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唐志斋领略唐人风采一一阿生编制

阿生

<h3>洛阳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是已故国民党起义将领张钫先生所营园林“蛰庐”的一部分,为我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晋、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1400余件而闻名。其中尤以唐志最为丰富,多达1191件。</h3> <h3>对书法有兴趣的朋友从这些琳琅满目的志石上可以尽情享受唐人精美的书法艺术给我们带来的美感,由此更可以看到我们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h3><h3>前排右二为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陈花容与我的砚友们合影,他曾获国家级书法兰亭奖。</h3> <h3>石屋书房一一听香读画之室。</h3> <h3>房门前有一幅对对联:"谁非过客,花是主人"。是联语?还是哲语、禅语?</h3> <h3><font color="#010101">"蛰庐"它是原国民革命军将领、前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张钫先生的私人花园。而"蛰庐"最有魅力的地方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唐志斋。这是一座包括一走廊、三天井、十五孔拱式砖窑的建筑,原藏石1578件,现有墓志石刻1413件,其中唐志1185件,另有西晋、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代墓志228件及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等石刻艺术品,因大部分是唐代碑刻,故名"千唐志斋"。张钫先生生前酷爱金石书画,在他有生之年,将流散于洛阳地区民间的志石多方罗致,送达故里铁门,在自家花园"蛰庐"西侧专辟一隅,镶嵌储存。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为斋室题额。</font></h3> <h3>走进千唐志斋,你会立即被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所感染。沉重而悠长的历史在这里被时光的黄土所掩埋,沉积为一部无声的巨著,展现在我们面前。</h3> <h3>千唐志斋收藏的碑刻,多为历代名家遗墨,其中有南朝王弘所书的行草条幅,宋代米芾的行草对联,元代赵孟頫的楷书碑文,明代董其昌所书横披,清代"神笔"王铎及刘镛、邵瑛、韩东篱、郑板桥等人的墨迹。此外还有由蒋介石(字中正)撰文、贺耀祖(又名贵严)隶书,有国民党43名省级党政军官员署名为张母祝寿的《张母王太夫人寿序》。 由于千唐志斋所收的墓志,主要为唐代碑刻,故有人称其为"石刻唐史",同时我们也可从中窥见中华书法演变的轨迹。</h3> <h3>千唐志斋里保存着郑板桥作的4幅《题竹》诗画,这四幅画不仅画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而且画出了阴晴雨雪四种天气。巧妙的构思,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底。</h3> <h3>张钫,字伯英,号友石老人。清末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早年曾参加同盟会,是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起义的主要策动者之一。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时,张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上世纪三十年代历任国民革命军二十路军总指挥,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设厅长等职。解放战争时,他曾对和平解放四川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49年底在成都起义。解放后,张钫曾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5月病逝于北京。</h3> <h3>走进大唐志斋,审视这颗玲珑剔透的琥珀,恍惚耳闻目睹大唐厮杀拼斗的刀光剑影和笙歌弦舞的靡乱浮华。祖先们智慧的光芒、浑浊的泪眼和低沉的叹息,使你一下走进历史的深处,突如其来的感悟让人惊心动魄。当你不由自主地去抚摸那冰冷而无言的志石时,也许你的心会蓦然一惊,因为你真切地触到了唐人跳动的脉搏。</h3> <h3>转《书画时间》:</h3><h3>文化的传承、知识的积淀</h3><div>这里是旅游胜地</div><div>也是文化圣地</div><div>那副波澜壮阔的唐人画卷</div><div>被砌进了这座青砖窑院</div><div>夕阳向晚</div><div>记忆被风干</div><div>年年岁岁,岁岁年年</div><div>斑驳的老屋洒落一地的喟叹</div><div>诉说着北邙山头不灭的哀怨</div><div><br></div><div><br></div><div>那些生前显赫或者平庸的人们</div><div>死后代替他们的都是这一碑冰冷的碑文</div><div>千唐志斋的主人</div><div>在石坊中留下深深的刻痕</div><div>谁非过客,花是主人</div><div>晚风沉醉在洛河畔</div><div>那个遥远的新安古县</div><div>一墙绿茵爬上了牌匾</div><div>牵藤引蔓</div><div>结出一个盛世的灿烂没有人的走廊</div><div>谁牵起风铃在鸣响</div><div>等到</div><div>灯把灯照亮</div><div>风把风吹凉</div><div>我们踏着花的芬芳</div><div>徘徊在隔世的盛唐帝王的得与失,臣子的进与退</div><div>书生的寒窗,红颜的音容</div><div>都在石匠的打磨之中</div><div>或深或浅的刻进那一方方石碑</div><div>字里行间</div><div>揉碎了多少缠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