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子粑粑

网海拾贝

<h3>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清气爽、旭日骄阳。三月三是上已节,在我们家乡就叫"鬼节",在这一天大家小户,每家都要吃蒿子粑粑,这叫"巴魂"。</h3> <h3>  蒿子,又叫萎蒿,草本植物生于田边荒野,家乡每到三月遍地都是。每到清明前,嫩草初生的时候,蒿子便露芽出土,那时刚出来的蒿子最嫩,这时就有人急不可待地采挖尝鲜了。先将刚采挖的蒿子洗净,将开水倒进放蒿子的盆里,这样能杀掉蒿子的青气,再捞上来搓揉至干爽无水,再用刀切碎,这样的蒿子就可以做粑粑了。有的用米面有人用糯米煮熟,放上油盐佐料再加上一些切碎的腊肉,放在锅里搅拌均匀,做成一个一个的粑粑,这样蒿子粑粑就成形了。这时的蒿子粑粑还不能吃,还要把干净的锅烧热,放进一些家乡的油菜籽油,待一定热量的时候,把粑粑一个一个排列地放进锅里盖上锅盖,不能烤糊,适时洒点水让锅内产生气化热,待闻到蒿子腊肉的香味,再翻一遍粑粑,直至两面微黄起壳,这时蒿子粑粑就好了。</h3> <h3>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候,有一天会惠崇诗僧时过江来到舒州,一路桃花萎蒿,便欣然写下著名题画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拭这次不仅见识了萎蒿,还吃到了舒州乡间的蒿子粑粑,那香酥可口的蒿子腊肉味,让苏轼不解那腊肉怎么那么好吃,当得知制作方法后,苏轼回去就发明了东坡肉。</h3> <h3>记得我们小时侯,那时三月生活拮据、青黄不接,粮食不够的人家煮蒿子饭吃,小伙伴们三五成群结伴采蒿子,同时还采茅榛、青苔、酸菜吃。那时没有闲田,三月地里都是油菜花,田里全是红花草,小伙伴们一高兴,全在花草田里打滚,那时的春天、那时的人们,是那样的融入大自然。</h3> <h3> 记得那时还叫生产队,吃肉还要凭肉票才能购到肉,到了三月不少人有点馋了,就想打平伙,就是现在的AA制。生产队集体在一起大吃一顿打个馋。这时也做蒿子粑粑,每户平均分一点。那时生产队的蒿子粑粑刚好,记得周老队长把我偷偷叫到身边,那时我还小没人注意,对我说:把这碗粑粑送给你周大妈尝尝。周大妈平时有病不能外出,就在床上她一口气吃了一大碗,她真的是馋了,吃得好香。</h3> <h3><br></h3><div> 在我们家乡不仅三月三吃蒿子粑粑,清明寒食节也吃蒿子粑粑,那是纪念大隐士介子推的,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名句"割股奉献只为君,我劝主公自清明。"事迹可歌可泣。家乡勤劳、善良、淳朴的乡土情结,永远沁入了儿时的血脉。那时人们吃蒿子粑粑、吃粽子,总是想念那些敢讲直话坚持真理的官吏。现代生活变了,人的想法也变了,总是让人怀念那此远去的名士。</div> <h3>  蒿子粑粑终生都是全绿色食品,因为蒿子它全生在荒野,无人施肥喷药,纯天然雨水浇灌,它生在堤坝山坎,污水也感染不了它。 蒿子粑粑的制作也是很讲究的,纯手工制作,一点化学污染都没有,就怕被不良商家见财忘义,用各种添加剂、防腐剂等过度包装喧染,那样就变味了,也吃不到原味了。</h3> <h3>  蒿子青蒿素的医学作用已被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证实,蒿子粑粑己在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向世界发出邀请函。随着时代网络的进步,家乡有很多农民在春天,手工制作出精美的蒿子粑粑向外出售,也有网络特产商店,真空保鲜,原汁原味。</h3> <h3>  家乡的蒿子粑粑,不论在饥荒的年代,还是在丰衣足食的年景,不论在风俗民情里,还是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你是神农赐予家乡的厚礼,更是家乡引以为豪的地方特产。愿你带着三月的春风、揣着乡土的情怀、承载着家乡淳厚的民风漂洋过海、走向世界,不仅滋养着人们的肌肤、也勾起人们对家乡的回忆,更要巴住人们不该远去的灵魂!</h3> <h3>二O一八年农历三月三晚薛维平草写于舒城万佛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