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当人们惊喜花的芳香和绚丽时,我却看到了花下土地的静默与厚重——刘博</b></h1><h1><br></h1><h1><b>河道,一个极普通的关中村落。说它普通,是因为它和关中其它的村落一致,并无两样。河道又不普通,它有历史、有传说、有故事、出过许多历史名人。</b><br></h1><b><h1><b><br></b></h1></b><h1><b><br></b></h1><h1><b>一、河道村的由来</b></h1><h1><b><br></b></h1><h1><b>河道是我的家乡。我生于此、长于此、生活于此。四十多年的时光里,是这一方水土,养育了我,养育了我的先辈们。我多想俯下身来,深沉的亲吻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口水井,甚至村口的老槐树和石磨盘。它们让我魂牵梦绕,时时不忘。</b></h1><h1><b><br></b></h1><h1><b>河道地方,人多勤劳、良善、质朴、豁达。祖祖辈辈,天天下地,日日劳作。一日三餐,满足于一碗糁子,满足于一个白馍,满足于一碗然面,喝罢汤再上炕美美的窝一觉,这一天的日子就算过完了,幸福的过完了。</b></h1><h1></h1><h1><b><br></b></h1><h1><b>河道,位于武功县城东北二十公里处。地形由北向南倾斜,北高南地,东西略长,南北较窄,坡地平地相间,中部地势凹。河道按方位分为老堡子、大堡子、上河道、刘家、西坡、北场、西庄、庄子村、八王、李家窑、冯家庄、长兴村、田南村,共称河道十三村。广义上的河道包括如今的整个河道乡所有村庄,狭义上的河道仅为河道十三村。十三村人现常说自己是河道人,不提新村名。</b></h1><b><h1><b><br></b></h1></b><h1><b><br></b></h1><h1><b>河道地方,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适宜农作物生长。主产小麦玉米,小麦以小偃六号为最有名;经济作物以辣椒、大蒜、烤烟、棉花、苹果为主,今多种弥猴桃。早年,玉米皮编织(又叫辮地毯)大量出口国外,家家户户都在编织,增加了乡人的经济收入,致富了百姓。乡人善饲牛马驴猪羊鸡等,以养牛养猪为多。曾经有过河道公社翻砂厂、农具厂、建筑队,其中河道建筑队成就最大,现如今发展成了一家大型建筑公司,名扬三秦。</b></h1><h1><b><br></b></h1><h1><b>1933年,武功县二区治所设此;1940年河道大部分村庄归属长宁乡第7至10保。解放初,设立河道乡,治所河道村(今河大村);1956年3月,撤区并乡,河道为长宁乡辖区;1958年,设立河道公社,10月又归东风公社管辖,11月为长宁公社河道管区,治所河道大堡(今河大村);1961年,重新组建河道人民公社,1973年,河道公社治所由河道大堡迁往皇甫新村(今河道皇新村),仍用旧名,现在河道大堡子一直沿用河道旧名;1984年政社分设,建立河道乡人民政府;今为河道三农服务中心。</b></h1><h1><br></h1><div><b><br></b></div><b><h1><b><br></b></h1></b><h1><b>《武功县地名志》载:公元前200年,河道地方就有一古河流,此河由东北流向西南,后因河水干涸,人们在此处建村,故命河道村。至于,这条河叫什么名,什么时候断流,为何断流,已无从考证。但河道村肯定与河有关系,原因有下面几点:一、河道地方的地势特点极像河床,南北略短东西略长,中部凹陷。二、1967年,在河道村西南一公里处(今河大南滩村)的地层下,发现大量水生动物遗骨。三、河大村东头原有一古庙,河道人称此庙为上庙。此庙建在村城堡(村城毁于解放初)东北的高台上,而得名。上庙毁于文革初期,庙产殆尽不可寻,但庙内存有一方碑,碑上文字名为《显圣宫竞议捐地记》,碑文载:显圣宫者,司浪尊神之所妥也,宫何以显圣名?胜国之末流贼逢起,里人审其地高峻,筑城堑可倚为金汤,因堡而寓焉。一夕,贼攻城急甚,忽闻城上有金鸣马嘶之声。众视之像貌奇伟,若天神也,贼遂惊去。众曰:此尊神显圣所致,后因匾其宫曰:显圣宫,......。</b></h1><h1><b>此碑立碑时间为道光二十年(公元1844年),碑文为翰林膳生焦囗囗所撰写。</b></h1><h1><b><br></b></h1><h1><b>这段碑文最起码说明了三个问题,</b></h1><h1><b>一、上庙是俗称,上庙本来的名字应叫“显圣宫”,这个叫法开始于明末,以前的宫名不可知。</b></h1><h1><b>二、上庙内所奉神仙为司浪神。司浪神又叫波神或涛神,是恶神。南方人多把司浪神庙建在江河边,以保佑渔民渔船安全。由此可见,古时河道人供奉司浪神,可能也是为了保佑渔民渔船安全,那么此地有河,就属当然了。</b></h1><h1><b>三、此碑文纠正了河道人一个错误的认识。大多数河道人认为上庙里供奉的是“四郎”或“侍郎”,有人还说是三国时期的魏延。其实,上庙里供奉的就是司浪神,司浪谐音四郎或侍郎,人们一讹传讹,最后就成了现在的叫法了。那么,司浪神究竟是谁?司浪神就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将伍子胥。当年,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谏言,放走了越王勾践,伍子胥力谏吴王,却被杀。死前,伍子胥有交待,死后让人将他的双眼挖出,放在城墙之上,他要亲眼看着吴国灭亡。伍子胥被吴王杀害后,尸体被抛到江里,从此伍子胥翻江倒海,倾覆了许多渔船伤了许多性命,所以人们便在江河边,立祠建庙祭祀,以求平安。伍子胥又叫伍员,伍员又谐音魏延,河道人又一讹传讹,把伍员叫成了魏延。</b></h1><h1><b><br></b></h1><h1><b>根据以上的看法判断,河道地方古时有河的可能性大。</b></h1><h1><b>何时谁最先在河道建村呢?请看下面的文字。</b><br></h1><h1><b><br></b></h1><h1><b>《武功县志》载《唐书》一段文字里,提到一个历史人物刘文静。</b><b>刘文静,字肇仁,自言系出彭城,世居京兆武功。</b></h1><h1><b><br></b></h1><h1><b>刘文静是初唐名相。隋末,刘文静和秦王李世民设计,促使李渊在太原起义反隋,最后才建立了李家王朝——唐。</b></h1><h1><b><br></b></h1><h1><b>按理说,刘文静居功奇伟,可封王封侯,李渊称帝后,却疏远了刘文静。刘文静和裴寂交好,后来俩人关系恶化,裴寂常在李渊面前说刘文静的坏话,后来裴寂揭发刘文静要谋反,李渊趁机就杀了刘文静及家人,并抄没家产。后来,秦王李世民登基继位坐上了九龙椅,成了后来的唐太宗。在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感念刘文静恩德,不仅恢复了刘文静的鲁国公的爵位,又按照汉制在辅京武功东北的台塬上(今河道三冢村),为刘文静重修坟冢,冢大如小山(三座大冢后毁于文化革命中,今不可寻其迹)。从此后,刘文静后人和族人便聚集冢下,为其守墓,慢慢的就形成现今的河道老堡子,刘家,河大东头刘姓户,这可能就是河道村的由来。如今福建浦城有一支刘文静的后裔,存有刘姓族谱和鲁国公画像。上面的文字仅是对河道村由来的一种较合理的推测而已,但还有一种较合理的推测。史书记载,刘文静自言系出彭城。彭城是何地?彭城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徐州市。当初,刘邦建都长安,就把老父亲从徐州接到长安来,可刘父终日闷闷不乐,刘邦问其故,原来是刘父思念故土所致。于是,刘邦下令,在今临潼筑一新城,这新城完全按照老家丰县的样子建造,建成之后取名新丰,又把老家丰县刘姓宗族迁来长安附近,从此以后刘父大悦,欣喜不已。刘文静的世祖极有可能是在这次迁移中由徐州来到武功,极有可能就居住在河道古河两岸。</b></h1><h1><b><br></b></h1><h1><b>通过上面几段文字,我们大致可知:河道古村最早建于西汉初,最晚也建于唐初,河道城堡建于明末贼乱起时,河道上庙应叫显圣宫,贡奉着浪神伍子胥。</b></h1><h1><b><br></b></h1><h1><b>河道历史上有忠义厚德者,有为官勤政者,有为文立身者,亦有孝妇烈女者。康海及民国版《武功县志》有如下记载的河道名人:</b></h1><h1><b><br></b><b>1 焦国鼎,河道河大村南街人。其人沉重少言,早年诸生,博学多才。明崇祯末,武功地界年馑,焦国鼎捐谷子赈灾民,后来为了躲避战乱,被敌人擒获。贼敌中有人认识焦国鼎,大声说:这是焦公国鼎呀,他没有什么罪呀,送他回家去吧。清初,焦国鼎被封为刑部郎中,卒后,其名入乡贤祠堂,供乡人祭祀。</b><b><br></b><b>2 焦勤,字鲁生,河道河大村南街人。清顺治时举人,做临桂县(今广西临桂县)县令。后来升官至刑部郎中,跟从皇帝在南海子。对于皇帝的每次提问都会对答如流,帝喜之,命他去两广慎刑,在两广他平反了许多冤案。后来,他又被提升为直隶按察司佥事和井陉兵备道等职,有政绩有口碑。再后又官至江南布政司参议。<br></b><b>其母去世,焦勤归家,悲伤遵礼,守孝三载。焦勤重病缠身,依然带病早晚亲奉父亲。当初,焦勤在广西临桂县做官时,他的妻子刘氏却在家病逝了。而后,焦勤终身未再婚。他把自己为官所得的俸禄钱财,全部给了两个弟弟,没私藏一分钱。焦勤死后,他的名字分别进入了河北省正定县名宦祠堂和本县乡贤祠堂,供人祭祀。</b><b><br></b></h1><div><b><br></b></div> <h1> 3 . 焦勤的儿子,名叫映汉,字雯涛,由监生做了巴县(今重庆巴州)县令。康熙十九年(1680)谭宏等人叛乱,途径武功骚扰百姓,焦映汉招募乡勇保卫县城,因功勋卓著,被升迁为刑部员外郎。后来,映汉外调去广西平乐县和广西宜州任职,这些地方都是少数民族(壮族)聚集区域,映汉有政绩。而后,两广巡抚彭鹏把映汉举为孝廉,映汉晋升为雷琼(今海南省)道台。映汉上任后,给当地老百姓宣扬封建伦常,教民清明教化。文庄公邱濬、忠介公海瑞都是海南人,他们的高风亮节冠盖一乡,而他们所撰遗文散失贻尽,他倡导当地人重商。后焦映汉又升迁为江苏按察使,恰逢江苏总督和巡抚两人之间有矛盾,他们一块诬陷映汉,使其被罢官,后来映汉平反昭雪又改为广西按察使。</h1><h1><br>映汉的弟弟焦映龙,字卧云,康熙副榜举人,善工及古文。映龙少年时,风流倜傥,豪放不羁。后来,映龙却闭门三年,刻苦学习,精于易经,学习的人称映龙为卧云先生。他写有《拾遗集》。映汉的儿子,名叫世爵,字绍菴,是映汉的长子。当年,映汉被诬陷丢官,当时,世爵以贡生的身份,需要去吏部报到,而映汉被诬世爵不忍出去做官。后,映汉去世,世爵守孝三年后做了霍邱(今安徽省霍邱县)县令。霍邱县有一窦姓官员,因与人打官司争财产,托巡检怀里揣金来说情。世爵微微一笑且道:“□□□□惟明志,夜静焚香可告天。”来说情的人惭愧而回。做官第四年,世爵因被弹劾而离职。焦勤弟弟的儿子叫映岱,字春瞻因孝顺父亲而闻名乡里。其由康熙选为贡生,被授予华亭县(今甘肃华亭县)教谕,后又摄县政,政教皆有绩。焦勤孙子名叫士范,字玉成,沉稳有容貌。焦士范家田地子别人家为邻,那人越过地畔侵占士范家一亩余地,士范并不寻那人理论,因此乡里人称士范为有德行的人。映岱的弟弟叫映恒,映恒孙子叫焦继烈,是乾隆副榜举人,贫苦而好学,开馆讲学得到酬薪,全交给弟弟以供家用,无私财。乡里称赞他们一家人和睦友爱。<br>张洲说:焦氏一门三代为官,皆不顺有坎坷,然而他们却让老百姓称颂,这或许就是班固所说‘为官时并无什纠赫赫功绩,离职后却让人念道称赞,这是为什么呢?’<br> 如今,‘焦按察’依然是河道人在茶余饭后常提及的名人。每有谈论者滔滔不绝,口里称颂时,听者亦围其一旁神情专注,骄傲自豪状!<br><br></h1><h1>古之为官清廉者少之有少,卒后能进入本邑和做官之邑乡贤祠者,那更是凤毛麟角了。而焦按察焦勤却做到了。这就是河道人为什么因他而自豪的原因。</h1><h1><br></h1><h1>焦按察一家本有坟茔在村南一里处,有石羊、石碑等。可后来其坟,皆毁于文革之中,今坟无迹可寻,实令河道人惋惜!<br></h1><h1>4、程登科,长宁坡人。子孙皆贤,有名节。</h1><h1>5、高元介,字介菴,河道里人。子孙受其贤而受封知县。</h1><h1>6、刘志德,号仰吾,克敦孝友,尚义急公,举寿官、乡饮。子,珂,清顺治举人,官上虞知县。</h1><h1>7、冯捷三,河道村人。光绪己酉科考职第一。天资聪慧,长金石文字,教习省垣名级中学,多所成就。</h1><h1><br></h1><h1>二、河道的传说与故事。</h1><h1></h1><h1><br></h1><h1>民国版《武功县志》载,河道村西有一寺庙,名叫香城寺,寺内存有明朝武功状元康海撰写的字碑一座,现如今,此碑佚失,不知处。寺内有塔一座,后亦毁,明清时该寺香火极盛,入寺和尚极多。</h1><h1><br></h1><h1>村子里老人们常讲一故事:清末,香城寺庙内一道人向村人说,晚上三更需借全村牛魂一用,人们问借牛何用?道人只笑不语。村人只当是耍话,没当一回事。可到此夜三更时分,村内家家耕牛喘粗气,淋大汗,四肢抖动不已,持续半个时辰之久。天亮后,村人甚奇,问道人何故这般。那道人长叹一声说:昨夜,吾实遣牛魂往乾县北上官村,欲拉倒其村一石塔。若能拉倒此塔,从此后,河道地方要出大官多于麦粒六斗三碗之多,只可惜塔未倒,天却亮了。那道人甚是惋惜,不久就圆化了。现在看来,那道人所说之事,确实有点真。如今乾县北上官村在外为官之人不少,如在宝鸡,咸阳,西安的为官的上官ⅩX等,都是该村人。</h1><h1><br></h1><h1>后来,河道地方也有个鼎鼎大名的大人物——焦易堂哩!有焦易堂这样的一个人物,多少年来一直让河道人有面子呀!</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1>焦易堂(1879—1950),陕西省武功县人,中华民国时期政治家。早年在北京中国公学政法科学习。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与张仲良等革命人士领导武功县光复。<br>辛亥革命后,焦易堂在陕西都督府供职,先后拒绝袁世凯、曹锟等人收买,致力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战争。1916年,焦易堂在上海谒见孙中山后,奉命秘密来往于广州、上海、天津、北京、西安等地开展革命斗争,极力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1926年,焦易堂任北伐第二军宣慰使,促使冯玉祥、岳维峻等出师响应,使北伐取得重大胜利。1928年出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委员兼法制委员会委员长,1930年兼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并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33年与戴季陶、于右任、张继等国民党元老,力主发展大西北教育事业,振兴农业,以济民生,创办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5年出任国民党中央最高法院院长,同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在任期间,主张早日结束训政,实行宪政,还政于民。为此,引起蒋介石的猜忌,于1941年被迫辞去院长职务。1946年,焦易堂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赴台湾,1950年在台湾病逝,终年71岁。<br></h1><div><br></div><h1>河道人以焦易堂先生为荣。河道人都知道焦易堂先生是民国时期的最高法院院长,称先生为焦院长。听老人们讲,解放前,若有河道人去外地办事遇到刁难的,只需说一声,我和焦院长同村。那刁难者立时就软了下来,赶紧放人走哩。</h1><h1><br></h1><h1>河道人只知道焦易堂先生是最高法院院长,却不知道焦公先生为中国的中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一生推崇中医,喜爱中医,研究中医,为中医事业振兴呼告呐喊。</h1><h1><br></h1><h1>村人常说一事:一年岁末,焦公携家眷回河道省亲,正在为焦公盖房子的小木匠,看到焦公年纪较大而家眷年纪却小,便嘀咕了一句风凉话,焦公听到了没有吭声,只在小木匠的茶碗里放了一粒药,笑着对小木匠说:小师傅,下来喝碗茶,歇歇吧。小木匠一仰头,一碗香茶落肚了。不一时,小木匠浑身燥热,气喘吁吁,脸红耳赤,欲罢不能,极难受。在一旁的师傅看出门道,连忙作揖赔罪对焦公说:大人不计小人过,小娃家不懂事冒犯了你老者,我没有带好徒弟,请你老高抬贵手,饶了小徒。焦公哈哈大笑说:莫事,莫事,小娃家不懂事不为过,这有另一丸药,让他吃下,片刻便好了。师傅忙感谢,让小徒弟服下药丸,顿时气息顺畅,燥热顿消。</h1><h1><br></h1><h1>焦公一生热衷教育,他和戴季陶等人创办了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也就是如今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焦公在他的家乡河道村(河大村),兴办了民生小学,教育了家乡好几代人。解放后,民生小学改名河道小学,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村,方圆几十里的学生都来求学,只可惜河道小学已迁往别处,旧址已成庄基地。</h1><h1><br></h1><h1>最初成立的河道公社就设在焦公的老宅里,还有供销社等,现无老宅,尽毁。</h1><h1><br></h1><h1>焦公是河道人的骄傲,也是河道人榜样,我因有这样一位乡贤而感到自豪。</h1><h1><br></h1><h1>同治元年(1862年)回变起,河道人吴六组建河道硬团,多数人死无名。有名者,刘长,高翼,李向春,冯有财等。</h1><h1><br></h1> <h1>三、河道民风民俗</h1><h1> </h1><h1>河道人喜面食、喝酽茶。早饭多是玉米糁子或糊涂,中午喜面,面食每天必有,若一日无面,其腹必不悦。晚以稀饭为主或响午剩面。河道人称吃晚饭为喝汤,此叫法仅河道地方有,外地无。河道面食颇多:汤汤面、水水面、卜刀面、片片面、干面等皆有好口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县里下乡干部多爱来河道检查,饭时可吃地道河道水水面。吃稀饭多以自制咸菜或生葱生蒜佐餐就馍。口味以酸辣为主,喜食油泼辣子和油泼蒜。</h1><h1> 河道人吃饭时最有特点。吃饭率性,不讲究。吃饭时较简单,面里有辣子就行,稀饭有馍就行。喜用耀州老碗盛饭。吃饭、聊天喜欢圪就不喜坐凳子;喜欢几人一堆围在一起,边吃边谝,天南海北、村内村外乱说一气,常会为一小事争得面红耳赤,红脖子劭脸的,但明天依然和好如初继续大谝。</h1><h1>河道人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乡音!河道人说话多阳平声和去声(二声和四声),说话发音咬字重。说话干脆麻利从不拖泥带水。语速快、语气重、声音大!这是典型的秦人特征:高喉咙大嗓门。这绝不同于江南的吴侬软语。‘碗’普通话读wan三声而河道人读wan四声。‘妈’普通话读ma—声而河道话读ma二声。</h1><h1>除此之外,河道人的口音中,称呼人的词语后喜欢加上一些语气词。如‘妈喔’‘妈耶’‘爸喔’‘爸耶’。有外乡嘲笑河道说‘你们河道人喊妈喔、爸喔,这不啰嗦吗?’其实,河道人最懂得运用语言艺术了。</h1><h1>‘妈喔’和‘妈耶’两个词所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在没有亲眼见到母亲面,不知道母亲在何处时,河道人多用‘妈喔’一词。该词表达一种急切、伤感、有寻找母亲之意。在亲眼见到母亲或确定母亲就在附近,河道人多用‘妈耶’一词。该词表达一种对母亲亲近、撒娇之意。‘妈喔’语气重;‘妈耶’语气轻。‘妈喔’多用于呼叫,想急于见到母亲时。而‘妈耶’多用于和母亲面对面时。‘妈耶’一词表达感情较平淡,‘妈喔’一词表达感情深。在母亲去世时,河道人哭丧常用‘妈喔’‘妈喔’来表达伤感无奈思念之情。‘妈喔’一词用在此场合令人伤感,有较强的感染力!</h1><h1><br></h1><h1>河道人将哭丧演变成一种艺术。哭中有念有唱,河道人的哭丧有极强的感染性和极高的艺术性。</h1><h1>河道人把哭丧称作‘fu来来’(fu:河道方言指哭)。父母低头后(低头:河道地方方言指人刚刚咽气),儿女们便会第一次恸哭,第二次恸哭是在入敛,第三次恸哭是在‘三献’,第四次恸哭是在入土安葬。</h1><h1>河道风俗女人们哭丧,必须从村子口穿好孝衣后,就开始哭起。哭时左手口捂手帕,右手稍稍提起孝衫,眼微闭,边走边哭,边哭边说,哭时极有节奏:唉(音略长)……妈(妈读三声)喔,你咋走的这么快啊(啊音长且悲),你把你娃(你娃:河道方言指自己)咋撂得下(读ha)呀,妈喔(喔音长)……你把你娃撂得不当的些(不当的些:河道方言指人可怜),你娃来了挖抓(挖抓:河道方言指寻找人)谁呀……妈喔!这时,女人们会哭得眼泪直流,旁边人也会跟着一起伤心动容。从村口走到主家门口时,主家的族人中就会有人上前搀扶,并一块走到灵位前,女人然后燃香烛跪地烧纸叩头。儿子哭父母,最让人动容的时候是在三献时。三献是河道人祭奠亲人仪式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乐人起哀乐,三献开始。礼宾先生头戴礼帽,身着正装,一脸严肃,领着弯腰的子孙在灵堂前举行三献仪式。整个三献过程子孙都得弯腰恸哭。男人们哭丧又与女人们不同!男人们身穿孝衫,弯腰左手下垂,右手持孝棍(孝棍:河道地方习俗用柳树枝做成裹上白纸即成)头下垂。顺着灵堂围成一圈,边走边哭。哭时极其悲痛且声大有节奏。男人们哭是这样:妈喔(喔音长)……妈(读三声),你在哪儿,儿不当的……。就这样子孙们弯腰边绕边哭,眼泪和鼻涕流了多长的。把周围人哭得一个个受了感染,不由得也想念起自己过世的父母来,眼泪也跟着流了下来,并不停地用手抹眼泪!这种哭是儿子发自内心的哭泣,是一种真性情,令人动容,很能感染人。</h1><h1>安葬之日,儿女们从此和过世的亲人阴阳两隔了。这时儿女们都会扯心扯肺地大声哭喊。女人们一般是坐在地上,两腿朝前分开,两手很自然地放在脚踝上,头不抬眼不睁,扯开喉咙大哭。哭时念念有词:妈喔……娃不当的寻(音xin河道方言寻找的意思)谁呀……妈喔……。儿子们也是大声恸哭,令人动容,令人落泪。有甚者会哭晕倒地。河道人认为哭丧时眼泪有多长,思念悲伤就有多长!</h1><h1>河道人的哭丧是一种真性情,是发自真心的哭诉。这中包含了儿女们对父母亲人无比眷恋和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河道人对自己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之情!</h1><h1>河道人,真性情也!</h1><h1><br></h1><h1>作者简介:刘博,陕西武功人。自由撰稿人,关中民俗研究者传播者。</h1><h1><br></h1><h1><br></h1><h1><br></h1><h1>(文中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和《武功县志》)</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