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简介:</h3><h3>包曙光,男,蒙古族,1974年4月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巴雅尔图胡硕镇。2011年起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摄影。2015年在“第15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赛”中获优秀摄影师奖。2015年在“第22届内蒙古自治区摄影艺术展”上获特别奖。2016年在“第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展”上获入围奖。2016年获第十一届内蒙古自治区艺术最高奖——“萨日纳”奖。 2016年获“第四届中华艺术金马奖”。2017年获“首届内蒙古青年摄影家大赛”一等奖。2018年获“第十一届PSAchina国际摄影大赛”银奖、评委奖。2018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23届影展纪录类作品一等奖。</h3> <h3> 《老人与鹤》记录了2016年蒙古族老人舍楞喂养两只小蓑羽鹤并放飞的生活片断。这个故事,只是草原兴衰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插曲:有人性光辉的高音,有弱小生命无助的低音,有涓涓如细流的节奏,还有让人欲说还休的休止符。<br></h3><h3><br></h3> <h3>1.静谧的阳光,沉默的老人,觅食的小鹤,虬根如指紧扣大地的老树,把临近的时空和草原的远古连接在一起,用浓缩后的生命元素述说着草原深处众多生灵的悲欢离合。</h3> <h3>2.2016年7月,一个偶然的日子里,舍楞老人在身体已僵硬母鹤的翼下发现了两只约一个月大小的蓑羽鹤幼仔。老人和这个家成了小鹤在这个世界上最后一道生命的屏障。</h3> <h3>3.一生行医,在草原上土生土长的老人非常熟悉蓑羽鹤的习性,为了小鹤健康成长,老人捉来蚂蚱,学着母鹤的样子给小鹤喂食。</h3> <h3>4.一人、一椅、两鹤织成一处傍晚的时光。</h3> <h3>5.为了防止小鹤野性的消失,老人把小鹤重新带到草原上。</h3> <h3>6.每天老人都要花一定的时间教小鹤捕食,识别可食的昆虫。</h3> <h3><font color="#010101">7.生性胆小而机警的小鹤已经完全适应了新的生活。</font></h3> <h3>8.屋檐下,老人示意小鹤,天空才是它们翱翔的地方。</h3> <h3>9.生命的相互依偎,在老人的病床前被小鹤演绎得让人心酸。</h3> <h3>10.小鹤用最简单的动作表达了它心里最真的想法。</h3> <h3>11.小鹤长到三个月大了,草原上老人与小鹤一起练习飞翔。</h3> <h3>12.小鹤终于飞起来了,它在空中盘旋了几圈后,才带着惊喜的叫声扑进老人的怀里。</h3> <h3>13.学会飞翔的小鹤偶尔会在空中遇到其他的蓑羽鹤,这时候小鹤总是玩耍累了才回到老人身边。</h3> <h3>14.行走在古老的草原上,让人深深地感受到每个生命是那样的渺小和脆弱。</h3> <h3>15.村庄旁,蓑羽鹤为老人翩翩起舞。30年前这里曾是人和动物的共同乐园。</h3> <h3>16.秋天一点点临近,老人几乎一整天都和小鹤呆在山坡上,他有意让小鹤记住,有敖包的地方就是家。</h3> <h3>17.村里的人听说小鹤就要飞走了,都来送行,老人在开心地给大家讲小鹤的故事。他说依照蓑羽鹤的习性,明年春天它们一定会飞回这里。</h3> <h3>18.明天老人就要送走他的鹤儿子了,想着它们要飞越珠峰,老人开始为它们的前途担忧起来。</h3> <h3>19.老人与鹤的身影又出现在夕阳下,一家三口慢步走过山岗。</h3> <h3>20.早上,老人煮了满满的一盆羊肉,慢慢地喂小鹤吃完了临行前的最后一顿饭。</h3> <h3>21.老人在为小鹤做放飞前的最后检查。</h3> <h3>22.十月的秋风吹响了飞往喜马拉雅山的集结号,老人的两只蓑羽鹤在最后一声长长的鸣叫后,揣起对草原和老人最后的留恋飞入长空,去追赶鹤群。</h3> <h3>23.老人习惯性地走到曾经与小鹤来过无数次的草原,久久伫立。</h3> <h3>24.冬日的雪,把一切都裹进沉寂之中,老人默默地立在敖包前,合实双掌,无声的祈祷溢满整个草原。</h3> <h3>后记 </h3><h3><br></h3><h3> 扎鲁特这片古老的草原以蓝与绿两大色彩为基调,描绘着草原的丰美与苍茫。但随着工农业不断地向草原侵入,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和动物正在失去生命保护的天然屏障。</h3><h3> 所有物种的生存都有一个不变的法则,就是占有一定栖息地。当这个栖息地被外力破坏,这个物种就不得不降低生存的条件,或改变习性与其他物种融合。</h3><h3> 我是怀着温情与悲情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情绪来拍这组片子的。温情是在现实世界里我们还能感受到人性的温度和生命相互依存的温暖。悲情是因为外力的破坏,草原已经捉襟见肘,没有一处可以让栖息在她之上的动物安然地生存。为了生存,野生动物不得不放弃原野所赋予的自由,寻求人类所给予的最后保护。现实告诉我们,人类的智慧不是逻辑思维下的创造,而是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共处。</h3>