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还需巧教

阿宝宝

<h3>  4月20日,伴着兴龙湖小学灿若星子的繁花,带着张咏梅老师不忘初心的叮咛,重庆市第十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阅读)竞赛完美落幕。然而对于每一个参会的重庆小语人而言,关于大赛生发的思考与研究,实践与探索,才刚刚迈开脚步。</h3><h3> &nbsp; 立于转型期的我们,如何读懂语文本身,有效开展学习任务?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教语言,教策略,教思维,教审美,教创造,教传承,教理解。教一切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技能,以便其形成能力,提升素养。"教"如有方,"学"必多得;"教"不得法,"学"必低效。</h3><h3> 单以词语教学为例,立足于"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个层面,就能品出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味道。长期以来,在划分学段目标时,我们往往把字词教学划分为低语教学重点,中段逐渐淡化,到了高段就如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这样处理是否过于模式化、程序化?字词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最基本的工具,如果继续把词语教学定位为机械的认读和理解,显然没有充分利用好词语这一学习语言的要素。回顾这次的赛课现场,不难发现词语不但要教,还得基于目标,巧妙地教。</h3> <h3>  词语巧教一:依文找点,读好词条。</h3><h3> 正确朗读是读的第一重境界。朗读不是单个字词的堆砌,但又需正确朗读字词做支撑。部编教材从一年级伊始,不再只笼统提出朗读要求,而是针对文本个性,提出朗读的不同要求。词语教学中的朗读也应循此规律,依据不同文本而定。</h3><h3> 读好学生朗读中易出错的词条,如课文中出现的国外人名、地名词条,以便连词成句,正确处理好停顿。</h3> <h3>  词语巧教二:连词成串,浮现画面。</h3><h3> "1.检查读词语。2.再读词语,每一组词语都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中高年级词语教学必然承载更多的价值追求!</h3> <h3>  词语巧教三:抓关键词,质疑想象。</h3><h3> 如何讲故事:记住大结构,讲清小细节;如何讲好故事:抓住关键词,提问题,想画面。云阳《点金术》旨在点石成金,阅读课堂早已不只是教课文啦!</h3> <h3>  词语巧教四:提取词语,提升思维。</h3><h3> 抓住关键词,从文中提取信息,整理信息。看似整理,实则提升思维品质,大渡口的《庐山的云雾》越来越好看!</h3> <h3>  词语巧教五:找准音韵,吟诵得法。</h3><h3> 诗词中词语承载着更为丰富的情感,传递着多样的文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多层次的词语朗读,读出铿锵抑扬,读出声韵相连,读出辛弃疾的情怀与气概,听取的不仅仅是蛙声一片。</h3> <h3>  词语巧教六:联系对照,归类理解。</h3><h3>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类古典小说,文中多处出现学生不易理解的生僻词,此类词语如何巧妙安排解读?沙坪坝区的三个变了巧妙搭建起古今词语的桥梁,扫清阅读障碍自然不在话下!</h3> <h3>  词语巧教七:听写词语,渗透行款。</h3><h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现场检测词语掌握情况,及时反馈信息,指导书写,字是否匀称美观,是否写在一条线上?轻轻悄悄的,行款整齐渗透啦!</h3> <h3>  教无定法,道法自然。语文学习活动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我们拥有课程视野,从课程标准落实到课堂目标,目标精准,指向清晰,训练落实,活动生动,学生自然学得快乐,学得意犹未尽,拥有习得语文的大好春光!</h3><h3> 2018.4学后小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