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中秋夜(记1985年中秋那个月夜)

论道武夫

<h3><font color="#010101">  今天是中秋节,白天在繁忙的实验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在惆怅中独自吃完了晚饭。尽管多年在外漂泊已经习惯了孤独,可生来乍到的北京还是令我思念家乡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为了排遣寂寞,我邀请一位同学与我一起外出赏月。我俩结伴骑车出了清华西门,右拐向北,径直朝圆明园驶去。<br>  那时,圆明园的围墙到处有缺口,既不收取门票,也无人看管。我曾在夜晚去过那里,园子里荒凉空旷,断壁残垣影映在树棵草丛中,水稻田占据了园子的大部,一片蛙叫虫鸣声中不时夹杂有老鸹或夜猫子的叫唤声,使夜晚漆黑得有些瘆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今儿个怎么了?圆明园活了!皎洁的月光下,往日的悲凉荡然无存,北京的市民们携家带口前来赏月,有的提着兔儿灯,有的点着蜡烛,铺开一张塑料布或几张报纸,全家老少席地而坐,吃着、唠着、看着、还有唱着,演绎着一幅幅生动的传统民生习俗画卷。市民之中夹杂着不少清华、北大和周边几个学校的学生,他们或弹着吉他、或开着收录机,肆意唱着跳着,有的还点燃了小小的篝火,凭添的热烈气氛与老北京们的安然相映成趣,与那些毁塌宫殿的黑影倒是不甚协调。偌大的园子今晚显得拥挤,密集的灯火告诉我这种赏月场面不是少数人所为,而是北京人的古老习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被眼前的场面震撼了,血液一下子冲上脑门:一个城市的灵魂既在于历史积淀,也在于市民素质,尤其在民俗蕴含的历史文化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文化生生不息,不就靠广大人民的传承吗?大学的品味,大学生的文化层次,固然与衡量智商高低的平均入学分数有关,也与后天的学校培养能力有关,还与学校周边的环境与所在城市的市民素质有关。大学的择址多么重要啊!</font></h3>

圆明园

赏月

园子

市民

北京

学校

素质

文化

习俗

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