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西南交通大学的老师们</font></b></h1><h3><br></h3><h3> 1984年-1986年,我有幸在西南交大这所享誉中外的著名学府度过了二年的学习时光。弹指一挥间,离开学校已经30年了,当年30岁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是花甲之年了。岁月是无穷无尽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新陈代谢,顺乎天理。这几年,我们这一帮当年的年轻人,都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与同学们说起在学校的岁月,大家都是感慨万千。由此,写一点小文,纪念难忘的学校生活。</h3><h3><br></h3><h3> 首先,我想起精心教育我们的老师们。</h3><h3><br></h3><h3> 第二排左起第七位,是我们社会科学系的系主任--李风岭主任。在欢迎我们入学的会议上,讲过话。开学以后,也给我们上过课。他讲一口普通话,给我留下了一种胸有成竹,雄才大略,勇于开拓的印象。我有一件事情找过李风岭主任,在第四学期,我爱人腰椎间盘突出很严重。为了减轻爱人的负担,不得已,我把儿子带到学校照顾,希望能够把孩子放在学校的托儿所。李主任很理解我的难处,答应帮助解决。第二天,社会科学系办公室主任就找到我,了解孩子的情况,到学校的后勤部门找人解决。因为学校有规定,不是学校的教职员工子女不能进入托儿所,这件事最终没有办成。李主任后来碰到我,还是给我解释了半天。虽然,事情没有办成,但是,李主任没有任何架子,平易近人的作风,仍然让我非常感动。谢谢李主任的一片关心。</h3><h3><br></h3><h3> 第二排左起第六位,是社会科学系党支部书记--石老师。 石老师是一位谦虚谨慎,诚实稳健的干部。有一段时期,班里请假的同学很多,上课的教室里,寥寥无几的几个同学上课。老师反映到系里,系里决定开始整顿学校纪律。我也是因为家里有事情,向史老师请了几天假,回家处理家务。后来,回到学校以后,看看上课的同学也不多,好像也没有人管,于是又回家去了。几天之后回来,学校询问我请假没有?我说向石老师请假了。石老师确实记得我曾经向他请过假,证明说我请过假。我非常感谢石老师那种实事求是、与人为善工作态度。</h3><h3><br></h3><h3> 王豪吾老师,是我们的哲学老师,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老师。讲课的时候,态度严肃,一丝不苟。课堂上课,要求同学们必须全神贯注,有问题及时提出来。有一次课堂上,王老师也不是考试,就是小小的测量一下学习效果。有一道题,我用眼神询问了一下赵玉志。老赵在纸上给我写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符号,我也没有看懂。王老师发现了,让我们下课以后到办公室去。在办公室,王老师态度严肃地批评我们在课堂上作弊。二个大老爷们,被王老师劈头盖脸的批评,真不是个滋味,很伤自尊,态度也不冷静。回到宿舍,两个人翻来覆去想不通,感到非常冤枉。过了几天,想通了,认为王老师认真对待考试是对的。我们主动找到王老师,当面承认了错误,王老师也原凉了我们。</h3><h3><br></h3><h3> 讲近代史课的一位女老师,年纪轻轻的,也就是20多岁,这一次才知道叫易慧丽。她是一位讲座老师。她讲明朝灭亡,清朝统治中国248年的历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听到老师说,大清是一个游牧民族,落后于明朝的农耕民族。一个落后的民族统治了比较先进的民族,使刚刚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样的观点,在30年之前听到,非常的震撼。无独有偶,2013年我在欧洲旅游,也听到一个比利时孔子学院的老师,说与我们老师30年之前一模一样的观点,让我很感到意外。</h3><h3><br></h3><h3> 语文课的许老师(现在是西南交通大学文学院院长),也是年轻老师,语文课讲得有声有色,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门课。在许老师这里,我真正的学会如何看文章,如何写文章。许老师特别强调,好文章是有层次的,一层比一层深入,一层比一层精彩。如果一篇文章,说了半天,就是在一个层次上,就没有意思。好的诗也是一样,讲究一句一层意境,引人入胜,环环相扣,前后照应,回味无穷。对于我日后写文章,很有帮助。</h3><h3><br></h3><h3> 还有一位讲座老师,张先智老师(唐山地震家里好几个人遇难),高个子。给我们讲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说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国民党一直在正面战场,抵抗了60%以上的日本鬼子。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主要是在敌后战场,抵抗了30%的日本鬼子。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消灭了侵略中国大部分日本鬼子,牺牲的将军、人员都是八路军的几十倍。这样的观点,在近几年听得多了,但是,在30年之前听到,也是非常震撼的。 </h3><h3><br></h3><h3> 心理学老师是一位50多岁的女老师,叫郭佛心老师。讲课很活泼幽默,课堂的气氛很好。她有一次做了一次小测验,没有告诉大家是开卷还是闭卷,许多人看书,少部分人没有看书,这样成绩就不一样。有几个同学就不干了,要求老师重新考试。心理学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精神很可贵,同时告诉大家,没有必要把考试成绩看得那么认真,知识只要自己掌握了就行。</h3><h3><br></h3><h3> 政治经济学李教授是资格相当老的一位老师,讲课不看书,不看讲稿,引经据典,随口说来。可以说是行云流水,妙语连珠,一气呵成。把非常枯燥无味的课程,讲得生动活泼。李教授爱引经据典,说这一句话是什么领导人说的,有多么多么重要。那一句话是什么什么领导人说的,有什么重要意义。我们常常在背后议论,说什么领导人刚刚给李教授打过电话,很重要。快毕业的时候,李教授的女婿,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生,给我们上课。那个年轻老师,带着一副白手套,拿着一根讲鞭,很像一回事。毕竟是年轻老师,在我们这些大哥哥、大姐姐面前,他还是非常的紧张,满头满脸都是汗珠子。</h3><h3><br></h3><h3> 社会科学系还有几位老师,不仅讲课很好,而且家庭背景不同凡响。社会科学系邓副主任,给我们讲政治经济学,很有水平,基本上不要看讲稿。他是我国排球教练邓若曾的亲戚,好像是堂兄弟。还有一位徐老师,是我国著名作家徐迟的妹妹。徐迟是一位享誉中外的作家,写过许多小说、散文。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就写出了著名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向人们介绍了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的坎坷人生。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改善了陈景润的生活状况。在1978年召开的科学大会上,作为先进典型进行了宣传,陈景润成为当时科学工作者的一代楷模,激励了几代人顽强拼搏。</h3><h3><br></h3><h3> 在我们读书的时期,西南交通大学出了一位独自漂流长江的探险家--尧茂书。"尧茂书是谁?"今天的人,已经很少知道这位当年首漂长江、震动中国的风云人物。尧茂书本是一介书生,32岁,西南交大电教室摄影员,四川乐山人。摄影职业为他提供了"行万里路"的机会。1985年,传来美国著名激流探险家、年近花甲的肯·沃伦将于1985年8月率领一个10人探险队来华漂流长江的消息。这促使早在1979年便萌发漂流长江念头的尧茂书决定要先于美国人漂流长江。他说:"漂流长江的先锋应该是中国人!征服中国第一大河的第一人,应该是炎黄子孙!"尧茂书毅然决定提前实施漂流长江计划。3月底他自费取道兰州、西宁,过青海湖,越柴达木盆地,经西藏翻过唐古拉山,6月上旬赶到长江源头。30岁的尧茂书此前曾几次去长江源头的沱沱河、险恶的虎跳峡等处勘察水情、收集资料,并请教在1981年徒步考察黄河的杨联康,还用简筏在金沙江中段前后试漂十多次。1985年5月31日,尧茂书和三哥带着"龙的传人"号橡皮艇和大批行装乘火车抵达青海省会西宁,然后乘汽车、马和牦牛在高原奔波11天,于6月11日到达长江发源地格拉丹冬雪山脚下,踏着松泡的雪,爬上冰川,把我国五星红旗和西南交大校旗插在冰川上,用摄影机摄下了这不同寻常的镜头。对长江源头冰川进行几天考察后,尧茂书兄弟乘"龙的传人"号橡皮艇,计划用100天左右的时间,漂到长江尽头。300公里的沱沱河漂完,尧茂书哥哥假期已满,带着第一批成果18本彩色电视胶片和几十个胶卷,告别了茂书。茂书随后独自驾艇继续向通天河漂去。7月16日到达川、藏、青三省区交界处的直门达。7月23日离开直门达向更加险恶的金沙江漂去。7月24日下午,他在漂行了1270公里后,于金沙江段触礁身亡。</h3><h3><br></h3><h3> 尧茂书的行动揭开了长江漂流的第一页,并掀起了一股漂流长江的热潮,也唤起了当代中国民间环境意识的觉醒。</h3><h3><br></h3><h3> 以上这一段是我在网络上下载的记录。我们当时在学校听说了这件事,非常佩服尧茂书老师的责任感、百折不饶的信心和勇气。在图书馆的大厅里,举办了一个尧茂书漂流长江的图片展览,是学校组织的?还是系里组织?不清楚。是尧茂书同志在漂流的前期让三哥带回来的照片作品,还有尧茂书几年来准备漂流长江的一些报告材料。其中有写给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亲笔信,有向西南交通大学领导写的漂流报告。字字句句,展示了一位中华儿女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所拍摄的长江源头照片,有一种原始的美丽。有一天,系里安排尧茂书老师的爱人,给我们上课,具体什么内容已经记不得了。尧茂书爱人的个子不是很高,短发,白白净净。应我们的要求,她给我们讲了尧茂书老师对于漂流长江的特殊志向。作为妻子,一千个理由不想让他去冒险,但是,也必须尊重他的理想。她说,整个漂流的经费,全部是尧茂书自己准备的。尧茂书漂流长江的器材,都是自己花钱雇的一辆大卡车,运到火车站托运的。仅仅是系里召开了一个小小的欢送会.....。当时,我听了这些介绍,非常为这一位享誉中外的漂流者鸣不平。相比较,社会普通的老百姓,对于用生命去宏杨中华民族精神的尧茂书,给预了最真挚的的赞美和肯定。</h3><h3><br></h3><h3> 我想起一首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h3><h3><br></h3><h3>2016.7.14</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郭宝鑫同学(2)</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宝鑫与我是同班同组的同学,年令比我大,应该叫郭姐。高挑身材,白白净净。说话干脆利落,直来直去,最反对拖泥带水。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郭姐的性格。我们二班也有一个群,多年没有联系,终于打听到郭姐的电话号码,并把郭姐拉入群里。群里一共15个人,除我和郭姐之外,都是用倪称。郭姐急了,说:"老王,这都是谁呀?为什么不用真名?你让各位都显真容吧!""怪怪的,不知道和谁说话,真难受。"我说:"过几天你就熟悉了,倪称是群里的习惯。"郭姐说:"都是同学,还搞得神神密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姐是个热心肠的人。1995年,我女儿考取了郑州铁路卫校医师班,学期四年。15岁的女儿在家是娇娇女,什么也不会做,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人生地不熟,一下子到郑州读书,恐怕她适应不了。我想到了郭姐,于是把女儿托付给郭姐。郭姐说:"你交给我,就放心吧!出了问题你找我。"郭姐说到做到,三年多的时间(一年在山西实习),几乎每个星期都把女儿接到家里,吃顿饺子,或者吃排骨,改善生活。学校校长是郭姐的同事,郭姐专门打招呼让督促女儿学习。郭姐不仅照顾我的女儿,二班书记的女儿在郑州铁路机械学习读书,也是委托了郭姐照顾。女儿从郑州铁路卫校毕业后,郭姐常常询问女儿的工作、婚姻情况,说心里总惦记着王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姐是个事业性很强的人,学习认真,从来不马马乎乎。在学习期间入了党,回去之后,顺风顺水,一直做到郑州铁路教育学院院长职务。现在郭姐潇洒了,第一次同学聚会时,我没有联系上她。郭姐说去柬埔寨了。入群的时候说,在海南过冬天呢!这一次同学聚会,说九月去冰岛。后来说取消了,可以参加同学聚会。我们聚会改为八月下旬,郭姐说,巳报名参加去巴尔干地区旅游了,退不了了。遗憾,错过了一次同学聚会的机会。祝福郭姐旅行顺利,幸福快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6.7.14 </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温馨的往事(3)</font></b></h1><h3><br></h3><h3>一、捐款</h3><h3><br></h3><h3> 开学没有多长时间,我们组里薛由进,收到家里来了一封信,说老父亲生病住医院了。薛由进在同学里,是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一个。他父母亲都已经是七十多岁了,爱人没有工作,两个孩子三四岁,确实是上有老下有小,收入不多,经济比较困难。薛由进的遭遇,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的同情。在他请假回家的前一个晚上,我们组里,不知道谁建议了一下,说给老薛捐一点钱吧,帮助一下同学。这个建议不知道怎么就被班干部知道了,兰迪林班长、马建平副班长召开了干部会议,决定动员全班同学捐款帮助薛由进同学。非常纯洁,非常真诚,很快就在我们全班得到响应,许多人都从自己的伙食费里扣5元钱,10元钱,捐款给老薛。如果我没有记错,全班同学捐款200多元。不容易呀,那个时候,我的工资还不到40元,两个孩子,还有母亲需要照顾。我们班里,赵玉志的工资是比较高的,好像是50多元,我记得很清楚,老赵捐了10元钱,应该是全班最高的。让我难忘的是,我们组里,有一个女同学,拿不出钱来,把入学刚刚带过来的葡萄干、食品拿过来,送给了老薛。 </h3><h3><br></h3><h3> 老薛也没有想到同学们这样关心他,同情他,那种浓浓的情意,让老薛一晚上没有睡着觉。我记得老薛一个劲地说:"这怎么办,这怎么办,我怎么还同学们的这一份情意呢。"这样的场面,我也是第一次遇见,非常的受感动。现在想起来,都感到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难忘。 </h3><h3><br></h3><h3>二、婚礼 </h3><h3><br></h3><h3> 在我们二年的学习期间,一班的一位同学,不仅收获了一张大专文凭,而且收获了爱情。这个同学叫吴延生,是芜湖铁路机械学校的老师。南方人,个子不是很高,瘦瘦的,看上去也精干。平时说话笑嘻嘻的。找到一位西南交通大学宣传部的女同志,可能是同学尹菊花做的媒人,因为尹菊花入学之前也是西南交通大学宣传部的干部。</h3><h3><br></h3><h3> 吴延生同学的婚礼,是一班集体组织的,就在我们吃饭的饭堂。一班有许多老同学,非常热心这样的好事情。我记得饭堂布置的花花绿绿,桌椅板凳都进行了重新摆放,两个大大的喜字就贴在正中央。干部班同学的婚礼,是一件很热闹、很有趣、很新鲜的事情,几乎两个班的同学全部参加了婚礼。婚礼的主持人是安徽同学陈发清主持的,虽然是满口安徽口音,但是,他主持的婚礼,风趣幽默,妙语连珠,把婚礼举行的高潮迭起,热闹非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李志刚同学(4)</font></b></h1><h3><br></h3><h3> 2014年11月30日,我接到志刚同学的短信,让我告诉他现在的地址,说想给我邮寄一点土特产。还说经常想起曾经给予他的帮助,不表示一点心意过意不去。我再三说不用了,谢谢他的心意。志刚同学坚持说,请告诉地址吧,一点心意,以表寸心。12月6日,志刚发过来的礼物收到了。是云南生产的一种三七片,还有一块云南生态古树茶。礼物虽小,情意浓浓。</h3><h3> </h3><h3>志刚不仅是大学时的同班同学,也是二年来一个宿舍朝夕相处的室友。在我们一个宿舍五个人中,志刚是最年轻的一个同学。二年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真诚、善良、朝气、干净。我记得志刚是我们宿舍最后一个到来的。瘦高的个子,一张年轻、幼稚的脸。穿着运动裤,两条腿特别修长,上下楼动作敏捷,一看就是个爱好体育的人。住在一起,我发现小李特别爱干净。早晚一次刷牙洗脸,雷打不动,坚持的很好。每个星期洗衣服,所以,什么时候衣服也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在一起时间长了,对于许多人和事,都会涉及到。小李总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不偏激。是我们中间少有的既年轻、又比较老成的。比如,因为在宿舍里跳舞,我们和班长大吵了一顿,二楼与三楼的关系紧张起来,小李自始至终没有参与。小李低调做人,没有为什么人,也没有得罪什么人。他并没有像有些人特别表现,在临毕业的时候,仍然轻轻松松的解决了入党问题。</h3><h3><br></h3><h3> 1986年毕业以后,大家各回各家,各奔前程。但是,我们三楼的室友,情意长存,联系不断。志刚真是不幸,无故受到了诬陷,家庭解体了,工作也没有了。我知道志刚的事情后,很为志刚的遭遇惋惜。相距千里,也没有办法帮助,只有电话安慰安慰。1992年,我在体制内下海做旅游业务。我想到小李,他正在困难时期,需要朋友帮一把。于是我打电话让他到临汾来。我记得小李来的那一天,我到火车站去接他。分别7年之后竟然在临汾再相见,惊定试泪,感慨万千。听完小李痛彻心腑的叙述,感慨万端,说:"小李,多年不见,想不到你吃尽苦头,大好青春,白白浪费过去,好在往事虽痛,已经过去,现在从头做起,也不是太晚,一定会迎头赶上。"我把小李作为公司的聘用人员,派他到丹东市、哈尔滨去送出国材料。小李在我这里一共40多天,没有能够进入角色,也没有容入我们的团队里。他做的不是很开心,想回去。我还想让小李再适应适应,再磨合磨合。小李感到很为难,决定回去再做打算。我同意他回去了。记得我送他上火车的时候,我们都难分难舍,说不完的嘱咐和祝福。</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跳舞热(5)</font></b></h1><h3> </h3><h3> </h3><h3> 1984年至1986年,我是在西南交大度过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同样吹进了相对比较封闭的校园。我们两个干部班,一共80多人,百分之八十是铁路单位的老师,还有一些是宣传部、团委的干部。年龄从20多岁到40多岁,相差的很大。许多人曾经是知青,在农村当过农民。这十几年,也是吃过苦头的。也有一些人出校门进机关,比较顺利。所以,大家的经历和想法千差万别。</h3><h3> </h3><h3>两年的学校生活,正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新鲜事物大量涌现,不可避免的在一些同学中间引起矛盾。首先是因为跳舞发生了一次碰撞。1985年元旦节,学校放假。我们小组的十几名同学,就想在一起会会餐,熟悉熟悉。大家吃饭以后,聊着聊着,就聊上刚刚兴起的跳舞风。都是年龄不小的男男女女,就在宿舍里比划上了。也就是晚上十点多钟,楼下的一名班干部上来,有一点生气,大声地说:"几点钟了?你们要不要别人休息了?"大家热情上来了,也忘了时间了。如果光说违反作息时间,影响别人休息,谁也没说的。这名班干部接着说了一句很刺耳的话:"这么晚,男男女女在一起,搞什么名堂?"说完就下去了,别人也没有反映过来,女同学就像犯了错误的一样,灰溜溜的跑了。男同学不干了,下去找这名班干部说道理。没有开门。第二天又下去说道理。什么叫搞什么名堂?跳舞就是搞名堂吗?面对面的吵起来,都动了感情。</h3><h3> </h3><h3>八十年代初,认为跳舞是不正经,并不是少数人。因为跳舞一族里确实是什么鸟也有,污泥浊水横流,牛鬼蛇神泛烂,是个恶性循环的地方。不少幸福家庭因跳舞而分道扬镳。</h3><h3> </h3><h3>这名班干部是湖南人,领导几千人的段长。其实人非常的实在,真是不怕苦不怕累,为班里的事情忙前忙后,大家都特别认可。就是思想观念仍然有一点左。思想观念比较左的人,不是一二个人。还有一个班干部,在单位是一名团委干部。看到一些同学没有专心致志学习,而是常常打牌吃饭,认为太自由,太随便,没有奋发上进的动力。事事处处要求按照上级领导的精神执行,就是上级的要求有问题,也要求坚决执行,说:"这是领导的事情,咱们执行就行了。"</h3>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牡丹江,三次与你相遇(6)</font></b></h1><h3><br></h3><h3>第一次去牡丹江是1991年。在分局办公室副主任位置上,常常白天晚上写材料,几乎足不出户。好不容易去北京开会的一次机会,也没有请假,悄悄让客运分处副处长要一张票(满州里、齐齐哈尔、牡丹江都可以),最后要到牡丹江的票。为此假公济私一个人跑了一趟东北旅游。(领导忘记给你放假,记得自己为自己放几天假,小憩一下)。先去了牡丹江,在车站下面的分局招待所食堂,老同学朱新华与分局办公室一位同事,请我吃了一顿饭。当时新华在宣传部工作,因为我在分局办公室工作,所以朱新华叫上分局办公室一位同事作陪。返程去了哈尔滨、沈阳。这一次牡丹江与朱新华见面距现在已经26年了,可惜当时没有留下合影照片。照片是我一个人在牡丹江车站前留的纪念。</h3><h3><br></h3><h3>第二次去牡丹江是2001年。路局组织去俄罗斯考察,在牡丹江集中。于是打电话找朱新华在北山宾馆见了一面,临别合影留念。最近整理照片,发现了这张照片,朱新华也没见过,今天算是还给新华了。我记得新华告诉我:"已经不在宣传部了,在分局党校担任副校长。"因为晚上集体去农家乐吃饭,新华说不去了。勿勿一别距今已有16年了。</h3><h3><br></h3><h3>第三次去牡丹江是2007年。2005年成立路局,三个分局合并在一起,干部多如牛毛。快到退二线的年龄,领导也没有用的意思,自己也觉得碍事。想起南宋画家、诗人管道升的一首诗:"人生贵极是王侯,泘名泘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想想辛苦40多年了,该到闲云野鹤的时候了。开票也方便,于是2006年告假在上海陪女儿实习住了一年。2007年与爱人云游四海,去了两趟东北,一趟西北,一趟西南、中南和东南。这一次去牡丹江没有惊动朱新华。牡丹江也不大,镜泊湖、八女投江、北山公园、牡丹江畔转了转。</h3><h3><br></h3><h3>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岁月把我们带到今天。时间一分一秒的变成过去。即使回首,有些风景亦然再也寻不到了。时间逝去,都将是物是人非。朋友,且行且珍惜!</h3><h3><br></h3><h3>2017.4.11于太原</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尹菊花大姐(7)</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23--9.1第二次同学聚会将在兰州拉开帷幕,与三十年之前的老同学相聚在戈壁滩上、祁连山麓、青海湖坢、贺兰山下。聚首交流,共叙友情。 即将到来的同学聚会,让我想起令人难忘的同学情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8年,我爱人三姐的儿子报考西南交大,分数下来是550分。虽然分数不低,但是西南交大的录取分数线更高。是不是在西南交大的录取分数线内?即便是在录取分数线内,能不能顺利录取?都是一个未知数。三姐的儿子已经是第二次考西南交大了,这一次能不能录取,悠关孩子的前途命运。三姐一次次的电话,让我倍感压力。我们分局财务分处小徐哥哥,是西南交大土木工程系的教授,多年来总是回山西招生。恰恰1998年,徐教授有亊,另派土木工程系的另外两个老师到山西招生。在我们的求助下,小徐多次打电话给哥哥说我们的事。徐教授也亲自告诉两位到山西的老师,有这样一个同学,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尽量录取。尽管有这样的话,但心里仍然没有把握。两位老师什么时候到山西?能人能当面说一下三姐儿子的情况?真得不好意思让徐教授连两位老师的行程都一一落实。我想到了尹菊花大姐,委托她落实两位老师的具体行程。尹菊花大姐快人快语,一口应承。1998年到山西仅有一趟车,两位老师委托成都办事处的同事订票,一直没有落实。尹菊花大姐知道我着急,一趟又一趟跑去见两位老师,一次又一次把两位的行程安排告诉我。让我在临汾顺利接到两位老师,当面汇报了孩子的情况,加深了两位老师对三姐儿子的印象。当年顺利录取到西南交大土木工程系。四年之后分配在铁道部设计院,现在是中国铁路咨询设计院项目负责人。如果没有徐教授、两位老师的热情帮助,没有尹菊花大姐的鼎力支持,很难说是一种什么结果。什么时候想起来都忘不了尹菊花大姐急人所急、尽心尽力帮人一把的一片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年前的同学聚会,尹菊花大姐做为东道主,义不容辞地承担了繁重的接待任务,可以说浸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在杨书记、吴延生等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把第一次同学聚会办的精彩、难忘、独持、成功。真的应该谢谢尹菊花大姐。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尹菊花大姐事事处处考虑同学们的经济承受能力。精打细算,尽量少花钱办好事。我去的比较晚,在西南交大宾馆住宿时,因为没有人了,我一个人住了一间房。按规定,应该掏一间房的费用。尹菊花大姐找到宾馆负责人说:"都是退休职工,很穷,照顾一下吧!掏一个人的钱行不行。"宾馆负责人在尹菊花大姐的恳求下,同意按一个人的费用结算。这就是身体力行、处处考虑同学难处的尹菊花大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听说尹菊花大姐最近生病,很为惦念。祝福尹菊花大姐早日康复,幸福快乐,万事如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6.7.13</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悼念离去的同学(8)</font></b></h1><h3><br></h3><h3> 刚听到你已经离去的消息时,宛若晴天霹雳,你走得如此突然,让同学们无法接受、无法相信、无法面对…… 从此,人世间再也看不见你匆忙矫健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你浓重的、带有男人味的四川话。你的微言不会再跳动。你的QQ空间不会再更新……从此,人世间少了一位热情似火、乐于助人的老同学;少了一位事事处处关心别人的好大姐;少了一位可以倾诉烦恼的好朋友…… </h3><h3><br></h3><h3> 如果有天堂,愿你在天堂上开心快乐不寂寞! 如果你上天有灵,应该知道同学们为你的离去而悲伤! 如果有来世,我们是否还有缘再做同窗好友…… </h3><h3><br></h3><h3> 前年的春天,分别三十年同学聚会你忙前跑后、精打细算,生怕收入不多的同学多花一分钱。生怕四面八方来的老同学来一趟不容易招待不周。你是那样的风趣幽默。因有事我提前一天返程,在与同学告别的时候,我说:见了面面,拉了话话,吃了饭饭,照了相相……。你听到了,马上开玩笑地说:找了妹妹……。同学们都为你的诙谐幽默搞笑了。</h3><h3><br></h3><h3> 聚会以后的日子里,你在群里,总是宽以待人、体谅别人。有一位同学承诺组织下一次同学聚会,可能发生了经济困难,不在发声了。你体谅同学,在群里说:"人都病了,不要勉强了。"这次兰州同学聚会,你是多么想与老同学再次相聚,临近报名,说腰疼,去不了了,祝老同学兰州聚会成功。 </h3><h3><br></h3><h3>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h3><h3><br></h3><h3> 2016.8.8</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菊花大姐说:"活着真好"所想到的(9)</font></b></h1><h3><br></h3><h3> "活着真好,明天阳光更明媚。"这是菊花大姐7月18日在群里发出的最后一个声音,是她经历生死劫难后想说的第一句话,也是她留给老同学们最后的临终遗言。 </h3><h3><br></h3><h3> 菊花大姐知道同学们正在紧张地准备兰州聚会,因此生病以后不想打扰大家。专门叮嘱陪伴她的王胜利同学,不要将她的病情告诉同学们。少许的几个同学知道,按照菊花大姐的要求,谁也没有在群里透露,只是默默地祈福她坚定信念,战胜病魔,早日康复。朱新华同学看到这句话,开玩笑地说:"活着真好,有那么严重吗?"其实,菊花大姐一定是深切的感受到,能够得到空气和阳光是一种奢望的时候,才痛彻心肺地说出"活着真好,明天阳光更明媚"的话来。 </h3><h3><br></h3><h3> 听到菊花大姐逝去的消息,虽然心里早有准备,然而那一刻仍然焦虑。生命何其脆弱,无论你是富贵还是平庸,在生死这件事上好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该死的时候挡也挡不住。 我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同班同学,从小一起玩,一起上学。就在一次出早操的时候,人向后倒了,后面的一个女同学吓了一跳,跑开了。人就没有醒来。很快就用小平车送医院了,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我也没有见过他一面。现在想起他来,我已经能安然对待自己的内心了,生命不就是这样吗?充满了生离死别。 我的一个亲戚也是从鬼门关走回来的人,手术前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癌症,医生说恐怕只有半年时间。家人都绝望了,可就在最后关头,她居然奇迹般的一步一步康复了。亲戚说:醒来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想说:活着真好。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还活着,而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意义何其重大自不必说。 </h3><h3><br></h3><h3> 也许是有了这样一段经历,我对于生命有了一点新的认识。 </h3><h3><br></h3><h3> 活着真好,告诉我们:死亡我们控制不了,但是我们可以抓住当下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人生事情。想吃的尽量早点吃,想做的事尽量早点做,想去的地方尽量早点去,应尽的孝道尽量早点尽。父母健在的时候,一定要尽早尽孝。母亲一直有一个愿望,去北京故宫看看皇帝住的地方。我那时工作忙,总是一次次的安排,一次次的退迟。终于有一天,母亲走了,连她老人家的这一点愿望也没有帮助她实现。我是多么的后悔与悔恨。所以我想说的是,别的事可以等,尽孝不能等。 </h3><h3><br></h3><h3> 活着真好,告诉我们:象我们这个年令,不要计划许多年的事,活在当下最重要。因为人生本无常,由不得你和我,既然走上人生路,就要轻轻松松,快快乐乐一段一段走好。这次同学聚会,联系的时候,个别同学说有事没法参加,下一次聚会参加吧!人生有许多下一次,但是不一定肯定有下一次。 </h3><h3><br></h3><h3> 活着真好,也告诉我们:要知足常乐。发烧的时候才知道不发烧的时候多么清爽。咳嗽的时候才知道不咳嗽的时候多么安祥。只能躺着才知道瑞坐的时候是多么侠意。得了癌症才知道生命是多么脆弱。因此,要为自己划一条最浅的幸福底线,学会从最平常的日子里,从微小的小事上,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h3><h3><br></h3><h3> 活着真好,是一种顿悟,是一种人生境界。只有活着才能拥有一切。爱护生命,珍惜自己,拥有良好的心态。活着真好,活着就是幸福,活着就有理想与未来。活着就能看得每天的阳光,创造生命的辉煌。在今后的日子里,祝福老同学都为了活着而快乐幸福! </h3><h3><br></h3><h3>2016.8.5</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沉痛悼念尹菊花同学永垂不朽』感言(10)</font></b></h1><h3><br></h3><h3> 高尔基有一句名言: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侯,为你高兴而不是捧场。在你遇到不幸和悲伤的时候,会为你付出与陪伴。在紧张筹备兰州同学聚会的时候,尹菊花同学于7月2日生病住院,检查、转院、手朮,直到8月4日去世,短短32天,菊花同学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的痛苦和不幸。在最后的32天里,菊花的亲人、朋友和同学,无论从精神上,还是体贴照顾上,都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陪伴。菊花同学是不幸的,遭遇到万劫不复的病魔。菊花同学是有幸的,亲人朋友和同学们始终不渝为菊花加油、祈祷和付出,陪伴菊花度过了人生最难难的日子。 </h3><h3><br></h3><h3> 王胜利同学是第一个发现并全力以赴帮助菊花同学住院的同学。胜利听菊花腰痛,正在做针灸治疗,马上到家里询问。因为铁路中心医院有熟悉的医生,王胜利即刻为菊花同学办理入院手续。为了检查方便,也为了减少菊花的疼痛,胜利为菊花提供了轮椅。检查结果很不好,菊花不知道,急于做手术。铁路中心医院求助川大医院专家,专家看了片子认为不能做手术。菊花太痛苦了,说:"我快撑不住了。"胜利拉着菊花的手,看着菊花的痛苦,又孤立无助,犹如万箭穿心。亲人、朋友、同学都在为解除菊花的疼痛寻求帮助,四处奔走。胜利也想办法告诉同学,希望在北京、上海找到好医院。经过努力,菊花终于转入省人民医院,并做了手术。尽管手术没有挡住无情的病魔,然而家人、同学的努力和付出是有目共睹的。 </h3><h3><br></h3><h3> 朱班长自始自终组织了对尹菊花同学的帮助和支持。当他得知尹菊花同学生病住院,即刻通过胜利把全班同学的关心、爱心传递给菊花同学。当他得知菊花急于做手术,苦于进不了大医院,他马上委托北京、上海的同学找关系。当他得知菊花已经住进省医院,并且做了手术,第一时间送去了全班同学的问候。菊花不幸走了,朱班长第一时间以全班同学的名义,发出了悼念尹菊花同学的悼词。即刻决定设立「沉痛悼念尹菊花同学永垂不朽」灵堂,时间定为五七,即8月4日--9月7日,组建了尹菊花同学悼念活动轮值安排,供同学们发表悼念文章,图片,视频,录像,诗词用。在朱班长的组织下,同学们积极参与悼念活动,纷纷发表谈话、评论,抒发对同窗同学的怀念情谊。 </h3><h3><br></h3><h3> 杨治权书记,在尹菊花住院前就因肺炎、糖尿病住进医院。听到尹菊花同学生病住院,很是着急,多次联系同学询问病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出院后,即投入到悼念尹菊花同学的活动中,并多次撰写怀念文章,尽到了一个老同志的责任。令人感动的是,杨书记七十多岁了,自己身患多种疾病,一直住院治疗。多次在微信上自责,生病不是时侯,近在咫尺,没有看望、照顾菊花同学……。境界之高,令人赞叹。 </h3><h3><br></h3><h3> 经历悼念尹菊花同学这件事,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在学校的时候,朱班长、杨书记是我们的学长,时刻照顾着一群弟妹,大家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同学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同学情谊。如今,尽管相距遥远,然而,我们在群里,仍然在德高望重的朱班长、杨书记领导下,畅叙友情,交流信息。在同学危难之际,义不容辞,出手相救。危难时刻见真情,肖春华所言:朱班长不愧为重情重义之人。 </h3><h3><br></h3><h3> 我们这个群,就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时刻被同学之间的友谊包围着,关键时刻区别于其他群。似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着凛冽的寒风。似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着龟裂的心田。似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着前进的方向。我们应好好珍惜这份情谊,使之天长地久不变,让我们一起快乐地生活,祝愿明天更美好。 </h3><h3><br></h3><h3>2016.8.10</h3>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沉痛悼念尹菊花同学永垂不朽』感言(11)</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我们这个群里,聚结着一群心底善良、品格高尚、重情重义、恩义厚重之人。菊花同学生病住院、治疗期间,同学们发自内心,表达对同学的关心和慰问。菊花走了,朱班长决定设置『沉痛悼念尹菊花同学永垂不朽』专栏,28位同学积极响应加入了专群,纷纷发表评论、图片、影像资料,悼念菊花同学。 </h3><h3><br></h3><h3> 杨占英、肖春华是群里公认的两位美女(群里美女如云),不仅高颜值,心灵也很美。两年的大学生活,同学之间建立了亲密无间、情同手足的学友关系。菊花大姐生病住院期间,两位心系同学病情,四处寻找关系,希望能帮助同学战胜病魔。肖春华发微信要给菊花同学寄1000元,表达自己帮助同学的友爱之情。虽然菊花及家人没有收下这份心意,然而肖春华对尹菊花同学的一片爱心已经显而易见。菊花走了,两位多次撰写情真意切的悼念文字、图像,表达对菊花大姐的怀念之情。当朱班长决定设置悼念专栏,两位都义不容辞地承担了制作灵堂的任务,分别制作了专业性强的音乐像册和灵堂,热情之高涨,用心之专注,可圈可点,以此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 </h3><h3><br></h3><h3> 菊花同学灵堂的照片是迟玉林同学提供的。玉林同学是一个很热心的人,两年前成都同学聚会,承担了为同学们照像的任务。顾不上欣赏风景,顾不上照顾爱人,一心只为同学留下美好的瞬间。默默无闻,从不张扬,看到同学们兴高采烈欣赏自己的光荣形象,玉林同学就满足了,开心了。我想起两句诗,点赞一下玉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h3><h3><br></h3><h3> 几天来,同学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尹菊花同学的怀念、悼念之情。卲华、杨书记、迟玉林、叶望新、王忠虎、刘新国等同学多次表达心意,本文就不一一点评。俗话说:财富不是朋友,朋友却是财富。在菊花同学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的同学,义无返顾地伸出援助之手,给予菊花力所能及的帮助。菊花同学不幸去世,我们的同学不忘同学情谊,专门设置专栏悼念,分担家人的痛苦,给予情真意切的安慰。菊花同学在天有灵,一定会被同学们浓浓的的同学情谊所感动。 </h3><h3><br></h3><h3> 2016.8.12</h3>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沉痛悼念尹菊花同学永垂不朽」感言(12)</font></b></h1><h3><br></h3><h3> 尹菊花同学丧事活动第二个七日轮值到今日就要结束了。 感谢尹菊花高中苏立同学,为我们提供了十位同学怀念、悼念尹菊花同学的文章。篇篇都是发自心底的声音,真情流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完整、更加形象、更加可亲可敬的大姐。感谢朱班长、邵华、迟玉林、肖春华、杨占英、王胜利、王忠虎、朱新华、刘新国、曲荣辉、叶望新等同学在第二个七日内,发表感言、评论和图片。尹菊花高中同学的怀念文章,以及同学们的感言,进一步深化了悼念活动的内涵,加深了对尹菊花同学的再认识,悼念活动本身对我们每个人也是一次道德、良心、灵魂的洗礼。</h3><h3><br></h3><h3> 廖大哥来信说:认真读了同学们缅怀、评论、怀念尹菊花的文章,也很感动,希望同学们保重身体,健康快乐。对此,对廖大哥也说一句老话:节哀保重,健康幸福,就是对菊花大姐最好的纪念。 </h3><h3><br></h3><h3> 在悼念尹菊花同学的时候,也让我想起几位逝去的同学。他们曾经身体健壮,宽容慈祥,花容月貌。他们曾经事业有成,业绩骄人,有口皆碑。他们曾经离我们很近,常有联系,相逢不久,余音绕耳。一场从天而降的车祸,中止了李志才同学的生命。一个蓄谋已久的病魔,让王虹同学年轻的生命香消玉殒。一桩离奇的命案,导致张虎贤同学夫妇玉石俱焚。生命其实很脆弱。曹操有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壁如朝露,去日苦多。所以醒悟:放眼一条人生路,有去无回,虽长也短,虽短也长。人活一辈子不容易,少不了病,免不了老,更躲不过死。既然走上人生路,就要轻轻松松,快快乐乐,一段一段走好。 </h3><h3><br></h3><h3> 做一个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吧!一生中能有多少个春夏秋冬轮回?做一个情怀柔软的人吧!时时心怀美好,用一颗知足感恩的心体会生命的内涵和过程。做一个会享受生活,懂得大自然美韵的人吧!你的人生将多姿多彩,新意不断……。 </h3><h3><br></h3><h3> 尹菊花大姐说的:活着真好。 </h3><h3><br></h3><h3> 2016.8.17</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 <b>两只搪瓷碗与一段同学情(13)</b></font></h1><h3><br></h3><h3>偶尔整理储物柜,发现两只34年前用过的搪瓷碗。花纹基本相同,一只细条纹碗,是同室赵玉志同学用过的。一只粗条纹碗是我用过的。</h3><h3><br></h3><h3>1984年入学西南交通大学干部班时,我与同室赵玉志同学前后脚到校。安排妥当睡觉的床铺后,该买吃饭的碗筷和洗刷用品了,于是两个人来到学校服务社,买了同样的两只搪瓷碗。两年之后,学业结束,准备各奔东西。老赵把该扔掉的东西全部装在一个袋子里,其中包括那个用了两年的搪瓷碗。我这个人特别恋旧,只要穿过用过的东西都能产生感情,一件也舎不得扔,包括用了两年的那个搪瓷碗。不仅如此,我还特意对老赵说:"你那只搪瓷碗既然不要了,那就送给我吧,留下权当一个念想。"老赵不以为然地说:"留那玩意干嘛?随便你。"30年来多次搬家,老伴每次都把两只搪瓷碗列为清理对象,我每次都捡回来,安排好放他们的地方。</h3><h3><br></h3><h3>睹物思人,每次看到这两个搪瓷碗,自然想起当年考学的一些往事。1984年初临汾铁路分局成立电视大学,招收两个脱产大专培训班,我当然求之不得也想试一下。李延慈部长考虑工作需要,没有同意我参加考试。6月中旬的一天,李延慈部长为我争取到一个西南交通大学脱产学习的考试名额,让我抓紧复习准备考试。临汾铁路分局当年在太原参加大专考试的10个人,仅2个人考试合格被录取,其中包括我在内(另一名是侯马车务段副段长李克让儿子……临汾铁路医院李刚医生)。阴差阳错,歪打正着,让我与临汾电大擦身而过,而与全国一流名校西南交通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特别感谢李延慈部长在分局政治部据理力争为我争取到这个考试名额,圆了我梦寐以求的大学梦。</h3><h3><br></h3><h3>睹物思人,每次看到这两个搪瓷碗,自然想起当年上学的一些往事。上世纪80年代初,山西没有直通四川的火车。上学是在西安、成都转车,坐硬座车到达西南交通大学的目的地……峨眉车站。第一个假期回家,赶上春运期间,能够挤上车就非常幸运了,所以近30个小时的时间,一直是站着从峨眉回到临汾。暑假回家和返校就好一些,起码能坐上几个小时,不用全程直挺挺地站20多个小时。最后一个学期(1986年),太原开通了直达成都的列车。为减轻爱人腰椎间盘病的负担,我带着3岁的儿子一起来到学校,计划带一个学期。我带孩子上学,84级干部班是唯一的一个。许多同学喜欢天真无邪的儿子,常常带着儿子买零食吃。差几天就两个月的时间了,连着两天儿子不吃饭不睡觉,哇哇大哭,怎么哄也不行。同室赵玉志告诉我:"孩子想妈了。"没办法,只好请假送回去。我求成都同学王忠虎,在成都至北京车上找了一个警察帮助我解决卧铺。警察兄弟首先让我和儿子上到卧铺车厢,等待有人下车即可安排卧铺。人太多了,警察兄弟多次过来给我解释,我知道他已经非常尽力了。一直到西安才安排了卧铺,仅仅不到两个小时即到达转车地孟塬车站,我们就下车了。尽管睡了仅仅两个小时的卧铺,也是我累到极限的时候。在此,特别谢谢王忠虎同学的出手相助和那位警察兄弟的不懈努力,也感谢当年同学们对儿子的点滴关爱。</h3><h3><br></h3><h3>睹物思人,每次看到这两只搪瓷碗,自然想起同室两年的赵玉志同学。赵玉志比我大8岁,入学时已经38岁,在赵玉志面前,我完全是个小弟弟。老赵是东北人,直爽大方,粗犷豪放,多才多艺。学习不用说,过目不忘,一看就会。他是兰州机车厂宣传队的骨干队员,吹拉弹唱无所不会。跳舞更是一绝,舞姿翩翩,独占鳌头。你说他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吧,女人的活也会,打毛衣、理发烫发样样精通。特别能摆呼,只要老赵在,那肯定是以他为中心,高潮迭起,笑声不断。两年之中,潜移默化跟着老赵学了不少东西,颠覆了我的许多观念,甚至脾气性恪也改变许多。分别之后常常电话不断,过年过节偶尔也互赠礼物。见过三次面,最近一次是2016年9月,年过70岁的老赵依然是风流倜傥,玉树临风,英俊潇洒。祝同室同窗老同学永远年轻,青春永驻。</h3><h3><br></h3><h3>赌物恩人,每次看到这两只搪瓷碗,自然想起34年前精心教导我们的系领导和老师们。社会科学系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兢競业业,精业求精,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李风岭主任风趣幽默,大将风度。我不能忘记李主任为我儿子能进交大幼儿园,专门指派办公室主任前去协调。尽管没有办成,但李主任为解决一名学生的困难,所付出的努力让我难忘。邓副主任是中国女排教练邓若曾的堂弟,备课认真,教学严谨,一糸不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系党支部石宗泽书记、元老级人物李泳教授、哲学王豪吾老师、政治经济学李教授、党史朱玲、李商富、勇淑杰老师、国际共运史黄通玉老师、自然辩证法老师杜金络老师、专题讲座易慧丽老师和张宪智老师、心理学郭佛心老师、语文课许行言老师、专题讲座徐律老师(著名作家徐迟妹妹)、经典著作讲座杨舒兰老师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谢您们的精心教导和关心陪伴。</h3><h3><br></h3><h3>共同走过一段人生的时光,是一种无言的幸福。地域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永远在一起同行。但是,曾经走过的岁月,那些灵魂共舞的黑夜与白天,已经深深的根植于心灵深处。美好的回忆,会永驻心间,物换星移,沧桑巨变,亦不会减损分毫。</h3><h3><br></h3><h3>2018.3.12写于北京</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