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维也纳(Vienna),位于多瑙河畔,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奥地利共和国的首都,同时也是奥地利共和国9个联邦州之一,是奥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2011年11月30日,维也纳以其华丽的建筑、公园与广阔的自行车网络登上全球最宜人居城市冠军。因市内古典音乐气氛浓厚,引来各国音乐家聚集于此,具“世界音乐之都”和“乐都”、“多瑙河女神”和“音乐圣地”“圆舞曲华尔兹之乡”等众多美誉。这里不仅是奥地利的首都,更是全球公认的音乐之都和著名的国际旅游圣地。这里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到处充满着诗情画意。很多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著名音乐家大多出生于此,如莫扎特、贝多芬、海顿、舒伯特等等。</h3><h3>维也纳城到处是古典式建筑,全城到处流淌着着古典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的元素。</h3><h3> 在一群上海游客叽叽喳喳的喧闹声中草草用完早餐,开始了艺术之都的游览。</h3> <h3>苏联英雄纪念碑建成于1949年8月,它是奥地利境内反希特勒和纳粹德国并取得胜利的重要标志。纪念碑由苏联和奥地利两国共同完成,用掉15吨黄铜,300多平方米预制板。纪念碑最上面是手持旗帜和盾牌的红军近卫军战士,下层平台上还有两个红军战士。这座为了纪念从纳粹手中解放维也纳的纪念碑上,招展的红旗、荷枪的苏联红军战士显示着明显的共产主义特色,苏联的纪念碑大多是环形的廊柱围绕一座高耸的纪念塔,与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的建筑风格有些类似,环形的横栏上文字是俄文的。正面写着:为欧洲的独立解放,在反法西斯强盗战场上牺牲的红军战士永垂不朽!</h3> <h3>在城市公园旁边一家快餐店吃午餐—土耳其大饼(烤面饼夹鸡肉、洋葱、青菜),3.7欧一个,实惠解馋。土耳其茶和中国的劣质红茶味道差不多,反正冷飕飕的天是得喝点热饮料,也只有它了。</h3> <h3>维也纳城市公园如同一座雕像的展览场地。最广为人晓的就是约翰·施特劳斯镀金雕像,在这里还能找到古典音乐大师弗兰茨.舒伯特、交响乐和宗教音乐作曲家安东.布鲁克纳、轻歌剧作家弗兰茨.雷哈、罗伯特.施多尔茨的雕像。此外,还有城市公园落成时在任的维也纳市市长的塑像。</h3> <h3>在奥匈帝国的末期,维也纳老城的城墙被拆除了。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亲自下令要在新建的环城大街旁边建造第一座向普通百姓开放的公园。1861年,城市公园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宫廷的风景画师约瑟夫.赛勒尼和维也纳市第一任城市公园管理局长鲁道夫.西贝克。1862年8月21日,城市公园正式向百姓开放。一年之後,城市公园通过新建的桥梁跨越到维也纳河另一侧的儿童公园。如今,每年四月到十月,这里每天举办免费的华尔兹音乐会</h3> <h3>中国可无法效仿这个市长,否则,每个建筑、每个公用场所、每个企业都会矗立起省市县镇的各类长官的雕像。</h3> <h3>曾创作过600多首抒情歌曲的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坐像</h3> <h3>小约翰施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代表作有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皇帝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还有很多波尔卡和进行曲作品。很难想象,现在看起来高贵优雅的华尔兹,以前是只属于农民的娱乐,正因为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创作,才将其提升为一种高贵的宫廷舞曲形式。</h3> <h3>演奏小提琴的施特劳斯铜像坐东朝西,背靠维也纳河的西岸。铜像座落在洁白的大理石拱形框架中,四周框架雕刻着形态各异的仙女、天使的浮雕,以对这个音乐大师无限崇拜的神情静静地欣赏施特劳斯的演奏。</h3> <h3>著名的约翰施特劳斯小金人雕塑前围满了各地游客,纷纷抱着小约翰的脚拍照留念(那两只脚已经被无数双手摸得光溜溜的了)。</h3> <h3>在施特劳斯草坪旁边有一个巨大的花钟,比日内瓦湖畔那个花钟要小些,但艺术味儿更浓。钟面是由彩色石子和灌木丛构成。钟上面竖着一块镂空栏板,镂空字是:unsere garten(我们的花园)。花钟两旁的草坪上,用花草组成高低音乐谱号。</h3> <h3>《风流寡妇圆舞曲》的作曲家弗兰兹·雷哈尔</h3> <h3>维也纳市政厅正面看去跃入眼帘的是5座尖塔,中间的一座直入云端,两翼的4座不足其半,却高出一字拉开的3、4层楼房。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显得层次十分鲜明而壮观。大厅正中的高塔98米,是维也纳的吉祥物。相传,当时的非教堂建筑不能超过100米,市政厅塔楼的建造计划遂遭到教会的反对。于是设计者冯.施密特就将塔本身限制在98米,却在塔尖上又加上了一尊高达3.4米的“市政厅铁人”,显示了人们向旧势力的挑战,教会对此也无可奈何。市政厅是1873年建设完工的,是典型的新哥特式建筑,其拱廊、凉廊、阳台、尖头窗、豪华的雕刻都体现了新哥特式的典型风格。</h3><h3> 面对这高大的皇宫似地建筑和极其富丽堂皇的装饰,感到奇怪的是当地议会怎么会同意政府在这样豪华的地方办公,不算腐败吗?</h3> <h3>市政厅对面是维也纳话剧院,阳光洒在话剧院大楼非常漂亮。</h3> <h3>穿过皇家园林到达英雄广场。所谓英雄广场,是因为广场上矗立着两座大型雕塑而得名。这两座铜像分别是,在和土耳其人大战中战无不胜的欧根亲王和成功抵御拿破仑的卡尔大公爵。<h3>广场后边的霍夫堡皇宫已经改成图书馆,但气势不减当年。</h3></h3> <h3>皇宫对面是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的雕像。她的执政手段就是两个字:“联姻”。她的11个女儿中10位都是为了实现她的谋国方略而与欧洲其它国家联姻,嫁给大公国做王后。其中最有名的是她的小女儿、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奈特,也就是法国大革命时被送上断头台的“玛丽皇后”。牺牲儿女们的利益,换回的是奥地利的强大。玛丽亚·特蕾西亚的联姻不同于中国皇帝远嫁公主。她嫁一个女儿出去,女婿家就得赠送一片土地回来;娶一个儿媳妇进门,新娘家也要陪嫁一块土地进来。依靠这种方略,她把奥地利版图扩大到三大洲,让奥地利成了欧洲中心。她自豪地说:“让别人都去打仗吧!我们快乐地结婚吧!”</h3><h3>在当时的欧洲,因为玛丽亚·特蕾西亚的女儿做了许多国家的皇后,而许多国家的皇帝、王子都是她的女婿,她因此得到了一个欧洲人公认的雅号:“欧洲的丈母娘”。</h3><h3><br></h3> <h3>查理六世在1740年逝世,年方23岁的特蕾西亚就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女君主。她一生中获得过奥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亚三顶王冠,被称为奥地利的国母。她的著名格言是“宁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辉煌的战争。”她不但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她还把中国人熟悉的茜茜公主,娶来做了儿媳妇,使整个欧洲的王室都成了她家的亲戚。奥地利在特蕾西亚女皇和她的父亲卡尔六世治理期间经济社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奠定了安全统一的政治基础特蕾西亚女皇执政时期是奥地利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她倡导改革,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推动科技文化发展,推行义务教育,倡导文化和音乐,使奥地利成为欧洲文化中心之一,这些举措均将奥地利从一个封建内陆国带到现代国家的门槛,玛利亚也被称为开明的女皇。</h3> <h3>皇宫背后是莫扎特雕像。莫扎特(Mozart, 1756年1月27日 --- 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当今的奥地利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莫扎特不仅是古典音乐的杰出大师,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有“音乐神童”的美誉。在他塑像前的草坪上,用鲜花勾勒出了一个音乐符号,常年盛开。</h3> <h3>维也纳的公共交通很发达,款式新颖的公交车几乎首尾相连,尤其是有轨电车,有早年的老爷车继续营运,也有新款电车,形成维也纳一道独特的风景线。</h3><h3>维也纳街头的红绿灯也很有趣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