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的黄山

陈长华

<h3>50年前我上山下乡来到黄山茶林场,那时二十一岁。十年的岁月我奉献青春挥洒汗水与农场结下渊源。艰苦的历练铸就了我的人生。难忘啊,黄山茶林场!</h3><h3>4月16日我和王用明搭乘单耀晓的车开启了忆旧的农场之旅,同行的还有单的党校同学黄玉红。</h3><h3>下午一点半从我家出发经过五个小时行程到达住宿地—东黄山城堡酒店。</h3> <h3>城堡酒店属于上海市黄山茶林场。场长汤炜告诉我们酒店的开办就是为了迎接知青的到来。酒店设有不同档次的客房可供入住的客人挑选。</h3><h3>法国式的建筑,园林和休闲区域,很是典雅</h3> <h3>农场在知青返城之后变得萧条,原来我们居住的房屋已成危房。我在场部生产组工作过二年直到考上大学离开。我当年住的房子破旧不堪。</h3> <h3>最后一间是田伯和家,第一间是刘浩德家,我住在第三间</h3> <h3>我的旧居,如今空空如也</h3> <h3>只有场部办公楼还保存完好。我们生产组在最东头的办公室。</h3> <h3>正好遇到了生产组曾经的同事,茶叶生产权威张华忠老师</h3> <h3>办公楼北边的小树林还是那么美丽,尽管没人打理杂草丛生,但是树木苍翠郁郁葱葱。</h3> <h3>百年大树依然挺立</h3> <h3>小石桥还顽强的架着,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h3> <h3>远处是通往谭家桥的路</h3> <h3>谭家桥已面目一新,过去的小店了无踪影。当年我们最向往馄饨店,一角五分的馄饨是周日的佳肴。还有四分钱一块的糍饭糕糯软香脆。粮站的一角四分五的黄豆也是我们的最爱,放在炭炉上炒香当零食。</h3> <h3>从场部出发我们先去了十二队,单耀晓曾担任过指导员,他喜欢那里的风景。复旦大学曾经在十二队原址建过教师休养所,但是现在已被废弃。我们以原宿舍楼为背景照了相</h3> <h3>然后我们前往八队。小车沿着崎岖的山路七转八拐地向上行进。沿途风景秀丽,成片的竹林中冒出枝枝茁壮的毛笋。</h3> <h3>苍翠的群山中成片的杜鹃竞相斗艳</h3> <h3>途中八里岗的茶叶叶厚芽嫩,我们都手痒痒了</h3><h3><br /></h3> <h3>比我们早一天到农场的10位农友那天正好去四十亩采茶,有心的他们知道我们上八队就在途径的公路上等我们。他们足足等了二十分钟才等到我们的车。兴奋激动无以言表。我们来到四十亩。哈哈,会师啦!</h3> <h3>重新背上茶篓做一回茶农</h3> <h3>要知道我们是从公路钻过小树荆棘才到达四十亩的。老当益壮啊!</h3> <h3>八队是茶林场最高的连队,海拔800米。气温低茶叶生长慢。这里的茶叶厚而且展开慢,质量特别好</h3> <h3>这是水库。据说水库的鱼是冷水鱼,生长慢肉质鲜美</h3> <h3>八队的茶叶专供聚隆集团</h3> <h3>单耀晓重操制茶旧业,初心不忘</h3> <h3>八队的护林员烧了农家菜款待我们</h3> <h3>在八队我们采了花要送给那十位农友</h3> <h3>我们还回了战斗了十年的六队。六队的老宿舍楼所剩无几,我们只能在仅剩的茶房前留个影。我刚到六队时就住在茶房。</h3> <h3>原一排的茶园</h3> <h3>晚上我们十五位农友相聚畅饮</h3> <h3>凑巧的是五任连长都参加了这次黄山行</h3> <h3>黄山茶林场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豆蔻年华,如火激情。虽然如今两鬓斑白但我们热情依旧激情依旧。难忘曾经的岁月,难忘纯真的友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