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现实中,有的基层单位一听说上级领导要来检查调研,往往都要“认真准备准备”。可有时“不准备”倒好,一“准备”,时常面目全非,让领导真假难辨。</h3><div> 对此,人们往往把板子打在基层干部身上,乍一看似乎合情合理,细细分析也不尽然。试想,如果真的“不准备”,那么老百姓说的很可能是“村言村语”,对于一些浸染官场多年的领导干部来说,反而听起来不顺耳、不受用,因之迁怒基层干部重视不够、组织不力。如此一来,基层干部哪敢怠慢,于是乎从人员到线路,无不事先踩点、摸排、过滤、包装,经过一番“粉饰打扮”,“典型之花”呈现眼前,“基层代表”言之凿凿。下面“瞒”和“骗”,上面“喜”和“乐”……这样的下基层,有百害而无一利。</div><div><br></div> <h3> 由此想起历史上的那位晋惠帝。是年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饿死无数。他坐在高高的龙床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惑不解,反问道:“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意思是,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今人听来都引为笑谈,史书上却写得明明白白。</h3> <h3> 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正因为此,建国后洞悉历史的毛泽东深知,身处中南海是难以见到“钱塘波涛”的,总喜欢到基层一线调研,和脚上有牛粪的农民拉家常,听未经过滤的村言村语,虽有时不免粗糙刺耳,然而是“原汁原味”的,是真正有泥土气息的,也是真正有价值的。</h3> <h3> 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习总书记赴广东深圳考察期间,一路轻车简从,不封路不赶人,累计行程约150多公里,途中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与习总书记乘坐的车同向并行……总书记带头以身作则,直接和基层群众“零距离”接触,展现了新风尚,开启了好风气,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如春的气息。</h3> <h3> 只有真正接地气,决策才会有底气。为什么有些在基层、在群众看来是常识性的事情,一些为官者竟浑然不知?其实正是跟他们长期身处“城堡”之中,即使下基层也是习惯于走“规定路线”,根本看不到也无法真正掌握社情民意有极大的关系。有些为官者甚至默许基层干部花费时间“移花接木”,下基层也乐意“被安排”,根子就在于他们内心不愿真正接触群众、接触矛盾,骨子里怕担责、怕惹事,因此下基层前,总要秘书提前数日通知基层“认真准备”。最后实际上是走马观花,看一个“盆景”,作一番“指示”,然后绝尘而去。</h3> <h3> 那么,领导干部下去检查调研,基层究竟要不要事先准备?当然要。比如,基层干部可以先把领导需要调研的问题告知群众,先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先看看哪里的矛盾和问题最集中最严重,最需要向上反映,最迫切需要解决,路径在哪里,措施有哪些,而不应把心思花在如何让知情的群众靠边站,如何“培训”迎合领导的群众演员,如何刻意“打磨”每一位座谈人的汇报稿,如何让领导看到的场景变“盆景”上,否则还不如不准备的好。</h3> <h3><font color="#010101"> 习惯于“被安排”,则难免要被蒙蔽。领导干部下基层,应坚持不走刻意准备的“规定路线”,多走些“羊肠小道”,原生态听取民意,零距离了解民生,才能避免一叶障目、以假乱真,有效防止形式主义对付官僚主义现象的发生。在此基础上,首先要有诚心。有些领导干部下基层不是来寻计问策的,而是带着条条框框来找佐证、找范例的。一旦听到相左的言论则心生不悦,横眉竖目,大声呵斥。这样一来,谁还愿意和你掏心窝、道实情?所以必须抱着真诚坦诚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不耻下问,集思广益。其次要有虚心。下基层不能端着架子,前呼后拥,让人可望不可及,而要俯下身子,轻车简从,一竿到底听民声、察民情,鼓励群众提意见、揭盖子,不能害怕群众,不能回避矛盾,须知“意见者”不是“异见者”,更不是“异端者”。再者要有耐心。群众往往说的“不得要领”,甚至还有牢骚怪话,但“村言村语”里有实情、“杂乱无章”中有真理,调研要舍得花时间,要勤于动脑筋,从看似无序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此外,还要尽量消除基层群众的担心。到基层调研,不妨少些限制、多些随机,少些规定、多些漫谈,少些上纲上线、多些热情鼓励。这样,基层群众才不会心有顾忌,基层干部才不会弄虚作假,那么领导干部才会所见是真、所闻是实,才会真正有所收获、有所启发,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写于2014年9月)</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文/原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图/网络</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