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近年来,有一个因彩绘泥塑而蜚声中外的地方,它就是陕西省凤翔县城关镇的六营村。 </font></h3> <h3> 凤翔泥塑原称“泥耍活”。相传元朝末年,江西景德镇的瓷器艺人不甘统治者的欺压和盘剥,随朱元璋率领的义军西征作战。为了加强西北地区的防御力量,朱元璋将御林军第六营调派凤翔安营驻守,因驻军属第六营,人们就将此地称为“六营村”。 </h3> <h3>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军队无仗可打,御林军第六营只好在此屯田垦荒,安家立业。由于这些来自江西的士兵懂得传统陶瓷制作技艺,所以在农闲时或逢年过节时,他们就按照家乡制陶的手法,制作出各种泥塑动物,送给儿孙和亲朋好友,以示祝福。士兵们在农忙时下地干活,到了农闲季节便重操旧业,耍弄起了手艺。由于没有窑,也找不到烧瓷用的干泥,他们就用当地万泉沟的黏土制成坯,晒干后在泥坯上绘线描彩,待到庙会时就拿去卖,换回银两补贴生活。</h3> <h3> 凤翔泥塑早先以表现虎、狮、牛、马、猪、狗、兔等动物和神话历史戏剧人物为主,后逐渐演变成彩绘、素描等手法的泥虎脸挂片、泥牛头挂片等。作品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手工修饰、描线、彩绘、上油等十多道工序。其造型造型洗练、夸张,装饰华美富繁,色彩艳丽喜庆,形态稚拙可爱,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 </h3> <h3>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泥塑是六营村群众主要的经济来源。改革开放初期,凤翔泥塑虽说也曾有过发展的旺盛期,但也惨遭过失败,直到经历了一系列工艺、造型和包装上的创新改革以后,方才重新走上了正轨。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凤翔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国家名片”。 </h3> <h3> 2002年,老艺人胡深与后起之秀胡新民合作创作的泥塑马成为了当年生肖特种纪念邮票造型之选,自此以后,凤翔泥塑就与中国邮政结下了不解之缘——泥塑羊、泥塑猴、泥塑鸡、泥塑狗,乃至泥塑猪等造型,或者成为特种生肖纪念邮票的主图,或者登上特种邮票集邮册封面或封底,或者作为中国邮政有奖贺年卡或贺年信封,进入了千家万户,在给人们带了新年祝福的同时,也使凤翔泥塑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民俗工艺品和颇具特色的馈赠礼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外专家、学者、游客到六营考察、参观、游览。尤其是2017年,胡新明创作的泥塑作品“凤尾鸡”于除夕之夜亮相央视丁酉年春晚舞台,使得这一古老的民俗艺术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h3> <h3> 艺术源于生活 。近年来,凤翔泥塑在老艺人及众多传承人继承传统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得泥塑种类发展成为挂片、座虎、浮雕、杂货、小货等五大类二百多种品种。他们所创作的关中风土人情系列作品,切近自然,生活气息浓郁,深受人们赞誉。</h3> <h3> 目前正在六营村建设的中国泥塑文化园,以凤翔泥塑“坐虎”(总高21米)为主要标志,还有泥塑牛、泥塑羊其他凤翔泥塑作品,并吸收惠山泥塑、高密泥塑、无锡泥塑等元素,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泥塑“大观园”。而已经建成的民俗一条街,更是以民俗艺博园为依托,挖掘、抢救、保护、开发凤翔社火马勺脸谱、彩绘泥塑、木版年画、草编、皮影、剪纸、刺绣、木偶、布艺、罩金漆器、原始制陶等众多手工绝活,全面展示凤翔乃至西府、西北地区的民俗及民间文化。 </h3> <h3>皮影艺术墙</h3> <h3>马勺脸谱艺术墙</h3> <h3>情景泥塑《红楼梦》</h3> <h3>浮 雕《龙》</h3> <h3>自娱自乐</h3> <h3>借 火</h3> <h3>对 栾</h3> <h3>洗 脚</h3> <h3>舔 碗</h3> <h3>泥塑制作场景</h3> <h3>泥塑艺人</h3> <h3>华阴老腔</h3> <h3>投 食</h3> <h3>吃 面</h3> <h3>戏曲《铡美案》</h3> <h3>济 公</h3> <h3>慈母手中线</h3> <h3>七十二行之《杀猪》</h3> <h3>推碾子</h3> <h3>磨豆子</h3> <h3>做针线活</h3> <h3>喝 酒</h3> <h3>吃包子</h3> <h3>碾 场</h3> <h3>犁 地</h3> <h3>唱 戏</h3> <h3>看 戏</h3> <h3>大碗喝酒</h3> <h3>七十二行之《打铁》</h3> <h3>七十二行之《卖货郎》</h3> <h3>七十二行之《蔑编》、《绱鞋》</h3> <h3>七十二行之《爆米花》</h3> <h3>风情泥塑《华阴老腔》</h3> <h3>情景泥塑《三娘教子》</h3> <h3>绘制社火马勺脸谱</h3> <h3>研习制作木版年画</h3> <h3>社火马勺脸谱</h3> <h3>曾多次获奖的优秀泥塑艺人胡满科</h3> <h3>雍州泥人胡全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