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博袍”村名的再考究</h3><h3><br></h3><div>在2010年6月3日,乐叔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曾写过《“卜袍”村名的考究》一文,当时,曾企图以“卜袍”两字来推断“博袍”村名的来龙去脉,结果是说不明,道不通,犯了大错。今天再度斗胆进行第二次的考证,“博袍”两字,究竟是什么意思?</div><div>一,正宗写法:是“博袍”而不是“北袍”或者“卜袍”。</div><div>在博袍小学的楼底过道,有一《邓氏大宗碑志》,第一句便是:“伟哉博袍大宗祠也……”,此碑立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距今224年了,足以证明正宗写法是“博袍”而不是“北袍”或者“卜袍”。“北袍”是受口语影响而导致的误写,“卜袍”即是受到1975年第二次简化字的影响而进行的错误登记。</div><div><br></div><div>二、以“博袍”为村名,必有过人之处,非一般村人能理解。</div><div>据《邓氏大宗碑志》记载:“邓氏始祖,讳仁奭公,有进士出身,官于雷遂(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仁奭公任雷州司户参军),家于潮洋(潮阳)乡。五世俊公(生活于大约1432-1502年期间,为明朝1368年-1644年中期),分居于博袍村,为博袍创祖。”</div><div>邓仁奭公殁后,其子居璚、居琏兄弟齐登进士,十世孙邦基、邦髦兄弟同科中举,十一世孙宗龄标名翰林,十二世孙元瑛与儿子同中举,故有“两代三进士,六代连中举,兄弟同科,父子同榜”的美誉。</div><div>享有如此盛誉的家族,用现在人的话来讲,仁奭公家族必为“书香世家”,其子孙后代,肯定是太有才了!</div><div>《宋史·张咏传》记载,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也指一个时代。仁奭公的五世孙俊公与仁奭公相距4个世代,大约120年左右。俊公分居于博袍村之前,应该也是在雷州府城一带长大的,他生活的时代,又刚好是在明朝繁荣的中期,故也有博古通今的读书前科,其肚子中墨水大大的有!所以,他来到博袍这一地方后,村前有水,村后环山相拥,翠山绿影,在村名的命名中,肯定有过人之处,比邻近各村略胜一筹,也是理所当然的了!</div><div>三、博古通今,吉祥如意,传奇而神秘的村名——博袍。</div><div>企水镇大部分自然村的名字都容易理解,如“田头”、“田头园”、“陈家”、“曾家”“外田”“海角”等,不是用“田海坡”的方位的地理特征来命名,就是以“姓氏”来取名。但我们村——“博袍”却让人猜不透其中的奇异。</div><div>这奇异性呈现在从“龙眼山”到“龙脊山”的云雾的缭绕之中。有“龙眼”,有“龙脊”,从这可以推出“博袍”的“袍”表面上指的就是传说中“龙袍”,是我们村的这块“风水宝地”,这也许是第一层意思。“博袍”的另一种含义:“择龙袍之地而居”,这“龙眼”这“龙脊”,还有这“龙袍”均为我们村庄的“龙脉”之所在,“博袍岭”象一件吉祥的“龙袍”一样庇护着本村的生生世世,保佑着我们村庄的兴旺发达。</div><div>如果从这一层次上分析,“袍”字是能理解了,但“博”字又做何解呢?</div><div>“博”的意义:1.多,广,大。 2.知道得多。 3.用自己的行动获得。 4.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泛指赌财物。</div><div>以“博”字这四种意思来与“袍”字相加,可以把“博袍”理解为四种意义:1很多龙袍; 2.懂得很多龙袍。;3.用自己的行动获得龙袍; 4.赌而赢龙袍。</div><div>显然,这四种解释似乎都不能成为“博袍”这一村名的真正解释。</div><div>前文所言,邓氏俊公,作为仁奭公的五世孙,肯定知书熟礼,在村名的命名上,往往会引经据典,而不是在表面上做文章。“袍”字如果以“龙袍”来解释,似乎有种包含着“乱臣贼子”谋反之野心。生活于明朝鼎盛时期的邓氏俊公,估计不敢有这种过份的想法,因此,以“龙袍”来理解“博袍”中的“袍”字,似乎也有点不妥!</div><div><br></div> <h3>四、从“金博山”到“绛纱袍”中窥视“博袍”这一村名的实在意蕴!</h3><div>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偶尔遇到了两个关键词:金博山与绛纱袍。</div><div>1、先来看看“金博山”是什么?</div><div>“金博山”一种香炉的名称,因炉盖形状像重叠的山形而得名。而“金博山炉”中最杰出代表是“错金博山炉”。</div><div>错金博山炉,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王靖王刘胜墓中出土。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器型似豆形,盖肖博山,通体错金。座把呈透雕三龙出水状,龙首顶托炉盘。炉盘装饰以错金流云纹。盘上部铸出峻峭起伏的山峦,山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高层峰峦或骑在兽身上,猎人巡猎于山石间。二三株小树点缀其间,刻划出了一幅秀丽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div><div>考古专家周筠说过,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这是西汉时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这件国宝实际上是作为香薰、薰炉用的,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而得名。</div><div>“博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这座山只是道家传说中的仙山,与现代山东省的博山市没有太多的关系。</div><div>翻开史书知道,汉代香料的使用还主要以“燃”香为主。在用香时,树脂类香料和草木香配合使用,这就要用了一种特殊的香具——博山炉。汉代流行神仙方术和黄老之学,传说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仙山就是“博山”的意思。</div><div>“博山”这一山名的出现,让我们回忆一下,700多年前,邓氏俊公来到“博袍”这块宝地时,估计当时企水港并没有形成,从现在的海田江一带到下田洋与海田洋,都是一片茫茫海滩,而当时企水港有可能就是像现在的“爱情岛”(赤豆寮岛)一样的荒岛。现在的企水港的神庙的“神”都要称博袍神庙的“神”为“大哥”就是明证。</div><div> </div><div>而现在博袍岭中的杰出山头——龙眼山,在700多年前,在邓氏俊公的眼中,就像道家传说中的仙山“博山”一样,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正像传说中的“博山”一样美丽而吉祥。估计邓氏俊公受道教影响较深,在博袍神庙设立之初,北庙忠王庙中有有“华光宫”之神位,而“华光宫”是道教中的典型代表。故邓氏俊公在取村名时,取“博金山”的“博”为首字。</div><div><br></div> <h3>2、再来看看绛纱袍是什么?<br></h3><div>绛纱袍是深红色直领纱袍。始于周代,楚庄王绛衣博袍以治其国。 汉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后世朝服则所谓进贤冠、绛纱袍,以纱罗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div><div>原来“绛纱袍”一直为明朝之前历代之朝服,也即官服。估计生活于明朝鼎盛时期的邓氏俊公,不但钟情于道教与“博山炉”,而且对在“博山炉”熏香之下的“绛纱袍”更是至爱,因为他的一世祖“仁奭公,有进士出身,官于雷遂”,祖宗是个“当官的”!在古代,谁不想子孙后代当官呢?因此,邓氏俊公在来到博袍岭脚下时,并没有忘记祖先的“遗志”,总想,子孙人才辈出,穿上朝服——“绛纱袍”当官去!</div><div>《墨子·公孟》记载:“昔者 楚庄王 ,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div><div>“绛衣博袍”,指的是红色的宽袖大袍,穿在楚庄王的身上,更是“龙袍”。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大霸主,曾经留下了“一鸣惊人”的历史典故。回忆邓氏俊公,离开了荣耀辉煌的“书香门第”之“潮阳”山庄,分居于博袍这一“荒山野地”,之中的苦衷只有他自己清楚,难免有学楚庄王“三年不飞不鸣,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宏图远志。</div><div>于是,邓氏俊公在《墨子·公孟》记载“昔者 楚庄王 ,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的这一典故中,以“博山炉”与“绛纱袍”相结合,摘取了“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之中“博袍”来完成了对“博袍山庄”的命名!</div><div>博袍,这一神奇而充满诡异的名字,邓氏俊公,您老太有才了!</div><div>乐叔2018年4月19日于禅城</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