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有人总把李白和苏轼放在一起比较,我总认为,李白太过于清高,更有些狂妄,似乎有些虚无缥缈;又有人把杜甫和苏轼进行比较,我却觉得,杜甫太过于现实,甚至有些无奈,更没有诗和远方。苏东坡则活在现实和浪漫之间,虽人生浮沉起落,却活得淡然如水,唯美如花。</h3> <h3> 苏轼的一生,美在少有才气。还记得当年那一次赴京科考吗?就在那一次成就了“苏门三学士”的壮举。那一年,苏轼刚愈加冠之年。当时的主考官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子,副考官是诗坛宿将梅直讲。当时正锐意推崇诗文创新,苏轼科考文章一出,那尖锐犀利的观点,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考官们震动了。当时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h3><h3>苏轼的这篇论文获得主考官欧阳子的赏识,却因此也制造了一起“乌龙”事件。因为欧阳修认为,如此绝妙之文必出自自己弟子曾巩之手,为了避嫌,就给了这篇文章的作者第二名。这篇文中所述:“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其文,又不知文之所出。及苏轼谒谢,便以此问轼,苏轼答曰:“好文,不问出处;英雄,不问出身”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苏轼将来在文学造诣上不可限量。</h3><h3> 的确,后来苏轼每每文章一出,整个京城争相传阅,这也成了京城曼妙一景,也是流传后世的不朽佳话。</h3><h3> 可以说,苏轼在文学创作上很快就超越了自己的恩师欧阳子,并独树一帜。于诗,浑然天成,自然成趣。“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于词,或豪放,或婉约,豪放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婉约成“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于文,“唐宋八大家”就是最好的佐证,其文风如闲庭信步,洋洋洒洒,动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静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不仅文笔了得,而且在书法等方面也成就不凡。</h3><h3> 还是引用王国维大师对他的评价吧!“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h3><h3> </h3> <h3> 苏轼的一生,美在生之怡然。有人说,生活有许多解不开的结,那么就把这些结拧成美丽的花。苏轼就是能把生活拧成花一般的人。</h3><h3> 苏轼好美食。想当年,苏轼初到黄州就写下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美味诗句。对苏轼而言,美食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能提升一个人的审美的层面,并能给予人精神享受。因此,苏轼一边享受美食,一边将美食入诗入词入文,成了后世以此为据的食谱。一时间,东坡羹、东坡鱼、东坡肘子也就成了某一地域的传统名吃,《猪肉颂》《东坡羹颂》《二红饭》也便成了名吃招牌。广而告之,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其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h3><h3> 苏轼乐交友。记得那次泛舟赤壁,欢乐三人行,左有黄庭坚鲁直,右有金山寺的和尚佛印,佛印打坐正酣,苏黄讨论正浓,好一幅“大苏泛赤壁”的场景图画。</h3><h3> 生活中,苏轼与鲁直、佛印来往甚密。关于他们之间,有许多轶事被后世传为友谊佳话。</h3><h3> 一次,苏轼与佛印打坐参悟,一向老实的佛印总是苏轼的戏谑对象,这一回,两个人对视而坐,苏轼打趣道:“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回到家里的苏轼难掩兴奋,得意洋洋地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苏小妹却冷笑着对哥哥说:“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吗?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人家心中驻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会有些什么吧!”此时的苏轼才恍然大悟。</h3><h3> 有一天,苏轼和鲁直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要避着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点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旱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着来打扰诸位?”</h3><h3> 苏轼交友,上可及将相,下可抵庶民,或一卷诗书,一盘棋弈,抑或一壶老酒。</h3><h3> 苏轼勤于作。苏轼一生勤勉,无论为官为民,不管或沉或浮。当年贬谪黄州,那是他一生最淡然的岁月,雪堂植竹,厅前观雨,这些都比不上东坡种田让他神情气爽,身心愉悦。</h3><h3> 还记得他的那首诗吗?</h3><h3><i>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br></i><i>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br></i> 尽管他当时政治处境险恶,生活条件困苦,但他仍能泰然处之,仍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并敢于向生活挑战,表现出一种不畏艰难的坚毅精神,这才是他生活快乐的真谛。.</h3> <h3> 苏轼一生,美在挫而弥坚。与屈大夫相似,苏轼一生几多沉浮,所不同的是,在每每落魄之时,他都表现出异常的坚韧、豁达和乐观。“乌台诗案”巨大的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他最终虽免于死罪,却第一次以贬谪身份赴任黄州,任团练副这一闲职。“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身处逆境,仍以豁达乐观的胸怀积极面对,此所谓真丈夫。正如他在《定风波》中写到:</h3><h3> <i>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i></h3><h3><i>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i></h3><h3> 苏轼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世情怀。全词即景生情,寄寓着苏轼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并为之动容。 </h3><h3>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困境中的苏东坡尤如一棵青竹发出“食可无肉,居不可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感慨,学习竹石般的品质,风雨无阻,挫而弥坚。最难忘其游览赤壁时的一语豪情:</h3><h3> <i>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i></h3><h3><i>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i></h3><h3> 苏轼借怀古一抒真情,意境可谓开阔博大,感慨却很隐忍深沉。一个人可以身死,却不可苟且,一个人可以亡身,却不可魂灭。</h3> <h3> 苏轼一生,美在情亦永恒。东坡为人仗义,颇重情感,无论兄弟的手足深情,还是夫妻的生死爱恋,无不令后人啧啧称道。</h3><h3> 《水调歌头》就是一首寄寓亲情的传世之作:</h3><h3> <i>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i></h3><h3><i>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h3><h3> 苏轼借月怀人,思念远方的弟弟子由,并由此发出人生聚散离合,世事难料的感慨,劝勉人们珍惜那份曾经的美好,并永世快乐安康。世上有一种情感无法更改,那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br> 关于爱情,一生曾追随苏轼的有三个女子,第一个为生死爱人王弗,才貌俱佳,知书达礼,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在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病逝。十年后,苏轼为亡妻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记梦》:<br> <i>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i> <br>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也是其患难爱人。她陪伴苏轼人生最重要的25年,从乌台诗案,到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br>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可谓其红颜知己,苏轼曾为其作《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抺总相宜”就是对朝云的最美写照。但不幸的是,朝云扶正后的第十一年,也先于苏轼病逝。<br> 情真真,意切切,难怪苏轼会发出“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人生感慨,这也分明道出了苏轼情感世界的那一份凄清,那一份美丽。<br> 人世浮沉多起落,平生最美苏东坡。</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