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h3><h3>从农奴之子到雪域之王——你是世间最美的情郎</h3><h3>仓央嘉措(1683—1706)为第六世达赖喇嘛,门巴族人,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1683年(藏历水猪年.康熙二十二年)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僧,母亲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不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1705年被废。1706年在押解途中圆寂。仓央嘉措是一位才华出众富有文采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情歌,最为经典的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诗句优美朴实生动,汇集了仓央嘉措60多首情诗,如今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他的诗歌已经超越民族.时空.国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是"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从小资质灵敏,曾拜五世班禅为师,落发受戒,取法名为罗桑仁清.仓央嘉措。后被迎至布达拉宫,在著名学者桑结嘉措的直接培养下学习天文历算,医学及文学等,对诗的造旨很深。二十岁时作为上层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牺牲品的仓央嘉措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先后周游了青海.甘肃.蒙古.四川.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曾当过乞丐,送过尸体,生活及为艰苦,由于接触广大的人民群众,有丰富的生活实践,从而写出了优美动人的《仓央嘉措情歌》一说仓央嘉措被解往北京途中遇害,所写作品为二十五岁之前的东西,他身份尊贵,贵为西藏之王却有一颗不避世俗的心,向往自由.爱情.人生之乐。在佛的世界里他是一个"异类"敢于突破世俗,在人的世界里他被称为"最美的情郎"敢于追求真爱,在艺术的世界里,他是一朵奇葩,写了许多流传至今的诗句和情歌。</h3> <h3>生平经历</h3><h3>仓央嘉措是唯一一位非藏族或蒙古族出身的达赖喇嘛,原名计美多吉协加衮钦。自幼随母劳动但是早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二十五日的时候,在刚刚重建竣工的布达拉宫里,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圆寂,他的亲信弟子桑杰嘉措为了继续利用五世达赖的权威掌管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事务,秘不发丧,向外界宣布达赖喇嘛已"入定"进行无限期的修行,静居高阁,不见来人。一切事务均由"第巴"负责处理,在藏语里第巴的意思就是桑杰嘉措。桑杰嘉措一面期瞒僧侣民众和康熙皇帝一面迅速派人到民间寻找转世灵童,这样一旦真相败漏也能马上迎六世达赖入宫。寻找转世灵童的地点选在了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这里偏僻.安定.容易保守秘密,并且那里的人们大多信奉红教。即藏传佛教的宁玛派,诞生一个黄教教主出来将有利于黄教的势力扩大,按照当时黄教的规矩哪个婴儿抓取了前世达赖的遗物即证明达赖转世,仓央嘉措就这样被选中。但桑结嘉措的使者并没有把意图告诉孩子父母,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找到仓央嘉措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在平定准噶尔的叛乱中从俘虏那里偶然得知西藏五世达赖已经圆寂多年,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是噶尔丹,他早年赴西藏"投达赖喇嘛习沙门法"与当时正在学习的桑结嘉措过往甚密,两人分别执管蒙藏大权后,桑结嘉措一直期望联合噶尔丹的部队,增强黄教的实力,因此准噶尔部的俘虏才知晓拉萨的内幕,康熙十分愤怒至书严厉斥责桑结嘉措,桑结嘉措一面向康熙承认错误一面派人去门巴迎接转世灵童,康熙三十六年(1967年)此时仓央嘉措已经14岁,时年九月自藏迎接到拉萨,途径浪卡子县,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1663—1737)为师,剃发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同年十月二十五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h3> <h3>喇嘛时期</h3><h3>在布达拉宫,仓央嘉措受到严格监督学经修道,他常出走庭院散心。而那些年老的经师则亦步亦趋地跟随着他,恳求他继续学经生怕他被第巴责骂。仓央嘉措出身于红教家庭,红教教规并不禁止僧侣娶妻生子,而黄教则严禁僧侣接近女色更不能结婚成家。对于种种清规戒律繁文缛节,仓央嘉措难以适应。虽有达赖喇嘛之名却无实权,只能作为傀儡存在,生活上遭到禁锢,政治上受人摆布。仓央嘉措内心抑郁索性纵情声色,这既出于他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也是他对强加的戒律和权谋的故意反叛。就像他那首著名的诗歌所写:"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最美的情郎"据史书记载,他到晚上就化名达桑旺波以贵族公子的身份流浪于拉萨街头的酒家居民,后来身穿绸缎便装手戴戒指头蓄长发,醉心于歌舞游宴夜宿宫外女子之家。</h3> <h3>政治冲突</h3><h3>此时西藏,政局动荡,政治矛盾已经到达了极其尖锐的时期。早在明末清初黄教为取得西藏统治权,联合蒙古四部之一的和硕部用武力击败了当时执政西藏的藏巴汗及噶玛噶圣派。但和硕特部军队在西藏取得胜利后,长期驻当地不退,黄教与和硕特部实力悬殊,始终不能夺回大权,五世达赖圆寂后,桑结嘉措便开始与和硕特汗王的斗争,如今的一些藏族历史研究者认为桑结嘉措受到历代詬病的行为,都是为了击败和硕特部以获得民族自治,比如密布发丧,以五世达赖名义向清政府请封为王,借助准噶尔军事力量等等,不能简单地视作个人纂权阴谋,康熙四十年(1701年)固始汗的曾孙拉藏汗继承汗位与第巴(即藏王)桑结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锐,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桑结嘉措终于决定先下手为强,他秘密派人在和硕特首领拉藏汗的饭中下毒,却被发现,拉藏汗大怒,立刻调集大军与其妻兵分两路进军拉萨,击败藏军,其妻杀死桑结嘉措,拉藏汗并致书清政府,奏报桑结嘉措谋反,又报说桑结嘉措所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沉溺酒色,不理教务,不是真正的达赖,请予贬废。</h3><h3>康熙皇帝于是下旨:"拉藏汗因奏废桑结嘉措所立六世达赖,诏送京师。"</h3> <h3>主要成就</h3><h3>仓央嘉措是藏族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所写的诗歌驰名中外,不但在藏族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藏族人民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世界诗坛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异葩,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藏文著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版而出,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足见藏族人民的喜爱至深。汉译本公开发表和出版者至少有十种,或用整齐的五言或七言,或用生动活泼的自由诗,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欢迎。英文译本于1980年出版于道泉教授于藏文原诗下注以汉意,又译为汉文和英文,译文字斟句酌,精心推敲,忠实准确并保持原有风姿,再加上赵元任博士的国际音标注音,树立了科学地记录整理和翻译藏族文学作品的典范。仓央嘉措在藏族诗歌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开创了新的诗风,永远值得纪念和尊敬。</h3><h3>仓央嘉措14年的乡村生活又使他有了大量尘世生活经历及他本人对自然的热爱,激发他诗的灵感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写下了许多缠绵的"情歌"他的诗歌约有66首,因其内容除几首颂歌外,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忠贞欢乐遭挫折时的哀怨所以一般都译成《情歌》《情歌》的藏文原著广泛流传,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本印出,足见藏族读者的喜爱之深,中文译本海内外有四种,国外有英语.法语.俄语.日语.印地等文字译本,可见《情歌》不仅在西藏文学史上享有盛誉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著名显赫。</h3> <h3>晚年圆寂</h3><h3>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坐下打坐因此圆寂。后有说到五台山弘法,直到乾隆年间才圆寂,关于他的去向有各种各样的版本,还有人传说,他是舍弃名位决然遁去,周游蒙古.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后来在阿拉善去世,终年64岁。</h3><h3><br /></h3> <h3>民间传说</h3><h3>农民家中诞生了一名男婴,斯时出现了各种瑞兆,预示着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孩子,然而谁也不曾料想到莫测而多厄的命运会伴随着他短促的一生。这名男婴就是后来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1683—1706)一位在西藏历史上生平迷离又极具才华也最受争议的一届达赖喇嘛。</h3><h3>1706年(藏历火狗年)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染病去世,按照传统实行天葬(藏族最高是塔葬),只有高僧才可以使用塔葬,天葬一般普通民众都可以使用,正史就记载在这里,关于他的去向,有着各种各样的版本,台湾版仓央嘉措说仓央嘉措很有可能回到了西藏纳拉</h3><h3>关于仓央嘉措被的命运大致有两种说法:在解仓央嘉措画像送京师的途中,行至青海湖(位于青海省西藏自治州)湖畔圆寂,一说溺死,一说病死。没有留下尸体,时年仅23岁。另一种说法则是,他是舍弃名位,决然遁去,在行至青海湖后,于一个风雪夜失踪,后半生周游印度.尼泊尔等处继续弘扬佛法,后来在阿拉善去世时年64岁。据说在1706年的冬天,在凄冷荒凉的青海湖畔,仓央嘉措并没有死去,他逃了出来此后隐姓埋名,至于他怎么逃出来的逃出来之后又去了哪里众说纷云了。大多数比较相信的是一种"阿拉善说"似乎也有很多证据证明这是真实发生的,而且就算还有别的一些说法和"阿拉善说"也没有本质的冲突,到最后都可以归入到这一大类里。"阿拉善说"的大概情节是,仓央嘉措逃了出来四处周游当过乞丐送过尸体,生活极具艰苦,1716年前后还当了13年的寺院住持。期间讲经说法创下无穷的精妙业绩,1746年,64岁的仓央嘉措染病去世。但是他的事迹为广大阿拉善人民传诵,当地人为他修建了灵塔,供奉他的遗物。关于仓央嘉措未死于赴京途中的说法,以蒙古喇嘛阿旺多吉所著《仓央嘉措秘史》最为详尽。</h3><h3>折叠人物评价</h3> <h3>人物评价</h3><h3>藏传佛教高僧对其评价为"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独立独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义!"也因为如此,仓央嘉措在藏传佛教中一直被奉为六世,而把后来指定的六世达赖称为七世。</h3><h3>仓央嘉措的世俗家中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但是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达赖所属的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女色,对于这种清规戒律,仓央嘉措难以接受,14年的乡村生活使他有了大量尘世生活经历及他本人对自然的热爱,激发他诗的灵感,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写下了许多缠绵的"情歌"《情歌》不仅在西藏文学史上享有盛誉,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声明显赫</h3> <h3>附录:仓央嘉措诗集</h3><h3>《那一天》</h3><h3>那一天</h3><h3>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h3><h3>募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h3><h3>那一月</h3><h3>我摇动所有的经筒</h3><h3>不为超度</h3><h3>只为触摸你的指尖</h3><h3>那一年</h3><h3>磕长头匍匐在山路</h3><h3>不为觐见</h3><h3>只为贴着你的温暖</h3><h3>那一世</h3><h3>转山转水转佛塔</h3><h3>不为修来世</h3><h3>只为途中与你相见</h3><h3>只是,就在那一夜</h3><h3>我忘却了所有</h3><h3>抛弃了信仰</h3><h3>舍弃了轮回</h3><h3>只为</h3><h3>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h3><h3>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h3> <h3>《见与不见》</h3><h3>你见,或者不见</h3><h3>我就在那里</h3><h3>不悲不喜</h3><h3>你念,或者不念我</h3><h3>情就在那里</h3><h3>不来不去</h3><h3>你爱,或者不爱我</h3><h3>爱就在那里</h3><h3>不增不减</h3><h3>你跟,或者不跟我</h3><h3>我的手就在你手里</h3><h3>不舍不弃</h3><h3>来我的怀里</h3><h3>或者</h3><h3>让我住进你的心里</h3><h3>默然 相爱</h3><h3>寂静 欢喜</h3><h3><br /></h3> <h3>《不负如来不负卿》</h3><h3>美人不是母胎生,应是桃花树长成,</h3><h3>已恨桃花容易落,落花比汝尚多情。</h3><h3>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目前,</h3><h3>若得此心以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h3><h3>结尽同心谛尽缘,此生虽短意缠绵,</h3><h3>与卿再世相逢日,玉树临风一少年。</h3><h3>不观生灭与无常,但逐轮回向死亡,</h3><h3>绝顶聪明矜世智,叹他于此总花花。</h3><h3>山头野马性难训,机陷犹堪制彼身,</h3><h3>自叹神通空具足,不能调伏枕边人。</h3><h3>欲依绿窗伴卿卿,颇悔今生谈道行,</h3><h3>有心持钵丛林去,又负美人一片情。</h3><h3>静坐修观法眼开,祈求三宝降灵台,</h3><h3>观中诸圣何曾见?不请情人却自来。</h3><h3>入山投揭得道僧,求教上师说因明,</h3><h3>争奈相思无拘检,意马心猿到卿卿。</h3><h3>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h3><h3>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h3><h3>(注:原文为藏文,此诗为后人翻译汉语)</h3><h3><br /></h3> <h3>来生愿做一朵莲</h3><h3>静静盛开在佛前</h3><h3>出淤泥不染依清风而眠</h3><h3>花开不语花落无言</h3><h3>来生愿做一朵莲</h3><h3>与你在续三生缘</h3><h3>不早也不晚来到你身边</h3><h3>不再错过不再擦肩</h3><h3>来生愿做一朵莲</h3><h3>或在佛前或在你心田</h3><h3>一生风清云淡不纠也不缠</h3><h3>迎风舒展浅笑嫣然</h3><h3>来生愿做一朵莲</h3><h3>苦辣酸甜喜乐悲欢</h3><h3>等到回头是岸心不再凌乱</h3><h3>随遇而安宁静致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