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家岭下的记忆

秋葉*萬年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忆母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写在上饶师专(院)校庆六十年之际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阴如梭,我和我的同学们离开母校近三十二年了,母校也将迎来她的六十华诞。在这春暖花开的四月,应现任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也是我们当年的班主任谢国豪老师之约写下这篇拙文,以飧盛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几天,谢老师在微信中发了一条短信,征集校庆征文,说是母校搞校庆,叫会文笔的同学写写,讲讲自己当年在母校的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与感想。我是隔了二天后才起了写作的念头。心里想,作为校友回应老师的希望,寄托对母校的眷恋,思念化学的情怀,想念昔日的同学,这些情感促使我要写点东西出来,虽然是学化学的,文学水平又不高,但写点出来比没有写总归要好。那么能写点什么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思考的好久,是啊,三年的师专学习和生活,离别母校又三十多年,能回忆的往事又很多,其中大部分也只留下一丝线条,以至于连有些老师的名字都叫不完整,于是发微信求证一下大家的意见,好在同学中有记性好的,给我列了出来,看到那些熟悉的老师的名字,我的眼眶湿润了。恩师们的容貌和言谈举止又历历在目,恩师们的教诲又在我耳边响起。白天忙于工作,只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床上慢慢去打开记忆的栅门……。回想起我在母校,与老师和同学所经历的一些往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年八三年,九月的一天,我和另一位同乡,他是录取数学科(系)的,乘坐一辆来饶运货的汽车来母校报到,一路上我们风尘仆仆,带着美好的憧憬,迢迢来到学校。学校在哪里?就在上饶市的茅家岭下,记得刚来校时,学校前面有一条公路,从公路到校园里有一条宽阔的大道,大道两边是农田。我还在车上,老远就看到了校门,校门上“上饶师范专科学校”一行醒目的大字映入我的眼帘,心想这就是我向往的大学吗,真素朴啊。当时外来的车是不让进校园的,只好停在校门外,我们是扛着木箱,背着棉被走进校园的。进了校门,询问化学科在哪?在门卫的指向下,向右拐走,不远处就是化学楼,楼面上馏金的“化学楼”三个大字引人注目。化学楼前栽种了几棵芙蓉树,绽开的花朵象一张张笑脸,仿佛在招引我们这些入校的学生及送行的家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化学科(系)的接待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也第一次见到了我的班主任——谢老师,我递上录取通知书交给老师,并报到注册,初次师生见面话语不多,谢老师交待了一些入学事宜,报到注册后,我们一行在化学楼里走了走,楼道内干净又宽敞,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宽敞的大楼。在一楼内的教室里,有许多学生在看书学习,后来才知道是我们的八二级学生。我想,这座化学楼将是开启我和同学们进入学习化学知识,探求化学奥秘的宫殿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的确如此,在以后的三年中。白天,我们在化学楼的教室里,学习化学理论知识,聆听老师的教导;在化学楼的实验室里,老师指导和帮助我们进行化学实验。晚上,我们在化学楼教室里明亮的灯光下看书、学习、做作业,孜孜以求地汲取知识的营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当年化学楼的梯形教室,它是学校教学、举办讲座和学习的一个好去处,其他科室的老师和学生,都喜欢在那里上课或听课,因为当时化学楼是新建的,楼内的的梯形教室又大又宽敞。我们化学科系的学生也时常在此看书。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从大一到大三,学的课程很多,主修的课目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农药,中学化学教学及相应的化学实验,这些课程的学习既扩展和充实了我们的化学知识,又为以后的学习进修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的班级是八三化(2),全班共五十四位同学,大多来自各个县城的,也有几位是上饶市里的,其中只有六位女同学,相对中文和英语科系来说比较少。因为女孩子学化学的都不太愿意,对化学有害怕心理,报考的会自然少些。初识这么多的同学,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将要和他们一起,在母校的怀抱里度过三年的学习和生活时光。记得刚来时一段时间里,大家都感到很陌生,除了来自本县或高中时的同学熟悉之外,彼此很少说话。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渐渐地熟悉起来,共同的语言就多了。这里我要说说我们的第一任班长——魏正文同学,一个来自鹰潭的英俊的同学,他个子比我要高一些,四方脸,皮肤白暂,人很清瘦,和我们说话时声音不大,但很标准,其他县的同学都能听得懂,便于交流。在最初的学年里,作为班长他为我们想得最多,做的事最多,分担的责任也最重,有时还会受一点同学们的委屈,有时清洁区的卫生检查没有搞好时,他只好自己重新做过。学校、科系或班上搞各种活动,他都得配合老师组织与参加,布置寝室、清洁区和班级的卫生和劳动等,确实是同学们的挚友,又是老师的好帮手。前年我班在婺源举行的三十年同学聚会上,我和他相见一时都认不出来了他,因为老班长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不仅长高了许多,身材也魁梧了许多,又额头上面爬上了几丝银发。是啊,岁月可以改变我们的容貌,但改变不了我们在母校的一段同学友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想,我是在最好的时间里,遇到了许多好的同学,也遇到了我的许多恩师,进入了当时还算可以的大学,因为那时的高考录取率还是很低的。在我们化学科系里,既有德高望重的老老师,又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老师。我的班主任谢老师,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刚从师大毕业分配到母校的,我们很幸运地成为谢老师的首届担任班主任的学生,大学里的开门弟子。记得谢老师召开第一次班会时的情景,老师点名,又各位自我介绍。谢老师当时还有点腼腆的神态,因为讲话时,眼睛会要往上眨眨。之后来,在我的印象中,谢老师说话不多但很平易近人,班级的各项工作抓得紧,也抓得比较好。谢老师也经常来到我们的学生寝室楼里,走一走,看一看,查一查,督促我们要搞好寝室卫生,晚上要求我们按时就寝,早晨按时起床、做早操或锻炼等等。大二时谢老师给我们主讲有机化学课程,老师备课严谨,上课认真,板书很好,字也写得流畅遒劲,语言和润。虽然年龄和我们中的大哥们相当,但学识高我们一斗,是同学们的严师加益友。现在想来,我们当时错过了许多向老师们深入学习的机会,时隔今日,我们是多么再想聆听一回老师们的讲课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化学科系的老师们很多,工作都很敬业,学术上精益求精,对待学生和蔼可亲。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以表达我们的深深谢意。无机化学陈光定和张淑梅(女)老师、有机化学谢国豪和陈优贤老师、分析化学刘麟魁老师、物理化学胡群老师、结构化学徐森老师、化工老师黄山老师、无机实验王典伦老师夫妇、农药化学许兆麟老师、化学教育论卢仁杰老师等等,还有其他科目的老师,如教高等数学的吴基申老师、教英语的叶红(女)和卓天福老师等。师恩浩荡,我们非常感激这些大师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是在这些名师们的教导下,我们成长起来了,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都回到本县从事中学的化学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家乡的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也有的从商、或从政,有的继续深造,有的考研考博士进入大学当上了导师。值得一提是我们班上有这三位同学——王小平,叶福腾和江洪流。王小平同学在余江中学任教,工作认真负责,去年他指导的学生在化学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叶福腾同学,他现在调任婺源一中的校长,原来是婺源四中的校长,前年婺源同学聚会,我们全班师生去过婺源四中,那所学校是新近建成的,相当大又有徽亅气质,相信是个教书育人的好地方,他能够担任这样一所学校的领导,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也是母校和老师们的功劳。江洪流同学,我们都叫他江博士,现在是南昌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他从事有机合成方面的科研教学和工作。就在前几天,他在微信群里也谈到,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是与母校浓厚的学习和文化氛围,以及有机化学的两位老师的教诲分不开的,并发自内心地感激母校,感激的老师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正是在这些名师们的辛勤工作下,化学专业现在成为母校特色专业之一,俨然是母校的一张名片。我们作为校友,更作为化学系的一分子,感到无尚荣光和自豪。</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师范院校是教育事业的“母机”,母校几十年来,对上饶及周边地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走到那所中学,师专或师院科班出身的老师占多数,承担着重要的领导,教育或教学工作。每年越来越多的全国各地莘莘学子慕名而来,报考母校,要在这个从红色土地上矗立起来的师范高等学府深造学习,又几年之后,毕业出去,在赣鄱大地,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生根、开花和结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母校有着浓重而辉煌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是母校各个时期的领导,老师和学子们创造的。我相信她会有更美好的未来。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前几年我曾去过一次母校,是带我的学生考试的,时间很短暂,只是在校园内外主要的地方走了一趟,感触到许多地方都不相认了。宽阔敞开的新校门代替了原来的旧校门,校园外,原来校门前的农田和公路成了志敏大道,商店和餐馆林立,大道上人来车往。校园内,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大大改观。我们原来住的寝室楼被新的宿舍楼替代了,原来偏踞东北角的化学楼现在成了校园的中心地带了,学校主楼后面有一块大的开阔地,这片开阔地,当年是我们吃饭、散心和课后打球运动的好去处,现在建有一幢教学新楼,活动的场地缩小了。记得原来化学楼与学生6号宿舍楼之间有一片废弃的田地,也建起了图书馆,图书馆的拟建好象在我们八六年毕业时就听说过。还有许多地方都有很大的变化了,总的来说,母校的校园是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美丽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日新月异变化的是母校的英姿,但一往深情的是我们校友对母校、对老师的初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丹心。在母校六十校庆庆典到来之际,我衷心祝愿母校越办越好,也祝母校的老师们身体健康,希望我们常回母校看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要感谢南昌的江洪流同学,婺源的洪斌永同学,广丰的郑康乐同学和谢老师,他们给我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 </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三化(2)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号833084 饶斌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