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4月6日清晨,我们乘座大巴车从徐州出发,开启了南太行双岭穿越的征程。</h3><h3> 经过六个多小时的车程,十二点多钟到达河南辉县的一个名叫清水庄的小村庄,海拔300米左右,这是双岭穿越的起点,也是驴友们用餐的地方。我们吃的是烩面。也许是饿了的原故,大家呼赤呼赤吃足喝饱,整理好行装,一点左右开始登山。</h3><h3> 首先沿着一条布满了大小砾石的山沟走。这条山沟又叫麒麟沟,是我们进山的必经之路。由于长期的雨水冲刷,砾石表面洁净光滑,条纹清晰,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斑斓,光彩夺目,真是价廉物美的艺术品。</h3><h3><br></h3> <h3> 我们小心翼翼的辨别着路径,在杂乱无章的乱石中慢慢前行。半小时后我们进入了一个山口,抬头可见前面的绝壁,壁立千仞,天高云淡。往后看刚才走过的路,麒麟沟内遍地乱石,曲径通幽。一路虽看不到溪水,但在石块下时不时有潺潺的流水声。</h3><h3> 来到一处淌着水的石台下,是驴友们所说的“麒麟沟内小水瀑”,因为现在水小,已经称不上瀑布了。</h3><h3><br></h3> <h3> 走过小瀑后,山路越来越徒,也逐渐有了人工开凿的的台阶。我们沿着“之”字型的阶梯,一层一层的向上攀升,经过绝壁脚下,险要之处不便久留。跨过崖壁下的山门,一拐弯,面前出现一巨石平台,从这里到山顶就是龙水梯,龙水梯全是条状的大块条石垒成,宛如直入云端的天梯。这也是进入麒麟沟以来风景最精华的一段。</h3> <h3> 站在平台之上,三面是壁立万仞的深渊,俯视山下,清水庄清晰可见。更远处,绵延雄伟的南太行隐匿在淡淡的雾霭之中。一旁的红崖绝壁耸立在悠悠天地之间,我被这里的景色美呆了!仰头上望,龙水梯像一条通天之路,依着山体扶摇直上。脚下的石阶在不断的向上延伸,层层叠叠规规矩矩,依山就势巧夺天工。这条龙水梯是过去没有公路时通往上面村子的必经之路。</h3> <h3> 再爬上一处陡峭的石梯,来到了龙水梯的顶端,这里是一处天然形成的石门,真是太神奇了,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前方的拐角处是一个天然形成的观景窗,着眼望去,绝美的景色尽收眼底。这么秀丽而壮美的山川,为了喜欢她、亲近她、欣赏她的驴友,在这里默默地等待了千百万年。</h3> <h3> 我走近观景窗,探头下望,百丈之下就是我攀爬了近一个小时的小“之”字山道。临渊而立,微风拂煦中渐渐地有了一种忘我的感觉……</h3> <h3> 沿着“天门”内规整的石阶上行,转出阴凉的山缝,就看到了“天门”的全貌。</h3><h3> 走过了“天门”,眼前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山巅之上,密匝匝的树林好像是扣在绝壁上的一顶巨大的毡帽,墨绿色与绝壁的淡红色形成强烈的反差,更衬托出南太行的壮美。脚下的小路旁有一处草甸,点缀其间的小花在微微的山风中轻轻摇曳。这里没有烟尘,没有雾霾,只有蔚蓝的天空。 我们穿梭在光影中,享受着林中的山风,阳光,蓝天,白云,山风,树林……我们尽情的呼吸着这里清新甜润的空气,是何等的自在惬意!</h3><h3><br></h3> <h3> 沿着一条明显的小路,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小村庄——龙水梯村。龙水梯村依山就势而建,整个村庄分布在悬崖旁边的半坡上,松而不散,错落有致。从村口古老的民居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又景色秀丽的小村庄。青山环抱,树木葱葱,宁静祥和,好一处世外桃源,只是这里的大多数居民都搬到山下去了。看着这年代久远、人去楼空但依然保存完好的旧房子,我的眼前再现着过去主人居住时的满足与安逸,再现着他们衣食无忧的农家生活、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h3> <h3> 走出村口不远,有一条上山的便道,一旁的指示牌提醒着我们前往白云龛的路。</h3><h3> 走过一片遮天蔽日的小树林,又是一路的爬坡上行,半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了白云龛——我们驴行的给养补给地。</h3><h3>白云龛,是辉县黄水乡的一个小自然村,位于太行山十字岭下,全村只有几户人家。白云龛村因为海拔高(海拔1300米),经常有白云环绕四周而得名。</h3><h3> 白云龛是我们预定宿营的地方,我们走进预约的“海龙农家”。房东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开水,正在忙着准备晚餐。我们的到来使这个寂静的院子一下子就热闹了越来。放下行装,领队与房东简单交流后,根据人数号了房间、铺位。大家放下行装,简单洗漱整理。</h3><h3><br></h3> <h3> 随着傍晚的到来,山里风很大,温度很低。房东接待我们这样的驴队多了,很有经验,早已在院子里生起了一堆柴火,大家坐下来慢慢地喝着热水,烤着火,交谈着一天的感受,很是惬意!</h3><h3> 天色已慢慢暗了下来。一阵忙碌后,房东已经为我们做好晚餐,大馒头、玉米粥加土豆丝、咸菜,这对于我们来说,既简单又丰盛。大家早已等奈不及了,抓起馒头就啃。屋内坐不下,就在院子里摆开了阵仗。。。。。。吃饱喝足,各自回到房间休息去了。</h3><h3><br></h3> <h3> 晚上,山里的风呼呼的,像是跑火车一样!我惊醒了几次,五点钟就起来了。来到院子洗漱,房东早已为我们烧好了开水,正在忙着准备早餐,因为我们六点半就要上线。</h3> <h3> 我拿着相机出了门,去看日出。</h3><h3> 清冷的晨曦中,我快速的走到村头,向着日出的方向望去,那即将刺穿云块的阳光就像根根金线,把浅灰、蓝灰的云朵缝缀成一幅美丽无比的图案。</h3><h3><br></h3> <h3> 一阵寒战过后,我才从美景之中清醒过来,赶忙返回房间穿上了厚衣服,叫上几个早起的驴友,再次来到村头,这时金灿灿的朝晖渐渐照亮了天际。群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这时的太阳虽说还没有脱开云层的束缚,但很短的时间内,天色在明显的变亮。</h3><h3> 一眨眼,金波满天,太阳喷薄而出,金光耀眼。霎时间,大地上万物都像是烫了金似的,在原来各种颜色的表层,浓浓地染上了一抹橙黄,并且反射出道道炫目的光辉。</h3><h3> 太行山上的日出真是太奇妙了,从 “霞光初照”到 “金光普照”,只是经过了短短的几分钟。初升的太阳,终于“烧化”了身边薄云缠绕的束缚,发出的金光瞬间变成了耀眼的白光。远处巍峨的群山在阳光照映下,显得格外的壮观、美丽。</h3><h3> 我兴奋的拿着相机站在村头,享受着这美妙的时光,任由寒风掠过,手指冻僵了也晖然不知。</h3><h3><br></h3> <h3> 回到院子里,早餐已经开始。这就是我们用餐时的情景,与昨晚一样的壮观!</h3> <h3> 早餐过后,道别房东,我们开启了新的一天行程——十字岭-王莽岭-七十二拐-韩口村。</h3> <h3> 要上十字岭,必须要走太行第一险梯——鸡冠梯。在最初拔高的过程中,鸡冠梯就给我们来了一个下马威,它以自己特有的语言告诉我们,太行第一险梯可不是浪得虚名。</h3><h3> 鸡冠梯并不是沿石阶往上的,而是挂在石壁上扶摇直上!</h3><h3>领队要求大家收起登山杖,整理好行装,并再三强调了安全事项,前后保持距离,相互照应。从一登上鸡冠梯,就感觉不是在登山而是在攀岩。偶尔回头一望,这才是真正的“登高望远啊”!</h3><h3><br></h3> <h3> 继续攀行,梯上出现了断断续续的天然石阶,走起来相对轻松了许多,但因为坡度较大,大家仍然一直保持着安全的四驱模式。经过了近半个小时的高强度连续拔高,我们终于爬上了垭口,山风吹过,使人有一种飘飘然的心旷神怡。</h3><h3> 站在这里,首先看到的是眼前青灰色的峭壁,这种颜色比南太行常见的红崖绝壁更增加了一些古朴的凝重,鸡冠梯若隐若现的挂在危崖之上,给人一种险不可攀感觉。尤其是中间有一段取道在一面有近两米高的石壁上,人工铺设了几块简单的垫脚石,没有阶梯需一次攀上,难度很大,必须要借助队员之间的前拉后推才能通过。虽然进速度十分缓慢,但保证安全是第一位的。走在这生死相搏的危险征途上,我对鸡冠梯的奇险更是惊叹不已。</h3><h3><br></h3> <h3> 随着不断的攀升,逐渐的感到了“高”的可怕。近处的山崖呈直上直下的90度,阶梯总有一侧绝壁临渊,看下去令人恍惚。阶梯宽窄不一,高低错落,很多的梯段达到了70度。我不知道是谁赋于"鸡冠梯"这个如此形象的名称?但我知道走这样的路,每一步都是一个考验,每一步都是生死一瞬间......</h3><h3> 我用手感觉着需要负重的每一块石头,衡量着是否可以通过的可行性,然后踩稳了、抓紧了再爬。一个一个的阶梯慢慢的爬啊!只有在四肢伏地时才能找到一些安全感,我这次真正体会了“爬山”的精髓……</h3><h3><br></h3> <h3>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艰辛爬行,终于登上了鸡冠梯顶。傲立在鸡冠梯顶,蜿蜒起伏的群山如群臣伏地。白云龛在淡淡的雾霭中清晰可见。远处,山峦迭翠,莽莽苍苍,雾霭好像给它们披上一层薄薄的轻纱……好一副水墨画啊!</h3><h3> 收拾起豪迈的心情,沿着平缓的小道继续前行。前面是一个地势险要的隘口,路旁的峡谷美景深深的吸引着我的目光。路旁的不远处是一片石林(石笋),一根一根的耸立在灌木丛中,走近细看,一根根的石笋好似一群积聚在一起的当地土著,带着呆萌的神色,好奇的观望着我一个人在大山中独行。</h3><h3> 一步一景,步移景换,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收获。</h3><h3> 两个巨大的石柱拔地而起,像摩天大楼一样高耸入云,又像神话里的山神,威风凛凛的矗立在道旁,守卫着天险一样的北雄关。</h3><h3><br></h3> <h3> 小道到这里岔开了,继续南下前往十字岭,右拐经过“十字岭客栈”,则是前往王莽岭的方向。</h3><h3> 十字岭客栈是用彩钢搭起的简易房,主要为过往驴友晚上提供歇息用的。我们来到这里,一部分人卸下行装,轻装前往十字岭,再原路返回后赶往王莽岭;余下的少部分人就直接前往王莽岭。去年元旦我已经去过了十字岭,所以,稍微休息后直接前往王莽岭。</h3><h3><br></h3> <h3> 通往王莽岭的山路是很窄的羊肠小道,有些较小的起伏,大多数路段依着山势盘旋而行。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着眼前的风景,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在太行山上》那首歌,“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h3><h3> 绕着山梁走了半个多小时,路边出现了一道深峡谷,着眼望去秀美景色尽收在眼底,峡谷之中有村庄。我用镜头拉近了一些,大峡谷的对过是一条挂壁公路,这应该是像愚公一样住在山沟沟的人们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打通的走向外界的通道。这用钢钎、铁锤凿出的“生命线”,凝结了前人的汗水与牺牲,也带来了今天沟里人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欣赏着这罕见的人间奇迹,感叹着人与大自然抗争的英雄壮歌。</h3> <h3> 近处是满目的金黄的迎春花,远处是一道道蜿蜒的山岭,在美丽的风景面前,我总是目不暇接、眼不够用,我走走停停的拍着照片,而前方的队友早已走远了,便加快了步伐向前赶去。</h3><h3> 一路走着,我一直在想山脊的那面是个什么样?来到一垭口处,我放下行装快速爬了上去。我看到了一处天然的观景台。登上观景台,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别样的风景。我像发现了新大陆,连连惊呼:“啊,太美了!太美了!”。</h3><h3><br></h3> <h3> 从垭口处下来,背上行装继续前行。翻过了一道又一道山梁,欣赏起眼前的美景,这是王莽岭上最有名的龟鸵山!</h3><h3> 这是双岭穿越中的又一个地标——石门。也是驴友们比较喜欢的一个看点,我们来到这里也是爱不释“眼”,看了又看,拍了又拍。</h3><h3>这个石门还是一座天生桥,因为地质构造的原因,天生桥在太行山中并不多见。</h3><h3> 离开天生桥,沿着明显的小路继续前行,小路蜿蜒着伸向仙鸵峰后面的垭口。将要到达垭口时再看,天生桥的形态相当完整了。</h3><h3><br></h3> <h3> 登上垭口,我们似乎走进了一个峰林世界,而远处平直的王莽岭清晰可见。雄壮巍峨的山峰在骄阳照耀下更显得峻峭、壮观!</h3><h3> 这时,时间已经过了中午,一点多钟了。我们在这里稍作休息,用罢随身携带的干粮,补充些能量和水份。后面去十字岭的同伴也陆续赶了上来,相互交谈着继续前行。</h3><h3><br></h3> <h3> 山头上两块巨石紧紧相贴着屹立在山巅之上,像一对久别重逢抑或即将分别的情人在窃窃私语,诉说衷肠......此情此景,让你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h3><h3> 抬头遥望,王莽岭下面的巨大山体,如一道天堑隔开了河南山西两省。远远望去,这些山岭拔地而起,四面皆是城墙般的绝壁,连猿猴也难以攀援。</h3><h3><br></h3> <h3> 低头看看山体裂缝处或断崖转折处,却有放羊人或采药人走出的曲折小路。随着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当地人走这些小路的越来越少,然而它们却成了户外爱好者的天堂。</h3><h3> 沿着小路前行,一旁是山涧一旁是山峰,远处是形如峭壁的山岭,危峰兀立,上顶云天,令人望而生畏。一石柱犹如一把利剑耸立在天地之间,逼人的气势令人感憾万千。</h3><h3> 石柱下面像是一道峡谷,谷壁裸露的悬崖,与小路上方的峰林相映成趣。回望了一眼我十多分钟前走过的垭口,景色非常的漂亮,各种形态的石峰更加的逼真,更加的维妙维肖。</h3><h3><br></h3> <h3> 禁不住强烈好奇心的驱使,我放下行装,来到一巨石的平台上,小心的跨过一个深不见底的裂缝,最后站到了最外面不足一米见方、四周凌空的石笋顶部。真是太美了!太刺激了!</h3><h3> 站在石笋之上,战战惊惊地俯看脚下支撑的石柱,感觉根部很细,随时都可能歪倒似的。当然,我知道这只是视觉的差异罢了,石笋在这里存在千百年了,自有它存在的道理,只要自己不犯晕,站在上面安全的很。放眼面前的这处悬崖,犹如斧劈刀削般地陡峭,我不禁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妙造化!我静静地欣赏着眼前的这一片奇峰峻岭、悬崖绝壁。</h3><h3><br></h3> <h3> 由于时间比较紧。我们这次没有进入王莽岭景区,直接从一垭口处下山直奔韩口村。</h3><h3> 下山道近似于白径古道上的“七十二拐”,中间经过滴水村。我们加快了步行的速度,五点半整全部安全顺利到达韩口村。从早晨六点半上线,到坐上回家的车上,用了十一个小时。</h3><h3> 这是我的第5次太行之旅。除了它那磅礴浩大的气魄和胸怀深深地吸引着我,还有这里山景如画,画中写意,朦胧如幻,行有所值。驴行途中所见、所思、所感、所想,文不尽意,不亲历其中,是绝对体会不到蕴涵其中的乐趣(包括艰辛和痛苦)的!</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