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味道

烟花雨-学

<h3> 那些年的味道</h3><div> 岁月流失,不知何时思维开始与社会脱节,进入了中年人的生活。心,却始终荡漾在那个青春时代。</div><h3> 80后的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自然有着很多美好的童年往事和让人回味的哪些年的味道。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用抒写的方式将内心的感受全部释放。</h3><div> 现在的我,青春靓丽显然有些牵强,稚嫩的脸早已被粗糙及黑色素占了上风,亮彩的粉底再也遮盖不住悄悄来袭的鱼尾纹,像柴火棍一样的眉毛看上去有些尴尬,熊猫眼似的黑眼圈也总不离不弃,典型一个中年妇女写照。是啊!青春,一去不再复返。那一刻起,我便开始以一个为生活而忙碌,为儿女而奔波的女人形象,努力拼搏在活着的路上。</div><div> 第一节 和父亲通话</div><div> 周末,是我每周都最期盼的幸福时光,不再听到讨厌的起床闹铃声,不再翻箱倒柜的为穿什么衣服而发愁,一觉睡到自然醒,任由我心肆意飞。也许是因为孩子长大了,离开了自己的世界,安逸的生活却让我内心多了几分孤独。我重复翻看着朋友圈、通话记录却似乎没有一个能陪自己聊天的人,每次给要好的同学打电话,不是带孩子去上课,就是带孩子去跳舞,要么带孩子去公园,总之一句话带着孩子她们哪里也去不了,不仅招来同学的嫉妒和羡慕,还让自己略显尴尬。随手打开还未看完的电子书一级小说作家---陈继明著作的《陈庄的火与土》。也许是因为这本书的缘故,渲染了我的内心,突然让我多了对父母的牵挂,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故事。</div><div> 我已经记不清楚上次回家是什么时候了,只记得每次回家父母总要做自己爱吃的,走的时候大包小包还要带上很多,而我总唠叨父母带那些没用的,却从来没有体会过父母的感受,用“自私”形容自己一点也不过分。</div><h3>我随手拨通了家里电话,“喂”,是父亲接的电话,电话那头声音大的有点刺耳,可却硬是听不清楚我说的什么,重复问着我是谁?我听着陌生又不耐烦,大声的一口气重复了三遍“我是雪儿,我中午要回家去”。父亲才听清楚是我,还没有等我说完,那头就已经听到了嘟嘟挂断电话的声音。我本想在拨打过去,发泄内心的火,再多想问点啥?却迟疑了.........我一下感觉到,父亲的听力下降了很多,但又是从什么时候下降的呢?只感觉到父亲好像已经老了...........</h3><div>第二节 母亲的影子</div><h3> 当我开车行驶一个半小时进入村子巷口时,远远就看到了母亲仰着脖子,半驼背的站在门前向村口方向张望,应该是父亲告诉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就一直在等待,却不知已经等了多久。我透过模糊的玻璃,似乎看到了母亲内心对我一路平安的牵挂,眼神里满是期盼。</h3><h3>我缓缓的将车停靠在熟悉的家门前,母亲一脸的期盼好像放松了很多,笑呵呵的走到车跟前对着我说“一个人开车路上多危险,外面冷,赶紧进屋,家里饭早早就做好了”。她冰凉的手紧拉着我,让我感觉就像是第一次到家的客人,那份热情让我的内心觉得亲切又矛盾。我知道她肯定在外面等了很久,冰凉的手有些粗糙,我知道她辛苦了一辈子;靠近我也矮了半截,我知道母亲真的老了;走路驼背的身影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耳边却响起母亲句句关爱的话,这也许就是纯朴的母爱吧。</h3><div>第三节 家的味道</div><h3> 记得1996年,农村家家户户都在翻盖新房,象征人民群众新生活越来越美好,我家里也翻新盖了砖房。那时候的我,还是一个未长高长大的青涩小女孩。家里的新房全是靠精工巧匠的父亲用双手一砖一瓦盖起来的,那个年代能够住上砖房就已经很幸福了。对于农村长大的孩子是没有年龄划界,所以各种农活自然没能逃开,而我一点都没有小女孩的娇气,帮衬着家人洗衣、烧火、做饭、搬砖弄瓦就像是家常便饭。直到上学离开了家,才彻底脱离了农活,到现在已脱离农村二十多年。</h3><h3> 一进屋,眼前还是小时候那张吃饭的饭桌,我知道这是当年父亲手工亲自做的,只是桌上比原来多了一张小花布,在这个小屋却显的那么大气上档次。桌上摆着炒好的两个肉菜,颜色看上去有点黑,母亲给我盛了一大碗米饭,让我赶快吃,生怕我路上饿着肚子。我让母亲坐下一起吃,她却说“早上10点多就吃过了,这是给我又做的。”看着母亲脸上的爱,我再没有谦让,那些年味道还是没有变。</h3><div> 我的印象中,在农村就没有早点这个概念,一直都是一天两顿饭的饮食规律。我也就没有过多的谦让母亲,随口问了一句“父亲怎么不在”?母亲告诉我,去果园转去了。她不停的问着我“菜的味道合适不?”生怕自己做的味道不合我胃口,我也不停的迎合着“味道好着了,还是我小时候吃的味道”。这么多年过去了,其实母亲炒菜的花样和味道根本没有变,但我已经不是小时候的饭量了,可母亲却还是把我当小时候一样照顾,最后我还是剩了不少的饭菜........</div><div>第四节 和母亲聊天</div><h3> 吃饭过后,围坐在铁炉子边烤火和母亲说着话,农村的冬天取暖工具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就是散热性很好,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家家户户用的铁炉子;另一种就是热乎乎的土炕。借母亲的话说“能有这个铁炉子,日子就比过去已经好到哪去了。”我静静的看着母亲洗锅麻灶娴熟的样子,一副对生活知足的表情,却穿着里三层,外三层,长短不一的衣服,看上去有些不协调,脚上穿着我已记不清哪年给买的不到100元的人造革棉鞋,却让母亲把鞋保养的像真皮。那时候生活条件不是很宽裕,只是觉得母亲在农村生活,穿什么都一样,也就买的很便宜。现在看到眼前一切,心里却多了几分内疚,母亲上下穿的都不够我们买一件品牌衣服的价值,我也好像很久再没有给她买过鞋了。她一边刷洗着锅碗,一边还不停关心我说“这里太冷,进里屋炕上坐着暖和”。我也已经不习惯这里原来的生活,什么忙也帮不上,就进了里屋,躺在炕上。可我的内心却不能平静,脑海里还浮现着刚才母亲那身不得体的服饰,我默默的问自己“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去关心过父母的吃穿、冷暖呢?”而是自私的只有自己和孩子,却忽略了对她们的爱。我也知道她们根本不在乎穿的多么廉价,是否好看,只要暖和就好,但更在意儿女的那份孝心、陪伴和关爱。想着想着,不知什么时候就睡着了,只觉得身子底下热乎乎的舒服极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身上也多了条母亲手工缝制的小棉被,也许是因为炕的热量和回家放松的感觉吧,让我竟然睡的那么香,却忘记了母亲还在忙碌着......</h3><div>第五节 印象中的父亲</div><div> 一觉醒来,天已经擦黑了,我看到父亲也从果园转了回来,脸冻的有些通红,胡子也长了许多,头发有些灰蒙蒙的,却又整片像被胶水粘贴在头皮上,陈旧的衣服上到处都是灰尘,略显破旧,这应该是父亲在果园剪树枝时候,果树上蹭来蹭去,灰尘都飞落在衣服上了。他进屋简单问我什么时间到的,吃饭没有等就出去忙了。</div><div> 在我印象中,父亲一直寡言少语,家里大事小事基本不过问。在邻居的印象中对父亲忠厚老实、善良、热心肠、做事认真的好男人,大家有什么事都找他帮忙,所以父亲在村里的威信也就比较高。可在好强母亲的眼里,父亲高大上的形象完全不存在,总认为父亲是个软弱、无能、窝囊的男人。要强的母亲总要和邻居的生活比较,总认为家里的生活过的不如别人,在村里很没有面子,别人瞧不起什么的。可父亲不那么认为,觉得日子自己过得舒服就好,不用在意别人说什么。这也许就是现实中大家总说的三观不同其中一观吧。即便三观不同,他们还是这样在埋怨和争吵中度过了一生,彼此习惯了对方。</div><div> 我隐隐的听到母亲对父亲说“外面那么冷,不早点回来,大冬天的呆在园子里干嘛?赶紧洗洗吃饭。母亲生硬的语气里却带着简单的关心,却是让我看到了她们彼此牵挂的一种幸福。他们这辈子,也许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却拥有了互相的依赖,永远幸福的陪伴。</div><div> 晚饭过后,父亲、母亲终于可以消停围坐在热炕上看电视了,一家人睡在宽2米,长2米5的一面炕上,显得很宽松,感觉有些安静。记得小时候全家5、6口人挤睡在一起的样子,虽然很挤,但却很热闹。家里的电视也还是大屁股老式的,没有几个频道,他们一直是CCTV1的忠实粉丝。我一边翻看着手机,一边听着母亲给我唠着家常,父亲则是默不作声靠在墙壁边,那一片也被磨得黑发亮,显然是父亲每天晚上的老地方。他一边吃着农村我小时候最喜欢爆的玉米花零食,一边看着电视,感觉父亲的生活里只有“简单”二字。当我隐约听到呼噜声时,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穿着衣服就那样睡着了,黝黑的皮肤在灯光下有些发亮,整个人看上去很疲惫,电视却孤独的一个人在表演着,没有人在关注它。母亲有太多说不完的话,渐渐的声音越来越小,而我却像刚刚睡醒,只听到父亲的呼噜声有节奏的,又五音不全的在唱歌。我翻来覆去,再次将我内心的感受抒发了出来,那一夜,就像太阳永不落的白天;那一夜,乡村的冬天,温暖又温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乡村的冬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裹着寒冷而安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寂静的夜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只剩下星星眨着眼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陪伴花甲的亲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起睡在生硬的炕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倾听他们讲述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像小说一样长的往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火烫的土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烘烤着整个身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裸露的肩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却又冷的有些冰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轻轻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将棉被向上拉了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空气中弥散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从火炉偷冒出的烟熏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矫情的我想要屏住呼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当我悄悄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侧脸看向他们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脸上却荡漾着陪伴的幸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充盈着纯朴善良的满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是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他们叨叨絮絮想说太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可是又有谁静静的倾听?</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而日趋苍老的他们,</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又有多少时间等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这样的陪伴乃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种奢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种快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种幸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他们就像个长不大的小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需要你小心的呵护,</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更需要你细心的陪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这一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乡村的冬天,</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温暖又温馨。</h3> <h3>第六节 扫雪</h3><div> 赶紧起来扫雪,一声熟悉又刺耳的声音把我从熟睡中突然惊醒,原来是母亲大声喊着“昨夜飘了一夜的雪,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催着让父亲赶快扫雪”,我揉了揉干涩的眼睛,拿起手机眯着眼看了下还不到7点,就想着母亲每天都这么早就起床吗?被窝里热乎的让我继续睡了起来。母亲的叫喊声似乎对于父亲已经麻痹了,抬头看了看,就跟没有听见似的继续沉睡着。母亲从院子里一直叫喊到屋里,声音一次比一次大和急促,就差赶上119呼叫了,明显母亲埋怨的气又上来了,发火大喊到“赶紧起来扫雪去,天都大亮了,要睡到啥时候。”这时候,父亲像个孩子一样赖着床,不紧不慢的回答着“早着了,慢慢扫,着啥急”。我感觉到母亲内心就像扑不灭的烈火,燃烧的越来越旺。</div><div> 我再也睡不住了,就想下雪了,是劳动的好机会,我就对母亲说“让我爸睡着吧,我又没事我去扫”。话音刚落,父亲很快翻起身,边穿着衣服赶紧说“外面太冷,我哪能干,我去扫,你睡着不要动”。我抬头看了看父亲,心里却说不出来的一种滋味,可又感受着父亲心里默默的爱。我紧接着说“不用,我好久没有扫雪了,我也去干干,锻炼身体”。我穿好衣服出了屋门,一股冰凉的空气扑鼻而来,眼前一片雪白,雪,还在飘飘扬扬地从天上落下,落到屋顶上,落到地上,很轻盈,如小猫的脚步一般。周围的树,屋顶都披上了银装,马路上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踩上去发出“吱吱吱”的声音,留下一串走过的脚印,好一个纯白的天地。 </div><div> 我全副武装和父亲开始一起扫起了院落及路边的雪。巷子里很安静,除了我和父亲,没有看到再有第三个人。</div><div> 新时代的中国发展很快,这个村子都靠种植枸杞赚了钱,左领右舍全部搬进县城,住上了农村人最期盼、向往的楼房。只有我家还留守在这个村子里,但现在的农村已经告别了过去满天尘土飞扬的土路,而是又宽又平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出行都很方便,父亲觉得住在农村空气新鲜,道路宽敞,特别好。可母亲一直埋怨父亲没本事,在村子里抬不起头,住不上楼房等,大吵大骂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父亲则从不理会。</div><h3> 正扫着,突然听到村子远处的大喇叭广播响了起来,我看了下时间早上7:00,这应该是播放的早间新闻,我听的懂是在讲习主席的十九大报告,30分钟后,播放起了流行音乐,看着一边扫雪的父亲,这大喇叭所播放的内容丝毫与他没有关系,或许是每天这样的播放已经习惯了。我听着欢快的音乐扫雪也越来越有劲,全身上下热乎乎的,没有感觉到一点点的寒气。这样和父亲一起干活的情景,我都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离开家乡20多年了,很少和父亲这样呆着。我扫雪干活远远不如父亲利索、轻便。看着父亲熟练的干活动作和熟悉的背影,我希望永远这样陪伴着他。这种感觉,却是我从未有过的一种幸福。</h3><div> 很快1个多小时过去了,雪基本清扫干净了,我的手冻的有些生疼发红,从屋里却不断传来母亲的叫喊声“扫扫差不多就行了,外面冷,赶紧进来洗洗,上炕暖和着去”。父亲也不停的说着让我赶紧进屋去,他在收拾扫一下边上的雪就进去。</div><div>第七节 母亲烧炕</div><h3> 当我进屋后,看到蹲在地上的母亲正将旁边堆放着整齐的干柴烧炕。母亲的这一举动,让我内心有些心酸。这个年龄的他们却不能像城里的老人,穿上干净的衣服公园散散步去享受清福,却还在这里干着年复一年的脏活、累活,还要牵挂、操劳着每个人。看着地上的干柴,让我也想起了小时候每当放寒假,个子矮小的我都要背着大背篓,从后面除了看到大背篓以外,根本看不到我前面的人,再带上几根粗草绳,去离家1公里外的果树林里拾捡被风吹断的枯树枝,一捡就是好几个小时候,那时候的我根本不知道累,也不知道冷。等捡好了,在用草绳把它捆结实、捆整齐,背回家堆在一起,当作冬天烧炕、做饭用材料。那时候这个捡柴就像是寒假作业一样,必须完成的一项硬任务。就是因为经历了和城里孩子不一样的的时光,至今让我觉得童年过的很有意义,那些年味道却难以忘记。</h3><h3> “烧炕”这个活对于我已经很陌生了,我走到母亲跟前说“我来烧吧”,母亲直接推开我说“灰尘太大,烟熏,我蹲不住,赶紧上炕暖和去”。当时我就想,母亲你都这个年龄了,难道就不觉得累、不怕熏、能蹲的住吗?但母亲的口气就像是命令,一辈子都是这样,我也就没有再去反抗争着去“烧炕”。</h3><h3> 从头到尾,母亲说的最多的就是“让我上炕暖和”。听上去多么简单、朴实的一句话,却包含了母亲满满的爱。这时,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疼下不疼上”,意思就是说“人总是只知道疼爱小的,却不知道疼爱老的”。就是这样,我们从来都没有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一样疼爱自己的父母,而是忽略了对他们的嘘寒问暖等很多的关爱,也许爱就是这样一代为着一代,一代传给一代吧。 </h3><div>我准备打水洗涮时候,却看到母亲早早就把热水给我打好在洗脸盆里了。</div><div> 看到这个洗脸盆,脑海里一下浮现出小时候全家人用的洗脸花瓷盆,一条腈纶毛巾。清楚记得盆的周边都印有很多花色,盆底印着“囍”字标志,样式非常好看,一个洗脸盆能用上两年,感觉那些花样都不会掉,质量特别好。可是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有那样的瓷盆了。但是,那时候我也最害怕就是每次端着打水时候,会不小心掉在地上,整个屋子都是叮了咚隆的声音,想不让人发现做了错事都很难,盆的瓷也因就会磕掉一片,只要母亲知道了,那表情和气势就像雷公的脸又红又黑,声音大的跟打雷一样,而我既害怕又委屈,眼泪跟流水一样哗哗的就流了下来...........现在回想起来,不是母亲不心疼自己,而是那时候的日子实在很拮据,母亲把所有用的东西比自己还当宝似的,如果摔坏了就没有钱买,全家人唯一的洗涮工具就没有了。</div><div> 我听着母亲说用“铝”花了几元钱倒的一个洗脸盆,看上去并不美观,但用起来很轻巧,不容易有污垢,好清洗,也不存在磕碰哪里会坏。想想现在超市一个洗脸盆,样式、质量都非常好,价格也就10几元。这10几元对于我们来说可能觉得不多,但是对于节俭了一辈子母亲来说,花10几元钱买个洗脸盆还是很昂贵、奢侈,他们在乎的不是款式、质量,而更多在乎的是实惠、实用。在他们这老一辈的思想观念上还是很不容易改变的。只要他们觉得好,用的舒服就好。</div><div> 陪伴父母的周末总觉得时间过得好快,母亲不停给我装着“家里腌制的咸菜、枣子、烙的我爱吃的饼子等”,我却不停的给母亲说“我什么都不要,家里都有,吃不了都坏掉了”。母亲看我执意不要,也就再没有强求给我装,我能看得出母亲脸上的失落。</div><h3> 我要启动车离开时,他们的身体紧靠着我车边,父母的不舍和对我下次回来的期盼好像觉得很遥远,不停的嘱咐着“路上开车慢点,注意安全,到家了来个电话”。车子缓缓的离开了他们,拐出了村口,我透过车的反光镜看到他们的身影还站在那里,同样仰着脖子,朝着同一方向张望,牵挂久久未能离去,直到我看不见了他们的身影。</h3><h3> 一路上,不知什么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父母给予了我们多么伟大的爱,而我们又给予了他们什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