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7年12月28日,上海广富林郊野公园(以下简称“郊野”)免费向游人开放。我现住松江新城,本想趁早前去游览。后思量冬季树木花草都在“冬眠”,决定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时前往。日前,妻子母校通知将于5月中旬组织退休人员游览“郊野”。“郊野”有7个出入口,2个停车场。旅游大巴停在哪个出入口?怎样与其他人会合?“郊野”是怎样的公园?夫妻俩决定先去探个究竟。<br> 4月20日上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俩去地铁9号线松江大学城站南侧的松江公交客运中心南停车场(始发站),乘坐松江15路前往“郊野”游览。<br> </h3> <h3>松江15路站台在南停车场南端,从松江客运中心至广富林路三新路,途径7站路(去“郊野”)。<br>“广富林文化遗址”(以下简称“遗址”)对外开放后,若去“遗址”,乘坐松江15路至华东政法大学站下车。<br>若去泰唔士小镇,乘坐松江15路至弘翔路三新北路站下车,沿弘翔路向东步行百余米,过了三新北路就到了。</h3> <h3>乘客自觉排队候车,车进站了,乘客有序依次上车。</h3> <h3>途经7个站点路程,用时12分钟,到达广富林路三新路站下车。</h3> <h3>沿广富林路向西步行800米,即可到达3918号“郊野”二号门(松江15路等公交车至三新路口都左转,沿三新路向南行驶,向广富林路西行无公交车)。<br>马路上车稀,人行道人少,环境整洁、宁静。</h3> <h3>“郊野”此处围墙低矮,许多人都能翻墙而入。但,未见有人翻墙进入。</h3> <h3>二号门前,矗立着停车点指示牌,一目了然。二号门对面的大巴停车场,正在整修不能停车,只能在周边自行寻找停车处。小车停车场在晨塔路3488号五号门内,小车可经“郊野”马路从辰花路六号门出园。</h3> <h3>二号门位于广富林路3198号,大门有5个长方形印章模样的门柱组成,最高大的门柱上,“广富林郊野公园”7个大字赫然醒目。</h3> <h3>在二号门前合影留念。<br>“郊野”以农耕生态自然景观为基础,以果园采摘、果林风光、湿地渔村、露营基地四大区域板块为主,辅以文化展览、房车露营、采摘垂钓、观光漫步等功能的综合郊野游憩区。</h3> <h3>二号门内的告示牌上有“郊野”的简介,“郊野”位于上海松江区,东起辰山塘,西至油墩港,南起广富林路,北至辰花路。东侧隔条辰山塘紧邻“遗址”,北面隔条辰花路与辰山植物园相望。是继青西、长兴岛、廊下、浦江、嘉北等郊野公园之后,上海第六家开放的郊野公园,总占地面积约4.25平方公里。<br>免费入园方式:<br>⒈游客可选择日期、时间及人数,通过广富林郊野公园官网或官方微信公众号(shbendibao)提前预约,即可获取入园当天的二维码(电子门票),届时可扫码入园。<br>⒉无法预约的游客,可凭身份证现场换取纸质门票入园。<br>开园时间:<br>5至9月(夏令时) 8:00一18:00(17:00 停止入园)<br>10至次年4月(冬令时) 8:00一17:00(16:00 停止入园)<br>不明事宜可致电 021一67890000 咨询。<br>告示牌上还有“郊野”地形、景点、设施平面图,便于游客按图游览。我将其拍摄留存手机,便于随时搜索。</h3> <h3>“郊野”内的“小蓝车”共享单车,游客可刷支付宝在园内骑行。单座车15元/辆。</h3> <h3>双座车,25元/辆。</h3> <h3>进入二号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松江曾经的地标“云间奔鹿”不锈钢质雕塑。<br>松江古称“华亭”、“云间”、“茸城”,茸乃鹿也。松江早年土地肥沃,盛产梅花鹿,因此赢得“茸城”美誉。松江自古以来为鱼米之乡,凡外出做官或经商的松江人,十有九人都要返回家乡。民间“十鹿九回头”的传说(醉白池内有“十鹿九回头”的石刻浮雕),喻人,寓意叶落归根,不忘故土。“十鹿九回头”现已成为怀念家乡的代名词。</h3> <h3>小学生在老师、家长的带领下,乘大巴来春游了。“郊野”顿时热闹了。也许从未看到过这样大的公园,小学生惊奇、欢快的表情显露无遗。</h3> <h3>紧接着浦东一中学的师生,乘坐大巴也来了。他们的到来,更增添了生机。中小学生对“云间奔鹿”雕塑情有独钟。纷纷三五成群,结伴拍摄留念。</h3> <h3>花廊休闲是“郊野”最浪漫、最美的区域之一。</h3> <h3>一条月季长廊,一路花开,一眼望不到尽头。</h3> <h3>月季花廊的南北两侧是大草坪,走累了可去北侧草坪上古色古香的凉亭休息。</h3> <h3>也可在路边时尚的波浪造型座椅上小憩。沭浴着明媚的春光,很是温暖惬意。</h3> <h3>花廊尽头便是花园中心区,花园中心道路两旁大片田地里,种值了多种花树,沁人心腑的花香,扑鼻而来。<br>春天正是鲜花盛开的季节,花园中心区域,百花绽放,争奇斗艳,生机盎然,一派“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景象。</h3> <h3>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杜甫。<br>琼花 别名:聚八仙、蝴蝶花、牛耳抱珠等。花期4至5月开花,花色洁白,大如玉盘。琼花的构造是由周边八条五瓣大花环绕中间白珍珠般的小花,簇拥蝴蝶似的花蕊。<br>琼花是江苏杨州的市花。</h3> <h3>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李白。<br>毛洋槐 又称:毛刺槐、红花槐、香花槐。 科属:豆科、刺槐属。 习性:喜光,花为红色。每年开三次花,花期分别为5月、7月及8月。<br>因美篇篇幅有限,仅收入2张图片欣赏。</h3> <h3>徜徉在整洁、宁静、宽阔的林荫大道上。</h3> <h3>听口音,原来是一群松江原住民也来游览了。</h3> <h3>结伴的年轻靓女,有说有笑,漫步游览。</h3> <h3>多件雕塑为“郊野”增添了许多生机和趣味。<br>胖孩眼看地面,好象发现了什么……</h3> <h3>祖孙俩坐在池塘边,老人聚精会神目视水面,观看鱼翔浅底。小孩双手托着下巴,目视前方,心不在焉,另有所思。</h3> <h3>图片上方:拍摄于“郊野”的白犀牛雕塑,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白犀牛是仅次于大象的陆地第二大动物,备受人们的关注。究其原因,一是其药效,二是手串和摆件等工艺品的原料。2018年3月19日,世上最后一头45岁高龄雄性白犀牛“苏丹”安乐死。因遭大量捕杀,犀牛已是世界濒危动物。<br>图片下方:清代犀角杯,翻拍于2017年松江“收藏年刊”中的松江收藏协会会员的藏品影印件。</h3> <h3>图片上方:红陶三联匜,2017年9月拍摄于松江博物馆“良渚文化遗存”。 匜:读 yí(仪),1、一种洗手用的器具。2、一种盛酒的器具。<br>图片下方:N倍仿制的白陶三联匜,拍摄于“郊野”花廊休闲区大草坪,向游客展示了松江良渚文化遗存。</h3> <h3>静水叠杉是“郊野”最优美、浪漫、闲适的风景区域之一。</h3> <h3>河水共长天一色。天蔚蓝,水清澈,河水敛艳,水光倒影。微风拂过,都不一定能带起涟漪,是名副其实的“静水”。河水两岸,树木葱葱,环境宁静。远离了魔都的喧杂,大自然原生态的景色,美不胜收,令游客流连忘返。</h3> <h3>淡蓝色的水闸房外墙,闸门房左右相同型状对称的房屋,远看像似水岸边的乡野小别墅,特显郊野气息。</h3> <h3>大道从两湖中间穿过,道路两旁都是排排杉树。</h3> <h3>远看杉树,叠叠重重;近看杉树,傲骨挺拔。</h3> <h3>悬浮在湖面上的咖吧屋造型奇特,橙色外立面在周围景色的映衬下,分外显眼,夺人眼球。可惜,咖吧尚未开放营业。不然,坐在咖吧屋内,喝着咖啡,透过玻璃,闲看静水叠杉,一定别有趣味!</h3> <h3>一机在手,机不离手,已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中学生在亭子内手持手机,紧张而又欢快地玩着游戏。文武之道,一张一驰。看着他们下沉的双肩包,可见学业负担不轻。难得偷闲,也合常理。</h3> <h3>漫步在林荫道上,望着河中水波荡漾,吸纳着乡间“郊野”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h3> <h3>“郊野”多座洗手间,里外都很整洁、干净(松江诸多景点都如此)。保洁员,定人、定岗,负责日常清扫、保洁。</h3> <h3>图片上方 很人性化哦。<br>图片下方 荧屏显示,一目了然。</h3> <h3>洗手间空调外机,安装得很规范哦。</h3> <h3>连接辰山塘东西两岸“郊野”和“遗址”的御赐桥,桥身上金色的“御赐桥”三个大字,熠熠生辉。桥墩前坐着的貔貅,目视前方,霸气十足守护着桥樑。如同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外滩市政府大楼门前的两只铜铸雄狮(现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展出)一样威猛,很有异兽同工的感觉。<br>貔,读 pí(啤)。貅,读 xiū(休)。貔貅,传说中的一种猛兽。</h3> <h3>御赐桥桥面上,南北两侧的石刻浮雕形象生动。桥面不准通行,有保安把守。</h3> <h3>一桥飞架,连接两岸;“郊野”“遗址”,相得益彰。<br>站在辰山塘广富林路桥上远眺御赐桥,横跨辰山塘,三孔拱形,青石砌成,端庄雄伟,古朴典雅,桥面建有单檐歇山顶式楼。御赐桥极具江南古桥特色。<br></h3> <h3>辰山塘东岸,“遗址”内的石舫静静地紧靠岸边。</h3> <h3>楼、台、亭、阁、牌楼,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给人穿越时空的感觉。<br>上方图片及以下3张图片,均是辰山塘东岸“遗址”的仿古建筑。因“遗址”尚未对外开放,我只能站在辰山塘西岸边(“郊野”区域内),用手机先睹为快。</h3> <h3>“遗址”的仿古街风貌。</h3> <h3>“遗址”的长廊建筑。</h3> <h3>“遗址”静静展现的各类建筑,仿佛向游客讲述着松江这座千年古城的悠久历史。</h3> <h3>五孔拱形“官连桥”,横跨辰山塘,连接东西两岸,雄伟壮观。</h3> <h3>站在辰山塘西岸边,远眺“官连桥”。</h3> <h3>还在施工建造中的“官连桥”,现处于封闭状态。</h3> <h3>这座人行桥造型有点别致,桥身护栏上方边缘,是斜线→平直→斜线→平直……阶梯式的。而不是全部的弧线或斜线到桥顶才平直。</h3> <h3>阶梯式的桥面,石阶中间有几处平面。这种桥面能缓解游客上下桥的劳累,在平面处既可休息片刻,又可欣赏四周风景,很人性化。</h3> <h3>河面较宽,此车辆、行人两用桥有五孔,延长了主桥和引桥。</h3> <h3>此桥尚在施工中。</h3> <h3>蓝天绿树飞鸟,小桥流水人家,大道春风轻车。蓝天之下,夫妻俩在“郊野”。<br>上列图片中的多座桥,不同点:桥的造型、风格迥异。共同点:桥下的河水,清澈非常。</h3> <h3>“郊野”与北面的辰山植物园隔路(辰花路)相望,辰山塔显露峥嵘。</h3> <h3>向北远眺,佘山上的圣母大殿(当年远东第一大教堂)和佘山天文台清晰可见。</h3> <h3>每个交叉路口,都有导览图,标有游客当前所在位置和景点的指向,便于游客游览。</h3> <h3>百姓戏台,用于文艺演出。</h3> <h3>施工中的猛将庙外景。</h3> <h3>已建成的展示中心外景。展示中心远离二号门,游客稀少,偶见两位。</h3> <h3>展示中心西侧的根雕展示馆,隔着紧闭的玻璃门向里观望,已有数个大型根雕展品。馆内尚在布展,暂不开放。</h3> <h3>展示中心东侧的展馆,正在展出“不忘初心,守望乡愁”的时光记忆老照片展。观赏这些老照片,松江的名胜古迹和当年松江市民的生活百态,可见一斑。<br>下列5张图片,拍摄于老照片展中的照片。<br></h3> <h3>唐代陀罗尼经幢,位于松江中山东路西司弄43号中山小学内,建于859年。此经幢造型华美,刻工圆熟。是我国古代经幢中的代表作,也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经幢:刻着佛号或经咒的石柱子。幢,读chuáng(床)。</h3> <h3>方塔(原名“兴圣教寺塔”),位于松江中山东路235号方塔园内,建于宋代,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塔高42.65米,共9层。因袭唐代砖塔形制成四方形,故俗称方塔。方塔以“秀美”誉冠江南,艺术性极强。</h3> <h3>护珠塔,位于松江天马山中峰,建于1157年。砖石结构,七层八面,高18.82米,楼阁式。现存倾斜的护珠塔倾斜度最大时达到7度59分,超过意大利比萨斜塔斜度。<br>图片中,斜塔左侧的树,是一棵树龄700多年的古银杏树,相传是宋代银甲将军周文达亲手所种。</h3> <h3>这把理发椅,使我的记忆穿越时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理发店里基本全是这种白色的理发椅。图片中,理发师熟练地为顾客“修面”。</h3> <h3>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日用品都“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所以,这种修理補,大街小巷都有。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位女修理工匠修理水壶时多开心,笑容满面,劳动光荣啊!</h3> <h3>森林氧吧不远了,赶紧去体验,享受。</h3> <h3>森林氧吧中的树林、清泉、溪流……释放着高含量的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森林空气负氧离子和植物精气。<br>石径人踪稀,小鸟林中鸣。<br>夫妻树林行,总觉空气新。</h3> <h3>森林氧吧枝繁叶茂,环境宁静、闲适,不亚于诸多山庄。</h3> <h3>盛夏在森林氧吧漫步,定会感受到“蝉噪林逾静”的野趣。</h3> <h3>昔日的辰花山庄,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旅客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h3> <h3>“中心”大院场景,左侧二层小楼便是“中心”的办公楼,小巧别致。</h3> <h3>“中心”内停放着数辆电动工作车,“郊野”区域广袤,面积约有4.25平方公里,电动工作车是工作人员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h3> <h3>若能像辰山植物园一样,向游客提供这样的收费旅游车,那游客游览“郊野”,就轻松、方便多了。</h3> <h3>“中心”内的长廊,游客可在此小憩。也许不是双休日,离二号门又远,游客稀少。</h3> <h3>帐篷营地快到了,前去一探究竟。</h3> <h3>刚进入营地,就遇见一骑电动车工作人员,上前打了招呼,询问帐篷营地走向。他介绍说,营地及服务设施尚在规划中,现是一片荒地,说完骑车而去。</h3> <h3>站在桥上,眺望四周,远处的辰山和辰山塔隐约可见。</h3> <h3>举头是蓝天白云,低头是一泓碧水,四周是绿树葱翠,“郊野”之美,尽收眼底。</h3> <h3>晨塔路的四号门,呈树根形状,也许寓意松江是“上海之根”吧。</h3> <h3>“郊野”东部的这道门,将“郊野”与“遗址”相连。今后,从“郊野”即可进入“遗址”了。</h3> <h3>一圈逛下来,化了四个多小时!<br>郊野,城外、郊外、乡野也。“郊野”没有像黄浦豫园、南翔古猗园、嘉定秋霞圃、青浦曲水园和松江醉白池等江南园林特有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等精致建筑。“郊野”园名贴切,以乡野广袤的生态景色,通过与周边东、西佘山、辰山植物园、欢乐谷、月湖雕塑公园、玛雅海滩水公园、“遗址”等景点项目差异对比,治理环境、提升功能、唤醒记忆、体味乡愁,形成以乡野文化、生态、休闲为核心的经典游园。</h3> <h3>我很羡慕二号门斜对面住宅小区的居民,除了大风、雨雪天,他们都可以免费进入“郊野”,做操、打拳、跳舞、漫步、游览,尽情享受“郊野”的美丽风光,吸纳沁人心腑的清新空气。</h3> <h3>出了“郊野”二号门,沿广富林路北侧东行去“遗址”,行走一千多米就看见了“遗址”围墙内吊车的起重臂高举,正在吊装物件。看来,“遗址”五月份对外开放有点悬了。</h3> <h3>广富林路2900号“遗址”南出入口,竖立着“遗址”运营部,2017年12月10日“关于广富林文化遗址全面闭园的公告”牌。看来,施工进入了冲刺阶段。</h3> <h3>这位保安很尽职,目前,他的主要任务是劝阻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遗址”内。我俩在南出入口的十几分钟,他就劝阻了多辆小车入内。</h3> <h3>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在南出入口拍摄留念,若“遗址”真对外开放了,此处肯定人头攒动,届时,只能拍摄“集体照”了。沿途顺便拍摄了多张“遗址”图片。</h3> <h3>手持相机,小心翼翼地伸进木栅栏两根木料相距空隙内,拍摄了“广富林遗址”标识的石壁。</h3> <h3>图片背景建筑为陈子龙纪念馆,以下2张图片同。</h3> <h3>陈子龙(1608一1647),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崇祯·进士。历任绍兴推官、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后见朝政腐败,辞官还乡。清·顺治四年(1647年),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失败被捕,船至南京途中,穿过云间第一桥时,投水自尽。</h3> <h3>小桥后面便是大家熟悉的三座“水中灯屋”。灯屋,建筑主体在水下,屋顶露出水面。夜晚,屋顶的荧光灯灯光璀璨。彩灯、屋顶、湖水交相辉映,夺人眼球。</h3> <h3>站在龙源路“遗址”富林湖岸边拍摄的图片。<br>蔚蓝的天空,灯屋的屋顶,清澈的湖水,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眼前。<br>图片中的的建筑,从左至右,依次为:上海之根文化展示馆、富林塔、国际交流会议中心、文化交流中心。音乐喷泉也建在富林湖此处区域。</h3> <h3>在富林湖东岸边留影。<br>我深被“遗址”所吸引,巴不得“遗址”明天就对外开放。我想6月中下旬,“遗址”可能会对外开放了,让我们拭目以待。</h3> <h3>几个小时的游览确实累了,在广富林路龙源路口,拦乘了一辆松江出租车。一直行驶至住宅楼下,返程5公里,车费17元(12元/起步费,3公里外,2.50元/公里)。<br>今天,乘兴而行,兴尽而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