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本篇两年前发表于我的另一个美篇号,由于一部手机只能绑定一个美篇号,所以将其复制到这里。</b></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 /></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本篇原来的标题和发表的时间等资料如下所示</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祁连山铜矿 心中的永恒(一)<br /></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16.01.08 沈老师 阅读 </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2674</b></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 /></b></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祁连山铜矿"这个名字令老铜矿人魂牵梦绕,两年多前,我制作的美篇《祁连山铜矿 心中的永恒》</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面简称《铜矿永恒》篇)</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老铜矿人圈里引起了巨大反响,大家纷纷阅读并转发。</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至今</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已超过两万,而且还在不断刷新。</b></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大家之所以如此喜爱这篇文章,是因为老铜矿人都有着一种质朴的怀旧情感,是"铜矿情结"这根纽带牵动着大家的心。朋友们的关注和评论令我感动,也让我心存不安。那会儿我刚接触美篇,是出于新奇感的时候制作的《铜矿永恒》篇,编辑较粗糙,许多地方欠考虑。趁这次恢复原作的机会,我重新进行了整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图片,文字上作了些补充和调整。</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次重新编辑时,在正文后面增加了附录,主要展示</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铜矿的老朋友</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老同事、老同学和师生们在常州欢聚的情景!</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若有不妥之处,请给以指出便于修改。</b></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2018年4月</b><br /></h3> <h3><b> 祁连山铜矿,一个令老铜矿人熟悉而眷恋的名字。事实上,1959年成立时名为冶金部祁连山有色金属公司,后来归属甘肃白银公司领导,遂称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祁连山铜矿,再后来又归回到省上,便叫做青海省祁连山铜矿了。</b></h3><h3><b> 我先后在铜矿下属的大红沟矿山、黑石头学校、青石嘴电厂等单位工作了近二十个年头;在祁连山铜矿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孩子们在青石嘴大院长大,在铜矿子弟学校念书。可以这么说,祁连山铜矿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忘不了那里的山和水、常记起曾经的人和事……</b></h3><h3><b> 2014及2015年我们两次回青海、到青石嘴故地重游,目睹了铜矿三十多年后的现状,令人感慨万千!为此我翻拍了仅有的、能够基本反应老铜矿面貌的一些老照片,又让学生和老朋友提供了一些图片,编辑制作了这个美篇,旨在与老朋友们一起回忆那段历史,重拾当年的友情!在这里向老朋友们问声好,祝大家身体安康、幸福吉祥!愿我们在有生之年能常来常往、共叙衷肠。祝小辈们事业兴旺、工作顺畅!</b></h3><h3><b> 2016年1月</b></h3> <h3>1962年12月4日,不满17岁的我(我上学早,较同班同学一般要小两三岁)和同学们一起被分配到祁连山有色金属公司。早晨,我们在西宁五四大街祁连山有色金属公司办事处坐上敞篷车,一路高歌向着海北进发。</h3><h3>记得是在52公里处吃的中午饭,每人一碗揪面片。从52公里开始便进入山沟,当汽车翻越大阪山逶迤曲折的盘山道时,我们一个个被冻得蜷缩在从办事处借来的军大衣里,没有了声息、没有了激情……</h3> <h3>傍晚时分,汽车把我们拉到大红沟一个名叫工人村的地方,工人们在坡道两旁夹道欢迎。我们十几个女同学被安排到一间大房子里,屋内有两排大通铺,中间两个大火炉烧得通红通红。我们几个共青团员自觉地把里面的铺位让给其他同学,自己则睡在门口。(原图由学生提供)</h3> <h3>这里海拔有3400米许,我们经常与工人师傅们一起进矿洞,上天井下地井;有时要爬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到海拔3800米的四矿带,中午就着积雪烧的开水,嚼着在电炉子上烤得金黄金黄的馒头,倒也别有一番情趣!</h3><h3>有一次红沟下了大雪,漫山遍野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已经记不清当天上四矿带是怎样的艰难,只清楚地记得下山时的情景,我和小吕及小和三个年轻人,顺着山坡上厚厚的积雪一路滑到了山脚下,从山顶到山脚只用了八分半钟!也挺好玩够刺激的!(原图由学生提供)</h3> <h3>大红沟的条件是艰苦的,夏日红沟的景色也是挺美的:谷底流淌的溪水清澈凛冽,河滩里和山坡上绽放着金黄色的鞭麻花(铜矿人称这种花为黄玫瑰)。偶尔还能见到几根野韭菜,用清油炒青稞馍放上些野韭菜,甭提有多香了!</h3> <h3>大山沟一个星期才通一次邮,老家的父母等不到我的书信,竟然把信写到了矿领导那里询问我的消息……</h3><h3>有一次青石嘴照相馆来矿山为民服务,在工人村礼堂的外墙上挂了块布景,大家都前去照相。我走到那里,往布景前那么一站,便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那一年我十八虚岁。</h3> <h3>小红沟的选矿厂建起来了,一些同学被调到了选矿厂。这是我们几个女同学在小红沟河滩的合影,从左到右依次是我、小何、小唐和小刘。实在想不起来是谁给拍的这张照片了,在此表示感谢!</h3> <h3>这位拉手风琴的小伙子是我的老同学王全文,这是他在工人村山坡上的留影。全文可是个"秀才",在铜矿宣传队里,许多节目都是他编写的词,他还是铜矿乐队的中阮手。</h3> <h3>我们祁连山铜矿文艺宣传队名噪海北州,在省上也颇有名气。1963年排演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和《年青的一代》轰动了整个矿山和海北州府,这是在青石嘴礼堂前合拍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化妆照。</h3> <h3>我们来自大红沟的几位朋友也在一起合了个影。</h3> <h3>1965年,铜矿文艺宣传队代表海北州参加青海省职工文艺汇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由王全文作词、罗泽深作曲、小乐队伴奏、章天赋独唱的《我们的矿山实在好》获得了一等奖。后来省广播电台邀请章天赋演唱了他们自创的歌曲《毛主席派来知心人》(铜矿小乐队伴奏),在省广播电台录音后,以《每周一歌》的形式向全省人民播放。这张珍贵的照片见证了当年的历史。<br /></h3><h3>(前排左起:章天赋、郭齐婷、季娜、沈婉珍、姜义美、徐兰花;后排左起:王明阳、王全文、罗泽深、肖安贵、许发科、李志高)</h3> <h3>1969年10月我结婚成了家,丈夫是68年分配到铜矿青石嘴电厂的大学生。巧的是我俩还是中学校友,中学的老师和同学都说我俩是千里姻缘一线牵。这是他在青石嘴大院自家门口煤棚前的留影。</h3><h3>那个年代,大院里家家都有个煤棚,每当看见谁家在盖煤棚,工友们就会自带工具主动前来帮忙。那时候的人啊,既淳朴又热情!</h3> <h3>1970年,铜矿文艺宣传队排演京剧《红灯记》,由罗泽深饰演李玉和、周建华饰演李奶奶、杨珍饰演李铁梅、王明阳饰演鸠山。在铜矿和周边的浩门农场及门源演出后引起了巨大反响。</h3> <h3>还记得我们在工人村礼堂排练的时候,每天晚饭后职工及家属们就会带上小板凳前来观看。台下黑压压一片,坐满大半个礼堂,从头看到尾。天天如此,令人好生感动!</h3> <h3>这张是京剧《红灯记》剧组的部分演职人员与矿领导在工人村礼堂对面办公室前的合影。身后是当年典型的干打垒房子,工人村自下而上依山而建这样的房子大约有一百来排,远处望去蔚为壮观!</h3><h3>我那时已身怀六甲,在剧组里打扬琴,直到临产前的一个星期还在门源克图的打谷场上演出呢!在海北州医院生女儿时,查房的护士认出我是铜矿打扬琴的,于是来了好多护士大夫在门口围观。或许是因为我们乐队的扬琴是大洋琴,放在舞台上像架小钢琴,而乐队里只有我一个女的,就特别引人注目的缘故吧!</h3> <h3>1971年,我们有了女儿,我抱着百日的女儿在家门口留下了这珍贵的纪念。照片中后面的房山头就是天赋大姐家,墙边好像是她家的鸡窝,记得晚上到她家串门,她总会煮鸡蛋给我们吃。她家前面是卫生所,与青石嘴大礼堂相隔一条马路。</h3> <h3>在娘胎里就听着京剧《红灯记》的女儿,几年后也扮上"小铁梅"拍张照。POSE是她章姨给摆的,照片是她刘叔拍的。</h3> <h3>我们在青石嘴大院这个家住了近十年,两个孩子在这里长大。</h3> <h3>这是他们姐弟俩在家门口的留影,看到后面的菜窖了吗?那是用来储存冬菜的,家家户户都挖有一个菜窖。即便在夏天,附近也没有卖新鲜蔬菜的,单位的福利车十天半个月去兰州或张掖拉一次菜回来,届时大家都拿着麻袋、背着背篼去排队买菜。</h3> <h3>照片中是青石嘴大院的一些孩子们,后面的背景就是青石嘴电厂。</h3> <h3>我家两个孩子与邻居菊莲的两个儿子在一起的合影,这里是电厂大院围墙的外面。</h3> <h3>我和孩子们在青石嘴大桥上。</h3><h3>青石嘴大桥横跨浩门河,是青石嘴去西宁和红沟矿山的必经之路。我们早晨锻炼沿着公路跑步到桥头,晚饭后散步消遣也会常来河畔。</h3> <h3>1978年六一儿童节的下午,我和丈夫在青石嘴大桥桥堍的留影。还记得大桥东北角有块很大的天然大草坪,夏季简直就是块绿色的大绒毯,看着孩子们在上面打滚翻跟斗、嬉戏玩耍,兴奋而陶醉,只可惜没留下那美丽动人的画面。</h3> <h3>天赋大姐四十岁生日时,邀请了我们几位老朋友到她家吃饭,在青石嘴大院里留下了这张合照。其中特别要提的是英年早逝的杨金凤(右二),她是铜矿宣传队的女声独唱演员之一,几十年过去了,她那音容笑貌犹存!</h3> <h3>我们一家四口在黑石头家属院住了两年多,竟然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好不容易翻出了这张刘一和小力兄妹俩六十年代的照片,这是他们在黑石头家的房头拍的一张合影照。</h3><h3>单身的时候我住在学校宿舍,吃饭要去车队食堂,每天几次经过他们家房头,经常去玩,也没少蹭饭。看到他们身上穿的衣服了吗?都是他们能干的妈妈章天赋亲手缝制的。</h3><h3>七十年代末,我家从青石嘴搬到黑石头,刚好就住在这栋房,那会儿隔壁住的是洪老师家。</h3> <h3>在铜矿学校工作了那么些年,居然也没给自己留下一张照片。这是铜矿学校首届高中毕业班师生们的合影,为了充实师资力量,丈夫也被调到了学校任教。</h3><h3>中间那排,从左到右依次是谢老师,洪老师,李老师和我丈夫。</h3> <h3>1978年六一儿童节,学生们在操场上演出文艺节目,留下了这么几张照片,也算是弥足珍贵了。</h3> <h3>这张是铜矿学校1980届初三学生的毕业照,照片是在青石嘴照相馆拍的。记得那天学生骑车来请我去拍照,我因另有它事没有能参加而留下遗憾。我给这个班担任数学课,从初一教到初三毕业,师生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h3> <h3>这张是他们班部分女生的合影</h3> <h3><b> 送走这个毕业班后半年多,我随丈夫调到西宁,继续从事教学工作,直到退休后回常州。</b></h3><h3><b> 期间,我一边工作一边上各种提高班,又到大学深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b><b> 这辈子,我从小学一直教到大学,如果算上自己两个孩子的学龄前教育,跨度则更大些。</b></h3> <h3>三十多年过去了,很想知道祁连山铜矿的现状怎样?</h3><h3>下面这张照片是现在的青海门源祁连山铜矿,不过此祁连山铜矿已非彼祁连山铜矿了!原祁连山铜矿被私人老板收购,职工被买断工龄,青石嘴电厂没了,黑石头车队、机修厂都没了,铜矿学校也交县上了!(图片由学生提供)</h3> <h3>这张照片我一直误以为是大红沟工人村礼堂,后经仔细辨认,发觉应该是后来盖的矿部礼堂才对。(图片由学生提供)</h3><h3>在这个礼堂里,我们曾参加过全矿性的会议和各种大型活动,印象特别深的是庆祝打倒四人帮后的文艺汇演。那次是矿属各个单位的汇报演出,我们青石嘴大院电厂的节目中有女儿的童声独唱,五岁半的女儿站在颤悠悠的椅子上唱歌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那晚她演唱的两首歌曲是"南泥湾"和"绣金匾",她的节目安排靠后,时间已经很晚了,小小年纪的她居然在后台全神贯注地背歌词……演出中她果然没忘一句歌词,只是拉主弦的陈广平不知怎么拉高了五度,听音不错的她也拔高五度唱,音调太高,唱得有点吃力。几十年过去了,女儿也记得站在椅子上唱歌的那档子事呐!</h3> <h3>2015年7月,老朋友杨大夫到红沟故地重游,照片中她站立的位置是原来小红沟选矿厂的家属区,现己片瓦不存了。背后远远的建筑是她家先生主持设计的日处理750吨矿石的选矿厂,说是她家先生的处女作呢!(照片由杨大夫提供)</h3> <h3>这就是小红沟选矿厂旧址(照片由学生提供)</h3> <h3>这栋破破烂烂的楼房就是当年祁连山铜矿矿部的办公大楼(照片由杨大夫提供)</h3> <h3>照片上这又长又陡的卷扬机道可是太熟悉了!1968年底因为那熟知的原因,我被"调"出学校到大红沟劳动,正好赶上了四矿带55千瓦卷扬机的安装,每天需爬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安装现场。</h3><h3>55千瓦卷扬机投入使用后,上四矿带有了小铁轨,但因坡度太大只运货不准拉人。记得我们有几次大着胆子站在平板车上面上山下山,确实省了不少劲,可一路提心吊胆。侥幸没有出事,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些后怕。(照片由杨大夫提供)</h3> <h3>这是大红沟矿山现在的景象<br /></h3><h3>原来大红沟和工人村那么多的房子已荡然无存,大红沟山上还在继续开采,有的地方都露采了,可以看到氧化铜。据说山背后(原来五矿带位置)又发现了富矿,现在的祁连山铜矿老板可是发了,只是苦了那些被买断工龄的老铜矿人!(照片由杨大夫提供)</h3> <h3>2014年7月20日,在环青海湖旅游从祁连回西宁的途中,我们特地安排在青石嘴住一宿,欲看一看令人魂牵梦绕的故地!先来到了青石嘴电厂大院,只见昔日热闹非凡的大院破败一片,人走院空,就剩下这么几排房子,令人心酸!(注:围墙外属青石嘴镇的地方)</h3> <h3>从正面看,青石嘴电厂成了如此模样!</h3> <h3>电厂的后墙更是不忍目睹,高大的烟囱也不见了踪影。</h3> <h3>电厂的化学楼和水泵房倒是还在,只不过成了个"空壳子"。</h3><h3>还清楚地记得化学楼后面循环水池那壮观的喷水景象……</h3> <h3>供销科仓库基本还是老样子,门外两边的墙上还留有原来的标语"消耗低费用省、供应好周转快"。听说里面住着看守仓库的一位长者,于是进去拜访了那位师傅,得知我们是电厂的老人,很是热情。离开时,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h3> <h3>来到浩门河畔,熟悉的青石嘴大桥依旧还在。</h3> <h3>在铜矿的近二十年里,我们无数次来往于这座大桥。</h3> <h3>离老桥不远的下游修建了一座新的青石嘴大桥,老桥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h3> <h3>踏上老桥北堍去青石嘴的这条道路,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h3> <h3>坐车来到黑石头我朝思暮想的祁连山铜矿学校,这里已今非昔比,学校已经归属门源县,命名为青石嘴镇寄宿制小学。进到学校里面,看到原来的那幢教学大楼犹在,好一番亲切之感,又勾起了许多的回忆……</h3> <h3>我们与现在学校的教师(左一、左三)在校门口合影留念。</h3> <h3>现在的青石嘴已经是有名的旅游风景区门源百里油菜花海的主要观花景点,圆山观花台离着我们原来的祁连山铜矿学校不足300米。谁能想到,时隔几十年,学校周边竟然成了著名的旅游风景区!(照片系2014年7月21日过圆山观花台时隔车窗拍摄)</h3> <h3>35年后师生再聚首</h3><h3>2015年7月20日,我和祁连山铜矿子弟学校80届初三部分学生来到母校故地重游,因学校放假,大门紧锁,没能进去看看原来那幢唯一的教学楼。</h3><h3>学校的大门已由原来的朝南改成了朝西,校门口就是通往圆山观花台景点的大道,对面便是游客集散中心。</h3> <h3>我们从学校门口上车,绕过圆山观花台,沿着观花大道一路观花。眼前是一望无际磅礴震撼的金色海洋,兰新高铁从油菜花海中穿过,正想象着坐动车赏花又是怎样的景象,已是花香人醉心荡漾!</h3> <h3>来到原浩门农场八大队的山根下,我们在这里赏花拍花,在草地上跳舞玩耍;在蒙古包里品尝地道的青海特色菜,又在蒙古包前合影留念。</h3> <h3>学生们把那特制的横幅带了过来,70岁的老师和50岁的学生相聚2015,重温35年前在铜矿学校的缘遇!</h3> <h3><b>附录:</b></h3><h3><b> 由于《铜矿永恒》篇的传播,几十年来失联的一些老朋友、老同事、老同学、师生、兄弟之间恢复了联系,他们感谢我编辑的《铜矿永恒》篇,我觉得更应该感谢《美篇》这个平台,才使这一切成为可能!</b></h3><h3><b> 让我没想到的是,原来在铜矿工作的池学萍和范世华夫妇俩居然与我在同一个城市,他们看到了《铜矿永恒》篇,打听到了我的电话,找到了我家。我们见面时那个激动啊,简直难以形容!他们调到常州已有三十多年,退休后还在发挥余热,上班的地方离我家还很近……</b></h3><h3><b> 下面所展示的图片和内容,便是铜矿的老朋友,老同事、老同学、师生们在常州欢聚的情景!</b></h3><h3><br /></h3> <h3>因为《铜矿永恒》篇的传播,老伴当年的学生马智昆联系上了我们。2016年2月22日,他特地从上海来到常州,当面向他的朱老师表达藏在心底几十年的感激之情。</h3><h3>听他侃侃而谈,我才知道他家住青石嘴村上,父亲是被下放到青石嘴村劳动锻炼的文化人。由于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他父亲性格怪癖甚至变态,导致他的童年很是凄惨……</h3><h3>(详情请看他当日发在朋友圈的帖子)</h3> <h3>转自马智昆当天发至朋友圈的帖子:<br /></h3><h3> 渴望见到尊敬的朱老师,只是为了向他表达对他当年小小善举的感激之情。沈老师却在"心中的永恒"里再次让我目睹了朱老师当年的风采。而就是这个普通的形象在我记忆里时隐时现地温暖了我几十年!原本担心恩师年事已高,往昔的一切在他脑海里早就风化殆尽。没想到那山水里的人和事他大多还有印象……特别是沈老师,几乎记得那里的一草一木!老师、同学、亲戚,甚至大队支书尕老李、我长发飘飘的母亲,还有那个可怜的被那个禽兽父亲虐待至死的我的患难小伙伴的姐姐"海歌"~这很令我震惊。</h3><h3> 当年为了生计,我拾牛粪踏遍了青石嘴的山山水水,拾炭捡破烂常年游离于电厂、地质队、铁迈煤矿等一切有垃圾有废弃物的地方,但对它们既熟悉又陌生……今天沈老师让我看到了它们的前世今生!</h3><h3> 当年那个让朱老师和沈老师引以为傲的、也让同学们大吃一惊的、好像在什么大型活动上唱外语歌曲的、天使般的小姑娘朱丹的在场,也让我很感意外……感谢真主!常州之行很令我愉快!</h3><h3><br /></h3><h3>女儿当天也在朋友圈发了一篇短文:</h3><h3> 【随笔:一辈子的感动】老妈的美篇,让老铜矿人沸腾,也让更多的人建立了联系……老爸的一位学生(老爸曾被任教两年)今天下午来家里拜访……他找了老爸三十多年……作为右派的儿子,他有着不幸的童年……但当年老爸敢去家访,还无意中帮助他,让这学生记住了一辈子,感动了一辈子……虽然这些老爸已经不记得……听着那学生说小时候的事,我就如同听小说,太凄惨……然而,这让我更加敬重老爸的善良。父母的教育也让我们传承了"善良"……做一个有善念、善言、善举之人,可以帮助更多人……</h3><h3><br /></h3> <h3>2016年5月25日,从西安回无锡探亲的宗大夫一家特地到常州来看望我们。宗大夫曾经在铜矿卫生所工作,他的太太吴老师是我在铜矿学校的同事,能在常州欢聚是大家的心愿。</h3><h3>池学萍当年也在铜矿卫生所工作,她和宗大夫是同事,他们可有三十多年没见面了。在铜矿那会儿池学萍还是个小姑娘,宗大夫见了她还是习惯地叫她小池!</h3><h3>吃过中午饭,我们一起到附近的紫荆公园转了转,园内国际月季园里的月季花还在绽放,只是没有先前那么娇艳动人了!</h3> <h3>在国际月季园给他们拍了几张合影。吴老师说,以前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你发的月季花照片,今天终于来到了这里,遂了心愿……</h3> <h3>宗大夫一家与我们俩在常州紫荆公园的合影</h3> <h3>2016年6月21日,原青石嘴电厂的杨志银和张松林两位师傅从扬州来到我家。在青石嘴大院,杨师傅家就在我家前面那排房子,他家的窗户对着我家的门。张师傅后来调到了青海大学当电工,我们则由铜矿的老同事变成了青海大学的新同事!</h3><h3>几十年没见的老朋友相聚在常州,那个开心呀,全都洋溢在脸上了……</h3> <h3>2017年6月5日夜晚,好朋友徐红霞冒着雨来到我家里,只坐了短短半个小时,留下了这珍贵的合影。她随同家人来江南探亲,顺道游玩,为了能与我见上一面,改变了原来的计划,让一家子人跟着她从常州坐高铁返京。</h3><h3>红霞也是铜矿文艺宣传队的,只不过她比我要小许多,能歌善舞,是铜矿宣传队里年轻一代的佼佼者。</h3> <h3>2017年10月12日,孙谦、韩菊芬夫妇和菊芬的妹妹秀芬到常州来看望我们,他们三个都是我的学生,坐下来以后先合影留个纪念。</h3> <h3>菊芬和秀芬姐妹俩与我合影一张。</h3><h3>菊芬是文革前我教过的小学生,那时候铜矿学校还只是个小学。秀芬是文革后我教过的初中学生,是铜矿学校80届初中毕业生。</h3> <h3>孙谦听我说起范世华也在常州,惊讶极了!原来他俩是发小,又是小学同班同学,也有几十年没见了,于是我打电话把范世华夫妇叫了过来。</h3><h3>分别几十年的发小相聚在常州,两人激动得手拉着手,不能自已!范世华的话匣子立马就打开了,他说在铜矿学校,孙谦是班里学习最好的,他自己则是最能玩的。又对我说,那会儿我们是同病相怜。看我不解其意,他接着说:"沈老师,你是出身不好挨整;我是因为父亲是反动技术权威而抬不起头……"世华父亲是铜矿分管生产的技术副矿长,我们都管他叫范老矿。真没想到,在那个年月,就连一个小学生也背着这么沉重的包袱!</h3><h3>我不由得想起了另一件事,原本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长的孙谦,在学校组建红小兵的时候,本来被拟定为红小兵大队长,可是在开大会宣布之前突然有了变故,居然连红小兵都不让参加!其原因当然是不言而喻了……</h3><h3>菊芬则说起了那年她们一群女同学到浩门河边找我的那件事,她们沿着浩门河滩找寻着,不停地喊着沈老师,没有能找到我的踪影,以为我出了意外,一个个都哭了……(其实,我在去浩门河边的半道上就被一群低年级的男生堵回去了。)几十年来,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她们去河边找我这件事,当时就感动得热泪盈眶!</h3><h3>师生相聚在常州,竟然一起回首往事,畅谈人生!是啊,人生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坎坷,等到走过来了,才感到这些并非都是坏事,它会让人更坚强,更深地去感悟人生!</h3> <h3>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谁也想不到我们师生竟然能在常州相聚,而且一个个都豁达开朗,通达善良,身体健康,家庭幸福!</h3> <h3>第二天上午,我们老两口带着他们游览了常州淹城遗址公园。</h3><h3>常州淹城遗址,是中国东周时期城址。1958年以来先后出土4艘木船和一批青铜器……淹城遗址共有三道城墙,三道城河,层层相套。东西长约 850米,南北长约750米,总面积约63.75万平方米。淹城面积的大小,适与《孟子》:"三里之城"。</h3> <h3>菊芬姐妹俩与我在第二道护城河桥上的合影</h3> <h3>过第三道护城河前往子城奄君殿,抓拍了他们四人走在桥上的情景。</h3> <h3>下午,我们游览了天宁寺,天宁宝塔和红梅公园。</h3><h3>正值桂花开放的季节,红梅公园嘉贤坊前桂花飘香,在金桂树下,瞧菊芬那个陶醉样!</h3><h3>他们有事急着要回新乡,只在常州待了一天两夜。孙谦说,他们这次来江南去了很多地方,感到还是常州最好,常州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丰富。他认为常州宣传力度不够。</h3> <h3>2018年3月5日中午,学生翟新海从昆山打来电话,说是要到常州来看我。他的两个哥哥新元和新杰也是我的学生,他们的爸爸是食堂的翟师傅,我的那道"拍黄瓜"就是从翟师傅那里看来的。</h3><h3>我到新村的公交车站接他,一眼就认出来了,因为跟他爸长得太像了!他见了我则说,沈老师老了,都有白头发了!我说,是啊,今年都七十三岁了,哪能不老呢?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我可能还是那个二三十岁的沈老师,而学生们在我的记忆里也都是小时候的模样!真是时光飞速,在有生之年还能见到几十年前的学生,也是一桩幸事!</h3> <h3>翟新海喜爱书画和摄影,恰好赶上常州梅花节期间,我们便与他一同到红梅公园赏梅拍梅。</h3> <h3>第二天上午,见天气还不错,我又带他到东坡公园游玩。照片是在东坡公园怀苏庭玉兰树下拍的,遗憾的是那两株二乔玉兰才刚刚冒出小小的花蕾。</h3><h3>翟新海在江南也游玩了不短的时间,与江南的其它城市比较,他也感到常州的园林最不错。是啊,我带他去的两个公园都是4A级景点,而且还是免费公园!</h3> <h3><b> 见到铜矿的人,便想到了铜矿那个地方。前些年两次到青石嘴而没有进红沟,想起来就感到后悔。若是有机会再去青石嘴,一定要到红沟里面走走,再去看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沟和沟里的水,如果是夏天,还能看到满沟满坡的黄玫瑰!</b></h3><h3><b> 听说原铜矿生产科的技术员蒲占国,退休后回了东北老家,因年事已高不能亲自去红沟看看,便让其儿子到青海旅游时,去红沟坑口给带回了一包铜矿的矿土。深深的铜矿情,真感人肺腑!</b></h3><h3><b> 祁连山铜矿,是老铜矿人心中的永恒!</b></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