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之行(三)--伊斯坦布尔皇冠上的钻石

西出阳关

<h3>伊斯坦布尔位于土耳其西北部,地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两岸,分别为欧洲部分(色雷斯)和亚洲部分(安纳托利亚),而欧洲部分又由天然港口金角湾分为南部的旧城和北部的新城,是世界上唯一地跨两个大洲的大都市。</h3> <h3>跨海大桥,连接欧洲区与亚洲区</h3> <h3>圣索非亚大教堂</h3><h3><br /></h3><h3> 圣索菲亚大教堂坐落在蓝色清真寺对面,1985年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1996年至1998年,还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选为其百大濒危遗产。</h3><h3><br /></h3><h3> 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上帝智慧。 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因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拜占庭式建筑的代表作,创造了以帆拱上的穹顶为中心的复杂拱券结构平衡体系。是世界上唯一由神庙改建为教堂、再由教堂改为清真寺的建筑。</h3><h3> &nbsp;</h3><h3> 圣索菲亚大教堂在330年时由君士坦丁大帝修建的,6世纪时查士丁尼大帝把教堂改建成现在的模样。奥斯曼帝国时期,圣索菲亚教堂改建为清真寺,周围矗起四座高塔。教堂主体为长形,内壁全用彩色大理石砖和五彩斑斓的马赛克镶嵌画装点铺砌。</h3> <h3>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亚,始建于公元325年,后二次受损于战乱,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 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于公元537年建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直至1519年被塞维利亚主教堂取而代之。在建成后的漫长岁月里,圣索菲亚大教堂多次遭遇地震、火灾、叛乱的破坏,还经历了禁止偶像崇拜,毁坏圣像运动,被数次重修。它是唯一一座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h3><h3><br /></h3><h3>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之一就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也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也是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座堂,并且是拜占庭帝王仪式的首要场地,如加冕典礼。</h3><h3><br /></h3><h3>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大教堂被拉丁基督徒洗劫及亵渎。据史学家尼基塔斯·蔡尼亚提斯(Niketas Choniates)所述,大教堂的一些圣物如耶稣墓碑的一块石头、圣母玛利亚之奶、耶稣裹尸布及多位圣人的骨头都被转送到西方,现今可在西方多个博物馆内参观这些圣物。在拉丁帝国的占领下,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主教座堂。</h3><h3><br /></h3><h3> 在1453年以前,一直是拜占庭帝国的主教堂,此后被土耳其人占领,改建成为清真寺。</h3><h3><br /></h3><h3>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随即被转换成阿亚索菲亚清真寺。从教堂变成清真寺。</h3><h3><br /></h3><h3>直到1932年奥斯曼帝国灭亡,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将这里改建成博物馆,形成今天这种两个宗教形式在同一座建筑里共同展现的奇观。</h3><h3><br /></h3> <h3>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了君士坦丁堡,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并将索菲亚大教堂改成阿雅索菲亚清真寺,还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尖塔。在十六世纪,苏莱曼一世在征战匈牙利后带来了两根巨大的蜡烛,放置在清真寺米哈拉布的两侧。</h3><h3><br /></h3><h3>穆拉德三世从帕加马运来了两个古希腊汉白玉大瓮,放置在清真寺正殿两侧。</h3><h3><br /></h3><h3>圣索菲亚经三次变革成今日模样,共有九扇门,中间最高乃王者、主教出入之用天主教也有凹槽龛,面朝耶路撒冷,而回教的凹槽龛向麦加,角度略有不同。</h3><h3><br /></h3> <h3>  这座教堂拜占庭式建筑,那罕见的超级大拱顶,以及复杂的建平衡系统、内部富丽堂皇的装饰、神奇的经历,让它成为一颗璀璨的钻石!也许是由于许多其它大教堂的存世,这座教堂令人难忘,却不能让人惊艳。<br /></h3> <h3>圣索菲用大教堂的圆顶据说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穹隆圆顶建筑之一,圆屋顶是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特色,以希腊罗德岛的多孔砖制成,空气可以流通。其登峰造极、不可思议的穹顶,东西横跨110英尺,距大理石地面有180英尺高,历史学家普罗科厄斯惊叹道,它不像是支撑在一个坚实的基座上,反倒是它笼罩着地面,仿佛是用传说中的金链子,把它从天堂悬挂下来,它辉煌至极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它是世界建筑上最成功的典范,也是欧洲最为美轮美奂的建筑。</h3><h3><br /></h3><h3>正面可以看到那幅著名的圣母圣子马赛克拼图。</h3> <h3>拜占庭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在《建筑》一书里描述了建造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状况。皇帝将帝国各地的物料运送到君士坦丁堡,如以弗所阿耳忒弥斯神庙的古希腊圆柱。大石都是来自远处的采石场,包括埃及的斑岩、色萨利的绿色大理石、博斯普鲁斯海峡地区的黑石及叙利亚的黄石。超过一万人参与建造工作。</h3> <h3>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金碧辉煌、装饰极其精美。其马赛克、大理石柱子及装饰等内景布置极具艺术价值。</h3> <h3>与苏丹楼座相对的是木制的敏拜尔,这个台阶是供伊斯兰教的神职人员宣讲古兰经使用的。在敏拜尔偏西的地面上,可以看到一块以彩色大理石装饰的地面。这个地方被称为"世界的肚脐",也就是他们认为的世界中心,历任苏丹就是在这个地方被加冕的。</h3><h3><br /></h3><h3>但是我木有找到这个肚脐眼!返程的时候再去瞧瞧。</h3> <h3>这个大圆板后面就是苏丹楼座,历史上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曾先后建造过多个苏丹楼座,现在的这座建于1847年。它是专为苏丹举行一些不需向社会公开的宗教活动而设计的,同时它还可以保护苏丹免受行刺。其立柱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而护栏上的雕花却是土耳其式的洛可可风格。</h3> <h3>在1847年至1849年间,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对清真寺开展了最为著名的一次复修,当时巩固了圆顶和拱顶、摆正圆柱及改变建筑内外的装潢,上层楼座的镶嵌画都被擦掉。据说这个巨大的吊灯就是那次被撤换的。</h3> <h3>大教堂内部的这根石柱称为"汗柱",据说查士丁尼在此将头倚靠在石头上而治好了偏头痛,这导致人们相信只要触碰教堂的这根柱子都能治好一种特定的病。数个世纪以来访问这个景点的游客已踩出一个深坑,现在它被黄铜镶框并被称为"圣洞"。</h3> <h3>登顶的通道</h3> <h3>可惜的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在装修。十分影响它的美感,而且很多地方不能参观。哎哎哎!</h3> <h3>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古代晚期建筑的一大成就,又是拜占庭式建筑的第一个杰作。这座教堂内一共使用了107根柱子,柱头大多采用华丽的科林斯柱式,柱身上还增加了金属环扣以防止开裂。大教堂最大的圆柱高19至20米,直径约1.5米,以花岗岩所制,重逾70吨。</h3> <h3>这幅马赛克出自1122年。马赛克上的圣母玛利亚身穿深蓝色长袍,她把儿童时的耶稣抱在膝上,耶稣以右手祝颂的同时左手执卷轴。约翰二世站在圣母右侧,身穿镶有贵石的服装,他呈上钱包,表示皇室对教堂的奉献。女皇伊林娜站在圣母左侧,她身穿礼服呈上卷宗。马赛克上的伊林娜女皇有着一头编成辫子的金发,显示她的匈牙利血统,而约翰二世的面目威严。</h3> <h3>圣索菲亚大教堂后面</h3> <h3>别了,圣索菲亚大教堂!</h3> <h3>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h3><h3><br /></h3><h3>喜欢土耳其,因为这里就像一个大型的露天博物馆,随处都有可见的历史遗迹,以及散落在无数个角落的文物。</h3><h3><br /></h3><h3>这个有着"土耳其第一博物馆"美誉的博物馆,于1891年6月对公众开放,算来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该的建馆者是土耳其著名考古学家及艺术家奥斯曼·哈穆迪先生,馆内许多展品也为奥斯曼·哈穆迪先生所捐赠。</h3> <h3>考古博物馆位于离托普卡普王宫不远处。在古代珍奇遗产宝库中可以看到完好保存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石棺。古代东方博物馆中展示着反映苏美尔(Sumerian)、巴比伦(Babylonian)、亚述(Assyrian)、哈梯(Hatti)以及赫梯(Hittite)等文明的大量珍贵文物。</h3> <h3>世界几个著名博物馆之一,不太有很多珍宝之类的东西,大多是石像和石棺之类的,历史感很强。</h3> <h3>考古博物馆的兴建和十九世纪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有很大的关系,一位牧羊人在现今叙利亚境内古名为Sidon(即今日的Saida)的皇家墓园掘井时,发现了许多座的石棺,于是当时的鄂图曼皇家博物馆馆长立刻前往Sidon,运回这批宝贵的考古发现,并且在素檀的支持下盖了考古博物馆,这批石棺也就成了这座考古博物馆的镇馆宝,考古博物馆因此也有古棺博物馆的称号。</h3> <h3>该馆的镇馆之宝:亚历山大大帝石棺,制作与公元前305年,在叙利亚西顿地区被发现。大理石石棺上的雕刻,以描绘亚历山大大帝大败波斯的战争场面闻名,科学上尚不能证实这具石棺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棺椁,但据历史学家分析,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h3> <h3>精美的石雕</h3> <h3>哀伤女子石棺:这具石棺和塔伯尼特石棺、亚历山大大帝石棺并称为考古博物馆最重要的三件展品;石棺上雕的十八名表情哀伤、姿态各异的女子,分别站在一座希腊爱奥尼亚式神殿的柱子间。</h3><h3><br /></h3><h3>估计是她们的至亲至爱的人埋葬于此吧!</h3> <h3>塔伯尼特石棺没有找到,可惜了啊!</h3> <h3>一个幼儿的石棺</h3> <h3>这些精美的石雕,不亚于卢浮宫的那尊著名的胜利女神雕像。表情丰富,衣裙贴着身体,隐约可见人体的完美,衣裙褶纹构成疏密有致、生动流畅的动感,充满着生命。</h3> <h3>馆内还陈列着埃及、巴比伦、亚述、赫梯等中东地区古国的文物,这些考古发掘年代久远,甚至包括许多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古物。巴比伦城伊什塔尔门的釉砖浮雕。巴比伦城因尼布甲尼撒二世修建空中花园而闻名于世,而釉砖浮雕就是巴比伦城的古物。</h3> <h3>古老的亚述文明、赫梯帝国给人无限遐想。</h3><h3><br /></h3><h3>西方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改写,有很大一部分的功劳要记在辛勤耕耘的亚述学家的头上,是他们破解了人类最早文明的密码,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上有了崭新和清晰的面貌。(载自《巴比伦与亚述文明》。</h3> <h3>公元2世纪的镶嵌画</h3> <h3>一只懒慵的呼吸着历史气息的猫🐱</h3> <h3>神秘的耶莱巴坦地下水宫</h3><h3><br /></h3><h3>德国诗人歌德曾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那土耳其可以说有着数不清的华美乐章,而最神秘的莫过于伊斯坦布尔的"地下乐章"--耶莱巴坦地下水宫。它在地下已经存在了1500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h3><h3><br /></h3><h3>在伊斯坦布尔城中,地下宫殿为数众多,但耶莱巴坦地下水宫是其中规模最大的。整座水宫长140米、宽70米,336根高9米的粗大科林斯式石柱支撑着巨大的砖制拱顶,而这些石柱据说均是从安塔托利亚地区的神殿中搬运过来的。</h3> <h3>这个地下水宫是6世纪拜占庭时期,因战争原因而建的贮水池。据史料记载,地下水宫是公元542年,朱斯提尼安大帝动用七千名奴隶在教堂废墟上建造隐秘的巨型水窖,是防止敌人围困并对城内的饮用水下毒。于是奴隶们开始从遥远的神殿中搬运石柱来建造水窖。他们还在城内修建了长长的引水槽,通过城市水槽墙的运送,城东部的淡水源源不断地流向这里。地下水宫储水量达10万吨之多,如果蓄满了水,可供当时全城人喝一个月。在奥斯曼帝国对拜占庭帝国的长期封锁中,地下水宫对于保障整个君士坦丁堡的供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了奥斯曼帝国时期,水宫被废置,直至十六世纪中期,荷兰人无意发现了它,才使其重见天日。好莱坞的《007在伊斯坦布尔》和成龙的《特务迷城》都曾在这里取景。</h3> <h3>从地下水宫入口拾级向下,抬眼望去,石柱间散发出暖红色幽暗灯光,一根根年事久远汉白色的石柱整齐的伫立于地宫内,宁静、幽远、神秘、朦胧,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h3> <h3>耶莱巴坦地下水宫,现在已经几乎没有蓄水了。也不知道是季节的原因,还是为了保护遗址。</h3> <h3> 在地下水宫的336根石柱中,有一根格外引人注目。这根柱子名为"眼泪之柱",据说是为了纪念修建水宫的7000名奴隶,柱子上的"眼睛"里不时会流出"眼泪",就像奴隶们在哭泣,柱身上有树纹及孔雀眼的纹路,充满了沧桑和神秘感。</h3> <h3>  水宫之所以充满神秘色彩,还因为这里囚禁着的邪恶的神灵蛇发女妖美杜莎,在希腊神话中,凡人只要与她对视,便会化作石像。</h3><h3> 在水宫的一角,两个巨大的石柱下面压着女妖的头像。一个头朝下,另一个侧脸。究竟为何如此放置,考古学家翻遍了拜占庭时代的古书却都无法得出合理解释。</h3><h3> 这就是著名的"美杜莎头像之柱"。</h3> <h3>这是著名的"美杜莎头像之柱"的侧脸柱。</h3><h3><br /></h3><h3> 关于"美杜莎头像之柱,有一种说法是工匠们为了避免被她的眼睛直视变成石像,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些石柱均是从安塔托利亚地区的废弃神殿中搬运过来的,建造时发现有两根柱子高度不够,所以必须在柱底下再垫一个支撑物,而美杜莎头像由于基座平整,倒置摆放能更紧密的与石柱结合。最短的那根石柱甚至需要石像侧脸摆放才能支撑到屋顶。它们就这样成了柱子的"增高台"。不过,这个简单的解释似乎并不太合理,如此精心打造的地下宫殿怎么可能出现这样的误差?毕竟这是一个庞大而严谨的宫殿建筑,不远千里从神庙中拆除石柱用来修建地下水宫,怎么可能有两根不够长呢?但是仔细观察后会发现这座宫殿里有很多石柱的长度都不够,有的顶端垫石头,有的是两根石柱拼接。答案至今仍然是个谜。</h3> <h3>拼接的石柱</h3> <h3>1500年啊!智慧的古人!古人的智慧!</h3> <h3>  这个不起眼的小门就是伊斯坦布尔著名大巴扎入口。</h3><h3><br /></h3><h3> 伊斯坦布尔大巴扎始建于1461年,这个独特的商业中心总面积为4万7千平方米,共有60多条室内街道,3600余家店铺,这个巨大的市场共有18个大门。在土耳其漫长的历史中,经历过11次火灾和两次大地震的伊斯坦布尔大巴扎不但顽强地在这个城市"存活"了下来,而且还不断地扩建,发展繁荣。</h3> <h3>多尔玛巴赫切宫</h3><h3><br /></h3><h3>著名的多尔玛巴赫切宫一个载有帝国流金岁月印记的梦幻般的宫殿,也是奥斯曼帝国的末代王宫。多尔玛巴赫切宫建于19世纪中叶,因与建于15世纪的托普卡珀宫类似,所以被称为新宫,而托普卡珀宫被称为旧宫。新宫坐落在海峡的欧洲沿岸上,宫殿建筑顺着博斯普鲁斯海峡绵延600米,高大宽广,气势恢弘,隐约透露着曾经盛极一时的奥斯曼帝国的辉煌与富庶。多尔玛巴赫切宫糅合了新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风情的建筑风格。</h3><h3><br /></h3><h3>新皇宫的第一道大门--帝国之门,典型的欧式风格建筑,有着明显的、对称的巴洛克式建筑的繁复和奥斯曼式的花纹装饰。</h3><h3><br /></h3> <h3>皇宫入口处是座高大的钟塔,优美典雅,典型的欧式风格。</h3> <h3>  多尔玛巴赫切宫,这是奥斯曼时期的最后一个欧式建筑,由第31代阿卜杜拉.迈吉德一世于1843年开始,花费了10年以上的时间修建。到1922年为止,都是苏丹处理政务的主要场所。共和国建立之后,这里被用作土耳其国父阿塔图尔克.凯末尔的办公场所,直到凯末尔于1938年11月10日在新宫去世。因此,宫殿里的钟表时针都指向凯末尔去世时间:9:05分。</h3><h3> 2004年7月,当雅典奥运会的圣火在伊斯坦布尔传递时,新宫是当时的终点站,人们在这里举行了庆祝活动。</h3> <h3>多尔玛巴赫切宫可以参观的只有礼仪宫、后宫以及御花园</h3> <h3>新皇宫的后宫。</h3><h3>按照他们的教义,苏丹可以有四个妻子。但是在后宫的介绍看到,苏丹们有四位妻子,以及很多位没有妻子名份的妃子在那里共同生活,最多的有三十几位妃子。</h3> <h3>皇宫漂亮的花园,国花--郁金香开的很是艳丽。</h3> <h3>多尔玛巴赫切宫占地七千公顷,有43处厅堂、70间浴室及285个房间。宫殿高大宽广,气势恢弘,隐约透露着曾经盛极一时的奥斯曼帝国的辉煌与富庶。宫殿建筑风格采用欧陆宫廷样式,宫殿围墙全长达600米,内墙则铺满金箔,主体采用白色大理石及埃及雪花石打造,极尽奢华。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每个"角落"都精雕细刻,彰显了皇家的威严气派与豪华大气,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皇家宫殿之一。</h3> <h3>多尔玛巴赫切宫,它是奧斯曼帝国從18~19世纪主要的行政中心,历史上一共有6位苏丹王居住在此。这座雄伟的皇宫从1843年开始施工,1856年完成。当时的建筑工程耗资500万奧斯曼金磅,约十亿马克,相当于35吨黄金,其中有14吨黄金用与制成金箔裝饰宮殿的天花板,还花费白银四十吨。建筑采用的雪花石取自埃及,红斑岩取自贝加蒙古城,室内装潢与照明有意大利和法国艺术家设计;家具是法国的,花瓶是塞尔的,水晶吊灯是巴卡拉特的,烛台是英国定制的。这座精心设计的宫殿直接导致了1875年奥斯曼帝国的破产。</h3> <h3>多尔玛巴赫切宫坐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欧洲区沿岸上,宫殿建筑顺着博斯普鲁斯海峡绵延600米,高大宽广,气势恢弘,隐约透露着曾经盛极一时的奥斯曼帝国的辉煌与富庶。新宫拥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会客厅,犹如迷宫。</h3> <h3>陆地之门</h3> <h3>  多尔玛巴赫切宫所有的门、窗和天花板都经过精心装饰,有些地方还用黄金点缀。其中最大的厅堂由56根圆柱支撑,吊着一个重达4.5吨、由750颗灯珠晶体构成的巨大枝形水晶吊灯。 遗憾的是室内很多地方不允许摄影。</h3> <h3>和其他的皇宫比起来,多玛巴切新皇宫在规模上并不是最大的,但是奢华程度上却是令人惊叹的。这里发生的战乱比较少,所以皇宫几乎没有受损坏,尽管距今已经有了150多年的历史,依然保存的十分完好。</h3> <h3>皇宫卫生间的一角。</h3><h3>欧洲及地中海一带,从罗马帝国时期就很注重卫生间、浴室的设施,及其给排水系统,在这方面,我们华夏文明就差很多。</h3> <h3>给游客用的卫生间</h3> <h3>  多尔玛巴赫切宫的墙壁和穹顶,也尽显当年波斯王朝的奢华气派。</h3><h3><br /></h3> <h3>  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每个"角落"都精雕细刻,彰显了皇家的威严气派与豪华大气,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皇家宫殿之一。皇宫内所有物品都是真品,哪怕是一个木门的手柄、窗帘、地毯依然是当年的物品。</h3> <h3>伊斯坦布尔的地标之一:加拉太塔。城市制高点。登塔可俯瞰整座城市,该塔与五座著名清真寺遥遥相望。</h3><h3>因登塔排队的人太多,我们一行遗憾的离开。</h3> <h3>苏莱曼清真寺</h3><h3><br /></h3><h3> 苏莱曼清真寺耸立在金角湾西岸,被称之为伊斯坦布尔最美的清真寺,是土耳其伊斯兰教著名清真寺。它是由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最著名的建筑师希南(Sinan)于设计建造,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希南逝世后就葬于此清真寺,由此可见他对座清真寺的热爱。</h3><h3><br /></h3><h3>苏莱曼清真寺修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金角湾、伊斯坦布尔七座山丘的第三座复杂、陡峭的山顶上,在这个专门选择的位置上,苏莱曼清真寺将山丘和周围的街巷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让苏莱曼清真寺在整座城市的天幕上高高在上,非常明显,而从山下攀登到山顶,从苏莱曼清真寺又可以俯瞰整座城市,仿佛从那里可以看到"整个世界"。一座高大的清真寺,超越所有周围的建筑,位于整个城市上方,加上它层层下降的拱顶结构,象征着苏丹位于整个奥斯曼帝国之顶的国家结构。</h3><h3><br /></h3> <h3>在半山仰视苏莱曼清真寺,如大家闺秀半遮面</h3> <h3>苏莱曼清真寺在1660年被大火毁坏。其后,提受穆罕默德四世命令建筑师福萨修复清真寺。然而,这次修复使得清真寺带上更多巴洛克风格,大量遮掩了其原始的光彩。</h3> <h3>在土耳其,进入清真寺的穆斯林都会自觉的仔细的洗手洗脚</h3> <h3>  清真寺内部首次使用了红色的依兹尼克瓦片,是建筑史中的杰作。整个建筑物看来十分雄伟壮观,故而使苏莱曼清真寺被称为伊斯坦布尔最美的清真寺。<br /></h3> <h3>  与著名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相比,苏莱曼清真寺的内部装潢要简朴很多,清真寺内部的各个空间结合紧密,首次使用了红色的依兹尼克瓦片,而且窗户上的玻璃竟然使用了130种不同的颜色,并拼成了绝妙的书法,让光线透过罗盘墙射入。色彩瑰丽的玻璃窗和红白拱砖相得益彰,寺内地上铺着色彩鲜艳的金红地毯,令人赏心悦目。</h3> <h3>一个可爱的小穆斯林兄弟</h3> <h3>真的感叹奥斯曼帝国最伟大的设计师、建筑师--锡南,一生共参与了400座建筑物设计。曾经负责改造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锡南一直希望能在索菲亚大教堂的对面盖一座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宗教意义上都能超越前者的清真寺,但一直到他逝世为止,这个愿望都没能实现。但后人评说,他不遗憾,因为他在金角湾的山丘上建造了这座规模庞大,巍峨壮观,令伊斯坦布尔倍感荣耀的苏莱曼清真寺。并长眠于此,眺望、默默守护着伊斯坦布尔那些由他设计的宏伟建筑!</h3><h3><br /></h3> <h3>主清真寺后面的花园里有两座陵墓,其中埋葬着苏莱曼一世和他的妻子洛克塞拉娜、它们的女儿、苏莱曼德拉母亲和他的姐姐以及苏莱曼二世和艾哈迈德二世苏丹,还有穆斯塔法二世的女儿。锡南的墓位于整个建筑群的边缘,几个世纪来守护、陪伴着他亲手建造的这座宏伟的清真寺。</h3> <h3>苏莱曼清真寺,在每堵山墙下有一根巨大的花岗岩石柱,共有四根,其中两根分别来自亚历山大港和巴勒贝克的巨大的玫瑰花岗岩柱,另外两根则来自伊斯坦布尔的一座王宫和一处古遗址。传说还有两根从亚历山大港运来的石柱在一场大风暴中沉船了。</h3> <h3>以前总觉得国内特别的堵车,道路秩序很差,到了土耳其,回想我们亲爱的祖国,真好!!!</h3> <h3>看看奥斯曼帝国子孙彪悍的驾驶行为!赞一个👍</h3> <h3>别了,伊斯坦布尔!</h3><h3><br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