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回忆 ——三年师范那段唱着青春歌谣的岁月

一书一茶一知己

<h3> 三十年前的回忆 </h3><h3> ——三年师范那段唱着青春歌谣的岁月</h3><h3> 今天,闲下来翻开读师范时的毕业纪念册,一组看似久远却又让我心儿怦动的老照片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三十年前那仅仅只有三年的青春岁月——师范三年。</h3><h3> 三年师范宛如一页乐谱,谱写出一首首的难忘的歌,三年师范又是雨后的彩虹,在人生的天空中绘就七彩斑斓,三年师范更是一本记忆的长卷,记录着回忆里的最美丽的故事。</h3><h3> 一九八七年暑假,一张盖着大红图印的师范录取通知书轰动我整个家庭,像今天哪家小孩考取北大、清华那样震撼着我居住的那个村落。看到那张通知书母亲流着眼泪絮絮叨叨地念着:儿子有出息了,儿子考上学校了,父亲则吸着旱烟:家里总算有个识字会算账的人了……我捧着那张通知书也不知道它为我的将来人生和命运能改变什么,心总是 一股劲地跳,仿佛跳到了嗓门。</h3><h3><br /></h3> <h3>  暑假这两个月里,我在家里像个"小皇帝"被供着,田里农活也不让插手,说怕晒着,怕伤着我拿笔杆的"嫩手"。家里三餐有营养的先让我来,说怕残了我身体。我就在父母亲怕这怕那中被"珍贵"着。</h3><h3>养尊处优的两个月后,在父亲的陪同下登上了去学校的列车。也许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父亲母亲都不放心,父亲决定丢下手头上农活,亲自送我上学校。</h3><h3> </h3> <h3>  一九八七年九月十日是我第一次人生远足。我在父亲的"护送"下来到了心目中的高校——沭阳师范学校。</h3><h3> 也许是第一次走出家门,也许是第一次进城,也许是第一次见到这多的高楼,……总之眼前的一切一切都与我这第一次密切相关。高高的教学楼,明亮宽敞的教室,干净整洁的宿舍,就餐与开会两用的餐厅……新鲜的感觉冲走我当时徘徊在心底深处的陌生。只有古旧的校门与学校中心路北的红砖青瓦房让我找到一点在家读初中时似曾旧识的感觉。</h3><h3><br /></h3> <h3>  报名接收新生的我们班主任姓孙 ,(对老师尊敬,我就不称他的大名)我们叫他孙老师,孙老师很年青,看起来比我们大不了几岁,教我们文选与习作,后来知道他是大 学高材生,刚毕业分配。他穿着朴素,青裤白短袖衬衫,戴着眼镜,看上去很是斯文。报名时与老师的对话很短促,孙老师问明了我的姓名住址后,对照已印制好的姓名学号,向我分发了日常用品及课本,就算报名结束了。</h3><h3> 说起那时的课本,今天我还能找出一两本,翻翻几页,心中还生几分可笑。可能是国家刚刚开设普通师范这一专业。教材没有统编的,是省内部编写的,上面印有中等师范专用字样,印刷与装帧都很简单。与今天学生用的教科书相比真自惭形秽。但她给予我丰富的知识。我从中亦能找到读书的乐趣。岁月虽已久远,但我藏 两本权作我通往回忆之门的一枚钥匙吧!</h3><h3> 师范生活就这样开始了。</h3><h3><br></h3> <h3>  记忆中的第一顿晚餐我是吃得那么香甜。开饭的信号声从学校楼顶的高音喇叭里传出,我便排着队在备餐厅小窗口有序地买饭买菜。清楚记得第一餐是大米糁稀饭和白馍,菜是土豆炖猪肉。按序排到的同学掏出的菜票与饭票购买自已适量的饭菜。</h3><h3>那饭菜票是学校印制的,只在学校内部使用。学校先是用褐色厚纸印制,后改成塑料制版,菜票最大面额是一元,一角、贰角、伍角,一分、贰分、伍分,同人民币票额相同。饭票最大面额是一,二斤,小面额是一两、贰两和肆两,这些不同面额饭菜票可以买得等量等价成品饭菜。国家对我们这类师范生还真的不错。一入学时,发给贴补每人每月12元5角菜票和34斤饭票,后来随市场变化,菜票涨至16元5角,直至最后涨到19元2角,饭票降至31斤。或许这就是家里老人所说的"皇粮"吧。我也曾为拥有这份 "皇粮"而心生窃喜。</h3><h3><br /></h3> <h3>  就餐场面也很特别。同学们买好饭菜后,熟悉的,要好的聚在一桌,有十人的,也有八人的,还有凑热闹聚得更多的,一开始大家都不熟悉,各自吃着自已的饭菜,没有嬉笑,偶尔几个熟识的也只是窃窃私语。呼嘟呼嘟的喝粥声,叭嚓叭嚓吃菜声在餐厅有限的空间里交汇着。一天一月一年,日子久了,大家也就相互熟识了,吃饭时也不再沉默,彼此间曾为一粒花生而斗趣,也曾为不慎溅到衣服上饭汤渍水而斗嘴,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相互几天不言语。但毕竟是同学,那种无法脱俗的情感总会化解那无法名状的生气,有一天还会拉着手一起走进餐厅,相互望着笑着……</h3><h3> 吃饭还练着我们的基本功,三年是多少个日子,说长却短,说短却长,就在长长短短的日子里,我都无凳而餐,说白了就是站着吃饭。由此我想到电影巜少林寺》中武僧提水练功的情景,他们提水的水桶都没有平底的,底部突出呈锥形,提水过程是无法放下水桶,逼着武僧们提水须一气呵成,以此练就过硬的臂力。或许学校受其启发,效仿着修炼我们的站的功夫,因为我们从事那份工作需要这功夫。当时曾有人为此抱怨过,今天想想这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在潜移默化着我们这群来自农村的孩子们。</h3><h3><br /></h3> <h3>  课的类型也丰富多彩,文化课不放弃,专业课彰显凸出,这或许也是培养我们这类的师范生的宗旨吧。三年来大家都不曾放弃。刚入学,还受读中学的影响,包括我或多或少的人还在书呆子队伍里行走着。好像还要向某种考试冲刺。老师的适时提醒,别忘了,你们要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必须练成过硬的基本功。恍然大悟之后,开始练字画画,学唱歌,学说普通话。不久见成果了,透过玻璃橱孑看到了同学们像模像样的作品,教室里也歌声嘹亮,靡靡之音也会在校园里弥漫着,一度还受传统老师的不解,指责批评纷纷云云。</h3><h3><br /></h3><h3><br /></h3> <h3>  快乐的还是快乐着。但最让人害怕是一场又一场考试,虽六十分就"万岁"了,但还是紧张的,学习走远的人考试时还得动脑子,小纸条,桌上留字演绎出许多笑话令人忍俊不禁。老师像逮小偷似的逮着,学生更像顽皮的猴子一样总能从那样的目光里跳出。别逮了,老师,我们不会游戏人生,三年后我们举着烫着金字的毕业证书,我们笑了,老师也笑了。这回真的"万岁"了。</h3><h3><br /></h3> <h3>  说着唱着走着……</h3><h3> 三年像歌,也有歌罢曲尽时,</h3><h3> 毕业了,本来是高兴,心里却忧伤重重。</h3><h3>临离校前一天晚上,班级举行了最后的晚餐,丰盛的饭菜唤不起大家食欲。举杯,碰杯,干杯,许多人醉了,有因三年的不悦而醉,更多人是因明天离别而醉,也有因不懂爱情但为心怡的女孩而醉……这回也能拉上一回手,借路灯的光亮好好的欣赏一回对方,泪水回旋的目光里期许着是不舍,不舍……那个夜晚很短,短得还来不及掏尽心扉里的秘密。天就亮了!</h3><h3><br /></h3> <h3>  我也被天亮的鸡鸣声叫醒,如麻的思绪理不成调。临别时老师和同学铿锵赠语和温馨道别羽化成我归乡的船票,在人生的航道里让我永远不成孤舟。而珍藏着的这些珍贵的照片和三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填充着我记忆的长河,捧着她温馨,看着她又情思绵绵。</h3><h3> 静静的夜,乍暖的春风,披衣下床,走在园落里,望着那灰蒙的天。唉,我多想把三十年的故事全部化解于天空中那数不尽的星斗里,看着我,看着你,看着大家……</h3><h3> &nbsp;</h3><h3><br /></h3><h3> 黄凯写于二O一八年四月十八日深夜</h3><h3><br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