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前 言 </h3><h3><br></h3><h3>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九六八年五月,听从祖国召唤,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我和同校的二十九名同学一起奔赴祖国边疆,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整整工作生活了五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多少历尽沧桑的往事都变成了美好的回忆。但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和我的知青战友们日夜相处的兵团八年。</h3><h3> 一九六八年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的一年,也是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第一年。五十一团八连,是我和我的各大城市来的知青战友曾经一起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八年的兵团岁月,我们和当地人一起肩负着备战备荒、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使命。团结奋斗、历尽艰辛,这里的山山水水到处都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正是兵团当年难忘的岁月,才使各地 知青返城后相互的联系、探望、回访、聚会从未间断;正是兵团那种共同经历,那种特殊年代里艰苦生活的磨练,才使我们原本不曾相识的半大学生结成了最珍贵的一生一世的战友情缘。</h3><h3> 在兵团成立及知青下乡五十年之际,我把收集到的一些老照片编辑成册,留作永久的纪念。</h3><h3><br></h3><h3> 屯垦戍边忆当年,兵团岁月铭心间; 魂系八连五十载,战友情谊满心田。</h3><h3> 阔别不忘大荒情,农垦情结重如山; 弹指挥间几十载,似海深情永相连。</h3><h3><br></h3><h3><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忆当年屯垦戍边,青春热血芳华现。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黑龙江省荣军农场地处北大荒松嫩平原富饶美丽的老莱河畔,是1949年在省荣军管理处组织领导下,由大批在战场上负伤的荣誉军人为减轻国家负担.支援前线而创建的。</font></h3> <h3> 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经历了几代人七十来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荣军农场已经成为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农场群中的重要成员,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h3> <h3> 在这片神奇的沃土上,继老垦荒者之后,曾有大批的知青来到这里。他们带来了新知识,带来了城市文明,他们把自己最美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片黑土地。他们和那些老荣军、老垦荒者一起,用生命和热血铸造了光辉永存的北大荒精神。</h3> <h3> 1968年是大批知青开始上山下乡的第一年,也是兵团组建的一年。八连,是五十一团的一个最普通的连队,这里是我和我的来自各大城市的知青战友们曾经一起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这里是我们走上社会的第一站,这里留下了我们的青春,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也使我们结下了一生一世的战友情缘。</h3> <h3> 1968年 ,为巩固国防,建设边疆,按照毛主席6月18日的批示开始在黑龙江垦区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归沈阳军区直接管辖。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结束了文革初期给垦区造成的混乱局面,使垦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图为团里首长在政委刘树山主持下研究工作。</h3> <h3>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那个时代发出的最强音。</h3> <h3> 听从祖国招唤,"屯垦戍边、反帝反修、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地处中国东北大门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我们这些从小有着参军梦想的青年学生最为向往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从1968年至1974年,仅五十一团就有各大城市来的知青近4000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从1968年第一批知青到来开始,短短几年八连接收知青260多人 ,超过了连队原来职工的总数。从连队的副职干部、司务长、各排的正副排长到连队的文书、学校的老师,许多关键或重要岗位都有知青。1969年为适应战备需要以知青为主体成立的武装分队的战士,也都是连队各方面的骨干。知青已成为连队各方面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这是1972年部分小分队战士在漠河修国防公路时的合影。</h3> <h3> 这是建场初期的马架子房。知青下乡时连队只有四栋小四户的砖房,办公场所及家属住宅大部分是土房和马架子。从这里不难看出当年创业的艰辛。</h3> <h3> 解放军是一所大学校。兵团半军事化的管理,训练,培养了我们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年轻时最难得的收获吧!</h3> <h3> 大部分是知青的八连武装排是五十一团最为过硬的武装小分队,在团里举行的几次军事会操中,曾连续四年夺得团体第一的好成绩。1979年被农垦总局评为先进武装排,主抓武装的副连长荣立三等功。</h3> <h3> 刻苦训练,听从祖国召唤,随时准备打击一切敢于来犯之敌。</h3> <h3> 参加团里组织的武装分队武装拉练。</h3> <h3> 知青们军事训练是能手,生产劳动是好汉。机务排是连队生产建设的主力,是青年人都想去的地方。几年里连队有二十多个知青上了机车。亲手驾驶着东方红拖拉机耕耘在肥沃的黑土地上,当时我们的心里真是充满了骄傲和自豪。</h3> <h3><font color="#010101"> 东方红拖拉机牵引着一组三台中耕机在大豆地里作业。</font></h3> <h3> 金色的麦海,往复作业的康拜因,穿梭在地里的接粮车,行成了一幅壮观的画卷。"龙口夺粮,让丰收的小麦颗粒归仓",是当年兵团战士最响亮的口号。</h3> <h3> 几天时间上千吨小麦集中入场,必须及时处理。知青们和当地职工一起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连续做战的精神,日夜奋战在麦场。挑灯夜战是常事。</h3> <h3> 抢在雷雨之前。</h3> <h3> 入库、 作囤,二百斤的麻袋我们扛在肩上。</h3> <h3><font color="#010101"> 扬场,灌袋,捡斤,装车,作囤,麦场上交和存储的每一吨粮食都渗透着我们的汗水。</font></h3> <h3> 一九六九年,正是麦收季节农场遇到了几十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连队机车根本下不了地,全连人手拿镰刀日夜战斗在田间。这也是当年下乡的北京知青战友在农场最难忘的第一堂课吧。</h3> <h3> 一九六九年抗灾中,在全连干部、战士的共同努力下,连队灾害损失大为降低。团里也有个别连队小地块直到下雪还没收完。噢,当年发芽小麦面粉蒸的馒头可没少吃啊!</h3> <h3> "早晨两点半,晚上看不见,烟筒站岗锁头把门"。六九年洪涝使连队无法进行秋整地,造成了连续几年的严重草荒,那时没有灭草药剂,除机械外主要靠人工会战。可以说块块地里都有我们流下的汗水啊。</h3> <h3> 劳动间隙在田间地头读报学习,这也是当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呀!</h3> <h3> 哪里有年轻人,哪里就有欢笑,哪里就充满朝气。兵团的几年是知青相对集中的几年,也是连队文化体育活动最为活跃的几年。这是1969年由部分知青自发组织的业余小乐队。</h3> <h3> 这是1974年参加五十一团文娱汇演获奖的八连演出队。</h3> <h3> 当年的八连女篮。</h3> <h3> 拼搏。</h3> <h3> 1976年根据形势的发展撤销了兵团建制,恢复农垦体制。兵团八年是黑龙江垦区发展的重要阶段。八年时间,五十一团新建了毛紡厂、造纸厂、砖瓦厂,扩建了修造厂、汽车连、工程连、粮油加工厂,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农业发展体系。团部建起了俱乐部、商店、水塔,基层连队百分之八十职工住进了砖瓦房,生产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如果说北大荒的历史是一部浑厚悲壮的交响曲,兵团是其中绝不可或缺的乐章。</h3> <h3> 八年的时间,是兵团这所大学校培养造就了知青不惧任何困难、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思想品格,这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收获。在这八年里,知青战友们也把大城市的思想文化、发展理念带到了兵团,留在了垦区,这是留在北大荒这片黑土地上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h3> <h3> 二.离别不忘大荒情,农垦情结重如山。 </h3><h3>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绝大多数知青都已回到原来城市,我是留在八连仅有的几个知青中的一个。返城的知青战友没有忘记曾经生活战斗过的第二故乡,时时刻刻关心着这里的发展建设。近四十年八连就有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的近百名战友回访农场。</h3> <h3><font color="#010101"> 1998年,为纪念知青下乡三十周年,各大城市大批知青回访荣军农场。这是董其庄、曹如兰、杨万仁等天津、上海、齐齐哈尔回访战友在连队办公楼大门前合影留念。</font></h3> <h3> 1999年,赵长云、王一民、孙家建回八连,这是北京知青第一次几人合伙回访第二故乡。1993年至2008年我和农场其他领导几次到北京搞产品展销或联系其他业务,在农业部的长云及北京的其他战友都给了大力支持和帮助。这是他们回访时在八连八号地正在作业的割晒机前留影。</h3> <h3> 2009年,北京战友王金树、曲爱民、马秀云回访第二故乡。这是八连正在三号地收获小麦的连队领导和机务排的工人列队欢迎回访知青。</h3> <h3> 这是王金树、马秀云、曲爱民在农场场部同连队的几位老同志张金城、范存发、刘道玉、关荣庆、王广志一起合影留念。</h3><h3><br></h3><h3><br></h3> <h3> 2013年,上海曹妙发,姚忠平,蔡耀庆,徐顺章,韩国荣,栗富海等携家人回访第二故乡。这是战友们走下火车第一时间在九三车站拍照留念。</h3> <h3> 2014年,尹君和,张杰夫妇回到农场,在九三植物园遇到了已九十多岁的八连老连长卢长福。这是在植物园内的合影,中间是老连长卢长福和连队老职工任百功。</h3> <h3> 2016年,在董其宁的组织下,天津、上海、哈尔滨、齐齐哈尔的部分战友回农场,八连老连长已退休的原九三管理局副局长王景玉及连队部分老职工和战友们一起合影留念。</h3> <h3> 天津老战友,1968年下乡的连队卫生员徐玉彩这次专门带来了小孙子,让他看看奶奶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这是在农场场史园荷花池边留影。</h3> <h3> 在九三莱河小区水上公园的九三纪念碑前合影留念,董其宁在后面抱着的我的小孙女高兴的叫起来了!</h3> <h3> 三.回首环顾四十载,战友心心永相连</h3><h3> 岁月如梭,一晃大批知青返城已经四十多年,但战友之间的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却显得更加深沉、纯厚。</h3><h3> 2014年我和妻子带着孙女在潍坊,被上海知青邀请去了上海。回潍坊后又和付公民夫妇一起去了天津、北京。这是我外出与战友们相聚最多的一年。战友们的深情厚谊让我刻骨铭心。</h3> <h3> 在上海我一直住在尹君和张杰家,姚忠平、洪伟、李惠达还抢时间在家里宴请了我。这是在姚忠平家里,嫂夫人拿出了最好的手艺招待大家,战友们举杯畅饮,其乐融融,多像亲密无间的一家兄弟姐妹啊!</h3> <h3> 在上海,知青战友还专门按排陪我去浙江彩虹谷旅游。这里满山翠竹,瀑布飞溅,溪水潺潺,使我着实领略了一番江南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h3> <h3> 到天津,邵民和大哥和董其宁直接把我们接到了按排好了食宿的其宁家。老马在家里早已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h3> <h3> 这是在邵民和家里,中间穿蓝色带花衣服的是邵民和家嫂夫人。</h3> <h3> 这是在马志学、徐景云家里。</h3> <h3> 其庄、民和、其宁、家敬、老马、玉彩又陪我们去了塘沽。这是和塘沽战友们在一起聚会时的留影。</h3> <h3> 知青返城后,北京是我和战友们相聚最多的地方,每一次我都被大家的深情厚谊所深深感动。这次我们当年的领导,连队副指导员王金树又按排我家来的三人和付公民夫妇游览了长城。</h3> <h3> 2015年九月十九日在董其庄、邵民和、赵力、董其宁、徐玉彩等这些天津战友们的全力努力和认真周到的安排下,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下乡到八连的知青一百四十多人在天津平津战役纪念馆聚齐,抒发情怀,再续友情。这一刻一百四十颗心又一次紧紧的拥抱在一起,刻骨铭心,终生难忘。</h3> <h3> 这是八连知青大批返城四十多年后的一次参加人数最多,人员最全的盛会 ,天津的战友们为这次聚会付出了最辛勤的劳动,让所有到会的知青战友非常感动。</h3> <h3> 这是六九年刚组织武装小分队时的几个老兵。从左到右是当时的三班长张家敬、副排长姚忠平、二班长杨万仁、一班长付永胜,他们又一次在这里相聚了。可惜老排长郑龙燮在大连家里有事没来。</h3> <h3> 移居国外的几位齐市下乡的朝鲜族战友专门从韩国赶回来参加了聚会。中间是从韩国回来的金龙文。</h3> <h3> 在天津其间,赵力大哥还在旅游山庄洗浴中心盛情招待了大家,战友情深似海,令人难以忘怀。这是赵力兄妹和梁炜。</h3> <h3> 说不完的心里话,叙不完的战友情。</h3> <h3> 四十多年的期盼,四十多年的向往。这是一次回忆往昔,传承未来,再续友情的空前盛会。战友们在一起谈起了八连这个永远难忘的第二故乡,说起了回城后各自的生活历程,叙述着不尽的思念之情。虽是几天的欢聚,却似盛大节日。它应该是我们这个知青群体经历的又一个里程碑,它将永远深深的留在战友们心中。</h3> <h3> 退休后我一直生活在哈尔滨,这几年同哈市知青战友聚会就成了经常的事。</h3> <h3><font color="#010101"> 二0一六年全国劳动模范,当年和知青一起在八连工作过的农场种子公司经理李恩瑞来哈尔滨,同在哈尔滨居住的原八连老领导现已退休的九三管局副局长王炳元及哈市知青战友一起合影留念。</font></h3> <h3> 二0一六年李恩瑞来哈时参加聚会的哈尔滨女知青。她们之中有的曾是当年连队领导,有的是连队第一批也是唯一一批女拖拉机手。虽然早已年过花甲,风采依然如旧。</h3> <h3> 2018年董其宁、马秀芬来哈尔滨,在中东铁路公园大桥上我用手机拍下了这张纪念照。</h3> <h3> 四.荣华再现黑土地,继往开来谱新篇。</h3><h3> </h3><h3> 在知青离开农场这四十多年里,农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84年按照中央对农垦改革的要求开始取消工资制,实行土地承包,兴办家庭农场。进入二十一世纪农业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机设备全面更新,科学种田水平全面提升。这是现代化的大机群在田间作业。</h3> <h3> 农场原有的毛紡厂、粮油加工厂、砖瓦厂、汽车连、工程连在改革过程中或改制,或解体已不复存在,九三油脂厂、完达山乳业集团的九三分公司、九三薯业集团公司正在垦区发挥着龙头作用。现在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已成为农场的支柱产业。这是农场建起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厂。</h3> <h3> 按照国家的土地整理规划,农场基层除原二连十连外都已拆迁恢复耕地。八连在原址建起了现代化的粮食处理中心,同时办起了特色养殖场。</h3> <h3> 连队的职工除几户搬到十连,大部分都搬到场部或管理局。这是农场2003年建起的居民小区。</h3> <h3> 农场场部的职工住宅楼。</h3> <h3><font color="#010101"> 九三管理局在老莱河畔兴建的莱河小镇,是九三城镇化建设的新亮点。</font></h3> <h3> 四十多年来农场的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职工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当地当年和我们一样的少男少女也都退了休。扭扭秧歌跳跳舞,在一起聊聊天这是他们的主要事啦!</h3> <h3><font color="#010101"> 五十年过去了。环顾这繁花似锦的田野,每一片土地都有知青的汗水,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这壮观美丽的画卷里同样蕴含着知青战友们留在黑土地上的聪明才智,也是我们四十多年前追求的希望和梦想啊!</font></h3> <h3> 五十多年过去了,垦区又迎来了新的一轮改革。但无论这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黑土地将永远不会忘记一代知青曾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里,他们不仅为垦区当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也给这里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知青们的无尝奉献将永远载入垦区发展的历史史册。战友们,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