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显魅力 实战切磋促提升 ------济水中心校举行语文工作坊暨“生命实践”研讨活动

亦素

<h3>  春风和煦,杨柳依依。</h3><h3> 2018年4月19日,我们来到了美丽的西关学校参加济水中心校语文工作坊暨“生命实践”教育第五次研讨活动。活动采用同课异构形式,共同探讨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一课。在暖暖的春日里,探索生命的奥秘,体会生命的不屈,同时也展示了济水语文教师的靓丽风姿。</h3> <h3>  首先登场的是段艳艳老师,亲切质朴,温柔端庄。老老实实地教,带领学生踏踏实实地学是她给我们呈现的教学特色。</h3> <h3><font color="#010101">  课堂互动,在一问一答里,传递点滴知识,探索生命的奥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微微伏下的身子,是你对融洽的课堂氛围最质朴的诠释。</font></h3> <h3>  看,我们的小手举得多高,会思考,敢表达。这就是西关的孩子,这就是济水的孩子。</h3> <h3>  奋笔疾书,密密麻麻的听课记录,诠释着老师们对工作最真诚的态度。不断学习,不屈生长,这不是对生命意义最完美的呈现吗?</h3> <h3>孩子们的收获,也在字里行间中体现。</h3> <h3>  接下来上场的于莉红老师,温柔大方,亲和力极强。她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推向课堂中心,使学生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躬身,一抬手,身体成了她向学生答疑解惑的最有利的帮手。举手投足间,展现着一名语文教师最自信的风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课堂气氛热烈,小组讨论兴趣浓厚。孩子们在思想的碰撞里,理解了生命的奥秘,收获了学习方法,得到了老师们的赞赏与肯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静听心跳,课堂亮点所在,那“嘭 嘭”的心跳声,就是生命的真谛。顽强活着,不断生长,努力创造,这不就是生命吗?这不就是生命的价值所在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以我手,绘我心。那一行行娟秀的字迹,就是思考生命后留下的印记,弥足珍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这一次次的努力,造就济水语文教育的美好明天。学习,我们是认真的!</font></h3> <h3>来一张全家福</h3> <h3>  艳艳老师和莉红老师进行教材解读和反思,认真的精神和谦虚的品格,让她们看起来格外美丽动人。</h3> <h3>  济水中心校创建负责人、语文工作坊坊主赵莉娟老师评价说:教学理念上,由传统的“内容分析式”逐步转向“学习语用”,这一转变是可贵的,且更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都得到一定提高。教学方法上,均采用“抓重点句,圈画重点词”品读课文,触摸生命脉搏;再“讲练结合,学习表达”,书写生命理解,值得借鉴。</h3> <h3>  前辈们进行精彩的点评,独具慧眼,发现老师们的优点,同时又提出最中肯的建议。济水中心校语文教研员冯秋梅老师强调了语文课学习中读写的重要性,要读思结合,读悟结合,并且要找准读写结合的点。</h3> <h3><font color="#010101">  济水中心校工会主席,《生命教育》课题负责人李书平老师跟我们强调了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石。要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前辈的一句话让我们醍醐灌顶,明确了日后的努力方向。有如此关心我们成长的长者,有如此智者的指引,我们定会努力向前,为济水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奋斗!!</font></h3> <h3>收获满满</h3> 李小高听课反思:<div>  段艳艳老师运用扶放结合的手法,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抓住关键词理解文本,做到一课一得。教师前两节能共化文章的主题,创设情境读,补充杏林子事迹,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惜。于莉红老师整篇文章围绕生命 生命主题设计,形式多样,节奏紧凑,带入情境,感悟真情,语文特色显明。朗读设计很有特色,课文变诗行,读出精彩。总结全文教学方法,通过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让学生仿写,做好读写结合。<h3></h3></div> 李曼听课反思:<div>  本次同课异构,两位老师讲的是《生命 生命》这一课。两位老师都能通过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练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不温不燥地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通过读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段艳艳老师通过扶放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的方法学习课文,最后以诗歌的方式去进行写话训练。于莉红老师课堂语言精练、优美而富有激情,听于老师的课如同看一出精彩的戏,很能让学生入戏。除了巧妙的教学设计之外,还因为她的语言,无论是过渡语、评价语,还是引导语都是个性的,激情而艺术的。因为教师的激情,所以学生跟着老师很自然地就走进了杏林子的生命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与伟大。<div> </div></div> 刘明洁听课反思:<div>  1.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关注读写训练。段老师用句式:生命是凄风冷雨中绽放的小花,生命是( )。引导学生写话,前面有例句示范,打开学生思路,学生有话可写。利红老师用方法:抓事例,用关键词,引导学生写话。</div><div> 如果两位老师都再有一些情景的创设,给学生再补充一些课外内容,打开学生的思路,会更好!如果能再给学生提供一些词语支点,部编本教材在引导学生写话时,就非常重视这一点,会更好!</div><div> 2.两位老师都十分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抓关键词句,抓事例。而且这种方法贯穿课堂始终。</div><div> 3.段老师以最后一段为切入点,在品读2.3.4时,最后都升华到最后一段,思路清晰,如果在升华到最后一段时,指导朗读方法再多样,再到位些,会是课堂高潮所在!</div><div>4.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利红老师的语言十分精彩,过渡语、评价语精彩!教师的范读十分精彩!值得我们学习!</div> <h3>王春霞听课反思:</h3><div> 段老师本节课精彩之处,一是一根主线贯穿始终,二是回归题目激发思考。建议段老师,当一个问题抛出没有学生回答,可以回到文本再品味,也可以让小组交流一下,精彩的答案就会出现。于老师精彩之处,一是教师课堂语言干脆利落,句句珠玑。这与自身素质和个人努力分不开的。二是在教学难点上,创设情境轻松突破。让学生手摸、眼观、耳听、心想,全方位进行体会,再加上朗读渲染,学生积极参与用心体会。</div><div> 探讨:仿写训练是两节课的相同点,但是都没达到预期效果。对中年级学生来说,写什么?怎么写?教师前面一步步的铺垫很重要。文本不是空中楼阁,能把文本中例子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他们才会真情流露。对于仿写的指导是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div> 翟伟宁听课反思:<div>  感谢济水中心校语文工作坊,让我们相聚在一起,研讨交流,学习成长! <div>  今天的两节语文课《生命 生命》,虽然课堂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不同,但都给学生和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iv><div> 段艳艳老师教学时,一根主线引领整堂课,脉落清晰;抓关键句,抓关键词理解内容的方法引领;老老实实地教,带领学生踏踏实实地学是她呈现的教学特色。</div><div> 于莉红老师打破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推向课堂中心,使学生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同时,课堂上朗读、触摸、音乐等多动刺激感观的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给予了学生更多更深的感触。</div><div> 两节课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值得我好好品味,好好学习!</div></div> 牛科科听课反思:<div>  今天听了段艳艳和于莉红老师的课,感受很深。</div><div> 1.两位老师在课堂上都能关注到学生的学,从抓关键的句子入手,再到抓词,很注重句段的分析;</div><div> 2.两位老师的课堂都很沉稳,足以见得在备课上下了功夫;</div><div> 3.都关注了读写结合,各有特色;4.课堂中都或多或少的拓展了课外杏林子的资料,为学生学习文本做好铺垫。 </div><div> 探讨:在设置读写结合点的时候,是个关键,那么在设置学生写作的时候,如何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情景,是我们需要关注和学习的地方。 </div><div> 感谢两位老师的付出!</div> 毛丹丹听课反思:<div>  今天听了段艳艳、于莉红老师同课异构《生命生命》这一课,两位老师各有所长、特色鲜明。段老师的课在课堂上围绕一条主线,注重抓关键词、关键句,从文本上去理解生命的内涵,随后通过作者和他人的事例让学生深刻领会有限和无限的涵义,从而把握文本。建议段老师课堂上问题不要太多,涉及到的问题能清晰的呈现在大屏幕上,这样课堂会更清晰,学生也更容易把握。<div>  于老师的课让听者都是一种享受,声情并茂,感染力强。于老师课堂上注重以读促悟,读思结合,并运用丰富的引导语迅速的让学生入情入境。同时课堂上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心跳,并结合作者经历,让学生更加真实的领会文本内涵。建议课堂结尾如果能在有限、无限的涵义上再做深入的探究,学生们最后的练笔一定非常成功。</div></div> 商琼琼听课反思:<div>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今天两位老师的授课对于成长中的我来说是一场饕餮盛宴。<div>  1.两位老师带领孩子反复品读重点句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体会思想,在读中受到教育,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读为本,注重自我感悟,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学生朗读重点句抓住“挣扎”、“极力”、“跃动”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品中捂,体会飞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惊,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div><div> 2.两位老师的教学语言精练优美而富有激情。听于老师的课,如同看一出精彩的戏,很能让人入戏,除了因为她巧妙的教学设计之外,还因为她的语言。无论是过渡语、评价语、还是引导语,都是个性、激情的。</div><div>3.在今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研读教材,解读文本,少一些花架子,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学生与语言文字之间碰撞出美丽的火花。</div></div> <h3>秦艳红听课反思:</h3><h3> 段艳艳于莉红老师的同课异构《生命生命》,各具特色,各有所长。艳艳老师温和亲切,循循善诱。围绕课文最后一句话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从三个小事例以及补充的杏林子的人生经历中感悟生命,从而深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莉红老师亲切大方,声音甜美,课堂设计简约自然。</h3><div> 共同探讨:两位老师的读写结合点都落脚于让学生写对生命的感悟,但具体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写,是一句话,一段文字,还是给学生提供一段文字让学生想象补充空白?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课堂仿写或练写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即可,具体作业可留到本节课后,但一定要落实。</div> 赵莉娟听课反思:<div>  本次观课我重点围绕关注点“借助随文练笔提高学生读写能力”进行,反思如下:</div><div> 1.教学理念上,由传统的“内容分析式”逐步转向“学习语用”,这一转变是可贵的,且更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都得到一定提高。</div><div> 2.教学方法上,均采用“抓重点句,圈画重点词”品读课文,触摸生命脉搏;再“讲练结合,学习表达”,书写生命理解,值得借鉴。</div><div> 3.教学效果上,今天的课堂,前一侧重“仿写”,后一侧重“感想式”练笔,练笔切入点可以说是准确的、适切的。人常说,课堂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如若备课时再细致、深入些,练笔的梯度再明显些,理想就可以完美照进预设。建议,一是文本研读再透彻些,三个事例,均是选用看似生命“弱小”却体现出“强大”生命力的事物,事例典型,对比鲜明,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悟。二是写法指导到位,选用“典型事例”,采用对比、反复修辞,准确用词的表达手法。三是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课前搜集或课中通过图片情境创设打开学生思维的广度。</div><div> 衷心感谢两位老师呈现的精彩课堂,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与强烈的震撼!</div> 郝丽敏听课心得:<div>  今天听了段艳、于莉红两位老师的课使我受益匪浅。真是不同的课堂演绎了同样的精彩,从而让我认清了自己课堂的不足。</div><div> 首先,段老师能够从培养学生习惯入手,强调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必须说清楚自己说的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或者第几页的内容,方便听者有针对性地听讲。其次是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简洁,都能让学生去找关键句并抓关键词理解课文重难点。最后就是教师富有感染性的语言能够深深打动学生的心。</div><div> 引发的思考有三:第一,当我们平时备一节好课,在借班上课时,我们如何才能和学生用最短的时间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呢?第二,课堂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需要语文教师下功夫去练习。第三,课堂的评价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肯定,还推动了课堂顺利进行,同时还让老师作为参与者的身份引领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总结升华了文章主题。</div><div> 总之,非常感谢我们的团队,感谢两位老师带来的精彩课堂,让我不断地在一次次的听课研讨活动中逐渐成长起来。</div> 翟娟听课反思:<div>  听了段艳艳老师和于莉红老师的《生命 生命》,同样的课文,不同的老师,呈现给大家不同的课堂教学。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精彩,值得学习! </div><div> 两位在备课时都下足了功夫,课堂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艳艳老师是抓住本课的重点句: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从重点句切入,引入三个有关生命的小故事,让学生感悟到要珍惜生命,要活的有价值。 </div><div> 莉红老师由复习导入,为学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然后来学习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思考人生、感悟人生。<div>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在教学生学习语文的时候,该如何把握这一点,值得思考!</div><div><br></div></div>

老师

学生

生命

课堂

语文

听课

学习

反思

教学

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