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藏珠

蔷薇看中国

<h3> 今年是京剧名家杨滨珠老师从事京剧艺术60周年,是她人生中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h3> <h3>  杨老师于1946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58年12岁的她,在数以千计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全国戏曲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校(京58班)(今中国戏曲学院),学习京剧表演艺术,长达八年之久。</h3> <h3>当年京58班同学合影</h3> <h3>与李维康同学合影</h3> <h3>与同学李维康、耿其昌、爱人夏玉秀合影</h3> <h3>四十年后再相聚,1998年京58班师生聚会</h3> <h3>1998年与恩师于玉蘅和同学白玉玲合影</h3> <h3>1998年与同学盛华亭合影</h3> <h3>同爱人一起与刘大刚同学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她有幸得到了多位京剧艺术名家名师的悉心传授。于玉蘅(王瑶卿的实授弟子)是她的开蒙老师,向她教授了《二进宫》、《桑园会》、《三击掌》、《宇宙锋》、《春秋配》等剧目,这些剧目为杨老师的文戏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她还得到了赵桐珊(芙蓉草)、程玉菁(王瑶卿的大弟子)、荀令香(荀慧生之子)、马宗惠(白牡丹)、李香筠等名家亲授的《棋盘山》、《破洪州》、《穆桂英》、《樊江关》、《十三妹》、《鸿鸾禧》、《花木兰》等刀马、花旦的优秀传统剧目。还得到了方连元、范富喜、邱富棠等诸位武旦名家亲授《扈家庄》、《锯大缸》、《打焦赞》、《取金陵》等武戏剧目。</font></h3> <h3>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她除了学习传统剧目以外,就是基本功的学习训练,足足进行了八年。杨老师的切身经历告诉我们,掌握京剧表演艺术,必须是长期不懈的努力,才可以有所成就的。</h3> <h3><font color="#010101">八年的学习生涯,杨老师得到了多位名家前辈的言传身教,打下了较全面的京剧艺术基础。这不但得益于有幸遇到了好老师(那个年代处于京剧艺术繁荣时期,很多前辈名角名家还健在),更是由于她自身的勤奋和努力的结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6年毕业后,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她,正准备到戏曲舞台上展示她的艺术才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68年由于江青的一纸批文,中央直属十二所大专院校的毕业生,被统一分到农场待分配,杨老师也随中央直属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们一起分配到天津葛沽四七○一部队农场,接受解放军的再教育,从事了五年的农场劳动。</font></h3> <h3>在农场与同学合影,后排右起:马小曼〈马连良之女)王小军、陈銘铭、马文来(马少波之女),前排左起张竟艾、袁洪嘉、杨滨珠、周书元。</h3> <h3>与同学李世英(李多奎之女)、丁世黄合影。</h3> <h3>与爱人夏玉秀合影</h3> <h3>与同学合影,后排右起:杨滨珠、夏玉秀、王淼、李世英,前排左起:李慕喜、韓伟、李世俊。</h3> <h3>在艰苦的岁月里,她没有放弃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终于在1973年被分配到江苏省连云港市京剧团工作,实现了多年的心愿,成为剧团里的主要演员。</h3> <h3><font color="#010101">《杜鹃山》是杨滨珠老师在连云港市京剧舞台上的首次亮相,这对她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在农场期间长期脱离舞台,而"柯湘”这一角色要求文武兼备,必须要求演员要有扎实的唱、念、做、打的功底,这对她是一次不小的考验,但她没有气馁,而是凭着在学校打下的基础,一月之内攻下了这个角色,获得了演出的成功,得到了好评。这样唱念吃重的角色杨老师竟能连续百场的演出,可见她在中国戏曲学校八年学习打下的功底之深厚,这实在值得钦佩,令人赞叹。</font></h3> <h3>此后在长期的舞台表演生涯中,她出演了如《瑶山春》、《孔雀岭》、《渡口》、《全部穆桂英》、《逼上梁山》、《凤还巢》、《四郎探母》等优秀剧目,塑造了众多光彩照人的舞台艺术形像。杨滨珠本人也被录入《当代江苏戏剧家》一书。</h3> <h3>《智斗》中的阿庆嫂</h3> <h3>传统京剧《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h3> <h3>传统京剧《扈家庄》中的扈三娘</h3> <h3>《逼上梁山》林娘子剧照</h3> <h3>传统京剧《挡马》中的杨八姐</h3> <h3>《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h3> <h3>《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h3> <h3>下工厂为群众演出现代京剧《渡口》</h3> <h3><font color="#010101">后因京剧不景气,她被调入连云港市工人文化宫,任市职工文联、体协、办公室副主任,兼任连云港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同时分管文化宫的业余京剧活动。</font></h3> <h3>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她全身心的投入,把文化宫原有的十几人的“老头队"逐步发展成生、旦、净、丑,行当齐全的七十余人的职工京剧团,在文化宫的支持下,建立了“京剧小舞台”,任团长和艺术总监,其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h3> <h3>她亲自给团员们说戏、排戏,制作服装道具,在剧团的共同努力下,演出了《龙凤呈祥》、《四郎探母》、《凤还巢》、《穆桂英》、《武家坡》、《空城计》、《游龙戏凤》等数十出大小型传统优秀剧目。</h3> <h3>她多次组织跨省市的大型京剧联谊活动。尤以《徐、淮、盐、连》四市京剧演唱联谊会、《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京剧演唱联谊会、《纪念连云港市职工京剧团建团十周年》京剧演唱联谊会最为轰动。当时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良好的社会效应,该团在中国第二届票友节上获得全国优秀票社。杨老师也获得了京剧票社组织者一等奖,得到了京剧业余爱好者们的尊重和爱戴,使连云港市职工京剧团在省外内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大大丰富了连云港市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h3> <h3>作为专业表演艺术家,杨滨珠老师是优秀的,从事群文工作,杨滨珠老师更是成就突出。杨老师为人一身正气,把“勤恳做事,忠厚做人”当作人生的座佑铭,时时勉励自己。连云港市著名书法家王善同为她提词:"雅韵逸风”。马季大师送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书法墨宝,激励她尽管退下舞台仍要继续奉献。是的,杨滨珠虽离开了舞台,仍愿化作春泥养护京剧艺术的这朵奇葩。</h3> <h3>正所谓“专业水准,功在诗外"。生活中的杨老师平时喜欢读书、绘画,收藏。她曾经说,如果不是考取了中国戏曲学校,她很有可能会从事美术专业。</h3> <h3>这二张都是杨老师十三岁时,为母亲画的仕女图。</h3> <h3>对于艺术和工作,杨滨珠老师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生活中的杨老师更是端庄典雅,却又不失风趣和幽默。</h3> <h3>她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当汲取多方面的文化营养来充实自己。虽年过七旬,但是杨老师的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她会用智能手机和电脑了解社会、洞察世界,她肯于向年青人虚心求教新生事物的知识,她的思想很进步,心态很年青,这让与她交往的年青人都感到很亲切和轻松,没有丝毫代沟。</h3> <h3>她热爱所有美好的事物,尤其喜爱饮茶和旅行,生活丰富多彩。只要是闲暇的日子,总会在自己的“小茶屋”里,泡上一杯喜欢的普洱茶细细品味,净化自己的心灵,自曰“斗室养性、寸地修心”。</h3> <h3><font color="#010101">花开的季节,她会邀上三俩亲朋好友去看花赏景,并常常用相机记录下来,与她朋友圈的朋友们一起分享。</font></h3> <h3>她晚年的生活淡定从容充满了情趣,又不失典雅。</h3> <h3>今天的杨滨珠老师虽已是京剧名家,但她没有丝毫的架子,待人谦逊和蔼、平易近人。她一直非常感恩党和学校对她多年的培养,感恩连云港市各级领导及同志、同行们对她的的器重和支持,感恩家人的关爱,使她在工作学习,乃至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得心应手,一路走来。</h3> <h3>杨老师乐于助人,总是竭尽所能给人以帮助和关心,是一个非常具有亲和力的人,她的脸上总是带着优雅的笑容,她的举手投足间都能让人感觉到她深厚的艺术素养。</h3> <h3>有一种成功叫坚守; 有一种信念叫执着; 有一种胸怀叫包容; 有一种美丽:叫杨滨珠老师。</h3> <h3>祝愿杨滨珠老师,青春永葆!艺术常青!也祝中国的京剧艺术,薪火相传!弘扬光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