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牵 手 到 永 远 </h1><h1> 一一 记我的父亲母亲</h1><h1> 陈艳秋</h1><h1> 2018年4月26日于广州</h1><h1> 在軍区干休所里,人们时常看到一对银发夫妇牵着手去参加各种活动。男的高大丶稳健,他就是我的父亲一原海南軍区后勤付部长陈德沛;女的娇小玲珑,她就是我的妈妈韓仲芝。大家总是亲切地称他们为"手牵手的一对老伴"。每当此时,父母总是一脸幸福地说:能牵手到老不容易呢。</h1><h1> 一 朝 相 亲</h1><h1> 1944年,父亲正在城里读书,突然收到爷爷的一封信,要他迅速赶回家乡。父亲不知家里出了何事,立即请假回家。一进门,就见爷爷笑哈哈的说:"给你找了个媳妇,既漂亮又大方,你也老大不小的了,选个日子结婚吧。"父亲一听就傻了:"现在时兴自由恋爱,怎么能这样呢?"于是两个人大吵了 一架 ,最后爷爷说:"你要是不娶她就别再进咱家的门。"父亲看到爷爷气得几乎昏倒,只好缓和些说:"你要我娶她也得让我们见见面。"爷爷说:"结婚前想见面,没门。"父亲一气之下跑出了家门。出门遇上了八婶,八婶了解了情况說:"我认识那姑娘,想见面,不难,我来帮你。"于是两人就合计起如何背着老人见面的事。</h1><h1> 第二天,父亲到老叔一个朋友开的杂货店当"伙计 ",八婶则从老远的地方把母亲带到村里玩,然后就带她到杂货店买东西。父亲看抬脚进来的"媳妇 "细皮嫩肉的,辫子粗又长,笑起来很甜,心里就喜欢上了。 母親见这个"伙计"一直望着自己,心里发毛,脸一红低下了头。八婶来解围,带着母亲在杂货店东瞧瞧西看看,左摸摸右摸摸,最后问母亲买点啥?母亲说就买个小手绢吧,父亲立即从柜台里拿出十来条手绢让母亲挑。母亲拣了一条问多少钱?父亲想说不要钱,又怕吓走了母亲,就说你看着给吧。母亲脸又红了,就给了一个小钢镚。出门时母亲感激地回头望了一眼父亲,才发现父亲长的又高大又方正。就这样两人一朝相亲,一见钟情,父亲终于用红绸带牵起了母亲的手。</h1><h1> 父母结婚一年后生了哥哥,没几个月,哥哥因营养不良死了。这时父亲怀着一颗爱国心,一腔救国情报考了軍政大学,参加了解放軍。 </h1><h1> 六 年 相 思</h1><h1> 1947年,我出生仅两个月,父亲即要隨大軍南下。当时正值解放前夕,每场战斗都十分激烈,随时有牺牲的可能。母亲虽然支持父亲参加革命,却也十分担心,流着眼泪把父亲送到了村外边,千叮咛万嘱咐:多打胜仗早回家。</h1><h1> 父亲跟隨野战部队从北往南先是打"四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广州,一直打到海南岛。北战南征,马不停蹄,几乎是一天一个地方,只有在休整时才能在一个地方停留十天半个月。每当这个时候,父亲总是第一时间写家书。当时邮政十分落后,加上战乱,一封信要几个月甚至半年才能收到。更多的信件就如泥牛如海,没了音讯。因此,父亲虽然不停地写信,母亲除了最初收到两封信外以后再也未收到父親来信。而父亲就从来没有收到母亲的信。</h1><h1> 母亲在家也不清闲,她要侍候公婆一家十来口人的吃喝拉撒。别说其它,就光是洗衣做饭丶做衣服丶纳鞋底就够忙到每天半夜才能休息。母亲读过四年书,在村里的女人中算是文化人了,加上能干,又是軍属,村里就要母亲当妇女主任,带领妇女参加劳动丶识字丶反对包办婚姻丶支前等。这样一来就耽误了家里的活,爷爷不高兴了,不准母亲参加社会活动。母亲一气之下带着我跑到了省城哈尔滨,并在东北军区第二被服厂找到了工作。母亲比较聪明,很快学会了车工,后来当上了质量检查员。别人问她工作为何这样认真,她说:这每一件衣服送到前线都可能穿在我丈夫身上,我能不认真吗?当时我在厂里的幼儿园,说是幼儿园,其实就是把我们围在一个院子里,有人管着就是了。我经常被别的小孩欺侮,骂我是没有爸爸的孩子。我总是哭喊着向妈妈要爸爸,每当此时母亲就抱着我一起流泪。有一天晚上,我被母亲的哭声惊醒,只见母亲坐在灯前眼睛哭得红红的。后来才知道,和父亲一起南下的很多人已经复员回来了,惟独没有见到父亲的影子。有人说他可能牺牲了。母亲心里难受极了,她到处打探消息。那段时间母亲真是度日如年,人都瘦了一圈。有人听说父亲不在了,纷纷来给母亲提亲,因为母亲虽受到了各种磨难,但她依然年青丶美丽。但母亲坚信父亲没有死,拒绝了所有的提亲。</h1><h1> 1952年,父亲驻防在湛江时,部队允许带家属了,许多南下干部在南方找了新媳妇。父亲惦记的依然是母亲,他立马写了封信要母亲即来探亲。母亲见信如见人,不禁抱着这封信大哭了一场。隨后母亲辞了工,带上行李,抱上我就上了南下的火车去找父亲。那时的火车象牛车一样慢,走走停停,我和母亲又呕又吐,从哈尔滨到湛江足足走了十二天才到。母亲拿着信一打听,人家说沒有这个人。母亲不信,她拿着父亲的信跑遍了附近的部队。母亲的行动感动了部队领导,他们打电话到各个部队去查找,终于查到父亲已经去了海南岛。于是我们又乘船去到了海南島。在海口码头,我第一次见到父亲。他高大丶英俊,穿着軍装很威风,父母亲相见时沒有相拥痛哭。只是母亲激动她流下了眼泪,父親的眼睛也潮湿了,他们无言的对视着,我却从他们的眼神看出了浓浓的爱意、无尽的眷恋。六年的相思丶六年的艰辛全部溶进这相对无言的一刻。父亲走近母亲,轻轻地拉起她的手把我们带上了汽车。</h1><h1> 三 十 年 相 互 扶 持</h1><h1> 相聚后,我才有机会观察父母,我发现父亲性子比较急,做事认真,工作很搏命。母亲性子比较柔,勤俭持家,待人热情实在。按说两个人的性格有点水火不相容,又是一对属虎的。可是我从未见他们吵过架,最多伴两句嘴。别看父亲性格刚烈,可他对母亲却是柔情似水,关爱有加。最难忘的是1956年,母亲产后大出血,几乎送掉了性命。那段时间,父亲除了正常工作外,每天还要照顾好我们姐弟,抽空还要骑自行车跑几十公里到医院去看护母亲。就这样折腾了半年,母亲和我的小妹妺才出了院。可母亲一滴奶都没有,又严重贫血。那时生活十分困难,但父亲还是千方百计买回一箱奶粉给妹妹吃。他每次出差也总是想法买回一条鱼或一只鸡给母亲补身子,母亲才慢慢地恢复了元气。</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对父亲也一样细心关照。1970年父亲在吊罗山剿匪时受了伤。母亲要护理躺在床上的父亲,又要照顾三个儿女,那种辛苦劳累可想而知,但她从无怨言。当时由于唯成分论,父亲的团级职务二十三年雷打不动,还被调到了偏远艰苦的部队。对此,有人替父亲打抱不平,可母亲对父亲说:"我不怕苦不怕累,你也不要追求名利,只要我们在一起,海角天涯我跟着你。"因为有母亲的支持,父亲坦然面对这一切。1974年春节前夕,西沙战役打响了。父亲在陆海空三軍联勤指揮部工作。战斗虽然只有十天,可父亲却废寝忘食,没日没夜的忙乎了一个多月,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园滿地完成了任务。战争胜利结束后,父亲回到家倒头睡了一整天。母亲心痛父亲,炒了几个好菜,斟一杯酒慰劳他,父亲喝着小酒笑眯眯的说:"过瘾!过瘾!"不知他是说喝酒过瘾,还是打仗过瘾。</span></h1><h1> 白 头 相 伴</h1><h1><b> 1982年,父亲离休进了干休所。父亲是个兴趣多多,好学执着的人。离休伊始,他就爱上了交谊舞,自费参加了学习班,后来又上了老年大学的高级班。回到干休所就组织人跳起来。当时在老人中是件稀罕事,有人说跳交谊舞搂搂抱抱不雅观,母亲却说:交谊舞是高尚文雅的娱乐活动,对老人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她主动陪父亲去跳交谊舞。每当春节晚会丶国庆晚会就上台表演一下。</b></h1><h1><b> 父亲七十岁时迷上了裱画。于是家里的一间房子就成了他的工作室。父亲裱画十分认真。他每天裁绫子丶锯木棍丶打桨糊、又测温度又测湿度的,母亲总是劝他量力而行,并默默地天天为他收拾那杂乱的房间。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父亲裱的画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在干休所和部队里举行了装裱工艺展。</b></h1><h1><b> 后来父亲又开始学录像,母亲就陪他为干休所、老年大学录像,跑风景区。还和父亲一起将家里的老照片整理成册,刻成影碟。</b></h1><h1><b> 我的印象中,从未见父母相拥亲吻过,也从未听父母说过"我爱你",但却见母亲每天都想方设法为父亲做他爱吃的菜;过马路时,父亲总是把母亲牵到里边去,似乎总是在用身体保护着母亲。他们的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记得有一年,父亲因心肌梗塞住了院母亲一急,血压升得老高也住进了另一间医院。他们就每天用手机通电话,互致问候。有时还像恋人一样煲电话粥,真是羡煞医院的男女老幼。父亲说:"最美不过夕阳红,最乐就是老来伴。健康是金,和睦是银。珍惜今天才有未来。" </b></h1><h1><b> 1999年,父母应邀参加了"广东省99国际老年人党政军老领导金婚纪念大会"接受省委书记亲自为他们颁发的金婚证书和奖杯,主办单位还为他们拍了婚纱照。</b></h1><h1><b> 如今,父亲已离我们而去,母亲也已经老年痴呆。回望父母走过的路,怀想父母相亲相爱的情,我唯愿逝者安心,存者长寿,子女们都相亲相爱牵手到老。</b></h1><h1><b> </b></h1><h1><br></h1><h1> ( 此文曾被报纸刊登过)</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00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美篇使用帮助</a></p> <p class="ql-block">1949年父亲在湛江与二叔德瑞的合影。</p> <h3>50年11月16日湛江留影,后右二为父亲。</h3> <h3>51年在海南与周晓光的合影。</h3> <h3>51年后勤供应科人员合影,后右二为父亲。</h3> <h3>父母第一次去海口烈士陵园时拍的照片。</h3> <h3>父亲与战友合影,左边是父亲。</h3> <h3>54年家属返乡时与大姨一家的合影。大姨夫是重点中学的校长,我父亲是当兵的,恰好是一文一武。</h3> <h3>母亲生妹妹后,身体很差。父亲忙前忙后,千方百计为母亲调养,母亲很快恢复了元气,父亲却瘦了一大圈,这就是当时全家的合影。</h3> <h3>这是我弟弟</h3> <h3>这就是我妹妹</h3> <h3>母亲每天要上班还要照顾儿女洗衣做饭操持家务。那时烧的是木材,没有电飯煲、洗衣机等电器,可想而知母亲是多么辛苦。</h3> <h3>但她依然清秀美丽。</h3> <h3>62年春节全家合影</h3> <h3>63年父亲送我去当兵,从此,我走上了軍旅之路。</h3> <h3>母亲虽然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了,仍然参加三八民兵班,和战士们一起操练。前排左二是我母亲。</h3> <h3>后来弟弟也当了兵,至此,除了妹妹在上学,一家都是兵,正所谓軍人之家。</h3> <h3>家里又添丁了</h3> <h3>1974年1月 20日上午9时,守备十团五连和要塞两栖侦察连两面夹击攻打珊瑚岛,10时占领该岛,活捉伪軍34人。(其中有伪軍少校范文鸿和美軍顾问各一人)</h3> <h3>审问俘虏才知道金銀島的伪军逃跑了。至此,甘泉島丶珊瑚島丶金銀島三島收复。</h3> <h3>陆海空联军指挥所部份人员在永兴岛拍的照片,左一是我父亲。</h3> <h3>前指征调了货船,设置了供应站。分批将总后丶广后丶区委和海后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为战斗的胜利提供了物资保障。这是后勤保障组在岛上拍的照片,中间的是我父亲</h3> <h3>这是父亲写的关于西沙之战后勤保障的汇报提纲</h3> <h3>86年父亲离休进了干休所</h3> <h3>一起到从化看小女儿抱着孙子孙女留影</h3> <h3>严格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三个孙辈都是独生子女。</h3> <h3>爱上跳交谊舞,老两口在老年交谊舞比赛中还拿了大奖。</h3> <h3>投父母所好我们为父母举办了金婚舞会</h3> <h3>舞会上的领舞</h3> <h3>带动了大家一起跳</h3> <h3>一家人飞舟到了南沙港</h3> <h3>爱上了音乐,在练弹琴。</h3> <h3>一定要和冼星海合个影</h3> <h3>爱上了摄影</h3> <h3>拍花儿</h3> <h3>拍珠江两岸</h3> <h3>拍人</h3> <h3>七十岁爱上了裱画,这是他裱的字画,还有很多很多。</h3> <h3>04年父母结婚60周年,我们为父母的金刚婚(又称钻石婚),搞了个家庭聚会。</h3> <h3>男士们来了个小组唱巜咱当兵的人》</h3> <h3>女士们演唱了巜十五的月亮》</h3> <h3>还演唱了黄梅戏《女驸马》选段:为救李郎离家园</h3> <h3>这对钻石婚老人笑的好甜啊!</h3> <h3>一起去散步</h3> <h3>终于抱上了重外孙</h3> <h3>眉开眼笑</h3> <h3>和太姥爷干杯</h3> <h3>听太姥姥的话</h3> <h3>四代同堂</h3> <h3>参加大家族活动</h3> <h3>八十大寿</h3> <h3>欢乐起舞祝寿</h3> <h3>愉快高歌祝寿</h3> <h3>跳个蒙古舞祝寿</h3> <h3>妈妈头发也白了</h3> <h3>陪你慢慢变老,你永远是我手心里的宝。</h3> <h3>这是老人報登的文章</h3> <h3>父亲坐了轮椅,得了老年痴呆,心肌梗塞。2015年89岁时离开了我们。他一生把我们当宝,而他就是我们终生的偶像。</h3> <h3>母亲仍健在,90多岁了。</h3> <h3>和女儿一起参加嘉年华活动</h3> <h3>向百岁老人进发</h3> <h3>大海一样的深情</h3> <h3>不老松</h3> <h3>也来看看微信</h3> <h3>全家人的宝</h3> <h3>亲戚自远方来,一起合个影。</h3> <h3>祖孙三代包餃子给奶奶吃</h3> <h3>大外孙在弹"小小竹排⋯"</h3> <h3>这是他得的各种奖</h3> <h3>孙子会唱"捉泥湫"、跳劈雳舞。</h3> <h3>又添了一双凤</h3> <h3>爷爷奶奶笑的多开心</h3> <h3>不愧是双胞胎,打哈欠都要同步</h3> <h3>家族依然兴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