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丽婉扬,映照人间 ---我读易安词

潇潇清凝

<h3>  第一次读李清照,我还在读初中,一首《如梦令》一下子吸引了我,然后再读她其它的词,清丽婉约的风格让我爱不释手,‘’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顽皮恰如少女的心思,“此愁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正迎合了那个年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心态,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她。如今再读李清照,更懂得其中的酸甜苦涩,悲欢离合,写下此篇以寄情。(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h3> <h3> 如梦令</h3><div><br></div><div>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div><div>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div><div>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div><div><br></div><div> 易安深谙音律,所以她的词读起来音调如乐,琅琅上口。这是我最喜欢的词之一,原因无他,就是爱这份轻松欢快。李清照是幸运的,她最大的幸运不是有赵明诚这样的丈夫,而是有学识渊博,又极其明达的父母。在程朱理学当世的时候,她父母不仅让她饱读诗书,且不用那些迂腐严苛的规则束缚她,让她自由自在的成长。她可以呼朋引伴到处游玩,还敢在外饮酒,而且不醉不休,醉得迷路时在舟上手舞足蹈大喊:怎么走啊?怎么走啊?多么爽朗明快的少女。既然是“常记”,想来这样的事也不止一次,可以如此任性地成长,即使是今天的孩子们大约也会羡慕不已。正是有开明的父母,培养了李清照独立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她才能成为词宗大家。</div> <h3><font color="#010101"> 如梦令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首词应该也是李清照在闺阁时所做,看这个少女喝醉了就睡,醒了第一个想到的是她的花儿,‘’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音调婉转如乐,连伤春也那么明快,也只有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能这么任性吧。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李清照爱酒,她的词中写到酒的地方不少,高兴的时候要喝酒“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寂寞的时候饮酒“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苦闷的时候饮酒“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悲伤的时候饮酒“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可以看出,李清照是个性情中人,不大循规蹈矩,幸运的是她不但有宠溺她的父母,理解她的丈夫,还有宽容的公婆,不敢说公婆多么喜欢她,但对于这个有点离经叛道,敢于给公公写“炙手可热心可寒”这样诗句的儿媳,他们都容纳了。与李清照差不多同时代的唐婉可没这么幸运,即使处处温良恭俭让,还是被婆婆扫地出门,陆游也只能写个《钗头凤》罢了。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再对比其它著名才女,谢道韫生在魏晋时期,正是礼乐颠倒的时代比较自由;蔡文姬是嫁去了匈奴,匈奴人不懂什么贞静贤淑;班婕妤以贤名闻世,赔上的是一生的幸福;薛涛是个妓女,没人跟她讲规矩;朱淑真生在宋代就郁闷而死。而李清照在程颐鼓吹“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年代,又出生于大家,还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活得头角峥嵘,也算是一个异数。</font></h3> <h3> 点绛唇</h3><h3> </h3><div>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div><div><br></div><div> 这首词叙事描情简直妙绝,先说叙事:少女在花园荡够了秋千,正在懒洋洋地整理,突然听说有客进来了,鞋子没穿就跑,金钗也掉了,又听说那是某某,忍不住要回头看却又怕羞,装作嗅嗅青梅。整个过程跃然纸上,明朗活泼,简直太可爱了。再说描情,‘’慵整纤纤手‘’,那是尽兴之后的自在,‘’薄汗轻衣透‘’的样子正如“露浓花瘦”的花儿一样娇柔,“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可不是一个活泼得有点冒失的少女,“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很有点俏皮狡黠呢。寥寥数语,让人回味无穷。</div><div> 好些人觉得这不是李清照的作品,因为太不温雅贤淑了,甚至说“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如同妓女,实在是些腐儒话语。我以为这首词无论格调内容都是易安的味道,只有她那样至情至性的女子,才做的出也写得出这样的美妙词句。</div> <h3><font color="#010101"> 怨王孙</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首词应该写于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姻初期,那种欢乐甜蜜的味道简直扑面而来。这应该是两人一起出行,也许还有其他朋友,在暮秋美景中流连忘返。我最喜欢这句“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限好。”在开心的人眼里,景色自然是处处都无限好,与人亲这句为历代评论家赞赏。而“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也是一样的手法,不说自己不想走,却说鸥鹭怨人不多留一会,立意新奇有趣。</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人常说知音难觅,所以高山流水传唱千古。人生如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知音为伴侣那就更难了,简直千载难逢,而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确可称为彼此灵魂的伴侣,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研究金石学,一起呼朋引伴游山玩水,诗词对唱,茶酒相伴,如神仙眷侣,让后人羡慕不已。这首词就是这样美好生活的产物,其中的欢悦之情在千载之后仍历历如新。</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 <h3> 一剪梅</h3><h3><br></h3><h3>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h3><h3>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愁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h3><h3><br></h3><h3> 这应该是很能体现李清照婉约风格的一首词了,风格清丽,意境悠远。尤其是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愁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此细腻的感受、纤巧的笔触,只有女性才能写得出来吧。</h3><div> 在李清照的词中,愁是一个常见的话题,这种愁有清愁,有苦闷,还有惨痛。这首词应该还算是清愁,应是思念家人的怀远之作。<br></div><h3> 苏东坡说过“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写尽世事无常的无奈。对于李清照来说也是如此,虽说婚姻和谐,但她不得不面临家庭的变故,父亲李格非作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因为宋徽宗打击元祐党人受到迫害。心急如焚的李清照曾求公公帮忙,但没有如愿,她甚至很激愤地写下“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诗句给公公。帮不了娘家,作为元祐党人的家属,李清照尽管已经出嫁也处境尴尬。没想到不多久公公赵挺之也被蔡京陷害去职回家,并在五天后去世,赵家也失去了顶梁柱。一件接一件的变故,李清照的心情可想而知,词就是她宣泄的一个工具,一首首幽怨的词作就此诞生。</h3> <h3> 渔家傲</h3><h3>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魂梦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h3><h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h3><h3><br></h3><h3> 在李清照的词里,这样豪气的不多,尤其“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我觉得大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魄。第一次读时让我豪气顿生,觉得巾帼不让须眉,大有可为。</h3><h3>在公公赵挺之死后,赵明诚兄弟回到青州老家闲居,这种不得志的生活对于易安夫妇却并不苦闷,他们随遇而安,琴瑟和谐,共同完成《金石录》,闲时读书,诗酒相酬,很是惬意。在这期间,易安完成了她的《词论》。在《词论》中,易安尽显峥嵘,对于王安石、曾巩,李清照认为‘’文章似西汉‘’的确不错,但:“若做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而包括晏殊,苏东坡都被指“往往不协音律”,一时之间舆论哗然,指责纷至。当时的李清照不过二十多岁,年轻气盛,连父亲的老师苏轼也敢直言评说,其率性坦直可见一斑。一个女子,在那男尊女卑深入骨髓的社会,不怕得罪名流,这份勇气与个性非同凡响,这正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应有的品质,不谄媚,不畏权势,直抒心意。对比今天,哗众取宠、趋炎附势、人云亦云的叫兽、砖家遍地,正直有风骨之学者少见,真正可羞可耻!正是易安如此风骨,她强调的词要音律和谐,提出“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甚少”的观点成为词学上的重要观点。</h3><h3> 这样的易安,才有这样的《渔家傲》,文如其人,一点不假。</h3><h3><br></h3><h3><br></h3> 醉花阴 <div>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div><div>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iv><div> 这首词是易安思念在远方做官的赵明诚所做,又是重阳佳节,但在满怀愁绪的人眼中却是愁云惨雾,凄清寂寥,只好喝点酒排解吧,却闻到菊花香,于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div><div> 在青州呆了十年之后,蔡京垮台,赵明诚兄弟相继入朝为官,李清照开始了与赵明诚分居两地的生活,情深意切的夫妻不得不分离,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一发不可收拾,于是一首首念远词产生了。李清照的词构思新奇,联想丰富,笔触灵巧,感情细腻,难有匹敌。这首词有一个典故,据说易安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赵明诚叹赏不已,他闭门三日,废寝忘食写了五十阙词,然后把《醉花阴》夹在中间让友人品鉴。友人品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问是哪三句,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iv><div>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婉约派风格大抵缠绵婉转,多写男女情爱,离愁别绪之类。相对其它男性词人,女性的感触更加细腻而纤巧,而李清照又与一般女词人不同,在细腻纤巧之外另有一份潇洒的‘’林下之风‘’,所以思路开阔,意境悠远,真正独树一帜。</div> <h3> 凤凰台上忆吹箫</h3><h3>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因病酒,不是悲秋。</h3><h3>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h3><h3><br></h3><h3> 这首词需要细细品味,才能读懂易安的心思。粗粗看来,这是一首咏离别的词,因为“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因病酒,不是悲秋。‘’怕引起离愁别绪,多少事欲说还休,近来瘦了,不是因为生病或喝酒,也不是因为伤春悲秋。接下来说‘’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算了,这回你要走,就是唱千万遍阳关曲也留不住的,这种表达就有些微妙了,仿佛带着怨恨,而不仅仅是离情。‘’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这是两个典故,武陵人远是一个传说,汉代刘晨、阮肇入山采药遇到仙女就乐而忘返了。烟锁秦楼则说的是萧史擅长吹箫,吸引了秦穆公爱好吹箫的女儿弄玉,秦穆公就把弄玉嫁给他,然后两人在凤凰台上吹箫引来了凤凰,一起乘风而去。如果赵明诚的离别单纯是去为官,用这样的典故显然是不合适的,怎么看都是说那离开的人另有人伴了。‘’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可以理解为因为这次离别再添的一段愁,也可以理解为从今又有了另一种忧愁,我偏向于后者。</h3><h3> 除了这首词,赵明诚到莱州为官后,不久李清照也到了莱州,初到莱州她写过一首诗:</h3><h3>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竟至此。</h3><div> 青州从事孔方君,终日纷纷喜生事。</div><div>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div><div> 静中吾乃得知交,乌有先生子虚子。</div><div> 这首诗还有一个小序,意思是到莱州后,一个人呆在房间,熟悉的东西都不在眼前,桌上只有一本《礼部韵略》,随手翻开是子字韵,就做了这首小诗。 ‘’青州从事孔方君,终日纷纷喜生事。‘’大意是从离开青州出来为钱(孔方君)忙碌,事情就多了(喜生事)。所以自己就关起来门来作诗,在这般寂静中只有一个知己,那就是‘’乌有先生子虚子‘’,也就是子虚乌有,没有一个人陪伴。正常情况下,如果赵明诚为官后公事多了,李清照就算不能帮他分担,也应该努力让他后顾无忧,怎么会自己只管关起门来做诗呢?而且她初到莱州,两人分别后重逢应该格外亲密,赵明诚怎会丢下她不管,任她与乌有先生子虚子做伴,太不合常理了。所以可以做个猜测,按当时的习惯,丈夫出门在外妻子不能跟随就会带妾同行,很可能赵明诚很喜欢带到莱州的妾,所以即使李清照到了莱州,赵明诚仍与那妾情深意浓,丢下李清照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李清照才会如此凄切。那么‘’终日纷纷喜生事‘’也就有了另一种意思,很可能这个妾还不安分,恃宠而骄,经常惹事,所以李清照才干脆关起门来作诗,眼不见为净。</div><h3> 每次读这首词的时候,我都感觉心痛,李赵二人的婚姻常被当做美好感情的楷模,而背后却是泪迹斑斑,我会怀疑世间究竟有没有美好纯粹的感情。哪个女人不希望一生一世一双人,看到自己的爱人与别的女人卿卿我我,谁不是痛彻心扉,这种感受古今亦然。如果面对这样的事情还能宽容大度,若非感情不深,必是根本无爱。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感情必定很深,这从她的诗词,以及给《金石录》写的序文中对他们生活的描述都可以看得出来。然而,赵明诚有妾,而且不止一个,因为李清照无子,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她不能拒绝赵明诚纳妾,这对于骄傲又深爱赵明诚的李清照心里该是多么痛苦。我想她也努力让自己接受现实,装作贤惠宽容,可是当赵明诚与妾亲亲热热,丢下她孤孤单单的时候,她到底无法装作若无其事,而又不能明言自己的痛苦,只能在诗词中婉转表达,也不知赵明诚可有触动?女人的痛苦,古今皆同啊。<br></h3><h3><br></h3> 蝶恋花 • 昌乐馆寄姐妹<div>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div><div>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div><div> 这是一首离别词,而离别的对象是闺密,可能是李清照离开家去赵明诚任上时所做。李清照写情感,总有飞来之笔,比如:“人道山长山又断”,人都说山长水远,我走得山都断了,离家乡不知多远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离别的心情弄得我乱了方寸,忘了自己还要上路呢,也搞不清酒盏里酒多酒少,只知道一杯杯喝下去。将离别时烦乱的心绪,依依不舍的感情写得惟妙惟肖。 </div><div> 读李清照的词,觉得她应该是一个爽朗而多情的人,这样的人朋友应该也多,又喜欢喝酒,喝酒嘛,总要有人陪着才喝得痛快呀!年少时呼朋引伴到处游玩喝酒(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婚后也没少喝,这帮朋友如果不是平常总在一起喝,也不会离别时喝成这样;即使老了,也会常与朋友喝喝小酒,诉诉愁绪(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div><div> 如果李清照在生在现代,恐怕也是常与朋友泡酒吧的主儿,三五知己,高谈阔论,兴致起时酒杯也起,就算不至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至少会有“对酒当歌”的豪情。想到一位美女朋友,年轻时执意开了一个酒吧,就为了有一个能让朋友们开心常聚的地方,知己同道们喜欢的所在,纵是赔钱也不悔,坚持了好些年。她们都是有思想,有个性的潇洒女性,让人喜爱,让我佩服。</div> <h3> 夏日绝句 </h3><h3><br></h3><div> 生当作人杰,</div><div> 死亦为鬼雄。</div><div> 至今思项羽,</div><div> 不肯过江东。</div><div><br></div><div> 宋代有一种观点,觉得诗以言志,而词则表情,所以一些重要的内容应写诗,词就写写花间月下好了。李清照似乎是比较遵从这种观点的,因此她用诗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时事的针砭,往往言辞犀利,气势十足。而词则写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多是纤巧秀丽,细腻婉约。这也说明李清照个性中既有女性的细腻敏感,也有爽朗大气的一面。这首诗常被作为爱国主义精神的代表,而我更惊叹的是易安的气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大气磅礴,不似巾帼。便是男儿,又有几个能有这样的气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在赞美项羽,更是直指朝廷的退缩,又有多少人能有这份勇气?</div><div> 然而,如此勇敢率性的李清照却不得不面对尴尬的事情:丈夫赵明诚在江宁知府任上的最后时刻,江宁遭到乱兵袭击,当时赵明诚虽已接到调任湖州知府的令,却并未交任,新知府也未到,他本应承担保护城池的责任,却居然“缒城夜逃”,也就是趁夜从城上放下绳子溜了。从现存的资料看不到李清照对此事的任何评价或文字。李清照的诗中有‘’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的句子,悲叹当时没有拍案而起呼吁“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的王导,缺乏勇于抗击强敌的刘琨。面对国难她的立场不言而喻,以她独立的个性不可能对“缒城夜逃”没有想法,但是她没有公开表示过。也许是对赵明诚的爱让她选择隐忍,也许是夫贱妻辱的感受让她羞于启齿,也许是“为亲者讳”的伦理让她保持沉默。无论如何,她的心情一定复杂难言。我相信爱憎分明的李清照必定鄙夷这样的行为,然而做出这样事情的却是自己深爱的丈夫,骄傲如她,情何以堪?真正是甘苦自知,难对人言。</div> <h3><font color="#010101"> 孤雁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李清照</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首咏梅的词表达了易安失去丈夫之后的凄切心情:迟起的清晨却没有什么好的心情,断断续续、逐渐冷却的沉香一如她静如死水的心,飘来了熟悉的《梅花三弄》的曲调,惊破了她强自平静的心情。潇潇细雨催下无尽的眼泪,当初一起听曲的人已不在了,此曲还能与谁共听?折下一枝美丽的梅花,天上人间,又能寄给谁?</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赵明诚被罢官之后不久,又得到起复的机会,可以想象他是多么急迫要得到这个机会,或可少雪前耻。他告别李清照急急赶去见宋高宗,但在途中染病,因心急乱吃寒药导致不治,两人就此永诀,而李清照才四十六。失去挚爱的丈夫,又没有子女,家中就此没了撑门立户的男人,而外面正是兵荒马乱的岁月,一个弱女子当何去何从?国破家亡,孑然一身,即使勇敢如李清照,也无力且无奈,那种走投无路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说。在那个女人没有地位,必须依附于男人生活的时代,中年丧夫的悲苦实在无以弥补,更何况失去的是一个情深意切的知音。一句“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道尽其中凄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3> 菩萨蛮</h3><h3>风柔日薄春尤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微觉寒,梅花鬓上残。</h3><h3>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h3><h3><br></h3><h3>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远望故乡不能归,不能忘却的痛,只能在醉中稍忘。接下来一句“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如果说前一句是推出,这一句则是收回,收放之间,把人带入更深,更远的意境。有词评家说这句“亦脱开,亦束住,何等蕴藉”,话不说尽,才让人有无尽遐想。</h3><h3> 南宋江山风雨飘摇,赵明诚死后,李清照面对失去丈夫的痛苦,山河破碎的巨变,一个弱女子要保命尚且不易,还要努力保全两人共同积攒的大量书籍文物,可谓殚精竭虑。然而,一个人的力量在动荡的岁月何其渺小,李清照将大部分文物交托给赵明诚的妹夫,时任兵部侍郎,正在洪州护卫皇太后,以为相对可保安全。谁知形势突变,金兵追击太后,一行人仓皇逃亡岭南,书籍文物尽都失散。此时故乡青州早已失陷,留在青州的大量文物书籍自然也全部失落。这些书籍文物金钱价值姑且不论,对于李清照来说更是她与赵明诚心血的结晶,美好生活的纪念。李清照只能带着剩下的文物,跟在宋高宗后面仓皇南逃,无奈之时,她将剩下的绝大部分文物献给朝廷,以为可保文物平安,谁知这些文物亦在战乱中失散。仅存的六七箱文物李清照格外珍惜,一直带在身边,收拾都是自己亲自动手,睡觉也放在床底,却被邻居与家仆合伙盗走五箱,而面对这样的现实,她根本无能为力。此时的李清照身边无可靠之人,身处乱世颠沛流离,可谓四顾茫然,种种苦痛艰难,哪里是一场醉能消的呢?</h3> <p> 武陵春</p><p>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p><p>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p><p><br></p><p> 已是暮春,风停了,花也落尽了,晚起的人懒洋洋连头都不想梳。旧物虽在,人事全非,想开口说点什么,话未出口,眼泪已经扑簌簌流下。人家说双溪春色不错,一起去泛舟吧。我只怕那轻巧的舴艋舟,载不动我如此沉重的愁苦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如此精准细腻的描绘,实在是李清照所擅长。“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的比喻也只有她能信手拈来。</p><p> 战乱之中的李清照,拖着病弱的身体一路颠沛流离,不但要保命,还要保住仅存的一点文物,真正是心力交瘁。在她最无助的时候,遇到了张汝舟,他用心接近她,处处体贴关心,病中的李清照太需要这样的温暖与依靠,嫁给了他。然而婚后李清照就发现张汝舟是一个品行不端的人,他娶李清照是为了她手上的文物。而当他发现李清照手上文物并不如想象的多,而且李清照也绝不是唯唯诺诺的小女子可以任他摆布,两个人频频冲突,张汝舟甚至拳脚相向。倔强的李清照提出离婚,张汝舟不同意,李清照毅然向朝廷告发张汝舟,结果张汝舟流放柳州,两人离婚,而李清照以妻告夫也要入狱两年。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李清照入狱九天就被释放了,但是身心俱疲。而这时舆论对李清照却毫不客气,指责她再嫁是失节,更对她状告丈夫离婚之事甚多诋毁、嘲讽,这些对于李清照无异于雪上加霜,坚强如她也难以承受。如此多的磨难之下的李清照,已经不再是当年泛舟溪亭的无忧少女,小小轻舟怎么能载得她种种苦愁呢?</p> <h3> 声声慢</h3><div><br></div><div>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div><div>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div><div> 这首词写尽了李清照国破家亡,历经磨难的苦痛,失去丈夫,没有子女,孑然一身的凄凉。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字连叠,创意奇巧,却又熨帖无比,实在是大家手法。寻觅的动作,冷清的环境,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描画李清照辛酸艰难的生活,震撼人心。‘’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曾经喜爱的菊花没人管了,如今不是“人比黄花瘦”,而是憔悴不堪了。‘’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个黑字用得极为大胆,有很是巧妙,再想不出更好的字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点点滴滴的不止是细雨,更是心头血泪。‘’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一声悲愤欲绝的痛呼,是走投无路的绝望。读这首词大约无人能不动容。</div><div> 经历了丧夫、战乱、再嫁又离婚的种种艰难的李清照,随着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也勉强安定下来,她不得不住进弟弟李迒家中。晚年的李清照用心整理赵明诚的《金石录》,并做了长篇序文,讲述她和赵明诚与这些金石文物的悲欢离合,除此之外也就是用诗词排遣寂寥,以舒心怀了。《声声慢》或可以看做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之作,在凄切沉痛中,可以感受到李清照的悲愤不甘。</div> <h3><font color="#010101"> 永遇乐</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又是元宵佳节时,孤独的老妇人看着落日金辉,暮云灿烂却没有一点触动,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恍然不知人在何处。柳烟染绿也好,梅笛春意也罢,她都无动于衷,望着坐着香车骑着宝马而来的朋友,只是淡淡摇头,婉辞了他们的邀请:别看这会天气好,待会也许下雨呢。独坐房中忆起往事,年轻时也曾是一个爱玩爱热闹的,她仿佛看到了那个盛装的美丽少女,快乐地行走于节日街头,笑语清脆。‘’老了,已经面目全非了,‘’她抚摸着自己苍老的面颊,雪白的鬓发伤感地想到。静静地听着隔帘传来的笑声,默默无语。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首词语气平淡,没有了《声声慢》的凄切沉痛,也不似《武陵春》的悲苦难耐,看似平静许多,但当我读到“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时,只觉得万千情绪如鲠在喉,竟是欲哭无泪,欲罢不能。相比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句子,语更淡然,情更深切,回味悠长。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此时的李清照已经走到人生最后一程,所有的悲欢离合已经过去,所有的前尘旧事尽沉心底,如今心如古井无波,她只孤寂地等着那最后的时刻来临,也许对于她来说那是一种解脱,也许她早就盼着在另一个世界能见到她魂牵梦萦的伊人。所以身边的喧嚣热闹统统与她无关,帘儿底下,听到的笑语也如风拂过,没有一点踪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一代词宗,走完了她坎坷艰难的人生,唯留下那些动人的词章映照人间,回声清扬。</font></h3> <h3>  李清照是我喜欢的第一个词人,她的词伴我渡过少女时代,也许因为同为女性,读起来觉得共鸣颇多。一直想把自己对易安诗词的感想写下来,是想留下自己思想的印迹,却一直拖延下来(惭愧)。康震老师在百家讲坛评说李清照,给了我很多启发,文中也沿用了他的一些观点。这篇文章是我对易安词的理解与感想,不是学术文章,其中难免有不尽不实之处,欢迎大家指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