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br /></h3> <h3>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h3> <h3>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h3> <h3>颐和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h3> <h3>万寿山为燕山余脉,元朝名瓮山,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h3> <h3>佛香阁建筑在60多米高的山坡上,阁高41米,8面、3层、4重檐,外形按武昌黄鹤楼设计,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直贯顶部,下有20米高的石台基。阁上层榜曰 "式延风教",中层榜曰"气象昭回",下层榜曰"云外天香",阁名 "佛香阁"。</h3> <h3>始建于乾隆时代, 供接引佛,第逢初一、十五,慈禧在此烧香礼佛。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建筑,为颐和园的标志, 也是中国古建筑精品之一,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阁前有八字形台阶直登台上,登上佛香阁, 可饱览昆明湖上风光和四周景色。</h3> <h3>佛香阁往上是颐和园制高建筑"智慧海",俗称"无梁殿"。内部结构以纵横交错的拱券支撑顶部, 不用枋梁承重。该殿无木料,得以逃过1860年的大火,但殿中佛像及殿外壁上千余尊小佛像却被列强盗走。</h3> <h3>排云殿,乾隆时期这组建筑叫"大报恩延寿寺",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并改名"排云殿"。据说,开始时慈禧想把这里作为她的寝宫,但在刚落成时慈禧就得了一场病,她认为到可能是此殿距佛门侧境"佛香阁"太近,不适于长期居住,后来她才决定把寝宫改在乐寿堂,而排云殿只作为她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h3> <h3>排云殿建筑群,以排云殿为中心,由排云门、玉华殿、云锦殿、二宫门、芳辉殿、紫霄殿、排云殿、德辉殿及连通各座殿堂的游廊、配房组成。</h3> <h3>五方阁建筑群,位于佛香阁景区西侧,与转轮藏对称,乾隆时期始建。以宝云阁铜殿为中心,由主配殿、角亭、游廊等围合成方形院落。五方源自佛家语"五方色":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聚五方之色,寓意天下归心,四海升平。正殿五方阁坐落在11.26米的高台之上,阁下石壁上刻有莲花边框,是当年诵经时悬挂佛像的地方。</h3> <h3>宝云阁通高7.55米,重约207吨。殿构件柱、梁、椽、瓦、脊吻兽,连匾额等都像木结构。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坐落在一个汉白玉雕砌的须弥座上。是中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h3> <h3>铜阁建成后,乾隆皇帝在阁前的牌坊上,书写了"侧峰横岭圣来参"的诗句。自此后的清朝统治时期,西藏喇嘛到达北京,常来这里念经祈祷,举行参拜仪式。</h3> <h3>香岩宗印之阁是颐和园万寿山后山汉藏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系仿西藏桑耶寺形式而建。当时它是一座3层高阁,1860年英法联军毁坏后,光绪十四年重修时改建为单层佛殿。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h3> <h3>颐和园四大部洲是根据古印度哲学观念进行建造的。它是万寿山后山中部的一组汉藏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排列在象征世界中心弥勒山的香岩宗印之阁的周围四方向。在阁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建设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与承德普宁寺的四大部洲用了同一图纸,因此一模一样。</h3><h3><br /></h3> <h3>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h3> <h3>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h3> <h3>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h3> <h3>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h3> <h3>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神秘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h3> <h3>清晏舫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h3> <h3>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h3> <h3>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h3> <h3>颐和园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用十七孔桥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h3> <h3>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h3> <h3>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h3> <h3>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h3> <h3>廓如亭位于东堤上,俗名八方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绪时重修。与十七孔桥、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衬。是一座全国最大的八角亭。</h3> <h3>邀月门</h3> <h3>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h3> <h3>廊上的每根横槛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h3> <h3>长廊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长廊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临水,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分布在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h3> <h3>文昌院位于文昌阁之东,文昌院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文昌阁在昆明湖东堤北端。原是一座城关,为清漪园的园门。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现存城楼为光绪时(1875-1908)重建。城头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层楼阁。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铜骡一个。</h3> <h3>听鹂馆,一个颇有历史价值的中华老字号宫廷风味饭庄、国家级特级餐馆、北京市旅游局五星餐馆和中国药膳名店,以经营正宗的宫廷风味菜肴、满汉全席、宫廷御膳、宫廷寿膳、宫廷滋补药膳闻名于世。因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之优美动听,故名"听鹂馆",听鹂馆饭庄始建于乾隆年间,是慈禧太后常来欣赏戏曲和音乐的地方。</h3> <h3>牌匾是由慈禧太后亲笔手书。它位于举世闻名的皇家行宫颐和园内。新中国成立后,听鹂馆被定为专门接待中国中央首长和外国贵宾的场所。满清皇族溥杰先生曾为听鹂馆题字:"宫廷寿宴"。</h3> <h3>颐德殿</h3> <h3>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h3> <h3>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h3> <h3>颐乐殿</h3> <h3>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为镇压水患而设。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