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理想课堂”国际峰会

YQ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b>汇报人:瞿慧敏、袁倩</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39b54a">4.18第一天</font></b></h1><div> <font color="#808080"> 从上午九点多出发,到4:30真正安顿下来,我俩都感觉还在上车、转车、上车、转车之间兜兜转转。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高铁上看到的一本校本作业本,真是让人赏心悦目!</font></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39b54a">4.19第二天</font></b></h1><div> 因为酒店离会场比较远,我俩早早地就起床啦!今天一天要听5节名师课,分别是俞正强的《容积与体积》、吴正宪的《因数和倍数》、刘德武的《我们来到钟表盘上》、袁晓萍的《统计里的秘密》和罗鸣亮的《真分数和假分数》;3场名师讲座,分别是史宁中的《实施“学为中心”的教学》,吴正宪的《如何帮助儿童建立数学概念》,孙晓天、钟静、曹培英圆桌论坛:“学为中心”的学习载体。</div> <h3>  先来说说俞正强校长的《容积与体积》,他的课堂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聊完一节课,但是在聊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经验理解空间,使抽象的数学变得有趣。</h3> <h3>  吴正宪老师认为学习的发生是在孩子的矛盾中、原有知识与新概念冲突中产生的。这节课她以孩子的原有经验出发,深入浅出地引导孩子探索出因数和倍数的关系。</h3> <h3>  刘德武老师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把拓展课与练习联系起来。钟表盘是人们常常见到的生活用品。通过对它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并不缺少数学,而是缺少发现数学的眼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h3> <h3>  袁晓萍老师在教学中坚持“整合目标、关注生活、自我感悟、谐动发展”的教学理念致力于构建认知、生活、情感、人格等和谐互动的立体课堂。《统计里的秘密》通过对比两种不同刻度下的图像特征和生活应用,让学生体会统计方式与制作细节的选择没有更好,适合的才是最好的。</h3> <h3>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要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除法的前提下进行的,但是现场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罗鸣亮老师仍然能够淡定地借助直观操作,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中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表达见解,整堂课真正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h3> <h3>  圆桌论坛中印象最深的是钟静教授呈现的台湾学校所使用的学习单。</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39b54a">4.20第三天</font></b></h1><div> 今天一共听了四节名师课,分别是李培芳的《“数诉说长征”》,华应龙的《我不是笨小孩》,外国教师Leonardo Lima的《地图上的方向》(数学与体育整合课),以及Christopher Lorient的《好喝的橙汁》;三场学术报告,分别是华应龙的《我不只是数学》,李水平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表达》,孔企平、张宏伟、鲍建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预设》。</div><div> “阅读长征的故事,使我感到,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通过对长征中所呈现数字的感知,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将长征中体现出来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渗透到数学课堂中。</div><div> </div> <h3>  我特别欣赏华应龙老师努力将自己对人生、对数学的领悟化到数学教学当中。数学课不只是数学,而是教给学生方法策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养成遇到困难时不放弃的品质。</h3> <h3>  两节外教课向我们呈现了数学与体育、英语、科学的有机整合,中西合并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国际接轨。</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39b54a">4.21第四天</font></b></h1><div> 今天共听四节名师课,分别是朱国荣的《自行车里的数学》,张新春的《轴对称》,黄爱华的《比的认识》和徐长青的《分数的认识》;三节名师讲座,分别是严加安的《我心目中的数学和艺术》、郑毓信的《中国数学教学的“问题特色”》、</div><div> 严加安院长既能做一名科学的传播者又能做一名艺术的分享者,科学和艺术交融。这就是我们带给孩子们最好的诠释。</div><div><br></div> <h3>  朱国荣老师的《自行车里的数学》自始至终带着孩子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整个课围绕几个核心问题逐层展开,学生很有思路,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引领孩子思考,还有什么数学问题。</h3> <h3>  郑毓信教授认为只有认真做好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引领”与“问题驱动”,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学为中心”,我们才可能通过自己的教学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包括不断提升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h3> <h3>  张新春老师的《轴对称图形》将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妙的玩的世界,玩中有趣,玩中有思,玩中有获。</h3> <h3>  黄爱华老师的《比的认识》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带领孩子研究比的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带孩子们真正走进理解比的意义。</h3> <h3>  徐长青老师的《分数的意义》从玩扑克牌开始,玩出了分数的意义,选择学习内容时很好的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发孩子深入的理解和深度的思考,并且告诉孩子数学的表征不是随意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39b54a">4.22第五天</font></b></h1><div> 今天一共听了六节名师课,分别是朱乐平老师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唐彩斌老师的《A4纸的数学问题――点线面的平移旋转拓展课》,张齐华老师的《“数”说淘宝》,以及何月丰、管小冬、朱德江三位老师《三角形三边关系》同课异构。</div><div> 朱乐平老师《分数的基本性质》有非常浓郁的数学味道,朱老师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拓展,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的示范指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div> <h3>  唐彩斌老师的课通过一个短视频启发学生思考怎么去把握二维三维的转换,经历猜想、质疑,运用测量、估算知识探究解决问题。</h3> <h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三堂课都是围绕三边关系为核心展开,虽然过程不同,但异曲同工,带领孩子共同研究、发现规律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在探究规律时,充分体现学生为中心,运用最精简的语言引导启迪学生。</h3> <h3>  统计通常在数据收集整理上通常花费太多时间,而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要更加深入、深层次地分析,以往的推理都是逻辑推理,而今天张齐华老师呈现给大家更多的是合情推理,即根据数据做出合理或不合理的判断,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张齐华老师的课非常风趣、幽默,他选取的素材都源于生活,具有时代感,学生也非常感兴趣,整堂课非常轻松、活泼,学生在猜与推之间学会如何合情分析数据。</h3> <h3>  为期四天的千课万人高峰论坛让我们受益匪浅,这四天中我们有幸聆听各位名师的精彩报告和示范课,就仿佛遇见一盏盏明灯,它将指引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上不断前行。</h3>

数学

学生

老师

教学

名师

分数

孩子

学为

课堂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