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场村探访

黎先森

<h3>  "鸡场村"位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谷硐乡,是一个边远、落后、贫穷的以苗族为主的行政村,几年前路才修到了村口,这里并没有美丽的风景,加上极度贫穷,仍保留较多原始的居住环境,鲜有外人造访!</h3> <h3>(俯瞰鸡场村组)</h3> <h3>  &quot;鸡场村&quot;又分为水冲、上格、大广、鸡场、下况九等5个村组,主体民族为苗族。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寨,总户数357户,总人口1417人(其中:贫困人口498人,享受农村低保138户451人);全村耕地面积714.27亩,人均耕地面积0.5亩,经济来源主要以烤烟、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来自网络资料)</h3><h3> 我们此次造访的是鸡场村的鸡场组,是来自贵州省文化厅"非遗保护中心"李老师的介绍,李老师说这里属于苗族文化保护得较好的村落,苗族服饰有较为完整的保留,这个村组相较另外几个村民组更为艰苦,同时缺水问题困扰了村民许多年,尽管4年前就安装了水管到户,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依然没有一滴水!村民用水需要步行半个多小时去提,条件好点的有摩托车,差的则全靠人工运水!由于水的珍贵,这里的人几乎不洗漱,更别说洗澡!同行的李老师先到了三天,也是没洗过脚,居住饮食等卫生条件可想而知!</h3> <h3>走进村庄,一座座破旧的木板房映入眼帘,这种房子都没有窗户,采光极差,有些房屋感觉摇摇欲坠!</h3> <h3>做饭用的燃料全部是柴,每家每户门口都是大量储备</h3> <h3>光绪年间立的碑,据李老师介绍,碑文大致意思是某年某月,官府在此完成征收多少粮食之类的话,看来这还是一个有点历史的地方!</h3> <h3>白天,有体力的村民都在外劳动,村里大部分都是老人,对于外人造访,大部分村民还是比较惊奇的,虽然部分村民语言不通,但还是能感受到友善!一句句&quot;来家吃饭&quot;,让人感受到这里的淳朴。</h3> <h3>慈祥的老妇</h3> <h3>修缮猪圈的老人</h3> <h3>磨刀的老人</h3> <h3>拾草回来喂牲畜的村妇</h3> <h3>这位村妇看得出家里属于较为贫困的家庭,不太愿意我进屋,不停的说屋里太差不要进去,尊重别人,我也没有勉强!</h3> <h3>虽然贫困,村民相遇总是在谈笑风生,但看得出还是比较乐观</h3> <h3>当我走到这户门口放有棺材的人家时,被眼前的一幕震撼到了!不太敢相信,现代社会还会有这样的场景!</h3> <h3>老人听到有人来,走了出来</h3> <h3>老人语言沟通有问题,问他的一些问题也听不懂他说什么!后来得知这是村里最穷的一户,前段时间他还感觉自己快死了,让家人安排后事,最近好转过来了。</h3><h3>想要进屋看看,老人也是没有让进!但可以想象室内的状况!</h3><h3>离开这里,心情比较沉重……</h3> <h3>每家都是牲畜成群,鸡牛狗似乎是标配,养殖也是他们其中一项经济来源。</h3> <h3>老师拍到有趣的一幕!谁说猫狗是天敌?</h3> <h3>在村口正在盖新房的村民,靠地里的那点收入是不可能够的,盖房的钱主要还是来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h3><h3>在这里建新房基建部分基本都是独自完成,工作量好大!</h3> <h3>转到田间,遇到正在劳作的村民都非常友好,大部分都会双语(苗语与汉语),见到我们,都报以微笑打招呼,面对镜头,也很有仪式感的配合!</h3><h3><br /></h3><h3>入村田地里劳作的女人!</h3> <h3>这位老妇已经76岁,依然在田地里劳碌</h3> <h3>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已外出打工,此时正值农忙季节,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年轻人回来帮忙。</h3> <h3>路遇背草回家的老妇,本想交流沟通一下,无奈说了半天语言不通!</h3> <h3>生活的重担……</h3> <h3>晚上吃饭的村民家的第四代,是个小女孩</h3> <h3>下午5点,在村民即将开始了第一餐晚饭,整个黔东南,黔南的村庄,大都是在使用这种地炉,除了围炉吃饭,也是家人聊天,会客的地方,有类似客厅的作用</h3> <h3>阳光从木墙洒入屋内,地炉上炊烟袅袅,好有生活气息!</h3> <h3>这里的菜基本都是以火锅的形式,很少有炒菜,放入猪油,加上青椒西红柿翻炒后加水边煮边吃!</h3> <h3>今天锅里放了一条鱼,听说还是因为有客人来了才特意准备的。虽然到访过类似地方,有所心理准备,但看到食物的卫生条件,还是有点下不去嘴!迫于礼貌,强制自己吃了一碗饭,还要装着很饱的样子。</h3><h3>在村民家吃饭与借宿,不用给钱,但据李老师介绍,应该带些礼物,小卖部随便买些糖果糕点给小孩都行,我们没有准备,一直不太好意思,赶紧回到车上将剩余的糕点拿出来补上!</h3> <h3>这户人家属于四代同堂,第二代外出打工,留下老两口及孙子,重孙子在家务农。</h3><h3>饭菜虽然简单,但一家老小围坐一起,也显得其乐融融。</h3> <h3>入住安排在另一户村民家,他家在村里算得上条件较好的,其中一个儿子在县里上班,盖了三层楼的新房,住在新房,但吃饭还是在老屋。</h3><h3>怀里抱着的是外孙,幸福感满满!</h3> <h3>晚上8点,在借宿的村民家又吃了一顿晚饭,据李老师介绍,这顿才算是当天最后一顿晚餐,因为这里由于体力劳动大,加之油水少,每天都是是4-5餐饭!且到了饭点,作为到来的客人必须要吃,不然会认为你不尊重他!入乡随俗,只有强迫自己又吃了一碗饭!!!</h3> <h3>主食是彩色糯米饭</h3> <h3>门口的马一动不动的配合我拍照!有点油画的感觉</h3> <h3>回到吃晚饭的村民家闲聊,村民拿出了她的宝贝给我们展示,据李老师介绍,这种宝贝一般是不给外人看到,是朋友才会有机会看到。</h3><h3>头上带的饰品是用海贝串成的,项圈及耳环也是苗族传统银饰,都是纯手工打造!</h3> <h3>这个叫"背扇",背小孩用的,这样一个"背扇"需要纯手工做上一年时间</h3> <h3>在村民家休整一晚,正逢插秧季,次日一早跟随村民去田里插秧</h3> <h3>到田间劳动,除了少数老人外,几乎是全村出动,包括小孩、牛、马、狗,大人劳动,牛马吃草,小孩与狗玩耍!</h3> <h3>这里每块田插秧都是需要在一天内完成,所以村民都是集体出动,每家出一人帮助每户村民完成插秧后再换另一家!在这里生活,集体协作非常重要!</h3> <h3>面朝大地背朝天!李老师昨天曾尝试了一下插秧,坚持了5分钟腰就受不了出来了!而他们一个动作要坚持几个小时不休息!</h3> <h3>"粒粒皆辛苦"!只有亲自体会才能理解真正的含义!</h3> <h3>每一颗细小秧苗都要亲手插上,没有捷径可走。</h3> <h3>8点出门,9点下地,劳作5个小时,到下午2点才休息吃饭,饭后继续。</h3> <h3>插秧季节,早上8点出门,天黑才能结束!</h3> <h3>农村狗其实比城市宠物狗更惬意,每天都会跟村民一起到田间地头,独自玩耍,困了就睡!似乎最悠闲的就是它们了</h3> <h3>大人劳动,孩子们也一起到田间玩耍,无忧无虑,这种快乐也是城里孩子体会不到的!</h3> <h3>各种游戏,愉快的笑声回荡在田间山头!</h3> <h3>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玩具,快乐其实很简单!</h3> <h3>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年轻人与孩子们的装束打扮都已汉化,传统民族服饰大都只能在老人妇女身上看到,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也许多年以后将很难看到。</h3> <h3>由于要在田里呆一整天,田地距离村里又很远,村民们出来劳作都会带上午饭在田间解决。</h3> <h3>午饭主食是彩色糯米饭,菜是煮豆腐,豆豉辣椒之类的</h3> <h3>中午休息时间,吃完午饭唱起山歌,自得其乐!</h3> <h3>山歌在大山里回荡</h3> <h3>山歌大概叫劳动歌,歌词大意:要劳动才会有饭吃,才会有美好生活,很正能量!</h3> <h3>一曲唱罢,先回放欣赏一下自己的歌声!</h3> <h3>俯瞰村民的田地,到了秋天,这里又将是一派丰收的场景!</h3><h3><br /></h3> <h3>  两天的摄影探访结束,这里给我的感受有别于以前到过的一些贫困村,有些贫困地区长期依赖政府救济及各种社会捐助已养成习惯,不愿主动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以穷养穷。还有些村落,还会有遇到外人拍照伸手要钱的现象!但在这里我看到的村民则非常淳朴好客,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还是非常阳光!</h3><h3> 我等小老百姓到来拍几张照片也许并不能为他们改变什么,但还是希望政府部门及能有社会上有能量的人士多去关心这些群体!如解决生存最基本的用水问题,有针对性的脱贫帮扶培训等!</h3><h3> 贵州目前还有太多这样的村落,黔东南,黔南,毕节地区的大山里还有太多类似的地方,没有旅游资源,没有肥沃的土地,要想彻底脱贫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h3><h3> 作为摄影人能做的就是多为他们记录一些影像,同时记录正在逐年消失的民族文化,让更多人知道在贵州的大山深处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我相信终归会改变,会进步!虽然从摄影的角度都希望保留最原生态的生活状态,但社会在进步,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