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勇往直前——记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未来新样态课堂学术研讨活动

💃🏻

<h3>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2016年国家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部长陈宝生喊出"课堂革命"的号召,浙江省教育厅适时推出了"未来课堂"项目。江南作为滨江区一所体量庞大的实验学校,理应勇立潮头,站在课改前沿,打造未来新样态课堂。那么未来新样态课堂究竟是什么?老师们该如何做呢?</h3><h3>&nbsp; 4月19日16:15,在教学发展服务中心和学术研究服务中心的筹划下,江南实验学校行政楼4楼会议室群英荟萃,共同召开"未来新样态课堂"学术研讨活动。会议在邹杭琳老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陈建华副校长、张钰平副校长,小学教学发展服务中心沈颉老师、官晓辉老师、林天才老师、刘晓敏老师,学术研究服务中心蔡文艺老师,三位名师工作室导师孙佳老师、吴丽芳老师、钱金金老师及其成员,全体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翠竹研修班全体成员以及杭师大见习生共计100余人参与本次研讨活动。</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未来已来,汲取革新</h1><h3> 对于未来课堂,诸多疑惑在心中,可谓"思不解难理透,抓耳挠腮心难受。"研讨活动开始,由学术研究服务中心的蔡文艺老师率先为我们带来《未来新样态课堂的内涵解读与可能路径》专题解读,期望达到&quot;抛砖引玉&quot;的目的。</h3><h3> 蔡老师围绕三个主要问题展开论述:为什么要进行未来课堂变革?可能性如何?路径何在?</h3> <h3>  为什么要进行未来课堂变革?工厂模式的学校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能力发展、重视个性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我们所处于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为未来课堂的建设提供了诸多可能性。同时,学校、教师和学生也具备迎接变化的可能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呢?蔡老师认为:聚焦课堂改革,其实是永恒的话题。根据我校的现实情况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蔡老师指出不同的改革路径:</h3><h3> 其一,聚焦新技术、新媒体参与下的未来课堂建设(如白板、PAD、VR、APP等)。如何让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哪些新型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方式能够为我们所用?这些学习方式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如何真正体现"以生为本"?</h3> <h3>  其二,聚焦学习科学支持下的未来课堂建设。技术的革新是为了方便人类,但我们不能反过来被技术限制。实际上,当今世界,学习科学的发展亦是日新月异的,如果我们运用好这些学习理论,同样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科学、更加高效。</h3> <h3>  其三,课堂是一个综合体,课堂改革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quot;学教方式&quot;这个核心而外,还包含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课堂环境的设计、师生关系的重构等。每个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h3> <h3>  最后,蔡老师根据教师们的普遍疑惑,重申了几点原则:未来课堂不是与传统(现代)课堂相对立的;未来课堂并非遥不可及的;未来课堂一定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技术是工具与辅助。蔡老师强调:"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但是新路是要靠勇气和魄力去趟出来的,我们要知道这种变化、接纳这种变化、适应并挑战这种变化。"</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勇于改革,直面未来</h1><h3> 未来课堂与传统课堂并非水火不容,对我们来说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在我们学校,已经开展了许多有关未来课堂的探索和尝试,如"学习金字塔"理论、翻转课堂、平板教学、"跨界"教学、协同教学、智慧作业等,各教研组也积极开展了未来课堂的组内研修学习。蔡老师的专题讲座分享之后。数学教研组、孙佳名师工作室、综合信息教研组、英语教研组逐一上台进行"未来新样态课堂"的学习体会和实践动向专题分享。</h3> <h3>  小学低段数学组的余莹老师率先分享《我们心中的"新样态"课堂》,她指出课堂应由曾经的"知道型"课堂转变为了如今的"经历型"课堂,认为未来课堂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多样性、有人性、有温度。引导学生们在体验中 "学会学习",在学习经历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建立自信,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新样态"课堂并不表示我们要摒弃传统,并不是否定"原样态",而是形成"以生为本"的"多样态",教无定法,不管怎么变,都逃不出"以生为本"的核心。在新样态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接触和互动应像自己的家一样,是亲切的、可及的、温暖的。"有温度"意在营造一种关爱的、亲切的、友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发展空间。"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余老师将此语寄送在座的各位。</h3> <h3>  孙佳老师则分享了《学习空间重构未来新样态课堂的思考》,她指出未来学习空间可能是这样的:</h3><h3> 灵活便捷,易于重组布局;</h3><h3> 模糊边界,打造功能联动;</h3><h3> 突破时空,支持混合学习。</h3><h3> 孙老师认为,未来高品质的学习空间应该是既兼顾传统,又体现现代;既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既尊重个体,又鼓励协作;既突出科学性,又具有人文性。</h3><h3> 孙老师说:"用执着的情感去面对现实的工作,做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幸福地行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敢于去想,更要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h3> <h3>  余莹老师、孙佳老师在主题分享之后都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即将在五月份展示的未来新样态课例初步设计。之后谢幼杰老师代表小学高段数学组汇报了他们的课例研究和展示课设想,赢得了教师们的热烈反响。</h3> <h3>  紧随其后,马颖超老师围绕"主题活动式的开展、整合学科式的教学、自主评价式的学习"三方面作《主题·整合·自主》教研组建设与未来课堂设计分享。</h3> <h3>  英语教研组长冯丽娜老师分享了英语组内借助&quot;口语100&quot;进行高效、精细化的英语口语训练和作业设计,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兴趣。面对新技术与课堂教学如何融合的问题,英语组认为:"以课堂为出发点,筛选新技术,让其为我所用,坚守原则,保持教育定力,不断摸索前行。"</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抽丝剥茧,答疑解惑</h1><h3> 聆听学习了教研组大咖们的发言分享,最后是观点交流环节。翠竹班班委提前收集了老师们对未来新样态课堂的疑惑,筛选了几个具有典型代表的问题,邀请在座的教研组长进行答疑。</h3> <h3>  精彩的回答和独到的见解赢得翠竹们的阵阵掌声。</h3> <h3>  课堂改革之风吹遍中华大地,此刻恰是江南春意最浓之时。不知不觉研讨已接近尾声,澎湃的热血在我们心尖舞动。张钰平副校长听了老师们涌动的这场头脑风暴也颇为震撼,她坦言今日我们深入探讨的未来教育便是"授人以渔"在新时代变革中的最新诠释,姑且将此"渔"狭义的理解为鱼竿,如今这根鱼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那么作为捕鱼者的师者,我们自然要更新我们的捕鱼理念、捕鱼方法。<br /></h3> <h3>  一切改革的核心要素都是"人",变革首先是观念变革,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深度。让我们一起向着未来,勇往直前,一同谱写具有江南特色的新样态课堂篇章。</h3><h3>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摄影:张凯</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撰稿:袁李芳、洪岑楠</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审核:沈颉、蔡文艺、官晓辉</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2018年4月19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