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悟道重启航……

石上清泉

<h1><b><font color="#ed2308">求知篇</font></b></h1> <h3><br></h3><div>花开,不止是惊艳……</div><div><br></div><div> 语文五组石俊青</div><div><br></div><div> 人间四月天,无限好春光!花开季节,不止是惊艳,更有芬芳!惊艳了的是感官,芬芳了的是心灵!</div><div><br></div><div> 怀揣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希冀,原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我们北上京师来问道!不仅际会了万紫千红、绿肥红艳的花开时节,更是领略了百花争艳、百家争鸣的学术前沿!  听通才练识的张渝鸿教授解读心理;闻伶牙俐齿的楚江亭教授剖析家风;看江海之学的赵希斌教授指点教法;览学贯古今的付华老师赏评诗词;和学富才高的沈致隆教授惊叹想象;跟别具慧眼的成刚教授触摸战略理念;随如古涵今的钱志亮教授探索教育起点!惊艳了我们的视野,芬芳了我们的思维!</div><div><br></div><div>  参观了两所清华附中,学生完美的课堂生成以及丰富多姿的课余生活、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以及包罗万象的校园文化令人惊艳!孙晓燕老师思通千载,视通万里的视角和王艳芬老师亲切、随和、柔美却又不失严谨、睿智、本真的教风令人折服!她们的素养芬芳了学生也芬芳了我们!</div><div><br></div><div>  一线大咖付华老师、张芮老师还有富宵凌老师分别从写作、阅读等方面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听罢,惊艳的是专家们丰富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设计及合理的教学方法!收获的是对生本教学的深刻领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或许知道,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不能严格执行。总是教的关注点多一些,学的设计点少一些;课程教授灌输多一些,学科实践活动少一些;追逐内容结果多一些,探究文本过程少一些;展示教师技能多一些,关注学生学情少一些!现在终于对“生本”课堂教学彻底了然于心!多么迟的领悟!幸亏还能芬芳余生!</div><div><br></div><div><br></div><div> 学习临近尾声,讲座愈发精彩,感悟渐入佳境,启发正在酵发……两位教育专家鲍传友教授和汪志广教授分别谈了《教师专业发展及其生涯规划》,和《新时代学生管理的方向与方法》。教授们的字字珠玑、妙语连珠、幽默诙谐却又针砭时弊、振聋发聩的侃侃而谈再一次惊艳了我们!而他们基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前沿理念也将植根于我们的头脑,酵藏于我们的心中,静待芬芳!</div><div><br></div><div> 京师悟道最后一天,我们有幸见到清华附中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赵老师现身说法聊了他自己的生活和教学经历;也聊了他的绿色语文课改之路;还聊了敬业新业及乐业……赵老师年过七旬依然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全场掌声不断!笑声不断!期间我几次热泪盈眶!因为他不是在讲述敬业乐业,他的状态即是敬业乐业最好的诠释!这种状态瞬间让人感觉芬芳四溢,岁月静好!向赵老致敬!向所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致敬! </div><div><br></div><div><br></div><div> 学习正如花开,内容着实很惊艳,悟道才是历久弥香的芬芳之气!</div> <h1><b><font color="#167efb">悟道篇</font></b></h1> <h3>   也谈“爱的教育”</h3><h3><br></h3><h3> 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有了爱就有好教育吗?什么样的爱才是教育所需要的?此次北上京师悟道,听众多大咖聊教育,收获良多!那感觉犹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欣然若狂,故作此篇以记之!</h3> <h3> 爱就以爱的方式去爱</h3><h3><br></h3><h3> 初闻此句,或许你会不以为然,觉得这不是废话么?细嚼之后仍然不以为然的,且听我絮叨一二!纵观近年来,学生弑父弑母弑师者比比皆是,跳楼跳海割腕自杀的学生也屡见不鲜!古语有言“人之初,性本善”,他们为何在接受教育之后,会挥刀霍霍向亲人呢?当然原因诸多,但不难发现所谓“狼爸”“虎妈”“豹师”受难者居多!细究其原因,无非是这些“狼爸”“虎妈”“豹师”对孩子们的爱早已变得扭曲而不再纯粹!顾名思义,可想而知我们的“豺狼虎豹”们对孩子所谓的“爱”究竟是“爱”还是“凶残”?我们叫嚣了数千年的“恨铁不成钢”究竟是“爱”还是“恨”抑或是“不满”“埋怨”?还有诸多青少年因家长过于宠溺的“爱”而锒铛入狱者也是数不胜数,那这种骄纵宠溺的“爱”究竟是“爱”吗?如今,我们给孩子的爱,其外延已无限扩充至“凶残”“恨”“宠溺”等其他领域,而我们却不自知!“凶残”“恨”“宠溺”等已然绑架了“爱”!而我们仍然以“爱”的名义继续肆意伤人并自伤!在“爱”的疆域里,我们已迷失甚至再也傻傻分不清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h3><h3><br></h3><h3> 作为母亲和师长的我似乎从张渝鸿教授和汪志广教授那里得到了点化!渝鸿教授“享受幸福人生,做智慧好老师”着实让我清醒并为之一震!她提到了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我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能否成龙关键不在于我们的“望”而是要让孩子的内动力觉醒,实现他的自我价值,才是我们的众“望”所归!相信大家跟我一样,总是希望我们的孩子能自我觉醒实现价值,但却忽略了孩子们自我实现的需求其实需要有“爱”做底座的!这里“爱”是“安全感”也是“自信心”还有“尊重”,而非“凶残”“恨”“宠溺”!难怪我们屡战屡败!了解了马思洛需求层次才知道我们一直在反自然规律的路上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有伤害而不是关爱!朋友们,把握好角色,控制好情绪,用你的智慧,你的温和,去“真”爱孩子!当然如果孩子“不可爱”时我们也要远离冲动的魔鬼,去包容,去接纳,去指引才能尽享幸福人生!汪志广教授也提到教育要理智,要学会和孩子的问题和平相处;和有问题的孩子和平相处!我们要以人为本去接纳差生、善待差生、尊重差生!试想孔子弟子三千不也才七十二贤么,我们又何必钻入凡过我手必成材的牛角尖呢?</h3><h3> 我想如果孩子是块“铁”,我们还是要“爱”他,接纳他、善待他、尊重他并引导他做块好“铁”!何必要去“恨铁不成钢”呢?“铁”依旧是“铁”却徒增“恨”意,得不偿失!</h3> <h3> 爱就给他适合的</h3><h3><br></h3><h3> 我们常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但往往我们给予孩子的还是过于主观!听过一句话“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初次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心情就很沉重。作为妈妈,我们有太多次的自以为是,也有无数次的替代包办……重金买来的咱认为好的玩具被弃之一旁,他却陶醉自失于咱瞧都瞧不上眼的小物件;千打听万考察来的课外班,他进去没几次便再也没了兴趣。鸡飞蛋打甚至鸡飞狗跳的结果大家都懂的!小儿喜面食大儿喜米饭,与其每天在今天吃什么的琐事上劳心费神不如面食米饭齐备,自主选择他认为合适的,不也省去纠结了么。</h3><h3> 学校教育亦如此!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爱好不同基础掌握的孩子们,每天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学习同一内容,无异于在吃教育“大锅饭”!不管适合不适合他们,也不管他们爱不爱吃想不想吃硬生生塞给他们。结果问题来了,想吃爱吃适合吃的成为学霸,不想吃不爱吃却不敢不吃的成为学酥(看似坚实一碰即碎)不想吃不爱吃敢不吃的成为学渣,更有甚者成为班级乃至学校甚至社会的不安定元素!那后果不堪设想!那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呢?此次北上参观了两所清华附中,丰富多姿的校园生活除了给我惊艳更有思考!我认为丰富多姿的校园生活及课程选择不止是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增长了学生见识之外,在我们小地方推广的意义更在于多了一项生活技能或择业方向!如果不爱学习的学生能利用好在他义务教育阶段中不得不在学校睡觉的时间和为找存在感捣蛋的精力学得一门技能的话,我想于学生于老师于学校于社会何尝不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呢?</h3><h3> 所以我认为在原有基础教育各门学科的基础上可增设特色课程以供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同学选修。方向如下:</h3><h3> 一,注重中国风的传承</h3><h3> 成刚教授提到未来时代很多职业,人将会被机器或科技代替,而传统的人文的却不会!钱志亮教授也说过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致使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濒临绝迹,加上西方国家对我们施行的和平演变正让中国的未来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化。再加上如今上至中央下至地方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学校增设一些相关课程也算提前搭上了政策的脉搏!如国学,诗词,中国画,书法,古琴,汉服,中医等,一些简单的推拿点穴很可能让繁重脑力劳动的中小学生自保或自救!而诗词书画可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修养!沈致隆教授不是一直强调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交融么?或许钱学森之问也会迎刃而解!</h3><h3> 二,注重地方传统的传承</h3><h3> 我想地方教育既要起到基础教育的作用,也要注重发挥地方传统文化甚至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用!否则往远里说这些优良文化终将退出历史舞台,怎是一个“憾”字了得!往近了说一个人如果对本土文化都不了解,又怎么能谈得上热爱家乡呢?不爱家乡怎能建设家乡呢?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意味着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甩给社会的包袱也会越来越大!所以我想乡土课程的创设不仅能传承本土文化,增强热爱家乡的意识,更能解决社会问题!何乐而不为呢?岳村鈲子,神一样的存在,却不被青少年熟知!面塑,剪纸,皮影,根雕,葫芦雕等如果能走进校园,让热爱它们的青少年传承下去,岂不是功德无量?</h3><h3> 三,注重因材施教</h3><div> 一些技能性强的课程如科学农耕,维修,插花,烹饪等启蒙也将会对孩子们日后的生活乃至择业方向起到一定作用。</div><div> 这样,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掌握了一门生存技能;既淡化了班级两极分化又传承了中华文化;既做到了因材施教又稳定了校园乃至社会安定!</div><div> 作为小教师一枚,以上说法仅供闲览,正确的算作所尽匹夫之责,失误的权当文学作品一览即可!</div><div><br></div><div><br></div> <h1><b><font color="#39b54a">践行篇</font></b></h1> <h3><br></h3><div><br></div><div><br></div><div> 芬芳之余,砥砺前行</div><div><br></div><div><br></div><div> 明言诚可贵,默会价更高,若是要行动,两者融通好!</div><div><br></div><div><br></div><div> 京师悟道之后,作为班主任,首先,我一定要坚守法律的底线,抵制冲动的狂魔,与时俱进决不任性,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守住底线坚持原则争取不过分过度管理!如果遇到问题尽量和问题保持距离,集体的事通过大家来办。可以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解决,把问题还给学生,利用学生集体来解决大问题!</div><div><br></div><div> 其次,要科学管理。要把凭感觉经验变为科学研究,要多学习心理科学,采用体验式教育。比如不允许孩子说谎是不科学的;让孩子们笔直手背后坐姿是不人性的;整堂课45分钟一动不动是没有效率的…</div><div><br></div><div> 第三要有智慧。我们要接受成绩差的学生,接受不可爱的孩子,防止把我们变作苦行僧,把我们的工作变成悲壮的事业!教育要理智要有智慧,我们对学生的爱应是职业范畴之内的爱,我们对学生的好也不是因为学生好而是因为我们有教养!当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惩罚也没有教育,所以我似应当正视学生的错误,理智奖惩,温柔以待!</div><div><br></div><div><br></div><div> 作为语文老师,首先我会继续行走在“生本”课堂的摸索道路上,并争取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力求教的关注点少一些,而学的设计点多一些;课程教授灌输少一些,学科实践活动多一些;追逐内容结果少一些,探究文本过程多一些;展示教师技能少一些,关注学生学情多一些!</div><div><br></div><div> 阅读方面,除了之前的关注范围,我会加大诗词的阅读量,用古诗词喂饱我们的下一代,让孩们的心灵浸润在古典诗词中。因为正如叶嘉莹教授所言,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另外我会引领孩们去关注一些热点栏目,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借助媒体力量进一步促进孩们的阅读兴趣!</div><div><br></div><div> 写作方面,我将重点培养学壬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首先会充分利用教材以及经典名篇训练仿写、扩写、缩写,培养孩子们写作信心!然后为了让学生更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将会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地表达真情实感!下一步我计划利用一年的时间,争取他们初三毕业前为每一个学生制作一份生日简报,其内容之一便是让学生们对该生或传记或描摹或评价或祝愿…让孩子们在兴趣中提升写作水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