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尝试 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右所中心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所感

凤山小学李丽琼

<h3>  “吾姓李名丽琼,澄江人士,乃右所中心小学教师也。”这一特别的课文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4月20日早上,由我主讲的探讨课《伯牙绝弦》在六二班拉开了序幕。</h3><h3> 时光匆匆,教语文已有十多年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孩子们一上中学,每一册都要学习好几篇经典的文言文,可令人遗憾的是,苏教版里没有一篇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文言文课文!对于几个月后就要踏入中学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断节。记得多年前执教老教材里《学弈》的言简意远,《两小儿辩日》的辩证思想,令人拍案叫绝!可惜那时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限,孩子们理解课文的方法也显得单一。</h3><h3> 前段时间,我在对《三打白骨精》这一课进行备课时,无意中看到一个课件上把课文和原著原文相关片段对比呈现,非常有意思,当我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环境描写时,孩子们不由自主发出了“哇”“哦”的惊呼声,尤其是“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伴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寥寥数语,大胆新奇,夸张对偶的运用,把神秘凶险、藏妖纳怪的环境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样一对比,课文内容就显得平淡无奇。</h3><h3> 刚好这学期的好书推荐就是鼓励孩子们去读《西游记》,当我问大家想读原著还是青少年版时,孩子们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告诉我想读原著,暗暗得意我的教学效果好之余,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没有学过文言文,连方法都模模糊糊,原著怎么读?于是,我想通过一篇文言文的教学,引导孩子们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把学习古诗的方法迁移到文言文的阅读,培养文言文语感,为中学的相关学习打下基础。</h3> <h3>  我校的教研活动一直坚持民主、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老师们积极去探索和创新,正是基于这样的环境,我经过反复挑选,决定把既有语言特色又有现实教育意义的《伯牙绝弦》这一课作为自己探讨课的内容。课前,我查阅了相关故事、论文,精心设计了课件、教案,孩子们也异常兴奋,我才把课文发给大家,就迫不及待地诵读起来,头天晚上还查阅了相关故事,班上最文静的沈佳玉同学,还在上课前专门来和我探讨文章的作者到底是薛涛还是吕不韦?看着他们认真的小样子,我心里倍感欣慰,只要让孩子们有收获,再多的辛劳也是值得的!</h3> <h3>  孩子们喜欢这样的课堂,把学习古诗的方法迁移到文言文中,通过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意思;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践,透过文字表面,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对文章的理解也充分体现自读自悟,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千篇一律,对于理解有偏颇的重点字词,我再进行点拨,紧紧抓住一字多义、多字一义的对比教学,让孩子们感受祖国传统文化语言的丰富和精彩;通过描写景物的叠词的搜集、拓展、练习说话,激发孩子们写作的兴趣,整节课兴趣浓厚、热情高涨。</h3><h3> 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当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过渡语,引导孩子们四次品读课文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课堂也到了高潮,好几个孩子和听课老师眼睛泛红,完全沉浸在一对知己间的深情厚谊和决绝别离之中,令人动容……</h3> <h3>  课后,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认识到了这节课的不足,如果在学生读的过程中配上《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更有助于孩子们读出韵律美,体会感情;标点符号也是指导朗读的提示语,没有好好运用;没有把握住课堂资源的二次生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这些遗憾我会积极改进,力求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成熟、高效。</h3> <h3>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每个人在教育教学中的每一点尝试和探索,也许就如苔花般微不足道,但无数的绽放和盛开,就是推动课堂改革的巨大力量!让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写作,爱上语文。这就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初心,为了这份初心,我们会一路前行……</h3><h3><br></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右所中心小学 李丽琼</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