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新教育实验中就"教师专业发展"部分曾指出: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共同体的建立需要打破教师间的隔膜,形成对话的传统。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h3><h3> 时值暮春,兰飞小学的友好学校江苏海安城南实验小学的专家和老师们又一次来到兰州,来到安宁区,和全区语文教师一起,共同研讨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的教学。今天,这场远方的朋友们带来的交流的盛宴,正是对新教育这一理念的实践。</h3><h3> </h3> <h3> 2018年4月17日上午8时,由安宁区教育局和安宁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兰州市王丽娟名校长工作室和安宁区朱璇名师工作室承办的"安宁区习作教学研讨活动",在49中礼堂正式展开。来自全区的各校领导及语文教师们,将在这里和我们兰飞小学的老朋友——城南实小的专家、老师们以三堂现场课和一场讲座的形式,共同研讨习作教学中的得与失,目标与方法,短期效果与长远发展等问题。</h3> <h3>活动主题——聚焦"发力点",提高实效性。</h3><h3>活动安排——三节现场课,一堂专家讲座。</h3> <h3> 兰飞小学朱璇副校长致辞。她首先代表此次活动的组织方和承办方欢迎大家的到来。然后特别感谢活动准备期间各位领导及来自姊妹学校海安城南实验小学专家团队的大力支持。她说:"今天,我们相约在这里,组成一个‘教研共同体’,一起共研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一起共话安宁教育的今天与明天。"</h3><h3> 然后,朱校长向全体与会老师阐述了今天研讨活动的主题——"聚焦发力点,提高实效性"。朱校长指出:"习作教学,可以说是我们语文老师永远的‘痛’!我们一方面享受着借助文字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快乐,一方面又忍受着习作教学中的种种‘痛’。真的是‘想说爱它不容易’,想要‘抛弃它’却也不可能!这种痛,大多集中于两点:1.学生无话可写;2.学生有话不会写。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主妇在做饭时或者‘无米下锅’,或者‘有米不会煮’。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大江南北,名师专家,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论哪种观点,哪种思潮,其实都脱离不开三个要点: 一是帮助学生挖掘素材;二是调动学生的情感、生活体验;三是进行习作技巧的传授与训练。这三者,可以说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因为习作是一个融语感、体验、思维、技巧于一体的表达方式四种素养与能力缺一不可。</h3><h3>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每一堂习作课我们都得在这几方面平均使用力量呢?显然不是,也显然不能!如阅读教学的‘一课一得’一样,每一次习作教学也应该有聚焦点。而每次所聚焦的这个点,就是此次习作教学的‘发力点’。</h3><h3> 不同的习作内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学段,其‘发力点’都是不同的。只有找准‘发力点’,并在课堂教学及评改时同时聚焦于该‘发力点’,而不是面面俱到,才能提高每一次习作教学的实效性。这也是我们此次选定活动主题的思考所在。"</h3> <h3> 研讨活动的重头戏:双方教师的三节现场课。</h3><h3> 第一节,是由兰飞小学俞小霞老师带来的三年级起步习作教学课:《聊聊身边的小动物》。俞老师亲切自然的微笑、巧妙的问题设计,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状态中打开了话匣子,纷纷聊起了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说得尽兴,该怎么写呢?俞老师拍的"小乌龟出逃"的小视频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孩子们被顽皮的小乌龟逗乐了,在笑声中俞老师及时出示她撰写的片断描写,其中,精彩的动词运用为同学们提供了极佳的范例。写作,忽然间变得触手可及——老师既提供了可供描写的素材,又展示了写作的方法指导,孩子们学得轻松、写得顺畅。</h3> <h3> 第二节,是由远道而来的客人——城南实小的德育主任康缪燕老师带来的习作课:《扭扭棒大变身》。很多孩子苦恼于作文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康老师的这节课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为你创设场境,让你有事可写。我提炼出关键词,让你有章可循。亲自动手用扭扭棒创造出了一个个生动的造型之后,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分享他们的创造之旅了,落笔成文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了。康老师的这节课,老师学生都很轻松,真正的"四两拨千斤"。而磁性贴词串构成的板书设计,更是为孩子们的写作指出了切实的路径,可谓这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而且,这也正是一节踏踏实实的情境教育课,不生硬、不生造,自然而然,水到渠成。</h3> <h3> 第三节课,由城南实小的倪庆华老师执教,依然是习作课——《写一个熟悉的人》。倪老师的课前学习单发挥了巨大作用,孩子们事前有针对性地去观察身边的人,思索他们的特点,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写活这个人物。倪老师还引入了她自己的学生的作品,同样是写人,读着同龄人的生动的语句,被逗得捧腹大笑的孩子们不由产生了一较高下的动力——"我可以写得更好"。倪老师这种不动声色的激将法真是高明!</h3> <h3> 早晨活动的最后,由城南实小许习白校长为全区语文教师进行了主题为"参与学生生活,夯实习作基础"的讲座。许校长一直参与一线教学,在习作教学方面更是有自己独到见解与丰硕成果的权威人士。他的讲座切中时下作文教学中的要害,他从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入手,对教师从认识理念、操作方法到自我提升几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呼吁广大语文教师对生活保持敏感,才能引领学生对生活保持热忱。许校长的"肯用心,善分析,愿尝试,能持久"这十二个字,真是道尽了习作教学中那最朴素而又最实在的真谛。</h3> <h3> 为了将今天的收获落到实处,更加深入地推进我区正在展开的新教育实践,当天下午,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和我区的友好学校——城南实小的客人们欢聚一堂,借语文大教研之机,共同畅谈、互动。三位执教老师分别向大家阐释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老师们也就三节课的实际效果和执教老师展开了交流互动。我校俞小霞老师、朱翔祖老师、崔玉仙老师、张红老师、岳彩英老师分别就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跟许校长进行交流、探讨。小小的会议室里,笑语声声,其乐融融。</h3> <h3> 诚如许校长所言:"我们总说要授人以渔,其实有时候也需要授人以鱼。尤其学生起步阶段的习作教学,更需要老师从素材的积累、词汇的支援方面帮学生一把,扶学生一把……"也许,阅读教学强调的是"授之以渔",但习作教学,是否更应该强调"授之以鱼"呢?</h3><h3> 朱璇校长在总结本次活动时说:"习作教学是一个‘硬骨头’,但是我们不得不去啃这块‘骨头’,回避是不可能的。而且,今后我们应该一直走在啃这块‘骨头’的路上,不能停下,因为习作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非一时之功。"为此,她提出四个思考:</h3><h3> 思考一:习作教学,没有万能的方法与技巧,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策略。假如每一次习作,我们都能找准一个发力点,然后在"设计"时突出这个发力点,在"课堂"中落实这个发力点,在"评改"时强化这个发力点。那么,当三个环节聚焦于同一个"发力点"展开教学之后,这次习作教学,就应该是有实效的。若干次不同的习作教学之后,若干个不同的"发力点"被聚焦之后,也许,我们的教学会越来越轻松。</h3><h3> 思考二: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及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来说,"习作"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我想,习作一定指向的是"表达"。一是出于内心需要进行的思想、情感的表达;二是出于人际交往所需的公众场合的表达。那么,每个人的表达都是带着他自己的内心思想与独特表达方法的,我们有没有必要统一呢?显然没有。所以,习作教学一定要做到"不八股"、"不教条"。</h3><h3> 思考三:习作是一个与儿童体验不可分割的教学内容,尊重孩子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不刻意拔高要求,也应该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教学尤其是三年级起步习作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所以,我们需要认真解读课标,不要随意拔高各年段的习作要求。</h3><h3> 思考四:所有的教学,不论秉持什么理念,不论用什么技巧,最后都是靠教师来实施、落实的。做一个有敏感度、有观察力、有思考力的语文教师,做一个热爱阅读的语文老师,是上好习作课的前提与根基。</h3><h3> 是啊,就让我们带着这种种思考,怀着新教育的"田野精神",不断耕耘,不断实践,不断提升,让习作教学之"痛"轻一点,再轻一点;让孩子们对文字表达爱一点,再爱一点。</h3><h3> 习作教学,永远在路上。</h3><h3> <br /></h3><h3> <br /></h3><h3> <br /></h3><h3> <br /></h3><h3>撰稿:马小静</h3><h3>审稿:朱 璇</h3><h3>供图:马小静</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