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情系杏林一山西省太谷县阳邑公社杏林大队第二小队插队五十周年返乡纪实(之二)

松之伟

<h3><font color="#ed2308">道访林淞村长宅院,亲切合影欢颜。</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一份粮油一片心。</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看望乡亲老宅院,略表心意油和面。</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相聚四虎与变娃,村中骨干好人家。</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与四虎一家人的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侯老汉连屯儿如今真成了老汉,仍旧带着白羊肚手巾,还有牛儿,利生,玉锁儿,四合子一见如故。</font></h3> <h3>与四合子一家人的合影。</h3> <h3><font color="#b04fbb">王队长的儿子王建荣如今当了村支书,见景生情,我们怀念老队长!</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走进熟悉的院落,这里曾是王队长与二头儿的居舍。</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瓜果滿桌,盛情款待,谢谢宝明一家子。</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与二头婆姨和儿子一家亲切恳谈,合影留念思故人。</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与有七个女儿的母亲拉弟儿侃侃而谈,老人幸福滿满!</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与拉弟儿家人的合照。</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与狗护子夫妇俩的合影。我们曾经参加过你们的婚礼。</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拴屯儿一家人。</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与玉锁儿家的婆姨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在爱小儿、三鬼家的福字影壁前留影。</font></h3> <h3>与马儿的婆姨拉家常。可惜马儿今年去世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曾经为我们知青食堂做过饭的大哥。</h3> <h3><font color="#167efb">春桃一家人,笑脸喜盈门。</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满屯儿老人已经80多岁,还爱拾缀农具干干农活。他的婆姨前年去世了。我们永远忘不了这对善良的夫妇。曾有一段时间知青们住在他们家,也给他家增添了不少麻烦。可他们夫妇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们。</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满屯儿家早已在另一条巷子里盖起了新房。所幸我们住过的老房子还保留着。走进这个老院子,恍惑间我们好像走进了过去。</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侯妮子王改变一点儿都没改变,一眼就认出来了!</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谢谢你侯妮子!从外村带着女儿女婿来看我们,并送来了情深意重的石子饼。</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与端和子的小妹妹凤和子在老宅门前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当年的帅小伙儿,车把式赵子华、端和子、端鬼都是他。</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当年的大队电工东生哥。</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春桃韩莹,深情相拥。</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和田世珠拥抱在一起的人叫春桃。这位曾经一起劳动的妮子如今已儿孙满堂。他的爱人老杜是我们当时熟悉的拖拉机手,己瘫痪20年了,春桃照顾得非常精心。从我们进村,春桃的嘴笑得就没合拢过。她让儿子忠胜摆了两桌丰盛的家宴,招待了我们全体同学。</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一桌家乡饭,举杯庆团圆。</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心心念的油糕激起了多少回忆。</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杏林学校已成为名校,全县驰名。</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站在整洁宽敞的校园里,仿佛看到了杏林村美好的未来!</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公元714年建成的阳邑乡净信寺保存完好,古韵丰厚,堪称国宝。</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身后的这一片良田是当年的一块河滩盐碱荒地,知青们用汗水将它改造成了水田插上了稻秧,当年就有了收成,使全队的人都吃上了大米。在曾经劳作过的田间地头合影真使人百感交集。</font></h3> <h3>感恩林淞村长和建荣书记为我们的顺利返乡,五十年后与乡亲们大团圆所做的一切!</h3> <h3>欢送会上留感言,赠送礼品暖心间。</h3> <h3><font color="#ed2308">一份惊喜,十分感动!</font></h3><div><br></div> <h3><font color="#ff8a00">大佛山天宁寺文光塔,位于太谷县城东南七公里侯城乡惠安村,文光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建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该塔外观为八角十一级实心密檐式,塔身通高约10米,全部用孔雀蓝琉璃砖砌筑而成,是晋中一带最漂亮的琉璃塔。</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登高望远塔入云,忠胜遙指杏林村。</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太谷凤凰山距县城七公里,是太谷县东山底村的后山,也是境内的著名景点,山上耸立三座宝塔,名叫风云雨塔。巍峨入云,雄壮秀美。</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德盛楼中送行宴,依依不舍话祝愿。</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感谢要生一家人为我们把酒送行。</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相见亦难别亦难,第二故乡永怀念。</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三日相约意未尽,互道珍重盼再见。</font><br></h3> <h3><font color="#39b54a">再见了太谷!再见了杏林!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这里永远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永远是我们的家!</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清晨抵达北京站,三日返乡似梦幻。</font><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乡音仍在耳边响,留影感恩永纪念。</span></h3> <h1>群聊感言选登:(代后记)</h1> <h1><font color="#ed2308">田世珠的感言:&nbsp;</font></h1><h1></h1><h1><font color="#ed2308"> 在这两部美篇中,我们用相机、用心、用对太谷这片热土的爱,把回杏林这三天的活动,更准确的说是把五十年来我们在太谷的生活、劳动、与乡亲们的亲情、对这块土地的热爱,全都真实、准确地记录下来了!这个美篇之所以朴实无华、生动感人,是因为它承载了我们生命的厚重。 </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五十年前我们到杏林插队。在这里我们有过希望、失望,憧憬、傍偟,有过坚强、懦弱,欢笑、泪水⋯这一切历经沧桑都锤炼成我们的坚强,凝结成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br></font><font color="#ed2308"> 离开杏林后,在人生的旅途中许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梦着、梦着,梦就断了。但杏林二队的知青没有走散,梦更没有断。五十年后又聚到了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在渐行渐远的回望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苦过了才有甜蜜,痛过了才有坚强,傻过了才有成长!<br></font><font color="#ed2308"> 感恩杏林这块热土。感恩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呵护与培养。是这片土地让我们的灵魂丰盈,让我们的生命大放异彩!<br></font><font color="#ed2308">  我们将永记这次返乡活动,并坚信这部有血有肉的生动作品必定会给我们每一位插友,特别是每一位杏林的父老乡亲留下永久的回忆和不可磨灭的印记!随着时间的流逝美篇将更有意义和价值,将永远生辉!为我们的团结协作点赞!为我们的友谊点赞!</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韩莹的感言: &nbsp;</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杏林这两个字一直珍藏在我的心底,因为这里有太多最宝贵的东西。五十年前,上山下乡的大潮把我们抛在这里,从而这小村成了我们生命的拐点。从京城的部队大院到农家小院,再没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要从劳动中获得。没了爹妈的呵护,是杏林的父老乡亲恩养了我们。不会挑水做饭,更不会春种秋收,是乡亲们教会了我们。对农村农业农民最直接的认识,使我们在后来的人生路上,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离开杏林后的路上,我曾与大家走散了,多年没有同学的音讯。但不用问,这些年肯定都不容易。我们认真,我们努力,我们奋斗。  </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十年前,在石家庄煤机厂的招待所走廊里,松伟张开双臂小燕一样远远地向我扑来,那一声韩姐喊得我泪落心田。这次在太谷车站门口与五一热情相拥。当年那个红扑扑的脸蛋儿上长着一对小酒窝的阳光少年瞬间又站在我的面前。掩饰掉欢喜泪花的同时,我相信了:这世界上有异姓兄弟姐妹的存在。  </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虽然我远离京城,不能和你们时时相聚,内心却是如此贴近。有微信,大民走得再远也没关系。有群主和纪华的张罗与拍照,你们在谁家聚会聚餐,我都享受视觉盛宴。送我回家的纪红,到家后还帮我买菜做饭。他比我亲弟弟勤快多了。  </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与五一四十八年不得相见,这次得见。与很多乡亲十年重见,可能不再相见。动车的快捷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我力争经常与同学们相见。 </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相聚的四天欢喜满满,激动满满,回忆满满,思绪满满。所有的照片录象美篇都珍藏。在我更老的时候,就拿出来看呀看,看兄弟姐妹们的模样。</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杏林原五队知青徐漓的感言:<br>@松之伟:为你们成功地组织回到年轻时战斗生活的村里,并从“第二故乡”尽兴而归深表高兴,看了你们发回的照片也是激动不己。你们的激情深深地感染着我。谢谢你们!<br> 我们去插队如今五十年了,那一段时光是永生难忘的。虽然这五十年来很多插过队的人逐渐已经醒过神来了,但我还是有很多记忆是美好的,不时在心中涌动,而且不希望它有丝毫破坏。<br> 我害怕现在的山珍海味冲淡了自己对和子饭,菜须粥的无穷回味。<br>许多老辈及同辈那些淳朴可敬可愛的乡亲们都己经故去了。我害怕新面孔消蚀了对他们的印像。<br>老辈中侯二伯,三富伯(你可能不认识,我们五队的乡亲)他们是多么勤劳而慈祥啊。<br> 他们的铜头玉嘴的烟袋锅子还能看见吗?那时弥漫的旱烟味现在怕是己被洋烟味取代了吧。<br> 现在还有饲养院吗?失去了堆肥味将会破坏我对一段难忘经历的记忆。<br> 村子还隐沒在繁盛的枣树林中吗?那沁人心肺的枣花香味……千万别在记忆中消失。<br> 那年我一人拉平车去石象村买水缸,铁锅等,刚下过雨不久,泥泞的路上,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试了五六次居然把车拉上坡了,现在道路可能已变好了,我虽会感慨但心中必有所失的。<br>  坐在渠边休息,听着身旁汨汨的流水声,任凭汗水滴洒在静静的土地上,现在上哪儿才能找到这种感觉啊…………<br>  多年来我走过许多地方,我想,只有回到那杏林村自己才会倍感年老力衰吧。<br>  在杏林的日子里,假如有一絲絲感觉美好的时光,就让他永远完整的保存在记忆中吧!<br>  我和你曾在那高高的谷草堆上和狗一起玩,如果还有那谷草堆,我们还能爬上去玩吗?<br>  说了半天,不会扫了大家的兴吧。这次你们去村里我还是很高兴的,我收藏保存了一张照片(唯一的一张)。那就是三个老太太在古戏台上跳踢腿舞,我觉得她们比在村里时还要青葱。应该成为我对杏林的最新记忆!<br>  不好意思,见笑了。</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王纪华的感言:<br></font><font color="#ed2308"> 沒想到,京城的一次小聚竟成了我们返乡、纪念插队五十周年的契机。说走就走!4月12日我们乘上绿皮车奔向"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的太谷杏林村。汽车驶进村委会门口,锣鼓喧天、欢声笑语,顿时让我嗓子发哽、眼睛发润。 <br></font><font color="#ed2308"> 五十年前,我们坐着马车进村,迈开了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在这片热土上我们见证了中国的农村和农民,懂得了生活的艰辛,磨炼了意志的坚强,收获了享用一生的财富。<br></font><font color="#ed2308"> 几年后,我们载着甜酸苦辣离开了杏林。一年又一年,我们从青年走进中年,从中年又走进老年,理念从丰满走向骨感。一年又一年,丰满了记忆,苍老了容颜,迎来了春光、送走了冬寒。但不管岁月怎样变,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杏林在我们脑海中刻上的印痕却永不凋谢,一直相伴! <br></font><font color="#ed2308"> 如今站在岁月之巅,我们期许岁月静好!愿杏林的父老乡亲健康!快乐!平安!</font></h1><h1></h1> <h1><font color="#39b54a">徐大民的感言:<br>  五十年既漫长又似弹指一挥间,走过了大半个地球,心中时常想念的,还是那小小的村落。<br>  当年一个个场景,不时的会像电影画面一样,清晰的浮现在眼前:坐着二头赶的马车,听着他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的倒歇:“天下谁最大?老天爷最大。要刮风就刮风说下雨就下雨------”那时候敢这样说话的,也只有他了吧?<br>  队长光明子管我们的时候最多,大家不是很怕他,经常跟他耍个贫嘴逗个乐子,最喜欢听到的就是他在西亩子拖着嗓音大喊“收-工-了-喔-喔-”,后边那两声我都找不出合适的字来,可是如果没有那两声尖叫,远处的人大概也听不见,于是我们跟着回应几声,又平添了一份欢乐。<br>  还有和蔼可亲的老保管,把手指伸在厚厚的眼镜片前,认真的告诉我们,“三个布袋,可以做两根裤儿!”向我们说明生产队分的布口袋的作用。我至今闹不明白,这两条裤子该怎样裁剪?<br>令人伤感的是,我们再也无法相见,无法当面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敬重与思念。<br> 还好,他们的老伴还在,他们的儿女都发展的很好,老队长的儿子还当上了村支书。这次在村长和书记的帮助下,见到了很多当年和我们一起劳动生活过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大家欢聚一堂,使我们的杏林之行有了实际的意义。我们可以当面把我们对乡亲们的感恩与想念大声说出来。<br>  杏林的父老乡亲们,五十年前你们收留了我们,接纳了我们,教会我们劳动技能,教会我们生活,教会我们做人。恩重如山,我们心存感激,永生不忘!杏林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是我们真正步入社会自食其力的起点,在我们的一生中无可替代。<br>  在这里,我特别想说一下当年的两位小伙伴,由于我那时比较弱小又不会干农活,常常被分配和比我小很多的美丽和二捣蛋一起干活,她们和我聊天,教我锄地间谷子,还时常不动声色的捎上一段应该我干的活计,她们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我如何做事做人,她们的友善与帮助使我终生难忘!<br>  三天,匆匆的回去又匆匆地离开,在群主的精心策划和插友们的齐心参与下,完成了我们心心念念的五十年回乡之旅,虽然略感仓促,但估计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是我们津津乐道绕不开的话题。我们人虽然走了,思念永在,祝愿杏林越来越美好!人们的生活幸福安康!</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赵五一的感言:<br></font><font color="#b04fbb"> 每次看到群主的美篇和大家的评论及修改意见,心中不由就涌出一股热流,嗓子眼突突地闹,眼泪似乎也要流出。我怀念我们共同战天斗地的日子,怀念我们共同的第二故乡和那里待我们如亲人的乡亲们,更怀念插友们之间的友谊。这次活动一方面是圆了我们返乡与乡亲们见面、了解杏林及太谷发展变化的心愿,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插友们加深感情、增加互动的良机,特别是与近50年没见的韩姐和10年没见的索纪红相拥共叙,更令我激动。所以,我除了要感谢美篇的作者和修订者的辛勤劳作外,更想感谢促成此次返乡活动的倡议者、推动者、组织者、实践者、宣传者、记录者、关心者和追寻者。我心中充满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恩,我会永远记住这次返乡之行和与此次活动有关的所有人们。谢谢大家!谢谢杏林的父老乡亲们!</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秦胜芝的感言:<br>  中国人常说,夫唱妇随。既然五一对这次返乡写了感言,那我也跟着他再说两句。我虽说不是你们的插友,但同样的经历和同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见如故,心心相印。我对能拥有你们这群知心朋友感到幸运和欣慰。感恩你们让我参加了这次纪念知青插队50周年活动,我认为自己已经和你们一样,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插友。杏林是我先生曾经插队接受再教育、同时也为改变农村面貌,和乡亲们一起摸爬滚打,生活奋斗,贡献青春,获得经验的地方。在那里,他不但锻炼了体魄、增长了才干,磨炼了意志,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对“农”字有了切身的了解,并与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杏林是我先生魂牵梦绕的地方。记得十年前,我第一次陪他返乡,短暂几个小时的逗留,杏林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十年后,当我们再一次踏上杏林这片热土的时候,映入我们眼帘的新房子、新街道、新学校、生态园,展示了杏林可喜的变化。乡亲们象迎接自己的儿女一样,尽其所能,用他们认为最好、最隆重的方式招待我们。看着那一桌桌丰盛的饭菜,感受着乡亲们一个个热情的拥抱和握手,听着他们一句句朴实亲切的话语,我不禁百感交集。我坚信,有这样重情义、肯吃苦、愿学习、不信邪的老百姓,中国就永远存在希望!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曾经养育过我们,并且时时刻刻记掛着我们的父老乡亲。我祝愿,伴随着中国的发展,杏林越变越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腾飞吧,杏林,我们的第二故乡!</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索纪红的感言:</font></h1><h1></h1><h1><font color="#ff8a00"> 十二位插队青年过去没什么交往,在一个小队很多人之间也交流不多,在杏林大家实际共同度过最少一年多最多四年,在每人经历中是很短的一段时光,为什么五十年过去,大家仍能聚集起巨大热情,友情,感受到无可比拟的亲切?</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大家在单位工作几十年的同事比不上几年插友的关系紧密,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话题,抛砖引玉供见面时充分讨论哇!分析在理,还有一些值得反思的人生哲理,就是人与人关系之亲近,并不取决于相处的时间长短,客观环境无可选择形成的必然决定,主观上的感觉,在最早走向社会面向人生时,最先接触到的就是这十二个人,这种关系形成是无法撕裂,改变,因此牢固不破。</font></h1> <h5></h5><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皮松伟的感言:<br>灯火璀璨北京站,追忆下乡五十年。<br>知青同乘绿皮车,今夜梦回太谷县。<br>纪红备车来接站,韩姐抵达自西安。<br>三地同饮接风酒,浏览鼓楼孟母园。<br>别梦依稀故乡前,旧貌新颜马路宽。<br>物是人非似相识,举杯哽咽悲与欢。<br>看望乡亲老宅院,略表心意油和面。<br>净信寺中访古迹,忠胜家中用午餐。<br>乌马河滩寻稻田,荒地汗水曾浇灌。<br>赠送礼品情意真,欢送会上留感言。<br>蹬顶大佛凤凰山,宝塔矗立入云端。<br>眺望天际兴衰史,德盛楼中送行宴。<br>相见亦难别亦难,二头全家送站前,<br>三日相约意未尽,互道珍重盼再见。<br>清晨返回北京站,返乡之旅似梦幻。<br>耳边乡音仍鸣响,编辑美篇做纪念。</fon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h1> <h1><font color="#010101">  谨以两篇返乡知青共同完成的美篇献给亲爱的同学和杏林的父老乡亲们,并以此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