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1963年6月1日驾机起义的台湾飞行员徐廷泽与十二航校三团一大队飞行学员工作照。中为时任三团副团长的徐廷泽。前面的都是帅哥。作者在后面,看不太清楚。</h5><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j9c7hz4"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我的母校十二航空学校,你怎么啦? 作者 岸柳</a></h3> <h1><b><font color="#ed2308"> 亲爱的战友,你在哪里?</font></b><br></h1><h3> ——为空军原十二航空学校部分学员合肥聚会而作</h3> <div><b style="font-size: 16px;"> 作者 江纪达</b></div> <h1><b>多少年了,</b><b><br></b></h1><h1><b>情总是横在心底,<br>梦总是那样神奇,<br>总觉得我们永远在一起。<br> <br>东边依然是传奇的太行,<br>西边仍然是英雄的吕梁。<br>曾经的青春在中间隆隆地流过,<br>在古城的怀里,<br>像一丝不挂的记忆。</b></h1> <h3> 1971年4月,学员一中队在延安进行政治野营半个多月后的合影。</h3> <h3> 1970年冬天,十二航校预科大队飞行学员在大寨大队接受政治教育。全中队与大寨大队党支部成员合影留念。</h3> <h1><b>冰冷的鱼塘有你的美丽,<br>北风的奏鸣为你洗礼;<br>秧田里的比试让你初显身手,<br>畅甜的笑声仍流淌着大气。<br>谷场,午夜的灯火默默地鼓励,<br>稚嫩的脸上仍挂着汗的歉意。</b></h1> <h3>1970年10月,这是在刘胡兰烈士纪念馆中刘胡兰烈士塑像前的合影。</h3> <h5> 1971年春,政治野营到达延安,学员一中队五班在张思德墓前的合影。后排中为一中队指导员郭先水。</h5> <h5> 十二航校学员一中队时合影。后排左为副区队长贺岳兴、李明军,前排左为作者本人、王效祥。</h5><p><br></p> <h1><b>汾水哺育过的你,<br>——我的兄弟,你在哪里?<br>蓝天练过翅的你和他<br>——我的同学,你们在哪里?<br>大槐树下走出来的你们<br>——我的战友,你们到底在哪里?<br><br></b></h1><h1></h1><h1><b>砖场上,烈阳如火的质疑;</b></h1><h1><b>地道中,厘米必争的战役;<br></b><b>球场里,灵活多变的技艺;<br></b><b>蓝天上,叱咤风云的身躯;<br></b><b>那激情、那勇气、那昂扬,<br></b><b>你还能记起,是否忘记?</b></h1><div><br></div> <h5><font color="#010101"> 学员一中队五班学员王金玉特别能吃苦,后因身体原因停飞。这是在“七大”会场前的留影。</font></h5> <h5> 1970年去刘胡兰故乡接受英雄主义教育时,在刘胡兰列士纪念馆刘胡兰雕像前合影。左起副区队长施宝龙、杨玉楼、副区队长贺岳新。</h5> <h5> 几位同学在二团广播室前看橱窗时的合影。左起耿玉高(已离世)、姚能才、作者、周文斌、李柏生。</h5> <h1><b>亲爱的兄弟,你在哪里?<br>教室里,理论知识让你大伤脑筋,<br>你自知没有“聪明”的基因和脑体,<br>你思考时的形象特具英雄的魅力,<br>你深知改变“命运”靠勤奋和自立。<br><br></b></h1><h1></h1><h1><b>睡前,你“放映课堂”,</b></h1><h1><b>延长文化的短臂。</b></h1><h1><b>休息时,手抱书本,<br></b><b>心却驰骋在蓝天白云里。<br></b><b>地面苦练、空中精飞是你的誓言,<br></b><b>笨鸟先飞、笨鸟苦飞是你的自律。</b></h1><div><br></div> <h5> 在十二航校二团学习飞行时,作者与同学姚能才的合影。</h5> <h5> 作者的初级教练机飞行教员李大顺(已离世),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北戴河疗养时的留影。</h5> <h5> 这是作者与同一教学小组的同学耿玉高、飞行教员李大顺的合影。</h5> <h1><b>一别,几十年了,<br>我日思夜想的战友啊,<br>你生活得还好吗?<br>历史不长,人生太短,<br>沧海桑田,鬓发白矣 。<br>你的声音,让我听起来总是着迷,<br>相互拥抱,让我们觉得特别亲昵。</b></h1> <h5> 一起进航校、同一学员中队、同为飞行一中队的费明昌教员。他先于我们两期飞行,后留下当飞行教员。人称小干部。这是他第二次入军校。我们入航校上衣是两个口袋,战士服装。他是四个口袋,干部服装,加上长得年轻。教员们给他起了个非常文雅的外号:小干部。</h5> <h5> 三团学飞米格—15时,作者与其飞行教员卓孔雷合影。左为教员。</h5> <h5> 临毕业前,作者与一大队四中队多才多艺的飞行教员刘全胜的合影。</h5> <h1><b>我明白了,<br>“上帝”分发“命运”并不公平。<br>让许多兄弟空怀蓝天梦呓,<br>这是人生中的遗憾和缝隙,<br>你没有捧着失望悲泣。<br>于是重筑梦想,<br>奔向同一目标。</b></h1><h1><h1><b>你为霞光添彩,</b></h1><b>我为蓝天奔袭。<br><br><br></b></h1><h1></h1><h1><b>我更明白,</b></h1><h1><b>你是战士,你是尖兵,<br></b><b>绝不向命运讨乞。<br></b><b>我的兄弟——你,<br></b><b>恪尽职守,各尽所能,<br></b><b>用新时代的豪笔,<br></b><b>书写人生辉煌的主题。</b></h1> <h5> 1969年底——1970年初在校政治部编辑《战地快报》时,作者与三位同学的合影。后排左一为陈新民(停飞学员)、作者。前排左为叶怀金和战友王正高,后任预科大队体育教员。叶怀金后来毕业于导弹学院,一生从事教育工作。</h5> <h3> 毕业前几个月,几位同学与学员一中队的几位干部的合影。后排左一为同学耿玉高、学员一中队指导员郭先水、作者。前排左一为同学周文斌、肖连昌、朱才焕。</h3> <h1><b>亲爱的同学,我真诚的战友,<br>我爱你、想你、寻你,<br>梦里呼唤着你。<br>岁月可以漂白一切,<br>却漂不去壮阔的人生,<br>漂不去你那英俊的身影,<br>更漂不去思念你的情意。</b></h1> <h3> 三位同学,左一作者、中间者雷本新、右吴子孝。雷本新已牺牲41年。</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5年5月毕业后,在西安兴庆公园与吴子孝的合影。</font></h3> <h1><b><br>亲爱的同学,我生死与共的战友,<br>请你告诉我,你在哪里?<br>你是否正伴着白云驰骋,<br>你是否继续奋斗在征程?<br>是守护着孙辈绕膝,<br>还是唱着养生歌诀,<br>心宽、体健、神怡?<br><br></b></h1><h1></h1><h1><b>亲爱的战友,我的同学,</b></h1><h1><b>你在哪里?<br>寻寻觅觅,凄凄戚戚。<br>你聆听到我的呼唤了吗?<br>你联通到我的思念了吗?<br>你搜索到我的寻觅了吗?<br>猛然,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br>在你、在他、在我的心里!<br> <br> 20180415改毕</b></h1> <h5> 1975年初,作者在12航校三团时的留影。</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