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青藤书屋</h3> <h3><br /></h3><h3> 如果你是个人物,你的出生一定和常人不一样。</h3><h3> 比如徐渭的老乡,圣人王守仁,出生的时候有五色云彩。</h3><h3> 徐渭出生有什么吉兆没有记载,可能是父亲徐鏓太老了,还是这孩子不是他计划内的产品,夫人丫环生的孩子,一般都是做老爷的即兴之作。徐渭就这样匆匆忙忙的走入了这个世界,估计没有引起父亲太多的注意,也就没留下特别的记录。</h3><h3> 1521年,徐渭出生了。</h3><h3> </h3> <h3>徐渭书法</h3> <h3> 徐渭出生在现在大乘弄的青藤书屋,那个时候称作榴花书屋,因为院子里种着许多榴树。尽管名字各异,但都和书有关。<br /></h3><h3> 这一年是明武宗正德十六年。</h3><h3> 这一年对于大明的老百姓来说,和以前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这一年对于大明的朱家,却非同寻常。正是这一年,做了十六年皇帝,玩了十六年的明武宗,正年富力强的时候突然死了。死的干脆,儿子都没留一个,老臣杨廷和在众多朱家血脉中找了一个堂弟继了这个皇位,也许觉得皇帝都是我老爸让你做的,杨廷和的儿子,才子杨慎才有了和嘉靖皇帝叫板的底气,没想到既然做了皇帝,你哪怕有再造之恩,也无法加以制约了。杨慎就这样最终被贬死在这个自己父亲扶起来的嘉靖皇帝的手里。</h3> <h3>青藤书屋</h3> <h3> 这一年也是王阳明事业的巅峰期,因平宸濠之乱,封新建伯。<br /></h3><h3> 在绍兴这样的小地方,徐渭其实也算是个官二代,毕竟父亲也是一个离休的地市级干部,徐家在当时的绍兴也算是个大家,在自己家里,徐渭已经有了两个哥哥,一个大他三十二岁,一个大他二十岁。在家族中徐渭排在第十五位。</h3><h3> 在中国,特别是在古代,人生的每一个节点,都可能影响你的未来,甚至一生。</h3><h3> 孩子百日和周岁,在我们现在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在绍兴这样的小城市似乎更为看重,这是一个亲人祝福孩子长命百岁的纪念日,当家人忙着给这个孩子过百日的时候,父亲徐鏓在这一天走了。</h3><h3> 徐渭在《畸谱》中写道:渭生百日矣,先考卒!</h3><h3> 这冷峻的文字后面,藏着徐渭无尽的哀思和刻骨的痛苦。</h3> <h3>青藤书屋</h3> <h3>青藤书屋</h3> <h3> 失去父亲的徐渭,估计没人给他过周岁了,所以我们没看到他过周的记录。只是我依然好奇,如果让徐渭抓周,他会抓什么呢?是一本破书?还是一支秃笔?我们已经很难猜测了,命运难道真的冥冥中就此注定?<br /></h3><h3> 在一个传统的社会里,一个家庭的稳定,不是靠制度而是靠权力,父亲徐鏓临死的时候还是对这个晚来的孩子有过很好的安排,还留下几个奴仆给徐渭,只是他死了以后,徐家没有人做官了,长子徐淮也就是徐渭的大哥,经常在外经商,二哥徐潞忙着举业,留下就是徐夫人和徐渭的生母,这样的家庭让奴仆们看不到前途,于是相约出逃。</h3><h3> 徐渭十岁的那年,这几个奴仆跑了。</h3> <h3>青藤书屋</h3> <h3> 这样的一件民事官司,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还没到他处理的年纪,只是正是这件事情的发生,改变了徐渭一生的命运。<br /></h3><h3> 为了控告这几个奴仆的逃亡,二哥徐潞带着徐渭去见了当年的山阴县令刘昺。</h3><h3> 我觉得徐潞这次带这个十岁的弟弟去见县令是有目的的。</h3><h3> 徐渭从小聪明,四岁的时候,就能在大嫂的葬礼上送往迎来了。</h3><h3> 六岁入学,几乎过目不忘,老师这边教好,那边他就能背了。</h3><h3> 启蒙老师管士颜读一句"鸡鸣紫陌曙光寒",他居然整首诗都能背出来,这水平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都难做到,要不你可以试一下,不要百度,能说出来是谁写的吗? 如果你还能背出来,我服你!</h3><h3> 至于《大学》的格物致知,他都已经能倒背如流了。</h3> <h3>青藤书屋</h3> <h3> 徐渭不无自豪的写道:占对作文,稍稍惊座客,名一时误起郡中。<br /></h3><h3> 说明徐渭六岁的时候,在绍兴已经有了名声,带着一个天才的弟弟去见县令,让县令能对徐家刮目相看,这应该是徐潞的最终目的。</h3><h3> 固然,早慧的弟弟引起了刘县令的兴趣,客气地问了徐渭一些基本情况后,刘县令直接进入了正题。</h3><h3> " 写篇作文吧"刘县令对徐渭说。</h3><h3> 题目是《居其所而众星共之》。</h3><h3> 这题目要是现在公务员考策论,基本上没几个人能通过,更不要说,这是标准的八股文题目,要严格按照八股的格式去写。</h3><h3> 题目出于《论语.为政》,让一个十虚岁的孩子写这样的文章,这个刘县令就是为了让徐渭难堪。</h3><h3> 没想到徐渭居然草稿都不打,洋洋洒洒的一篇文章就写好了。</h3><h3> 其中的有些句子,现在看来都不失为经典。</h3><h3> "天不言而星之共之,非天谆谆然以命之共也"。</h3><h3> "星亦不言而众星共之,非众星谆谆然以约之共也"。</h3><h3> 这文字的老辣,要不是有历史的记载,我是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这是一个十岁孩子的手笔。</h3><h3> 这样的卓绝才华,在整个人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h3> <h3>青藤书屋</h3> <h3> 刘县令肯定被徐渭的才华惊倒了,这个激赏于徐渭的县令,一定对这个小小的孩童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最后刘县令的几句叮嘱,也一定让幼小的徐渭有着强烈的共鸣,徐渭花了很大的笔墨,记录下了刘县令和他的这次见面。刘县令担心徐渭的塾师把这孩子教坏了,特地在纸上写下这样的话,让徐渭带给老师。<br /></h3><h3> 徐渭《畸谱》完整的记录下了刘县令的文字。</h3><h3> "小子能识文义,且能措词,可喜可喜!为其师者,当善教之,务在多读古书,期于大成,勿徒烂记程文而已"。</h3><h3> 刘县令估计自己也忘了,自己这个官是怎么当上的,在八股取士的时代,居然让徐渭不读程文而读古文,读好程文能考状元,而读古文只能有一肚皮的牢骚。这和现在的学生不让他陷在题海中去考个高分,非要让他提高修养去学琴棋书画,这不误人子弟吗?</h3><h3> 本来刘县令说过也就算了,没想到徐渭觉得这是他的知己。</h3><h3> 交友都需要慎重,何况是个领路人呢?</h3><h3> 刘县令的这一指引,让徐渭从此走上了和别人完全不一样的人生。</h3> <h3>徐渭泼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