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洲岛行—重访47年前从军路

瑪麗

<h3><br></h3><h3>撰文、编辑:玛丽</h3><h3>图片来源:陈朝荣、自拍</h3><h3><br></h3><h3><br></h3><div> 好久没出门远行了,说走就走。先生对我说:放下你手头的美篇,去涠洲岛走一趟,放松下!好哇!难得他有心。</div><div> </div><div> 认识涠洲岛是在41年前认识先生后,从他对涠洲岛的描述开始,在我的印象中,涠洲岛可媲美西沙群岛。</div><div><br></div><h3> 先生在新兵连集训结束分配到修理所,副所长对这个新兵说,调你去炊事班,过个年把时间提你当司务长。部队驻地在广东,懂粤语的兵有语言优势,易与当地百姓沟通。先生有个同乡战友是操纵员,星期天主动去饮事班帮厨,上海兵便善意提醒他,你经常主动去帮厨,不然你会当司务长的,这位操纵员紧张得再也不主动去帮厨了,这是真话。修理所有个司务长(广州籍),干活吊儿郎当,炒菜时,蹲在灶台上挥汗如雨,官兵都有意见,一时又找不到合适人选替换,正愁着。</h3><div><br></div><h3> 之所以说这话,源自新兵连集训快结束了,那时正值文革高峰期,所有的活动结束,要进行总结、个人要发言表决心等等的文革仪式。新兵人人抢着发言,个个表态表决心,不外乎就是,听从党组织安排,服从分配,要斗私批修等等口号。先生一言不发,保持自我。后来他对我说,有什么好说的,领导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也轮不上我表决心就能定下来干哪一行,再说我也不想当司务长。还真有个性,不像文革时期潮流青年,逆流而上,不随大流。</h3> <h3>1970年12月入伍新兵照。胸前佩戴的毛主席像章下面写着“为人民服务”,是那个年代军人才能佩戴的神圣标志,普通民众是无法得到的荣耀。“为人民服务”今日仍然是军人口号</h3> <h3>1971年4月,入伍刚4个月的新兵,在广州学习期间,海珠桥旁拍下了这张新兵照。胸前的毛主席像章熠熠生辉。</h3> <h3><br></h3><h3><br></h3><h3> 不积极表决心的新兵,司务长没当成,反而被技术处主任(梅州籍)慧眼识才,这位高中生被挑上学习雷达技术。那时的兵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小学、初中居多。文化高的挑上当操纵员、报务员,文化低的最后去学汽车驾驶。</h3><div><br></div><h3> 先生说,我们空军不像陆军,在雷达团当汽車兵不需要太高文化,饭堂吃饭,一人一份,分份吃,不吃大锅菜。</h3><div><br></div><h3> 那时的我,年轻充满朝气,对外界的事物非常好奇。在农场工作,天空太窄。没机会出差,外出最远湛江市开会,完了又返回农场,不出雷州半岛半步,只有探亲假一年一次才回到父母家。</h3><div><br></div><div> 1971年新兵第二年,跟随技术处助理员前往涠洲岛维护雷达。助理员对他说,出差在外你不用付钱,我替你付,以后等你提干了,带战士出差,你也不许收战士的钱,这是我们技术处的传统。新兵点点头表示明白。</div><div><br></div><div> 北海有两个连队,一个驻市区马兰路11连,涠洲岛驻扎的是12连,哪年建站没考证过。70年代的涠洲岛实在是太穷了,岛上的村民打鱼为生,讲客家方言和粤语,(但不是标准的客家话)新兵跟随助理员上岛,听到的流传,当地姑娘宁嫁大陆一条狗不嫁岛上一个人。据说,有个女民兵连长偷偷和一个干部恋上了,干部转业时,女民兵连长偷偷跟上船死活要跟干部走,离开涠洲岛。故事真假大家去猜,可见当年的穷。</div><div><br></div><h3> </h3> <h3>  图片来源:陈朝荣</h3> <h3><br></h3><h3> 如今,涠洲岛摇身一变,成中国十大最美丽海岛之一。民宿客栈越开越多,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汐岸”客栈,宿一晚,收费1千多,多多少不得而知,位置面朝大海看日出日落,潮起潮落,顺着火山石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下,不到100米可在岸边嬉戏踏浪。</h3><h3><br></h3><h3> 有一年,团里接到报告,涠洲岛雷达出现故障,必须马上处理,军情紧急。一行四人驾驶军用吉普车,紧急从广东湛江市遂溪县出发,一路疾驰飞奔。</h3><h3><br></h3><h3> 进入广西境内,这辆军用吉普车正飞驰行驶着,忽被一辆地方小车超速在军用吉普车前缓慢行驶,军用吉普车一打方向盘又超地方小车,一路狂奔,被甩在后的地方小车快速超车又缓慢地在军用吉普车前行驶。四个被激怒的军人超越地方小车后,从车上跳下,向后面地方小车迎面走去。</h3><h3><br></h3><h3> 这时,什么军爱民民拥军一派祥和面孔顿时变成了愤怒军人,指着地方小车的人员大吼、责骂,可对方人员也不是吃素的,我们是交通监理所人员,你们的车已经超速行驶,违反交通条例。70年代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称为监理所,称交通警察还是后80年代的事。</h3><h3><br></h3><h3> 四个军人齐声大吼,我们执行军事紧急任务,军令在身,延误军情你们承担得起吗!监理所人员一听这话,不得了,又看这四个全副武装的军人,赶紧见好就收。</h3><h3><br></h3><h3> 70年代上涠洲岛一趟非常不易,台风多,无风三尺浪。团里一般都是用吉普车送到北海,再自行上岛。看天气,有时等几天都上不了岛,天天跑到岸边看天气,海浪滔天,小型军舰都不敢出海行驶,20岁强壮军人登上小型军舰过海,被海浪拍打晕头转向,脸色发青,呕吐不止,乖乖躺在船仓睡觉。</h3><div><br></div><div> 时隔47年,先生对涠洲岛印像还停留在1971年。</div><div><br></div><h3> 我们去涠洲岛你行吗?!我那时这么强壮的身体都扛不住,你更不行。我说,不是有客轮吗?客轮也不行。还是去了再说吧!我不服气。</h3><div><br></div><div> 就这样,带着47年前的记忆,登上了前往涠洲岛客轮。“呜”……客轮缓慢驶出码头,向前方驶去。我们站在船舱外护栏,远眺大海,奇怪啦!先生说,海面没出现白浪,船体又不摇晃,海面没风,更没白浪滔天。我说,不是台风天哪来的风浪,不对,以前我坐上军舰,根本不敢去护栏甲板,虽没风,但海面的波浪像一条白线远远朝你涌过来,掀起阵阵浪花。气候变暖了,台风也少了,只能这样理解。</div><div><br></div><h3> 临走前,与陈记者打招呼,我要去一趟涠洲岛。陈记者一听,兴奋地说:好呀!1969年我去过涠洲岛一次,不过风浪很大,会晕船的,你行吗?还是这句话,晕浪!陈记者接着说,当年我们三个部队记者坐海军炮艇上涠洲岛,结果,吐的一塌糊涂,你要小心哦!给我温馨提示!</h3> <h3>  战地记者陈朝荣</h3> <h3>  图片来源:陈朝荣</h3> <h3>战地记者陈朝荣(前)三位军中记者前往北海涠洲岛</h3> <h3><br></h3><h3> 陈记者他们一行三人,兴致勃勃前往涠洲岛,在北海县海边小渔村拍了不少照片。结果,上涠洲岛时,晕浪呕吐,到了驻地,三个年轻强壮记者经受不住风浪拍打,个个没精打采,走路摇摇晃晃,像踩棉花不稳。最后,岛上一张照片没拍下来。遗憾!</h3> <h3>1969年的北海渔业码头,一派繁荣景象。图片来源:陈朝荣</h3> <h3><br></h3><h3> 行驶一个小时40分钟,客轮缓慢向涠洲岛码头靠岸。先生努力地找寻47年前登岛印象,高大的火山巨石不见,但远处那座废弃的蓝桥还在,好像就在这附近上岛的。没印象了,毕竟过了47年。</h3><h3><br></h3> <h3>这是上涠洲岛给我的第一印象,岸边码头标志,“涠洲”。远处是蓝桥,因桥体呈蓝色得名。让我联想起“魂断蓝桥”那段一战时期的经典爱情故事。</h3> <h3><br></h3><h3> 晚上在客栈与当地岛民聊天聊到12点多钟,阿叔60多岁,与老兵同龄。问空军雷达站在哪个地方?阿叔说,知道。就在东边离码头不远,坐3路公共汽车在梓桐木路口下车,靠左侧远远就看到雷达天线了。我问阿叔,你去过吗?去那里干什么!军事要地,外人不能随意进入。</h3><h3><br></h3><h3> 第二天上午,与先生坐上3路车,到达梓桐木路口时,巨大的球形雷达天线赫然醒目立在左侧小高地上,离我们的位置还有很远,司机说去不了,先生只能在车上远远眺望曾经熟悉的连队。雷达天线在身后渐渐模糊,有点失望。</h3> <h3>这是老兵47年前熟悉的连队,阵地高处巨大的球形雷达天线替换老式的锅盖雷达天线。老兵虽不能重返连队温故,但也圆了心愿。</h3> <h3>  1975年9月老兵被选送到武汉雷达学校学习。1977年高考恢复,1978年,上级决定再选送老兵进武汉雷达学院读书,老兵找理由对领导说,下次再去,指标让给了其他战友。其实老兵是想进华南理工大学读书,团里每年都有选送人才进学院读书,他想等下一批。就此,一场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被调往前线参战,与上大学读书擦肩而过。</h3> <h3>  最后一次上涠洲岛维护雷达是1977年。后调至湛江海康县英利公社附近的鹰峰岭雷达站(4连)任雷达技师,1977年参加广空七军全军雷达技术大比武,获得个人第2名。成为雷达4团技术中的技术尖子,1979年2月广西边境对越自卫反击战即将开战,被抽调加强陆军雷达,调至42军高炮团,跨兵种参战,战后留在了陆军42军高炮团。</h3><h3><br></h3><h3> 同乡老战友陈勉熹对他说,你命大哦!我们广空七军4团虽也算参战部队,但我们是后方部队监控整个空域。真正上前线的整个4团就你一个人上了。他淡淡说,我不危险,一线的步兵危险,我是前线的后方,保卫军部安全,随军部指挥部转移。老战友说,那你穿的蓝裤子显眼呀!越軍特工没找到你这目标,算你命大。他说,这倒是,蓝裤子特殊兵种,很害怕。</h3> <h3>  老兵1979年2月17日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图为42军3月16日撤军后在广西龙州边境休整。</h3> <h3>  2014年7月30日,老兵重返老连队与指导员(右1)司务长(左1)合影。身后巨大招牌写着“南疆第一站”,对外称青桐雷达站,也称鹰峰岭雷达站,(湛江雷州英利镇,距湛江市60多公里)地处雷州半岛最高处,可俯瞰整个北部湾海域。(玛丽攝)</h3> <h3>  老兵在涠洲岛海滩</h3> <h3>  老兵与同乡老战友陈勉熹(右1)在北海银滩</h3> <h3>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老战友陈勉熹任作战股作战参谋,说:紧张呀!那时,天天盯着屏幕看箭头方向,前线作战部队打到哪里,什么地方,几分几秒我们都知道,空中战机随时起飞。战后我们作战股有2个指标,我没评上,你要在4连的话,三等功非你莫属,连队雷达技师参战的全评上三等功,战后提拔,技术处的位置一定是你的。你看谁谁谁,这么笨都当上副团级……</h3><h3><br></h3><h3><br></h3> <h3>  这是涠洲岛五彩滩,很美!</h3> <h3>  走到五彩滩,由火山喷发倾泻而下的岩浆在海上凝固,形成规则大小不一平滑的岩石,呈五彩色石块,海水一波一波往脚边拍打着。</h3><h3><br></h3><h3> 就是这里了,先生兴奋地说:那时我们几个兵,吃完晚饭沿着小径土路往海边走到这里,岩石上有一个个浅浅的小坑,海参被海浪冲上岸,搁浅在岸边,很多海参,全身黑黑的,约30公分长,全身长刺,用脚一踢立即卷缩一团,还有很多漂亮的海贝海螺。70年代岛民不知海参为何物,不敢吃,任由自生自灭。有的岛民捡回家剁碎喂猪,部队官兵更不敢吃。</h3><h3><br></h3><h3> 退潮时,几个兵就下海挖珊瑚花。涠洲岛渔获很丰富,海产特别便宜,部队都到海边渔业供销社买鱼干,2、3元一斤。</h3><h3><br></h3><h3> 上岛时看到的巨大火山岩层山体,丰富的蔓藤把岩体全覆盖,早已没47年前裸露的火山岩层山体震撼。岛上,海陆空三军齐备,成为军事重地。</h3> <h3>  这是文中提到的“汐岸”客栈,涠洲岛一景。</h3> <h3>  山体被藤蔓覆盖。</h3> <h3>  火山岩浆形成如书籍般的巨大岩石。</h3> <h3>  火山喷发的岩浆 形成黑色石块。</h3> <h3><br></h3><h3><br></h3><h3> 再见了!老连队</h3><h3><br></h3><h3> 再见了!涠洲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