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条宽阔坚硬的水泥路,弯弯曲曲,自村头盘上村尾,一条清澈明净的溪流,曲曲弯弯,自村尾流至村头;鳞次栉比的新房别墅,或依山而筑,或傍水而居,或两两相依,或三三而列。在这些时新楼房之间又夹着星星点点的古朴老屋,或气势雄伟,或小巧精致,或高低错落,或前后呼应。新房旧屋星罗棋布散布在山坡田园之间,多彩多姿,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乡村图。</h3><h3><br /></h3><br /> <h3> 村头,一株已逾百年的巨大樟树枝繁叶茂,直插云天,就如一位热情的村人站在村口迎接各方来客。树下,一块足足有六七米长的巨大的长方形条石横卧,上面的"中国传统村落兴坊村"几个金黄色大字无比醒目,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柯云瀚先生所书,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有历史有内涵的村子,更加勾起了我们对这个村子的好奇与向往啊,也引导着我们更是应该缓缓地行,细细地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读懂这个村子的魅力吧。</h3> <h3> 沿溪而行,两岸绿树成荫,稻苗青青,花团锦簇,在清溪左岸,耸立着一座古色古香、黛瓦白墙、规模宏大的老宅子,名叫慕和堂,是村里黄姓人家的老宅。慕和堂,一个多么雅致的名字,寄托了房屋主人的美好愿望。慕,意为向往、倾慕;和则为和睦、和善,取名慕和堂,本意就是希望黄家子孙后代们与人为善、以和为美、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家和才能万事兴。老宅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已有380多年的历史,占地约2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传统客家建筑,坐南朝北,前低后高,宫殿式结构,前后有三个厅堂,二座天井,前厅一层,后厅三层,左右两边是横屋,整个建筑有房间90多间,屋前是半月牙形池塘,房前溪流环抱,屋后龙山紧靠,实一风水绝佳之所,目前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得到较好的保护与修缮。走进老屋,站在那廊檐之下,望一望老屋的门屏窗棂,便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世事尘烟虽然熏黑了房梁屋栋,幽幽的青苔也爬满了天井里的石缝。但闯入我们眼帘的仍然是一个精致朴素的世界!虽非富丽堂皇,却也是雕龙画凤,结构精巧,饰件精致,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是用了一定的心思,福禄寿喜、春兰秋菊,栩栩如生。但更多的是里面存着不少以牌匾、字画等形式留存下来的客家祖训,忠孝礼仪、笃守伦常、端行品正、和睦礼让,看着这些牌匾字画,你便会想到这屋的主人一定不是一个只会农稼不会诗书的粗鄙之人,而应该是一个典型的有着以晴耕雨读传承家风的客家风雅之士。像这样的老宅子还有郑氏祠堂、黄氏祠堂、中和堂、书香堂等,区别只是规模大小、精致朴素不同而已,但俱是典型的客家风格建筑老宅了。</h3> <h3> 一个这样的村子,怎能缺得了水呢,有水才有灵气,村子四面环山,方圆不足2平方公里。村中小溪自村尾的山头顺势逶迤曲折潺潺穿过村中,经罗溪村、中都镇,溶入汀江,一路奔腾到海。沿溪而行,不时可见在田头地尾,辛勤的村人们或浇菜或施肥。水田池塘里,偶见黑鸭白鹅或追逐或嬉水。阿婆大嫂,在清清溪流里或捣衣或浆洗,荡漾起一片生活的气息。亭亭的绿荫下、古朴的木亭里、高高的屋檐下围坐着身体硬朗的老人们,或弈棋走马,或闲谈阔论,见到我们走过,热情地打着招呼。更有那些爱好音乐的老人们,不时地聚在一起,或吹管或拉弦或弹唱,自娱自乐,留下一片欢声笑语。运气好的话,还能观看到发源于清道光年间(1846年)并一直在村子里长盛不衰的舞狮风俗呢。溪流两岸相隔几百米的位置,竖着醒目的乡规民约牌子:"严禁电鱼、毒鱼、网鱼"。村内人员密集场所,张贴着"兴坊村文明公约",道路两旁、房前屋后,有序立着垃圾桶、垃圾箱,村民的生活垃圾定时收集定点存放,专人及时清理,爱护清洁卫生,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是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真正让人感觉是溪中水清清、地上绿油油、空气甜丝丝、人们笑呵呵。在这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已经成为了村子里的生活日常,</h3> <h3> 山为水之源,水为山之魂,有水山更润,兴坊村四面环山,来到兴坊村,更不能少了去爬爬山了,村子里的山最著名的当属南宝寨了。南宝寨古称龙山,海拔500多米,为中都镇最高峰,一峰突起,众峰相拱,山中树木丰茂,郁郁葱葱,四季常青。相传古时山上有古塔有古庙,但已久毁不见踪迹。现在的南宝寨已经被村里开辟为公园了,修建了步道,安装了路灯,建设了公厕,成为村民们日常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了,去年更是在山顶上重修了南宝寺,声名日扬,成为周边远近游人们的好去处了,也成为福建省的乡村旅游特色村。</h3> <h3> 自慕和堂侧东行百米,到达南宝寨登山入口,是一个小型的公园,中有一老樟,郁郁葱葱,树下立一小庙,供奉土地神。两侧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福州鼓山涌泉寺方丈普法大师所书对联"栽长青树荫子民安康如意,礼社婆太佑信众幸福吉祥",寄托了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小庙周围,建有一亭叫"善心亭",亭上亦有一对联曰"登南宝寨揽龙山千峰雄秀,饮福慧泉做善事万世盛康"。亭旁有山泉一洼称为福慧泉,为当年村民的饮用水源,取名福慧,意在让人饮水思源,学会感恩,积德行善,福泽绵长。</h3> <h3> 拾步登山,透水砖铺就的步道干净整洁,步道两旁草木葱茏,藤蔓悬垂,乔木灌木松木挺列两旁,目之所及皆一片苍翠,空气中充盈着的是满满的负氧离子,让人通体舒畅,让人不觉山高路陡,脚步也轻快了不少。行至半山约300米处时,有一亭冀然立于道旁,飞檐翘角,黑瓦白墙,名为"远望亭",两旁挂木质对联一幅"开怀远望抒逸兴,赏景登高诉衷情"。倚亭下望,全村风貌尽收眼底。亭旁立一黑色大理石碑,上刻《远望亭碑记》,记述亭之由来。据介绍,在山顶另有一"远望" 石碑和《"远望"石碑记》。看其碑文内容,这些亭子和石碑皆是是中都中学1979、1980届高中学生们所立,抒发了当时的中都学子们心存高远之志和师生间的深厚感情。</h3> <h3> 而除了这些近代之石碑外,再往上走,更是立着两块清朝乾隆年间的石碑,高约1米,宽约40厘米,碑面斑驳,凹凸不平。碑座为后人重新用水泥浆砌加固。因碑文字迹用红漆描红,十分清晰醒目,其文如下:"禁止盗砍龙山杂木苗竹、盗割龙山萁草爬苲、油坑里左右不许挖石。乾隆四十七年郑黄两姓立",碑文言简意赅,一目了然。要求村民们不但不能盗砍南宝寨的树木、苗木、竹子,甚至连芦萁、杂草也不能偷割,至于南宝寨油坑里左右两侧的石头更是不能挖的,可见其约束之严苛。立碑人为兴坊村内的郑、黄两姓族人,立碑时间为乾隆四十七年,距今已是230多年了。兴坊村现有郑、黄、林三姓,但立此碑时,林姓尚没有迁入,可见当时兴坊村先人们就具有强烈的生态环保意识,正因如此,南宝寨虽经岁月沧桑,此禁碑精神却是风雨不改,代代相传,所以今天的南宝寨才有如此的葱茏绿树,才有如此的优良生态。同时也更促进了村人们的自觉保护意识,才会留下如此多的古建筑、古民居,才会有如此质朴淳厚的乡风民韵,使兴坊村能够光荣地名列中国第四批的传统村落名录之中。</h3> <h3> 渐行渐高,已近山顶,忽有一角红墙黛瓦在林木掩映之中隐隐约约,再行数十米,就已经到了南宝寺了,立于山门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黑底金字牌匾,"南宝寺"三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左右是一幅对联:"南山静穆开禅境,宝殿庄严种福田"。由浙江普陀山法师所书,将"南、宝"两个字嵌入其中,甚为贴切。</h3> <h3> 进入山门,顿时让人眼前一亮,原来里面是别有洞天,去年才竣工的南宝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寺庙,整体建筑极为精致,中间主殿两层,两边分别为钟楼和鼓楼,为阶梯状结构,前半部分为一层,后半部分同为两层,底层墙裙为灰色,墙面颜色倾向于粉红色,第二层则是明亮鲜艳的黄色,整体感觉清新而又亮丽,让人心情轻松愉快,没有我们平常所见寺庙的那种沉重庄严之感。大殿一层供奉的中间是如来大佛,左右为文殊和普贤,二层供奉的则为观世音菩萨,皆宝相庄严,慈眉善目,栩栩如生。拜完菩萨,立于殿前广场,极目远眺,只见层林叠嶂,群山逶迤,苍翠秀丽,远处的上杭紫金山隐隐约约,山下的兴坊、罗溪、中都集镇等尽收眼底,让人顿感身轻心宽,气畅目明,真想大声一呼吐出胸中块垒之欲,真是好一座宝山啊,凉爽的山风轻柔舒适,空灵的梵音悦耳怡神,洗净我们内心的疲惫与燥气,使我们的心灵一片纯净安详。</h3> <h3> 柔风轻拂,春阳沐身,空气清新,痴痴地让人忘记了时光飞逝,直到腹中雷鸣,才惊觉已过正午,起身原路返程下山,一路寂静,只有自己的脚步声和风中送来的梵音佛乐,在山林之间回响,伴随着我们一身舒畅地下山。</h3><h3><br /></h3> <h3>部分图片借用刘增荣摄影,其余为本人手机随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