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当堂检测”——记河南永威学习之旅

马英伟

<h3> 4月13日,我和几位老师一起来到了河南沁阳,参加蔡林森教育思想研究会第五届年会。这次沁阳之行,使我第一次深入了解了由蔡林森先生提出的“先学后教,当堂检测”教学法,并从中获益良多。</h3> <h3> 充满着青春气息的永威校园,似乎在无言诉说着自己蓬勃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里聆听前辈们的教导,那阴雨和长途跋涉带来的不安也消退的无影无踪。</h3> <h3>  14日的开幕式过后,我们在郭振友、蔡林森、秦培元、樊兴举、戴荣五位教育大师的讲座中领悟从教的意义和真谛,在课改论坛中体会永威小学“先学后教,当堂检测”操作方法的效果魅力。</h3> <h3>  15日,我们在永威小学礼堂观摩了三节同课异构课《亡羊补牢》,这次观摩也让我对蔡林森先生“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教育思想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h3><h3> 简洁的导入后,老师出示学习目标。当学生对学习目标心中有数后,“几个比”就开始贯穿课堂了:一比认识生字、正确朗读;二比正确译讲,理解课文;三比有感情的朗读,正确背诵;四比正确回答问题。最后当堂检测。</h3><h3><br></h3> <h3>  永威小学罗亚芬老师的课堂,生动活泼又不乏条理。在“三个比”中,让学生紧张又高涨的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正确写字。</h3><div> 罗老师从寓言入手,导入《亡羊补牢》的故事,让学生们在听过一遍录音原文后,指名读,同桌互读,这是第一次“比”,比读准字音。</div><div> “谁能看着课本插图,来说一说什么是羊圈,什么是窟窿?”带着疑问,孩子们开启了第二次“比”,比理解词语,回答问题。</div><div> 故事已经了解了,拿起铅笔,我们来看看谁的书写更规范!在指导书写时,罗老师出示了故事中的六个生字,并用红色字体标注了每个字的主笔,醒目的红色让孩子们印象深刻。</div> <h3>  第二堂课由沁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李宝霞老师执教。李老师的声音轻柔,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更是彰显着一位女性教师的温柔与关爱。</h3><h3> 在简单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后,李老师采用了系列的自学提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自读自悟,相互讨论中感受寓言带来的启示。</h3> <h3>  来自台儿庄小学的侯宇老师非常干练,讲课的语调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h3><h3> 上课伊始,侯老师就以“寓言故事猜猜猜”的方式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随后以“生字关”“词语关”“课文关”的闯关方式,让学生们在紧张的氛围中高效学习。</h3><h3><br></h3> <h3>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通过汉字的演变来理解“牢”的含义。</h3> <h3>用关联词来变换句子,加深印象,增强理解。</h3> <h3>  我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却常常忘记了“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开始的开始,我们满怀热血走上讲台,走着走着,有时也会怀疑现实,可是当76岁高龄的蔡林森先生用沙哑的嗓子,为我们年轻教师做了一个多小时报告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位真正献身教育的教育者的坚守。贤者如斯,何畏前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