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本色》黄河古渡‘碛口’2019回顾!

郭建中

<h3>  </h3><h3>古时候,黄河下游凶险,上游来往的船只,往往在碛口停泊转旱路。 [1] 碛口古为军事要冲,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享有 &quot;九曲黄河第一镇&quot;之美誉。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号称&quot;黄河第二碛&quot;,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当时,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各类服务型店肆300多家。日复一日,碛口便以&quot;水旱码头小都会&quot;的美</h3><h3>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碛口是华北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现镇内保存有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碑和路居处等。</h3><h3>碛口古镇的具体地理位置,造就了碛口这个&quot;弹丸之地&quot;的赫赫声名。碛口地处当年山西与内蒙古、晋陕商道水陆交通的中心点,是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其次,碛口镇位于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湫水河携来了大量泥沙,挤占黄河水道,黄河河床在碛口由400米猛缩为80米,混浊的黄河水像一头被惹怒的雄狮&quot;黄河行船,谈碛色变&quot;,除了极有胆识的老梢公,几乎没有人敢在碛中行船。于是,雄心勃勃的商人们只有&quot;望碛兴叹&quot;,极不情愿地将满船的货物卸在碛口岸边,再雇佣驮队经陆路转运。</h3><h3>于是在这里,碛口成为一种地理上的极限。无论大小、远近的船筏,一到碛口便意味着水路贩运的终结和陆路运输的开始。而那高高耸立在碛口卧虎山上的黑龙庙,便成了商人们时时企盼的吉祥路标,望着飞檐挑梁的庙宇,商人们长长地松一口气,终于可以脚踏实地,暂时告别那艰险的黄河水道。他们将货物卸下,提起行囊,极为气派地跨进客栈,要来一盘油炸花生米,一壶当地的老黄酒,极闲暇地品味着。有些倦意了,便坐在房间里的太师椅上,在昏暗的烛光下拨着算盘,仔细地清点着几天来的买卖结余,算盘声和着窗外的阵阵喧闹,极为动听地响起来。</h3><h3> </h3> <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