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真没想到,第一次出境游,竟坐了10个小时的飞机。<br> 新西兰,离中国很远、地球仪底端的一个海岛,干净、安静;短短十几天的经历,如果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难忘。</h3> <h3></h3><h3 align="center">(著名的天空塔)</h3> <h3></h3><h3 align="center"><br></h3> <h3> 新西兰的景色有多美?随手一拍就是明信片。《指环王》和《霍比特人三部曲》在此取景。我住北岛,此番更象一个居住者而非观光的游客。</h3><p> 北岛风光……<br></p>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 没有手机的单调生活</div><br> 新西兰,别名“世界的大纽村”,尚未被支付宝攻陷,付款多用现金。除了city有都市的风貌,其余广阔的土地都是两层的民宅、公路、田野、以及动物。这里商店5、6点就闭店,类似群光、创意城、K11的大型综合商场,米有;电影院不多、规模也不大。八点后街上空空没有行人。听说,我住的同一条街上有个同胞,来了一周就果断回国打麻将去了。</h3><h3> 入乡随俗。在这,我的手机就是个摆设,仅用于偶尔查看朋友的微信留言。晚间没处逛,就陪着家人说说话,挺好。简单平和的生活,内心特别安宁。长期的颈椎不适也自行好转。<br> 不同于国内无处不在的低头族,KIWI(当地人)消遣时间的方式是:抬起头、把视野投向自然。在这里,清晨、下午、傍晚,都能见到自律的人跑步;周末,很多家庭会开车去海边、公园、咖啡馆小坐。</h3> <h3></h3><h3 align="center">相伴到老</h3> <h3></h3><h3 align="center"><br></h3><h3 align="center">二 汽车是基本的代步工具,有船才是中产</h3><p><br></p> 一天,我正在小桥上拍照时,忽听桥上”嘟嘟“警报响,由缓变急、由轻到重。我赶快跑下了桥。原来,桥要“开门”,让私家游船驰向大海。 <h3> <br></h3> <h3></h3><h3 align="center" style="text-align: left; ">球网的后面,就是驰出港湾、进入大海的游船。<br></h3> <h3></h3><h3 align="center">三 菜比肉贵、健康第一<br></h3><br> 我刚到新西兰时,特想做一道即简单又美味的菜:蒸花菇。可是在这里,吃肉才是最经济实惠的。白菇,呵呵,30元一斤;一条黄瓜10元人民币。<br><br> 在超市买菜,中国人习惯了掂掂这个、掐掐那个。可能由于新西兰食品的品质好,外国人买菜是拿了就走。我见过一对夫妇,拿着纸条清单购置,那个词叫什么来着……快、准、狠。大大节省时间。<br> <br> 外国厨房不适合中餐。大火炝油是中餐之魂,而电磁炉的火……效果令人惆怅啊。无奈中,我渐渐成了泡面君。<br> 相对中餐四菜一汤的标配,新西兰人在吃穿上并不讲究。两片面包夹芝士(肉、青菜、蛋)就是一餐。面包、糖、糕点、乳制品保质期短;冰淇淋是真正奶油做的,放冰冻层冷藏,随时从冰箱拿出都是软软绵绵。<br> 由于食品卫生无敌,买来青菜,冲洗一下即可下锅;西红柿,水一冲,直接入口,味道么……是久违的小时候的味道。还有玉米,提到玉米,心里莫名酸酸的,想念啊!每一颗玉米粒饱含水份,轻轻一掐,水珠就飞了出来,生吃都甜甜的。还有各色时令水果:奇异果、大樱桃、香蕉、圣女果、苹果等等,味道纯正,果汁饱满。<br> 牛肉、羊肉、鸡肉、鱼肉都不贵,但是猪肉特骚臭不能吃(鱼香肉丝、糖醋排骨、饺子、春卷无用武之地啊!)我查了一下,猪肉难吃,原因是新西兰人的善良。他们认为,猪也有尊严和权利,人类不能剥夺猪成家立业的自由。所以猪身体里分泌出难闻的味道,就渗透到肉里。唉,少了猪肉,中国美食生生损失了一员虎将! <h3><br> 四 善良和秩序体现在方方面面</h3><h3><br> 对猪如此人道,对其它动物就不用说了。在新西兰,如果虐待动物,情节严重是会坐牢的。狗狗不再是看家护院的帮手,从某种意义上升级为家庭成员。这样舒坦的生活,狗的内心估计也没把自己当狗。一次,一条狗路遇小朋友们嬉笑玩闹。它张着嘴,眼巴巴的望着,要往跟前凑,那意思特想过去玩儿。它的主人拉了两次,才把它拉走。<br> 新西兰社会有秩序、文明。在街上,没有人大叫大嚷、抽烟、吐痰、往地上醒鼻涕(不用纸但也不脏手,你懂的)。人从小就学会为别人着想,遵守起码的社会公德。我曾见过一个五岁左右小女孩在哭闹,她的母亲立刻蹲下来,轻声、坚定的对她说:“you must stop!……”。<br> 没有口号标语,没有交警叔叔、城管。公路上,更多的是一个环岛标志,车与车按秩序走,或互相礼让(但中国人的车很少让)。不管哪里的厕所,永远都有厕纸、擦手纸,永远!<br> 由于犯罪率极低,每家的门窗都不装防盗网。有别于我们的高层建筑,除了在city有小高层(5、6层)外,这里居民楼都是一层或两层的小洋房,形状各异,掩映在花丛中,蓝天白天,微风阵阵,街道安静整洁,少有行人。<br> 人与人之间心是开放的、信任的,在路上,眼神相触时,会互相微笑打招呼。</h3><h3> 老人唯一的大命题:子女。子女们忙于工作、家庭,即便到了海外,也少有时间陪伴父母,这其中酸甜苦辣的滋味,也只有老人懂。</h3><h3></h3><h3> 老爸出门溜湾儿,偶遇随子女移民多年的老年同胞,交谈甚欢,被邀请到对方夫妇家里认个门儿,走时还被叮嘱,以后再来坐坐、聊聊。我偷乐,成“知心爹爹”了!也感叹:那对老夫妇心也够大的,遇上“坏人”怎么办!</h3> 是的,到海外久了,会渐渐遗忘:不要相信陌生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br> <br> <h3> </h3> <h3> 公交大巴1小时一辆,这是傍晚的公交车站。</h3> <h3><br></h3> <h3></h3><h3 align="center">五 快乐的童年<br></h3> 对孩子们来说,playgroup,就是乐园。<br> 金发碧眼的小孩子赤着脚,在类似奇乐堡的户外项目(均免费)中玩耍,海鸟在不远处飞去飞来,风带来海的气息,阳光温柔的照耀。我呢?就静静的看着,时光象沙漏,很慢很慢、慢到甚至感觉不到它的流走,似乎可以这么一直放空自己、微笑着、看着。<br> 不仅玩耍时赤脚,也有的小孩上学就这么赤着小脚一路走到学校,甚至有大人送孩子上学时也打赤脚。有趣的是,新西兰是没有蛇这个物种的,道路平坦干净,所以赤脚还真不会有什么危险。而且,可能是因为海洋性气候,又没有工业污染,拍一拍就能掸落灰尘。<br> 新西兰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小学的学生,主要任务就是玩儿。小学生们8点半上课,下午3点放学;大书包里装着:帽子、午餐、水和morning tea(上午茶)。书本呢?只在放学时从图书馆带回来一本“看图说话”的小册子。<br> 学校里有三个小小的playgroup,放学铃一响,各种肤色的孩子们争先恐后汇聚过来,上下攀爬,要再玩一会儿,才愿意跟来接的父母回家。<br> 我发现,即便是年龄较小一些,当地的孩子也比中国孩子体魄好。我见过一个6岁不到的毛利小女孩,可以单手把自己悬空拉起,自得其乐的缓缓在空中晃荡。<div> 吃饭时,学生们由老师带领来到树荫下,就这么端着饭或坐或蹲,偶遇小雨儿也是不能“幸免”的,完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科学“放养”。<br> 学校门口的马路上,逢上学、放学的时间,有几个高年级的学生指挥交通。他们抱着一个大大的“STOP”,指挥来往车辆,让学生和家长们通过。带领他们的,是位气色红润、干净体面的白发老先生,他简直就是肯得基爷爷的化身,认真指挥学生过马路,亲切、响亮的对大家说“morning”或“good bye”。<br> 起初我以为他是门卫,万没料到,他居然是这所小学的校长!<br> 提到校长,小朋友们没有丝毫的害怕。据说,在学校做操时,他偶尔会诙谐地模仿一下正在讲话的老师,气氛顿时就活跃了。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沃土,校长用他的方式,在一个个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了“平等、秩序、快乐”的种子。<br> 在饮食上,初来新西兰读书的中国小朋友,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适应。学校午餐有两种方式:自带和订餐。订餐价格约5.3纽刀,差不多25元人民币(部分利润会支援贫困儿童)。一般孩子都会自带午餐。但不论啥天气,到了中午饭就凉了,外国人习以为常,中国人的肠胃受不了。<br><br></div> <h3></h3><h3 align="center">当地一农场主的小女儿,和她的宠物猫。</h3> <h3> 学校……</h3> <h3> <br></h3> <h3> </h3> <h3> 教室外的一排挂钩,用来挂学生的书包。没错,书包都挂在教室外的走廊下。</h3> <h3 align="center">六 新西兰的历史<br></h3><h3> </h3><h3> 1856年,新西兰成为英国的自治殖民地,1907年成为自治区,1947年完全独立。</h3><p> 在北岛一个山坡上,鲜有游人,这里保留着战争时期隐藏在居民宅的一个炮台。想一想当年,在那样的情况下,将一门大炮隐藏在家里,炮口对着海面,时刻准备进入战斗状态。还是和平时期好哇! <br></p><h3> 在战争博物馆中,陈列着当地毛利人和二战时期的物品。</h3><h3> 当进入战争主题馆时,音乐低沉,婉如哀歌。我看到大幅的犹太人安妮的照片,以及前线士兵住的小茅房。还有大量的战争时期的遗物。心情格外沉重!</h3><h3> 走着走着,进入另一个展厅,意外的看到了咱大清朝的皇袍!目测这件皇袍是给身高1.75、体重180斤的中年男子量身定做的,实物好威武、庄严!<br></h3><h3> 还有巨大的鸟(好象叫恐鸟),3米高,不会飞, 是当地毛利人狩猎进食的对象,现已灭绝。 </h3><h3> 巨大的鹦鹉螺化石,约有1米高;还有三叶虫化石。<br></h3> 很值得一看。 <br> <h3> 隐藏的炮台,对着前方的大海。一个小小的军事要地。</h3> <h3></h3><h3 align="center">军事博物馆<br></h3> <h3> 毛利人的船。是用一整根木头做的,忘了具体的长度,好象有十米左右吧,很长的船。</h3> <h3></h3><h3 align="center">龙袍</h3> <h3>精美的西方服饰和物品<br></h3> <h3><br></h3> <h3><h3 align="center">战争馆<br></h3></h3> <h3></h3><h3 align="center">前线士兵简陋的住所。</h3> <h3></h3><h3 align="center"><br></h3> <h3>犹太少女,安妮。</h3> <h3></h3><h3 align="center">3米高的鸟(好象叫恐鸟),已灭绝。<br></h3> <h3></h3><h3 align="center">1米高的鹦鹉螺化石。</h3> <h3></h3><h3 align="center">三叶虫化石</h3> <h3></h3><h3 align="center"> </h3><div><div> 回国两个月了。一直忙于工作和各种琐事,未能将此行整理成图文。</div><div> 对于新西兰,我觉得,随便发几张照片,那只是匆匆一瞥,不足以展现其美好。民风纯朴、环境优美,安静、干净,很多的美好感受,形成难忘的回忆。</div><div> 时间拖的越久,越觉得欠了一笔心理账。现总算成文,给美丽的国度--New Zealand。<br>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