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游蜀中古镇》之《烟雨柳江》

户外耍家

<h3>  最近,常翻阅整理家中老照片,在重启一个多年未使用过的移动硬盘里,发现了一些拍摄于十多年前的驴行图片记录,由此,沉淀多年的糢糊的印象也逐渐地清晰起来,其中一段便是2006年10月初国庆期间的柳江古镇之行。</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柳江古镇,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城西南35公里花溪河支流柳江两岸,历史上称为“明月镇”,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清代中期,因镇上柳、姜两姓族人合资修建了一条石板长街而更名为“柳姜场”,1780年定名为“柳江场”。历代屡废屡兴。柳江被称作“烟雨柳江”,白天感觉不到这点。到了晚上,细雨霏霏,漫步在沿江两岸的石板路上,在朦胧的灯火中,听雨望江,才仿佛找到了“烟雨柳江”画意。</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年的柳江古镇虽身处群山之中,显得有些闭塞、有些破败和几分苍凉,远不及现在那么便捷,那么光鲜,那么繁华,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那种环境,那种氛围,却觉得比现在多了几分安闲,几分清静和几分朴实。</div><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初,与我同行的是一位故交,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常有金玉良言脱口而出,炫彩华章信手拈来,无奈性情使然,怀才不遇。不知怎么,平时每当谈起他时,头脑中常有古时候摇头晃脑的”秀才”和壮志难酬的“骚客”形象交替出现。</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促成此行的由来,缘自于与这位故交的一个约定:即当时因工作繁忙,不能远行,仅有短暂时间可以支配,周边景点也早已烂熟了,毫无兴趣可言,唯一值得可去的就是周边的一些尚未开发,也可说是尚未消失的无名古镇,于是约定好每年如有时间,便可去寻访古镇,这样时间上也合适,又满足了寻古问幽的兴趣,这一点我与这位故交不谋而合。柳江古镇便是我们寻访的其中一站,那些年前后好像陆续去了郪江、汉阳、止戈、高庙、歇马、新场、元通……等等古镇、老镇,还有一些都有点糢糊了!</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记得那时的柳江古镇,还没有现在这样知名,全镇民居风貌毫无修葺开发的迹象,旅游名目中也难见提及,只是在部分驴友的攻略中才有描述,我们的信息也便来源于此。当时那天一大早从成都自驾出发,全程仅150余公里,由于尚无高速,路况甚差,山路狭窄,颠簸崎岖,抵达倚山临水的柳江古镇时已是下午三点过了,匆忙将车马安顿下来,走到路边,稍作停留,伫立高处,目及前方,天空薄云笼罩,光线匀和,古镇青瓦片片,鳞次栉比,一棵孤零的光丫老树,兀立镇边,我们沿阶拾级而下步入古镇,由于置身于山里,身上感觉到有些凉意,镇上行人很少,好象除了我们之外,没有见到过象游客模样的人,稀稀落落的,当地的人中有些已搬迁到古镇外的新镇上居住去了,那个时候能住上新镇的房子才算洋盘,而古镇就更显得清静和没落了,镇上的房子几乎都是灰墙青瓦的川西民居,门面和墙面都已露出了斑驳陈旧的底色,有些墙上好象依稀还能看到文革时期的标语痕迹,还有的房屋虽然当时看来年久失修显得有些破败,但其建筑轮廓和修饰造型却十分精致,仿佛都在诉说着古镇当年的繁华与滋润。小街两边的房屋有些是空着的,无人居住;有些还住着人家,主人们大多都在忙着各自的家务或倚靠门边与邻里热落的摆着龙门阵,与周围安宁的环境融为了一体,一切都显得那样的自然、和谐,而我们这些外人却是无法融入的。整个街面还没有一家经营与旅游相关的门店,有的也只是仅满足小镇居民生活必须的杂货老店。路旁有一处木门虚掩着,我们推门而入,里面早已没人居住,胡乱丢弃着的一张方桌、一把竹椅、一个背篼布满了厚厚的灰尘,一个有些变了形的坛壦孤零零的遗落在草丛里,泥土地面和墙角石台上都长出了绿茵茵的青苔和一些杂草,这里除了植物,其它都了无生息,人去楼空,一切都荒废了!走出房门,步入镇上的小街,天空慢慢地阴沉了下来,开始飘起了细雨,青石路面和房顶青瓦都被细雨浸润得泛出了光泽,远处群山如黛,犹如隔了一层薄纱,有些朦胧,两旁是年代久远的间间老屋,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好象有点穿越的感觉。走到小街尽头,是一条往下的石阶,沿阶而下,来到了河边,这便是拥镇而过的花溪河了,不远处有一座河心岛,将河水一分为二,上面有一处白墙青瓦的小院,后面是荗密的树林,两侧各有一石桥,连接两岸,在薄雾的包围下隐隐约约的,颇有诗情画意,我在想这河心小院是做啥用的,如果是谁家的私宅,又太鹤立鸡群了!靠镇一侧是一排富有川西风情的木质吊脚楼,沿河而建,有的房顶上还爬满了植物,绿茵茵的很是养眼,在这些百年老屋的周围,遍植着多棵盘根错结,浓荫蔽日的黄桷古树,其中一棵犹为奇特,斜长于吊脚楼下,高大繁荗,伸向河边,其根如蟠龙,皮若裂岩,从远处看,就好像一把擎天巨伞,遮住了一大片的天空,尽显古镇苍桑!已是傍晚五、六点了,镇上有些人家的房顶上开始升起了炊烟,烟雾袅袅地消散于空中,雨好像也停了下来,地仍是湿澛澛的,但确实又感觉到空气中飘浮着重重的水气,雾越来越浓了,上游和对岸的远山在迷雾的笼罩下层次分明的映入眼帘,山脚下河岸边绿树掩映下座座吊脚楼错落地分布着,若隐若现,犹如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天渐渐地暗了下来,沿着青石板路继续往前面走着,又转到了古镇尽头,路边有一家普通的小餐馆,位置正好可以一览沿河古镇,于是便招呼集厨师、小工于一身的老板在店外摆上桌椅,点上三四样家常菜,当然其中必有盐煎肉或回锅肉的,各自再佐上二两跟斗儿酒,坐在嘎嘎作响的竹椅上,燃上一支香烟,一边开怀畅饮,一边悠然远眺,远处古镇、青山,老树、河滩还有岸边的吊脚楼,都在似雨非雨,似烟非烟的迷雾中隐隐乍现,此时,再来一个闭目深吸,湿润、清凉的山中仙气,立马沁人肺腑,顿觉神清气爽,有点不能自已!酒毕,微醺,离开了小店,迈着小步,准备朝河心岛方向走去。沿河而上,十多分钟后,再经过一座石板桥,穿过一片树林,便来到了这座白墙青瓦的河心小院,已是傍晚时分,天空已基本暗了下来,院旁的河边也生长着一棵黄桷古树,撑起巨大的树冠护佑着一旁的河心小院,院里亮着灯光,推门而入,原来这里是一家旅店,里面干净整洁,墙上还挂有一些字画,天井四周摆放着一些兰草和盆景, 感觉老板还有点雅兴,条件虽简陋,但环境还不错,于是决定今晚就住在这里了,其实当晚这家店里也只有我们这两位客人!</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晚上安排好住宿后,叫老板搬出两把竹椅和茶桌摆在那棵黄桷老树下,泡上两碗盖碗儿茶,点上一支烟,沐浴着河边吹来的阵阵夜风,全身顿觉清凉,夜,渐渐沉了下去,四周一片寂静,唯有河边草丛里传来昆虫鸣叫的声音显得犹为清晰,远处隐隐约约能分出山和天的轮廓,前面古镇方向传来或隐或现的橙黄色灯光,就像是人们惺松的睡眼,给这座即将沉睡下去的小镇更增加了几分睡意。身处在这样一种悠然的环境中,谈兴哪有不浓的,当晚我与这位老友在这见证了古镇百年兴衰的黄桷老树下以茶代酒,侃侃而谈,兴之所至,开怀畅聊至深夜!</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二天,睡了足足的一个懒觉,而后离开旅店,再去镇上慢游了一阵,吃罢早餐,便踏上了归程!两天时间,行程短短,领略了柳江烟雨,一睹了古镇风貌,收获了闲情逸致,受益匪浅,不虚此行!</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8.4.20.</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iv><h3> 另外,本人文中所提及之同行秀才故交,多年前以相同题材亦曾附文一篇,现分享与各位,个中意趣,相互佐证,聊助雅兴!</h3><h3><br></h3><h3> 柳江游记 驴行 2010-3-28 21:42 仲秋,一个欲雨还休的日子。 离开喧嚣的都市,一路南行,行人渐稀,至洪雅午餐,饭后上路,奔柳江而去。 城里呆久了的现代人,一定认为远方是美的。那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以旁观者的眼光去看一些与自己生活毫不相干的人,看他们与自己不一样的衣、食、住、行,体味一种别样的生活,这是否就构成了我们一定要外出的理由呢?仔细想来,人的本性也一定是追求“变”的,哪怕因各种因素的牵制,一时变不了,也要千方百计的以“旅游”的名义去体验一下变了以后的滋味。 出洪雅继续南行约二、三十公里,公路蜿蜒通到一个小镇旁,向东望去,一片铁灰色的瓦房顶错落有致的映入眼帘。这便是柳江镇了。延公路旁的石阶拾级而下,石阶旁古朴、典雅的院墙,一望而知修建年代已是久远,墙头上的青苔和瓦楞草长势旺盛,间或夹杂着一两株不知名的野花,孤寂的开着淡紫色的花朵。一张九六年发布的《粮食征购通知》完整地贴在檐下,忠实地履行着十年前被赋予的昭示过往行人的任务。 古镇是先民们居住智慧的集中体现,一般是延河而建,便于取水,兼有舟辑之利,河边照例有吊脚楼。傍河而居的古镇原住民,他们记忆中昔日的繁华和曾经的辉煌是什么样的呢?听镇上老人们讲,以前上游没修坝时,这河里的水量是极丰沛的,航船可以一直开到乐山。镇上有四家大户,分别享有“曾家的宅子、杨家的顶子、何家的谷子、赵家的丫头子”之誉。“顶子”谓其家中多官人,“谷子”谓其广有田产,“丫头子”意即人丁兴旺、仆役众多。这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无迹可寻,唯有曾家的宅子,乃是古镇曾经达到过的辉煌程度的唯一实证。 微雨在空中化作一层淡淡的青雾,一路问去,到得曾宅。砖木结构的正门仍依稀可辨当年用料的考究和做工的精细。进去方知,这宅子不是我们所熟知的“一座”,而是“一片”!庭院、正堂、厢房、库房、戏楼……,整个建筑群,有足球场那么大,中西合璧的建筑式样,明显地留下了清末民初的痕迹,光阴的流逝,使宅子显得很陈旧。镇上老人告诉我们,由于工程浩大,当初修建时,不得不用芦苇杆先做模型,反复放样,才敢开始施工。倘佯其中,体味着老宅那历尽沧桑的美,不禁浮想联翩,这里究竟上演过怎样的人生剧目呢?是把酒夜宴、秘计勾连?还是眉目传情、夤夜私奔?拟或是处心积虑、快意恩仇?虽无记载可考,但这样的大户人家,却大抵可以推测:此类故事是多半发生过的。人生的得意与失意,“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愁绪,落幕后所留下的,是同样穿越时空的震撼!耳边似乎响起了《荒城之月》那寂寥、空灵的箫声……. 入夜,座在河心一家三面环水的旅舍凉棚下,周遭是一片静谧,偶尔传来渔夫撒网的“刷、刷”声,远处深黛色的山的剪影,在夜空里隐约可见。月色溶溶,对岸孤零零的一家住户窗中透出的灯光引人遐思。这样的古镇之夜,确是可以让人的思绪飘飞得很远……给友人谢君发去一条短信,曰:观月色如水,听渔声连连,感岁月不居,叹人生苦短。谢君亦性情中人,居上海,回短信曰:听浦江笛声,数妻儿柴米,感生活之现实,叹现实之生活。真正是:我出上联风花雪月诗酒,他对下联柴米面盐酱油。倒! 同行曾君,其理想的古镇游模式中有一经典场境:于临河之古典式酒楼(就是挂着一幅布招,上书“太白遗风”那种)之二楼(必须是在二楼!)木格窗洞开(便于观景),二人对座,以卤豆干、河鲜鱼佐酒,把酒夜话,畅论古今。我俩遍寻古镇而此景不得,无奈只好在一家一楼小酒馆以回锅肉就跟头酒模拟了一下了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