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情系母校</h3><div>今天(4月21日),小孙要去看望退休老师,我陪姐姐去她的母校---上海市市二女中(即现在的市二中学)看看。1953年---1959年,姐姐在这里度过了中学时代。</div><div>市二中学座落在永康路上,近太原路。很巧,女儿俊俊2004年在这里参加高考。</div> <h3>很幸运,姐姐读书时的红砖教学楼还在,上书“务本楼”三个大字。市二女中以前叫务本中学。</h3> <h3>以前,姐姐就是沿着这个楼梯进教室上课的。</h3> <h3>今天回到这里,感到十分亲切,仿佛又回到了学生年代!</h3> <h3>教学楼前面是一片空的場地,打篮球排球在此进行。东西两侧的风雨操場盖了房子。东边放乒乓桌和跳高的沙坑,西边有平衡木和高低槓及地上运动的垫子。在所有的运动中,姐姐比较喜欢球类,尤其是乒乓球。记得后来到安徽参加省直机关乒乓球比赛时得到过名次,还拿到三级运动员证书呢。1953年~1956年,姐姐在二女中上初中。那时家住古拔公寓,每天上学姐从东湖路穿过淮海中路到汾阳路,经过父亲开会带我们去的"中苏友好协会上海分会″,在那里有几张照片记忆犹新。一张是父亲坐在大理石台阶上的照片,一张是母亲与同事戴着头巾,穿着俄罗斯风格的花裙在跳午的情景,一张是我们五个小孩的合影,还有一张是姐姐与她们几个女工作人员跳采茶扑蝶。绕过这里到永康路,走不远就到学校。自从1956年我家由富民路搬到华山路后,姐姐每天上学得从常熟路走,穿过淮海中路,途经普西金铜像,最后到达学校,一直到1959年高中毕业。姐姐的老师中有一位俄语老师,名叫姚荷卿,她是父亲的学生。在同学中巫孟迁的父亲巫省三与父亲同过事。另一同学胡雪琴姐姐胡秀茹是父亲的学生。姐姐班的杨大芊住得离校最近处,即学校对面,她曾邀姐姐去过她家。班上有个叫俞祖庆(大家叫她小四眼)她下课后喜欢到姐姐桌旁看她的笔记本,说姐姐字写得好。姐姐说,我是小学时照颜体字写的。后来姐姐在南京工作时,硬笔书法比赛得了工作单位第二名。</h3> <h3>校园一隅。</h3> <h3>以前的大礼堂</h3><div>大礼堂是这样的,靠东端是讲台,然后依次排列长条凳,开大会时大家入座(后每个教室有扩音器,在教室听讲)中午开飯时,把长条凳搭高当桌子,学生在此用餐。朝南是玻璃门,朝北是厨房,开饭时厨师拉开柜台上的窗口,学生们依次排队打飯菜。姐姐吃食堂,要事先在总务处买饭菜票。</div> <h3>学校对面的雷米坊,满满的西班牙风情,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姐姐的杨大芊同学就住在这个门栋里。</h3> <h3>沿马路的房子毫不起眼,甚至有点破旧。</h3> <h3>入内,花园洋房使人眼睛一亮。上海就是这样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h3> <h3>以下两处地点,今天姐姐都有提及,可惜没去。一个是市二女中隔壁的汾阳路79号,就是父亲原来的办公地点---上海市中苏友好协会。这幢花园建筑建于1905年,是法国后期文艺复兴建筑样式的典范。我们曾在这里参加过舞会。1960年,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迁入使用至今。</h3><div>父亲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楼前台阶上的留影。</div> 五个小孩的照片也是在这栋建筑里拍的。 <h3>送姐姐回宾馆后,我又去汾阳路79号拍了下面的照片。</h3> <h3><font color="#010101">现在到汾阳路79号参观的,中国人是冲着建筑而来,外国人是欣赏里面的展品。</font></h3> <h3>另一个是离汾阳路79号不远,在东平路、桃江路交叉口,矗立着俄国诗人普希金的铜像。</h3> <h3>争取有机会再去一次。</h3><div>今天姐姐还去了俊俊家,看到了豆豆。</div> <h3>今天一天很有收获,期待明天更精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