多领导的秘书做到最后自己也成了领导,就是这个原因。</b></h3> <h3><b> 至于名人的观点,我完全赞同,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是,人性确实是双重的,生来如此,到老到死,都不会改变。</b></h3><h3><b> 古人的话语通常非常简洁,内涵却极其丰富,切勿狭隘地去理解,就拿"善"和"恶"两个字来说,"善"并不简单地代表做好事、做善事、解人之难、救人之危、小恩小惠就完事了,而是一切好的、让人感动和值得尊敬的行为,像助人、理解、宽容、友爱、尊重、孝敬、感恩、勤奋、正直、诚实、守信、慈悲、怜悯等等,很多。"恶"也是一样。善和恶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一个人在这种环境下释放出来的是善,而在另一种环境下释放出来的可能是恶,普通人如此,大人物也一样,不然的话,美国总统水门事件、拉链门事件,韩国总统遭弹劾,怎么解释?</b></h3><h3><b> 我觉得,仅仅承认人都是有两面性的,还不够,认识若停留于此则毫无意义。其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还有这样两个问题:怎么样使人自觉地向善而不是向恶?这是教育、教化的任务,父母、学校、社会、政府都有责任。要让一个人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该有的观念一定要有,比如是和非的观念、对和错的观念、尊严和荣耀的观念、独立和自由的观念、公平和正义的观念,等等,有了正确而一致的价值观念,多数人在多数时候才会自觉地向善,社会上才会积极的东西多,消极的东西少。再一个问题,万一有人执意要作恶怎么办?这就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要使作恶者承担后果,受到惩罚,同时要使向善者得到保护、奖励、尊敬。法律是一个社会的底线,有了法律作保障,个别人就不可能恶的没边、恶的长久,社会更不可能陷入整体堕落的状况。</b></h3><h3><b> </b></h3> <h3><b> 一些发达国家,在养育和教育孩子事情上,父母双方一方出去工作,一方在家陪伴孩子,而在我们国家目前还达不到,但我想今后总有一天也会是这样。因为这是合理的,合理的事情是终究要实现的。</b></h3><h3><b> 养育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不是祖父母的责任,如果不考虑家庭生活来源,单从有利于孩子成长来权衡,显然由亲生父母照顾最为有利,而且有利于社会。</b></h3><h3><b> 现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许多父母对孩子关爱的方式不正确,多数情况是宠爱无度,没有原则、没有底线,不知止于哪里。只知关爱,不知方法。正确的事情,还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世间万事莫不如此。古人讲,将帅无能,累死三军,现在是父母无知,既耽误孩子又拖累社会。过去老人家讲,中西医结合,这绝对是真理,可惜到现在也没有真正做到。养育孩子同样应中西结合,中西教育方法各有合理的成分,不可厚此薄彼,也不可厚彼薄此。国人往往爱走极端。</b></h3><h3><b> </b></h3> <h3><b> 父母培养子女的目标,取决于父母自己对幸福、对当下社会最佳生存方式的理解和认识。关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中国历史上,家训、家书、遗书之类的不少,有帝王将相的、也有社会动荡时期革命者的,国外名人传记中也有类似的东西。其实任何事情,都有最基本的,而且最基本的往往也是</b><b>最重要的和最管用的,要有底线思维,守住了底线,就差不到哪里去。少看那些乱七八糟的心灵鸡汤和励志故事。</b></h3> <h3><b> 仰天大笑 开怀大笑</b></h3> <h3><b> 国外参加竞选活动的政客就这种神态</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