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我第一次睁开眼看见的是你,我第一次哭泣擦干泪的是你,我第一次跌倒时搀扶的是你,我第一次喊妈妈呀最高兴的是你。</font></h3> <h3>妈妈呀,妈妈呀我想你,</h3><h3>没有你的夜里我好孤寂,</h3><h3>我时常时常把你惦记,</h3><h3>妈妈累了,你就好好休息。</h3><h3>你走后天上一直下着雨,</h3><h3>带上你心爱的油纸伞,</h3><h3>妈妈你要照顾好自己。</h3> <h3>妈妈走了,走得平静安详,身上没有插管,脸上没有丝毫痛苦,一切平静如水,象是在出一趟远门……</h3> <h3>妈妈于1927年十月初四出生在江苏太仓一个殷实的徽商家庭。从小聪慧善良,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又写得一手娟秀洒脱的好字,有大家风范。</h3> <h3>妈妈小学毕业后,初中高中读的都是著名的省立太仓中学。</h3> <h3>是日寇的一把火烧烬了外祖父家几代人的产业,从此家道贫落,断了她的大学梦。</h3> <h3>高中毕业后,外祖父又患肝癌,因母亲是长女,从此就挑起了家庭重担。19岁那年,她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进了当时太仓县政府当了文书。</h3> <h3>49年4月,她在南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战士,文书。</h3><h3>51年她进入华东军政大学(后改为南京军事学院)任教员。</h3><h3>53年转业至上海建工集团</h3><h3>61年又集体转行至当时的商业一局,被分配至四平商店。直至79年离休。</h3> <h3>妈妈为人厚道,乐于助人,她一生都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h3><h3>姨婆是位孤老,她与小姨一起负担了她后半世40多年的费用和生活起居,直至她86岁去世。</h3> <h3>她堂姐一家生活在农村,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一家五口逃荒到上海,在我家吃住一个多月,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但她没有丝毫怨言。</h3> <h3>她对邻家生活条件不太好的孩子也乐善好施,经常送些吃穿和零钱。所以这些年经常有人登门致谢,好多母亲已不认识了。</h3> <h3>她对自己的子女及外甥女照料得更是无微不至,教我们唱歌,写字,更是教我们如何做人。</h3> <h3>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们子女和亲婆从未挨过饿,(只有经历过的方知个中体会)而她与父亲整天吃的是水煮南瓜和卷心菜叶子。直到亲婆发现她与父亲脸和手都已水肿,才硬在南瓜中加了几个面饹瘩。</h3> <h3>而文革中,她更是不顾个人安危,把家当成避难所,外地来和上海的臭老九,走资派经常在我家一住几天甚至一二个月。其中还包括我初中的班主任……</h3> <h3>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下,子孫们成长得都很出色,经商的有企业家,部长。从政的从科长到副局均已齐全。还有教师,会计师等等。</h3> <h3><font color="#010101">“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是您教我们唱的一首歌。我们全家老小都会唱的一首歌,您临终前仍在唱的一首歌……春天来了,‘燕子回来了,您却永远走了……</font></h3> <h3>我们愿您化成一只美丽的燕子,年年时时来到这里,关注这和谐宽厚的大家庭,保佑着您魂牵梦萦的老伴……</h3><h3>妈妈永远睡着了……</h3><h3>我们约好了吗?约好了吗?来世我们在这里等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