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不下来的脚步 静不下来的心

德哥

<h3>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才是人生的最佳节奏?忙吗?闲吗?还是忙里偷闲?</h3><h3><br></h3><h3>八十年代,也就三十多年前,我们生话的节奏与现在截然不同。记得82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位有40多个人,近一半单职工,一辆小面包。工作上事情按部就班,有多少活、怎么干心中有数,既有事做,又不用加班。别看只有一辆车,有事都能坐,当然也分官职大小、轻重缓急。没事坐公共汽车、踦自行车,大家都一样,没有怨言。跑几十里去办事,有时当天回不来;几百里地的差就得需要三四天了。虽然效率不高、节奏不快,但也从没耽误过事。大家一日三餐,正常作息,没事还可花2元钱凑办个小场儿,喝上半斤白酒,打上半夜扑克,晕晕乎乎,自得其乐。</h3><h3><br></h3><h3>农村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土地已承包到户,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依然主宰着农民的生活节奏,春种秋播、夏收秋收是忙的季节,而冬天就可以闲养精神了。</h3> <h3>八十年代中期,从上到下开始时兴出国考察。领导们每次从国外回来,都要准备一个考察报告,召开大范围的会议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当时能学习考察的大多是美日英几个国家,总结最多最集中的一点是人家节奏快、效率高。譬如在大街上看到都是匆匆行走的人群,不像我们这样慢慢悠悠,吊儿郎当;人家一个司机全程接待一个考察团,我们得全家人忙活;人家吃自助餐,速度快,不喝酒,不浪费,我们费心劳力准备一桌盛宴,还要轮流把盏,觥筹交错,把一件纯工作的事弄得万分复杂、情深意重;人家几天签个合同,我们动辄几个月,有时拖个一年半载也是常事儿,还有……。所以从那时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天天挂在嘴上、贴到墙上、落实到考核上,逐步深入人心,融入脑髄,渐渐成为了左右国人工作生活的座右铭、主旋律;也正是从那时起,我们明白了自己的差距,看清了落后的原因,开启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赶超一流的历史征程。</h3><h3><br></h3> <h3>勿庸置疑,经过近四十年的洗礼,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向世人展示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h3><h3><br></h3><h3>但是就在我们暗自欣喜的时候,许多人又惊讶地发现,那些发达国家的人生活的节奏又比我们慢了很多:他们既工作又休闲,既劳动又享受;他们按部就班,生活得既有规律又有节奏。</h3><h3><br></h3><h3>与他们相比,我们就象急于赶路的人,没早没晚,无日无歇,匆忙的脚步根本停不下来,并由此衍生出诸多社会怪现象。</h3><h3><br></h3><h3>一切向“钱”看,使得有些人无利不起早,为追名逐利整天忙得焦头烂额;有些商人急功近利,掺杂使假,坑农害民,草芥人命;有的干部善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还没上任就忙着铺升迁之路;还有的孩子不满十岁,就有了二年事业单位工龄……。身份、学历、论文、项目、产品、广告等等,都在一层层“包装”的外衣下,在人们的面前呼啸而过,心急火燎地奔向不为人所知的目标。就连我所看到的美篇,有人无一篇文图,竟也能吸粉上万,岂不咄咄怪事!</h3> <h3>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依托。教育的根本是用以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百年工程、千年大业。</h3><h3><br></h3><h3>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教育为国家建设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科教兴国深入人心。或说,应试制度的恢复,是历史必然,更是拔乱反正。但是四十年来的应试教育,不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吗?</h3><h3><br></h3><h3>唯成绩论是长期以来主宰教育的唯一标准。简单说,一个孩子从出生前就在进行胎教,出生后幼教,不到三岁就要送入托教,从记事起就压抑住天性,开始了经历幼儿、儿童、少年、青春期长达15年左右的学校、补习班生涯。他(她)们没有自由、没有爱好、没有玩伴、没有节假日、没有自己的空间,天天披星戴月,生活在强大的、来自于家长、学校、社会的压力之下,一路考、考、考,考得昏头涨脑,考得失去了个性,因为他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以致于有很多高中学生,面对街坊邻里、亲戚户族,不知道如何称呼,认不清东南西北,不知道一斤多重、一尺多长。</h3><h3><br></h3><h3>大学期间,很多学生的专业并非按兴趣所选,门槛第一,专业无用。这几年,我经常看天津电视台的《非你莫属》栏目,大量的求职者择业都跨行跳槽,所选职业与所学专业无关,而且相当多的学生大三期间就公开应聘,大四已无课可上,提前进入就职、创业、挣钱状态,我不禁纳闷:学习为什么?大学为何设学制为四年??我们的大学到底在传授什么???</h3><h3><br></h3><h3>说到这里,我还有一份不解。三四十年前,由于我们的基础差、资源少、实力弱,全国高校数量不多,在校大学生少,录取比例非常低,多少想上大学的寒门学子望学兴叹。但那时的大学、大学生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何等荣耀,他们在社会上的作用何等重要。而今天,大学遍地开花,规模一扩再扩,装备日益瑧善,学费居高不下,而质量却难副其实。且不说“名校”之说颇受非议,国家投资状况百出,单是学校管理就匪夷所思:大量的学生不用上课,大量的资源用来经商,大量的资金发放福利,大量的师资“走穴”挣钱。中小学教师忙着办课外辅导班,大学教授忙着外出讲课。有的吃喝住行全包,半天就要五六万元的授课费,有的甚至还成立了自己的经纪公司,而在学校一年却教不了一个月的课!学校也是如此,专门腾出一块阵地或设立专门学院,常年举办这高级班、那高级班,面向政府层面、企业高管,十天半月一期,轻松收费人均过万,公关创收,风生水起,并被广泛推崇,这是办学方针?价值趋向??难怪当北大校长读错字的时候,国人甚不理解,首屈一指的名校难道不是培养顶尖人才的摇篮?难道不是科研与专业的前沿?我们需要的不是解脱式的道歉,不是商业化的运作,而是大国工匠精神!是理论与文化的自信!!</h3> <h3>招商引资,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就国际上而言,引进外资和高端人才、技术永远是我们改革开放的着力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促进内地之间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也非常有利于地域经济的互补平衡,消除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多年来运作的实践却实在让人啼笑皆非。</h3><h3><br></h3><h3>因为招商引资,各级都成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了专门人员,财政列支了专门经费。尤其是90年代初,政府驻外办事处遍布全国,“跑部进京”、“跑部钱进”成为一时的妙招和捷径,街道两旁、楼宇外墙悬挂的“XXX办事处”的招牌成为都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3><h3><br></h3><h3>因为招商引资,全国各地普遍实行了“个个单位有任务,人人肩上有指标”的人海战术和考核体系,出现了招商第一、本职第二的工作格局。招商办不招商,成了考核别人的裁判官。一时间,弄虚作假大兴其道,请客送礼蔚然成风。</h3><h3><br></h3><h3>因为招商引资,开发区遍地开花,无证先建理直气壮,造成大量的青苗被毁、农民利益受损、土地迅速流失。乡镇都有开发区,有的村也卷进了这场洪流,一刀切、一窝峰势不可挡。</h3><h3><br></h3><h3>因为招商引资,各地纷纷筑巢引凤,一片片土地被“四通一平”,一座座钢结构厂房拔地而起,而客商却迟迟不来,空留闲置,荒芜烂尾,造成政府债台高筑,难以为继。</h3><h3><br></h3><h3>其实,招商引资无罪,而罪在于乱、在于滥。国内的很多招商引资,不外乎就是把项目从这边搬到那边,资金从这个腰包掏到那个腰包。但“县外都是外”的口号却让这一举措彻底变了味,与经济的持续、科学、有序、集约发展完全脱了节,造成了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的乱象,造成了资金、资源以及人财物力的极大浪费。不顾一切地开采、开发终于使人们尝到了环境恶化、生态破坏所带来的恶果。</h3> <h3>我们的食物、水是大自然的馈赠,是生命的源泉。民以食为天,可这个天字号工程如今也满目疮痍、伤痕累累。为了生产大量的、反季节的、价格高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各种主副食品,有毒农药、激素、瘦肉精、苏丹红、双氧水甚至滴滴畏被广泛使用,食物空前丰富而食之者如履薄冰。掺杂使假造假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坑蒙拐骗使人们举目难辨、提心吊胆,就连治病救命的药品也有可能变成索命的利器,陷阱无处不在,危险防不胜防。</h3><h3><br></h3><h3>曾几何时,我们的天是蓝的,水是清的,食物是天然的,而今所有的这一切都必须天天监测、天天化验、天天过滤、天天处理,我们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已经悄然而迅速地改变了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用贪婪的双手亲自把自己推向了一个高危的境地。</h3><h3><br></h3><h3>亿万年形成的山体没有了,变成了混凝土和高楼大厦;河流干涸了,杂草长满了河床,成了蚊蝇的乐园;池塘土坑被垃圾填满,砖头瓦砾、塑料废品正等待着对几十年、几百年后我们地球人类的再次惩罚。我们种下的苦果,还需要多少代人品尝?我们欠下的孽债,还需要多少年才能偿还?</h3><h3><br></h3><div>还有……,还有……</div><div><br></div><div>所有这一切,从社会层面说,都是为了发展,为了提速;从个人层面讲,都是为了一个字,“钱”!</div><div><br></div><div>为了发展,有的不惜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为了发展,有的不怕寅吃卯粮,透支未来;为了发展,人们竟然伤根动基,拔苗助长。</div><div><br></div><div>为了钱,有人不惜丟官坐牢,直至被送上断头台;为了钱,有人挺而走险,杀人越货;为了钱,有人坑兄灭弟,残害亲情;为了钱,有的道德沦丧,泯灭人性……。</div><div><br></div><div>还是为了钱,多少人舍家撇业,远走他乡;多少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多少人透支体力,过劳成疾,甚至“前半生拼命,后半生保命”;又有多少人顶不住工作和责任的压力,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div><div><br></div><div>面对物欲横流的现实,人们不再信奉社会公德,肆意践踏道德底线;面对无孔不入的欺骗,人们不再相互信任,“不和陌生人说话”成为启蒙教育的第一课;面对繁忙的生活节奏,人们甚至来不及在十字路口停一下,把红绿灯当成了摆设。</div><div><br></div><div>对这些奇怪的现象,人们痛心疾首,但却又屡禁不止。它伤害的不仅是我们人类社会这个肌体,摧残的不光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更遗祸于我们的子孙万代、千秋未来。尤其是道德沦丧会让人不再相信同类,无异于自相残杀。而创伤的修补、恢复需要漫长的岁月,要经过几代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div> <h3>诚然,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办成了几百年几千年未奢求到的事情,人们犹如坐上火箭,一夜之间穿越到了梦想中的富裕生活,幸莫大焉!但是,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我们放下疲惫的身体躺在床上的时候,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思考:我们是否行走得太急、太匆忙,以致于忘了来时的路,忘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初衷?</h3><h3><br></h3> <h3>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生生世世都要从这里获取所需的营养。保护地球,是每一个地球人的天职天责。</h3><h3><br></h3><h3>宇宙有规,自然有律。人类之所以能够衍生、进化、生存在亿万颗星球之一的地球上,是上天的恩赐、大自然的神奇、生命的造化。万物平衡,缺一不可。物质守衡,转化未知。谁改变了这种平衡、打破了自然的规律,谁就会不可避免地接受由此带来的惩罚。</h3><h3><br></h3><h3>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我们每天都享受着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一切。但是我们却不可过于贪婪,急于榨取母亲的乳汁,疯狂地吸吮母亲的骨髄,来满足我们日益膨胀的欲望。否则我们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就象北极旅鼠那样,义无反顾地奔向生命的尽头。</h3><h3><br></h3><h3>天地永恒,来日方长。经过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人们充分享受到了战天斗地的硕果,也清醒地感悟到了随心所欲的危机。大自然已反复向世人敲响警钟,人们也正在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深深的反思,并尽全力调整、改善、修复。地球是我们的,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造福万代的千秋工程。我们今后所做的事情,都必须基于可持续发展,利于子孙后代。</h3><h3><br></h3><h3>人类是地球的主人,人与人之间必须互信互爱,世世代代优雅而幸福地生活下去。我们要活得体面,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尊重;我们要活得真实,不再被蒙上虚伪的面纱;我们要充满温情,拒绝欺诈与冷漠;我们要把急躁的情绪降下来,让赶路的脚步慢下来,尊重生命、遵循自然、遵从生态,与自然和谐共处,使生活更加精致,让人生更加美好。<br></h3><h3><br></h3><h3><br></h3><h3>作者:德哥,原名王德乾,山东泰安肥城人。文学爱好者,1982年毕业于泰安师专(今泰山学院)中文系,多年从事机关文秘行政工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