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杨贵对我和学生的关爱

郭昊

<h3>杨贵书记和方先荣、郭虎寅夫妇</h3> <h3><br></h3><div> 我今年81岁了,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从林县实验小学(后更名为林州第一实验小学)1958年10月成立的第一天起,我在那里工作了36年一直到1994年退休。县委书记杨贵对我这个普通教师和学生的关爱,使我永生难忘,铭记在心。4月10日早七点得知杨书记去世的噩耗,顿时热泪盈眶,悲痛难忍。老书记对我和学生关爱的历历往事涌现眼前······</div><div> 1957年,我在基层小学当教师,县教育局抽我到局里帮忙,当时的县政府叫人民委员会,因 和杨贵书记的爱人韩筱信在一个大院工作,韩姐平易近人,我们很快相识,后和韩姐一起见过杨书记几次。后来,县里领导决定把林县师范附属小学(因1954年林县师范已更名为林县一中)变更为干部子弟小学,(人们习惯地称为“附小”,林县实验小学的前身)我被调到学校当高级教师(当时教一、二、三、四年级的为初级教师,教五、六年级的为高级教师)那时学生食宿都在学校,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学生食堂粮食短缺,学校负责人李土金让我联系弄点野菜,我就和熟悉的拐头山村干部联系,去人家地里捋红薯叶菜。得到队里同意后,是李土金和我带领高年级部分学生去的。即使增加了野菜,学生仍然吃不饱 ,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一年级学生叫李建新,吃完分给他的饭后,还端着空小碗撵着生活老师说:“俺还吃哩,俺还吃哩······”其实,不是光这个李建新吃不饱,其他的孩子也是端着碗,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盛饭的老师,充满着还想再吃的欲望。看着这些幼小稚嫩的孩子,我就想,这些孩子如果在自己家里,就是再困难,那怕父母不吃饭,也要让孩子吃饱。所以,我当时就对学校负责人李土金说:“咱们给上级反映一下孩子们吃不饱的情况吧。”他说:“修红旗渠的民工都还饿着肚子,反映也没用。” 后来,我就想,困难时期粮食问题是大问题,没有一把手表态谁也解决不了,就大胆的给杨书记写了一封信,简单说了学生吃不饱的情况。谁知没过几天,杨书记的通讯员就来通知我去见他。杨书记在百忙中又听我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的情况,并进行了记录,最后对我说:“你反映的情况很重要,孩子们正在长身体,不能亏待孩子,我们会研究解决的。”几天后,县粮食局局长乔尚林亲自去学校找到负责人李土金说:“学校食堂要让孩子吃饱, 不过可千万别浪费。”从此,附小学生食堂的粮食食用实报实销。 </div><div> 后来杨贵的儿子志勇、海静、志敏先后都来学校上学了,有幸的是我都给这三个孩子当过班主任。杨书记对教育孩子很重视,一有空,就叫我去汇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特意嘱咐我对他的孩子要严格要求,不要让他们有特权思想。 </div><div> 1964年11月,因为有个别实验小学教师行为不端造成恶劣影响,教育局领导一怒之下把实验小学所有老师调出。又抽调一部分老师到实验小学任教。因为没有一个老师了解县城学校学生的情况,和家长的要求,结果出现了学校部分班级学生混乱上不成课的现象,后来听说一部分学生 和家长向上级反映情况。要求调原来的老师回来。所以,几个月后,我和邢宝玲老师就又被调回来了。 后来,有人给我说,是杨贵、李贵、周绍先点名把你要回来的,事情是否如此我也不知。不过我想,既然领导调我回来,学生和家长也要求我回来,是他们对我的信任,我就不能辜负领导和学生及家长的期望。让我教的这个班是全校秩序最乱、最不好管理的班,为了扭转局面,我就先和学生一起玩耍,还去剧团借来八路军和匪兵的衣服,以及一些演戏用的刀枪,让学生分别穿上服装,拿上道具登上龙头山,像演戏一样尽情的玩耍。就这样玩了一个星期。后来,我对学生说:“八路军为什么能打胜仗?”孩子们答不上来,我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异口同声的说:“想”,我就说:“那咱们回到教室,我给你们讲八路军是怎样认真的学本领、长知识,靠人民群众支持,靠智慧打胜仗的。”后来学生就规规矩矩的在教室认真听老师讲课,班级的秩序井然,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也有了集体荣誉感,成了优秀的班级。学校的其他班级情况也逐渐好转。而这时候我才觉得是杨书记对我的关爱和教导给了我信心和力量 我才用智慧治理好了这个班。我也决心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小学教师。由于大家的认可,后来我入了党,并连续任两届县政协常委、县妇联常委。我多次承担外宾和全国各地客人的听课任务。 </div><h1> 1966年县里文教系统有一个“一百天文化大革命”,其他单位文化大革命还没有开始。那时,还没有群众组织,是层层领导负责的,我们单位是文教第四组。学校校长秦某某给我写大字报,说方先荣资产阶级享乐思想严重,放着单位的饭不吃,去外单位买好的吃。后来文教组组长王重阳专门到学校调查了解情况,其实是我当时因怀孕想吃黄豆芽,去学校的隔壁林县武装部食堂买了一盘黄豆芽菜。又了解到我平时对学生负责,备课、批改作业认真,教学成绩好,没有任何问题,王重阳给县里的领导汇报了情况,第二天杨书记在大会上点名批评说文教第四组写的大字报质量太低······杨书记的讲话,是对我这个小学教师的关爱,使那些想借机整我的人目的没有达成。也使我十分感动,如果不是杨书记大会上的一番话,我可能会挨整,会受到难以想象的摧残。</h1> <h3>杨志勇和方先荣</h3> <h3>  我还要重点说一下杨书记对我的学生,烈士儿子王生发的关爱。</h3><div> 王生发是横水东下洹人,母亲生下他三天后,父亲王和尚看了看儿子,并在儿子的身上盖了一块毛巾,就去当兵了,这一走再也没有回来,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王生发的母亲撇下三、四岁儿子改嫁了,王生发彻底成了孤儿。是他姑姑把他抚养大的,因他姑父是南下干部,在福建省东山县工作,姑姑就带他到东山县,后来姑姑家有了三个儿子,生发已经十多岁了,他姑姑实在顾不过来了,才把王生发送到林县县委。他没有其他亲人,无人照顾。因为他是烈士孤儿,杨书记就安排民政局负责他的生活,让他来实验小学上学,食宿也在实验小学。杨书记认识我,就给我写了一封短信,说他是烈士遗孤,尽量照顾他。他在班里年龄最大,又比较调皮,穿衣服也费,每当他衣服破了,都是我领他到民政局去换新的。平时在学校和同学一起生活学习都没啥问题,但一到学校放假,学生老师都回了家,生发无家可归,就留在学校和留守的炊事员一起喂猪。</div><div> 最难忘的是生发上五年级的时候 ,放寒假,当时我还没有结婚,父母、弟弟都和哥哥在外地,我留在学校陪几个家人不在县城的女生过年,我们住南排,王生发一个人住北排西头,他的住室门外,是东花园秦家的祖坟,大年初一的早晨,我去看王生发,见他用手堆了一个小土堆,上面插了三根椿圪杖,跪在那里磕头,我问他:“生发,你在干什么?”他说:“我在朝着朝鲜的方向为我爸爸上坟。”我把他搀起来相拥而泣。 </div><h1> 直到三年后,生发小学毕业,到一中上学了,我把生发的情况介绍给了他的班主任王再三,王老师对他也特别关照。又一个大年初一,让生发难以忘怀,学校放假了,老师学生都走了,一中看大门的王竹元,成了王生发的伙伴,年三十,竹元包好饺子后告诉生发初一起来后自己煮煮吃,竹元就回家了。初一早起,生发在县城的同学秦明霞、秦桂芳去看他,见他一个人在操场打球,就问他吃饺子了没有?他说煮在锅里了,一会儿回去吃。两个同学走到门房一看,原来他冷水就下进锅里饺子,掀开锅盖一看,成了一锅面糊糊。随即就端开锅倒掉了,生发哭了,说大年初一自己吃不上饺子了。后来秦明霞又从自己家里拿来煮好的一碗饺子,让他吃了。事后,我对生发说, 你去找杨书记吧。 中午生发就去找杨书记了。 那个寒假,杨书记走到那里就把他带到那里。他和杨书记同吃同住。后来他给我说:“杨书记对我太好了,我不知道该咋谢他。”我对他说:“当前,你只有好好学习,有了知识和本领,就是对杨书记最好的感谢。”</h1> <h3>杨贵和王生法</h3> <h3>  1968年,生发要参军了,走以前,杨书记下乡时认识了横水乡东屯村大队支书,并牵线让生发和村支书的女儿靳爱金结为夫妻,从此王生发有了家,有人关心照顾了。生发当兵走以后,还不断给杨书记写信联系。复员回来后,是杨书记把他安排在安钢工作。后来王生发 下海经商, 销售风帆蓄电池,他的销售成绩显著,被厂家聘为风帆蓄电池河南总代理。他在公司召开的大会上介绍销售经验,第一句就说出了“好马配好鞍,好车配风帆”,受到赞扬。从此“好马配好鞍,好车配风帆”就成了风帆蓄电池的销售宣传广告词。生意做大以后,王生发也经常去北京找杨书记,杨书记对生发仍然十分关心,亲笔为他的门市题词“诚信为本 创新发展”八个大字。并赠送给生发《巍巍山碑》——红旗渠旗手杨贵传奇 的书籍。2010年生发带着儿女拿着林州的土特产香椿去北京感谢杨书记。2011年他已经买好去北京的火车票,准备再去看杨书记,他却出了意外事故,离开了人世。</h3><div><br></div> <h3>杨贵书记和王生法</h3> <h3>杨贵书记给王生发题词</h3> <h3>杨贵书记送给方先荣的书</h3> <h3>杨贵书记在送给方先荣的书上题词</h3> <h1>  令我难忘的是,事隔这么多年,杨书记仍然没有忘记我这个小学教师,他在《巍巍山碑——红旗渠旗手杨贵传奇》的书上签名题字,并托人带给我</h1> <h3>郭虎寅剧作《红旗渠》获田汉文学奖</h3> <h3>杨贵和郭虎寅</h3> <h3>杨贵为剧作题词</h3> <h3>  2005年元月14日,杨书记和他的儿子志勇从郑州回北京在安阳宾馆短暂停留。我的一个学生接我和老伴郭虎寅一块去见杨书记,老伴郭虎寅1960年在林县广播站当编辑,2月10日那天晚上,“引漳入林”现场誓师广播大会,他和女播音员郭惠香一块现场播报。后来又在红旗渠工地采访。1969年他曾参与创作歌颂红旗渠的大型豫剧《战山河》,1992年他又创作展现红旗渠精神的豫剧《山高水长》,元月14日去见杨贵书记时,他正在写豫剧《红旗渠》。并和杨书记谈了红旗渠的一些资料。这是一次愉快的见面,杨书记对老伴写《红旗渠》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豫剧《红旗渠》虽然参加河南省戏剧大赛拿 了文华大奖,也拿了省里五个一工程奖,但遗憾的是没有进了北京,杨书记没有看到演出。</h3><h1><br></h1> <h3>豫剧《红旗渠》演出后媒体报道</h3> <h3>郭虎寅和《红旗渠》的主演以及红旗渠特等劳模任羊成</h3> <h3>杨贵书记和郭虎寅、方先荣夫妇</h3> 2016年10月17日,我和老伴去林州见到了老书记,他抓住我们的手亲切的问候,并给我们合影,还对照相的工作人员说:“照片洗出来,给我们每人一张啊!”<div>  杨书记对我和学生的关爱,使我永生难忘,铭记在心。</div><div><br></div><div><br></div><div> 方先荣</div><h1> 2018年4月21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